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皇太极进攻北京为何袁崇焕不去他的老窝呢,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众妙之门 2023-06-21 12:01:38

皇太极进攻北京为何袁崇焕不去他的老窝呢,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皇太极进攻北京为何袁崇焕不去他的老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袁崇焕夸下海口,五年内收复辽东,可是就在袁崇焕镇守辽东的时候,皇太极却冒险绕道长途奔袭直捣北京。作为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围魏救赵,断其后路,杀入皇太极的老巢沈阳,便可轻松灭了皇太极。然而袁崇焕却听了崇祯返回救援北京的圣旨,他当时怎么在想?

袁崇焕第二次出山的时候,向崇祯皇帝许下五年内收复辽东的设想。然而,这个设想未免有夸下海口之嫌,因为,一年前,袁崇焕经营的宁远地区,已今非昔比。这让袁崇焕心里有些打鼓,大明朝内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为他的设想有些干着急。但是海口已经夸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返回辽东,做好抗击大清的准备。

事实证明袁崇焕是一位坚定的守城将军,他从李成梁和孙承宗那里继承来的“镇守城池,用好大炮”的方略根深蒂固,所以,对于期间皇太极的若干次袭扰都能轻松化解,皇太极在袁崇焕面前,似乎要走老爹努尔哈赤的老路。

崇祯二年,皇太极突发奇想,决定率十万兵马,绕道蒙古,长途奔袭,直捣北京,这一大胆冒险的计划起初被皇太极的将士们绝对不看好,但是皇太极坚持了他自己的意见,并迅速开始执行。

结果证明皇太极的计划是成功的,避重就轻,轻松杀到北京城外。崇祯帝急了,迅速要求袁崇焕返回救援。来回折腾的袁崇焕虽然做了大量的战略调整,无奈疲于奔命,自顾不暇,黑暗,仿佛离他越来越近。

围魏救赵的故事传唱了千百年,很多人说,皇太极倾十万兵马,长途奔袭,本就范了兵家大忌,袁崇焕为何不趁此杀入皇太极的大本营沈阳,只捣皇太极的老巢,那大清入主中原只怕就会化作泡影。

袁崇焕不是没用过皇太极绕道的担心,他曾上书朝廷说蓟门乃是软肋,需要重视,并对周边情形做过战略思考。无奈自己只提督山海关地区防务,难以越线指挥。不幸的是,当皇太极真的绕道西进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围魏救赵的思路,断了皇太极后路,重创空虚的沈阳。

是什么原因造成袁崇焕及其部下的思维短路?难道真的是上天有意厚待大清,厚待皇太极吗?我们设身处地的来替袁崇焕想一想。史载,袁崇焕镇守山海关兵马只有不到三万人,而皇太极出兵是十万人。兵马数量是袁崇焕对战略思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1.袁崇焕“守城用炮”的战略思想是第一位的.他坚信李成梁孙承宗等前辈的这套思想是最基础最实用的法则,而忽视了皇太极游牧民族骑兵的灵活性。

2.皇太极“声东击西”的战略困扰了袁崇焕。在皇太极出兵直捣北京的时候,皇太极并不是扬长而去的,他派了部分将领对袁崇焕进行佯装大规模的袭扰,让袁崇焕丧失了判断。

3.皇太极“第五纵队”作用明显。

史载,皇太极直捣北京前,每日都研究大明朝的邸报,通过邸报分析判断大明朝决策层的动向和能力。那些派往大明朝的奸细通过贿赂,收买明朝官员,收集了大量有用的军事情报。对于大明朝的崇祯皇帝,皇太极曾轻蔑地称为“傻小子”。对于这位“傻小子”,皇太极摸得很清楚,知道他无所作为。

4.鉴于以上要素,袁崇焕的兵马有限。袁崇焕镇守山海关的兵马只有不到三万人,所以,他不会轻易杀到关外,就算是他知道皇太极已经绕道,他想联络增援,恐怕还要看其他人的脸色。因为,此时的袁崇焕已经不是一年前的袁崇焕,大明对他的非议已经开始满天飞了。

综上所述,皇太极千里奔袭直捣北京并非十足的冒险精神,而是精心布置决断的。而袁崇焕坚持固定战略方针,也有其难言之苦。两军相遇勇者胜,当皇太极和袁崇焕站在一起的时候,比的是格局,比的是魄力,比的还是眼光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皇太极远胜于袁崇焕。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呢?

崇祯二年(公元1629 年)10月27日,后金大军突破长城防线。

11月1日,北京城戒严。同日,袁崇焕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军四千,展开营救行动。

11月4日,赵率教率领的四千人被后金全歼于遵化城外。同日,袁崇焕率军从关宁出发。

看到这些基本史料,有一个问题必须得注意:皇太极向蓟门一线调动军队是需要时间的。

换言之,虽然10月27日,后金大军才突破长城防线,可算上后金大军集结的时间,肯定要早于10月27日,没准在10月初,后金大军就开始集结了。

可袁崇焕直到后金大军突破长城防线之后,才开始派人救援北京。等到赵率教所部被全歼之后,袁崇焕才亲自出马,这反应是不是太慢了?

我们都知道?兵贵神速?,可袁崇焕不但没有在后金大军未集结之时发动突袭,更是在后金大军突破长城防线的七八天之后,才亲自率军救援,他到底在干什么?

在我看来:由于袁崇焕一味迷信自己的?城墙大炮?战术,把军队调教得只能打防守战,却丧失了机动性。关宁一带的城池都需要留兵把守,可动用的机动部队少之又少,所有袁崇焕一时间无所适从了。

大明把大部分资源都给了自己,对于这一点,袁崇焕心知肚明,所以他一再提醒大明中央政府:后金很可能会从蓟门一线绕过来。

这是袁崇焕有远见卓识吗?不是的。这是因为袁崇焕明白一点:如果后金大军从自己这边进军,自己又把握守住,因为自己有大量资源,又有守城无敌的?城墙大炮?战术。

但蓟门一线并没有这样的资源,当然也没办法玩?城墙大炮?战术,此时的蒙古又与后金联盟,他们完全可以从蓟门一线奇袭大明内部。

在当时有一种声音:后金这次只是小股部队突袭,自己只要派几千军队意思意思,后金抢够了自然会撤退。

可出乎意料的是:后金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十万大军倾巢而出!

赵率教虽然被后金大军全歼,但责任不在他,因为他手里只有四千军队,面对后金留在遵化的五六万大军,失败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求助:皇太极为何败于袁崇焕

反间计,将其打败

皇太极见战场上打不过袁崇焕,便开始实施“反间计”。他避开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山海关,绕道越过长城进逼北京,沿途不断散布 “袁崇焕放金兵入关”的谣言,骗得崇祯帝对袁崇焕起了戒心。此时金兵俘获两名明朝太监,皇太极便布置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等人,师承“蒋干盗书”情节,把两名太监押至营中,称“今晚你们先住这里,明日我大汗有话要问你们。”高、鲍二人边饮酒边聊天,时值半夜等两位太监“睡”后,高鸿中才故意“低声”告诉鲍承先:“今天袁崇焕派人来见大汗,说他正带兵设法进入北京城,与大汗里应外合。”然后又故作疏忽让两位太监逃回明廷,向崇祯帝报告他们在金营所听到的“机密情况”。崇祯帝果然上当,下令把袁崇焕捕入狱后处以极刑。害死袁崇焕后,清兵如入无人之境直逼中原。《明史》如此哀叹:“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2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