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丕当上魏王之后,为何就迫不及待篡汉称帝

众妙之门 2023-06-21 16:11:13

曹丕当上魏王之后,为何就迫不及待篡汉称帝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丕篡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十一月初一(220年12月13日,癸酉日),曹丕以河内郡山阳邑(今山东菏泽巨野县)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丕在当上魏王的第一年,就篡汉自立,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并自己登基称帝,成为曹魏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换而言之,曹丕没有多等几年,而是有些迫不及待的篡汉称帝。那么,问题来了,曹丕为何一当上魏王,就立即篡汉称帝呢?和一场谋反有关!

首先,在一些人看来,曹操去世后,曹丕成为魏王。在此基础上,曹丕应该先建功立业,比如消灭蜀汉或者东吴,这样才能拥有称帝的威望和理由。不过,实际的情况,却是曹丕在当上魏王后就立即称帝。而这,不仅意味着曹魏的正式建立,也促使东汉王朝在公元220年正式走向灭亡。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公元220年,曹丕之所以立即篡汉称帝,其实和一场,谋反存在直接的关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为储君驻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魏讽密谋攻邺,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变乱,诛杀魏讽。

魏讽(?~219年),字子京,济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一说沛郡)人。在东汉末年,魏讽颇有智谋,口才出众,邺城为之倾动,钟繇荐为相府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汉中大战后,关羽率领荆州兵马攻打襄樊,水淹于禁七军,围困樊城曹仁,引发中原震动。心存汉室的魏讽,联合荆州地缘势力,勾结长乐卫尉陈祎袭击魏都邺城。陈祎心中恐惧,向世子曹丕告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曹丕果断出手,清除了魏讽及其党羽,从而削弱亲汉反曹势力,连坐死者数千人。

对此,在笔者看来,魏讽的谋反,无疑让曹丕深受触动。一方面,这体现出忠于汉室力量的存在,已经能够对曹魏造成威胁了。另一方面,魏讽作为魏国丞相府的西曹掾,却站到了魏国的对立面,这是让曹丕感到紧张的地方。在汉末三国时期,官职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个可以说是直属于皇帝的三公九卿,州牧刺史等官职,对于这些官职来说,自然要对皇帝忠心耿耿,还有一种官职,就是丞相、大将军、刺史、州牧等官职的属官。比如在蜀汉,诸葛亮的丞相府之下,就有丞相长史、丞相司马、丞相参军等官职,对于这些官职来说,自然要以丞相马首是瞻,而不是直属于皇帝的。

但是,就魏讽来说,作为丞相府的西曹掾,却选择背叛了丞相曹操,策划了针对曹魏的谋划,这无疑是曹操、曹丕都难以接受的事情了。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刘协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汉献帝刘协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其中,就董承和伏完等人来说,起兵谋反并不让人惊讶,因为他们都是直属于汉献帝的官吏。不过,就魏讽来说,则是直属于丞相曹操的官吏,所以,他的谋反让曹操父子难以接受。

在此基础上,等到曹丕当上魏王后,自然担心夜长梦多的问题,也即如果继续当魏王,并留下汉献帝刘协的话,难保不会出现下一个魏讽。与此相对应的,自己篡汉称帝,将汉献帝废为山阳郡公,无疑会断了忠于汉室力量的念想,从而避免类似谋反的发生。在外有蜀汉和东吴这两大强敌的背景下,如果曹魏内部还存在隐患的话,显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这,成为曹丕当上魏王后,立即称帝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曹丕当上魏王后,因为相对年轻,缺乏足够的资历和威望,难以震慑曹操留下的文臣武将,所以需要通过称帝来巩固自己的位置,并借此为这些老臣加官进爵,进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延康元年(220年)二月,魏王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而在曹丕正式称帝之后,不仅对司马懿、陈群等心腹加以重用,也没有忽视曹真、曹休、曹仁、夏侯尚、王朗、华歆、贾诩等一班文臣武将。对于这些文臣武将来说,也愿意曹丕正式称帝,这样自己的官职和爵位都能获得提升。

最后,并且,曹丕即位之后,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如《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但中正之名在史籍中是在曹丕任魏王之后出现的。《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对此,在笔者看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从侧面体现出曹丕立即称帝的原因。对于曹丕来说,需要获得这些士族的支持,而想要赢得这些士族的支持,就需要确立九品中正制。当然,为了更好的确立九品中正制,曹丕自然需要登基称帝,也即以皇帝的身份来推行,而不是继续当魏王。相对于他的父亲曹操,曹丕更需要这些士族的支持,也即曹操可以依靠曹氏和夏侯氏的力量来平衡这些士族。但是,曹丕因为对于曹植、曹洪等宗室的打压,促使其没有足够的宗室力量来平衡士族。因此,尽快称帝,并缓和曹氏和士族之间的关系,成为曹丕的重要策略。对此,你怎么看呢?

曹丕为什么要篡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正所谓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比如三国时期的曹丕,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被后世骂成了逆贼,却不知道曹丕也是身不由己。这么说吧,曹操可以不篡汉,但曹丕必须称帝,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曹操一开始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大臣,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会反对的。年轻时候的曹操曾经刺杀过十常侍之首的宦官张让,杖杀过不遵守法纪的权宦蹇硕的叔父,最后被逐出了京城,这些都是一个有志青年才能做出的事情。后来董卓进京,置汉室尊严于不顾,擅自废立皇帝,已经和谋反没有什么区别了。于是曹操首倡义兵,联合其他关东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并且为了赶走董卓,曹操带领的部队全军覆没,曹操自己若是没有曹洪的相救,恐怕也难以幸免。曹操最后更是救汉献帝于水火,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

可随着汉献帝来到了许都,汉室和曹操的矛盾就开始激化起来。汉献帝和朝中的大臣希望曹操交出手中的权力,唯汉室马首是从。但是曹操的势力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怎么可能甘心交出去。而且若是汉献帝是个明君的话,曹操倒是可以做个忠臣,乐得逍遥。但是凭刘协和手下的那群大臣的品性,恐怕曹操交出权力的时候,就是曹操和手下身死族灭的时候。因此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和汉室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了血溅宫闱,不可挽回的地步。

而曹操最后也自封为魏王,位极人臣。可以说是皇帝能够享用的待遇,曹操一样不少,而且皇帝没有的特权,曹操一样有。曹操离帝位只差一个名头而已。但是终曹操一生,曹操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到死那天都是大汉的臣子。

关于曹操为何不称帝的原因,历史上的争议有很多。比如说曹操觉得称帝的时机不成熟,还有一大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存在,比如自己的头号谋士荀彧就因为反对曹操称帝的野心而选择了放弃曹操。再者,曹操还是有着内心的操守和对当年愿望的憧憬,不愿意承担乱臣贼子的罪名。最后曹操说了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如果老天让曹家当皇帝,那么就让自己的子孙去做这件事吧,曹操更愿意做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是商臣的周文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世子之位,在同年称帝,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说是汉献帝的禅让,但其实本质上就是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后世也因此骂曹丕才是汉贼,各类文献对于曹丕的评价大多如此。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王朝更替在中华几千年历史当中是件很常见的事情,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而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更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判断。更何况对于曹丕而言,如果曹丕不称帝,恐怕将来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这时的汉室天下,基本都是曹操带队打下来的,子承父业,也不能用篡夺一概而论。

曹操虽然没有篡汉,但是曹魏江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极高,所以曹操不用担心汉献帝的反扑和别人的算计。但是曹丕不同,曹丕只是继承了曹操的爵位和权力,但是威望并不足够。如果曹丕一直只是魏王,而他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魏王所应该拥有的权力,那么曹丕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会让窥探曹丕权力的人便会无限增多,无论是曹丕的兄弟也好,还是汉献帝和其他大臣也好,总会找到机会干掉曹丕的,而且曹操的旧部也不会像是对待曹操那样拥护曹丕。就像是当年的霍光一样,扶立了三位皇帝,功劳和权力比曹操还要大,但还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所以曹丕只有称帝,才会让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才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真正效忠。

说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其实中国清朝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倒是有“民为重,君为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的说法,即使到了明朝的时候,文臣也是能够和君权相抗衡的。直到了清朝,集权专制到达了巅峰,人人都成了奴才,这才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如今身处新时代新社会的我们,更不应该抱着这个观点去看待任何事物了。

曹丕为何能废汉称帝?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他也一直想从二人中找一个来继承他的事业。

曹丕从小在军营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曹植从小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还是有名的诗人,如《白马篇》(选):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当时,讲究正统,自己夺过来皇位,难以服众,所以宁肯自己不称帝,将来条件成熟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最后曹植在公元220年受禅称帝,为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正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曹操在这之前一直是对曹植抱有希望的,毕竟曹植更加才华出众,激情澎湃。但是不少大臣也是很反对的,自古以来,王位都是传给长子。曹丕对曹植一直也怀恨在心。他曾利用曹植爱喝酒的特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不满;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

曹操死后,兄弟二人更是争锋相对。用一首诗来代替我要讲述的故事: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诗一出,曹丕难免会念及兄弟之情,他虽然当时已经得势,最后还是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逃过一死~

至于曹丕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难道还有比禅让更好的方法吗?毕竟是想要维护正统的地位...

曹操终身没篡位,曹丕接班就篡位,两人改朝换代有何不同?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曹操所在的东汉末年,四百多年的时间中,只有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成功,王莽虽然篡位成功当上了皇帝,但是王莽的下场却是非常悲惨,因为得不到上至皇室成员,中至地主豪强,下至普通百姓的支持,王莽只当了15年皇帝,就因为天下反对而败亡。

对于王莽的遭遇,曹操显然心知肚明,曹操比王莽高明的是:他一直在做篡位的准备工作,却从来没有在名义上篡位,或者简单地说,曹操做着篡位之实的事,却在嘴巴上一直不承认自己的篡位行为,甚至还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诏告天下,以证明自己是忠臣。

曹操

曹操在这篇文章中说自己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个太守,后来又想做大汉的征西将军,还向天下发出要是没有我曹操,大汉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还说自己没有夺取帝位的野心,他之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为了自保,最后曹操说自己只想当个周文王。

以个人的意见来看,曹操说的没有错,句句属实,字字真情,他甚至都没有隐藏自己想当周文王的野心,周文王是谁啊?周武王的父亲,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那么周文王就是周朝开国君主的父亲,周朝虽然是周武王开创的,但基础却是周文王打下的,曹操此举不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了他曹操想留给下一代改朝换代吗?

曹操与汉献帝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就是篡位,这从曹操的官职、地位、权力一步一步走上巅峰就能看出,从东郡太守到兖州刺史,从兖州刺史到大汉司空,从司空到丞相,从丞相到魏公,从魏公到魏王,最终曹操的官职和爵位定格在魏王。

非功不能封侯,非刘不能称王。这是汉朝开国老祖宗刘邦定下的规矩,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刘氏江山代代相传,永享富贵,上一个自立为王的王莽已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篡位,那么曹操作为王莽之后的第二个王,他能不篡位吗?

曹丕

有句俗话说得好: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曹操都走到了那一步了,即使他不想篡位,背后的利益集团也由不得他不篡位了,但曹操的做法非常高明,他把篡位的恶名留给了下一代,毕竟汉朝可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我们民族的名字就来自于汉,汉朝在历史上的影响力非常大,却毁在曹家手上,曹操不想背这个锅。

即使曹操没有篡位,他已经背上了历史的骂名,周瑜就说过: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尤其是刘备建立的以汉朝为延续的蜀汉政权,更是对曹操恨之入骨,甚至这都成了刘备北伐的旗号。一个还没有篡位的曹操,就已经被天下人骂作汉贼了,要是曹操在世时篡了位,还不得被天下指着脊梁骨骂。

刘备、孙权、曹操三国鼎立

最后,不得不为曹操正名,曹操虽然没有在他在世时篡位,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篡位做基础的,他为他的继承人承担了所有的骂名,铺平了所有篡位的道路,即使如此,一生身为汉朝臣民的曹操始终在内心深处对汉朝有一种怀念和敬畏,即使汉朝已经如此衰败不堪。

相对于曹操来说,曹丕的改朝换代则显得顺理成章多了,曹操去世后,曹丕接任魏王,仅仅几个月后,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给他,曹丕出生的年代已经是东汉末年乱世的开始,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再到天下大乱各自为战,曹丕对汉朝基本上没有认同感,他出生于乱世,成长于乱世,亲眼目睹乱世之中是如何活下来的。

曹操与曹丕

如果当年周武王灭亡商纣王建立大周王朝一样,曹丕用和平的手段取得帝位,当年曹操已经为曹丕打通所有篡位路上的困难,这就天下所有父亲希望自己儿子少吃一点苦,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是一样的道理,曹丕只是按照曹操铺好的路,继续向前走而已。

从历史上,曹丕的称帝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确实如此,当老一辈打天下的雄主去世之后,第二代的领导人只需要守住祖上流传下来的这份基业就已经算是对起得曹操了,对于改朝换代,如果曹操心中还有些不舍的话,曹丕则完全没有任何不舍,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顺理成章和迫不及待。

魏文帝曹丕

曹操终身没有篡位,是因为他一直在做准备,从来没想过自己享受胜利果实,或者来不及享受胜利果实,曹丕一接班就篡位,是因为篡位是曹丕建立合法政权的第一步,曹丕对于打天下没有任何功勋,他只能通过改朝换代去建立属于自己的政绩,毕竟重新开创一个全新的王朝,作一个开国之君,也是有着无上荣耀的事,同时换取那些随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利益集团的支持,稳定统治,这就是曹操与曹丕两人对改朝换代的不同做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