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使命蔺相如完成了吗,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蔺相如“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很多人惊叹于蔺相如的勇敢智谋,原本落入秦王之手就别想再拿回去,可是蔺相如却用智谋告诉我们:如何在老虎嘴里拔牙!有一个问题来了,和氏璧真的价值连城吗?蔺相如带回去的那块和氏璧到底是真是假?据许多野史记载,真的和氏璧早就被秦王给换走了,而蔺相如费劲千辛万苦带回来的那块却是假的和氏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了解下和氏璧:
有关于无价之宝和氏璧的由来众说纷纷,不过大多少证据都指向一个地方:荆山。一个叫卞和的男人,偶然在荆山采玉的路途中,发现了这块纯净无瑕的宝玉;据说这块宝玉拿在手上会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宝玉既拥有夜明珠荧光的效果,并且通体晶莹剔透,整个宝玉上面流露着异于天下万物的美感,和氏璧就是这么独一无二。
卞和把玉献给了楚国的楚厉王,楚厉王怀疑玉的真假就专门派人去鉴定,谁知道鉴定玉的那个人嫉妒卞和的幸运,就对厉王说:“此玉是普通石头。”这就直接把厉王给激怒了,直接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把石头扔给他。
当厉王的儿子登基后,卞和又跑去献玉,倒霉的又被陷害,右脚被砍了;卞和只能带宝玉回到荆山定居,据说卞和当时还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肿了,他心疼这块宝玉没有人能够欣赏。
楚文王后来上位,对于卞和的故事文王早就有所耳目,他也可怜这个工匠的境遇,文王和厉王、武王不同,文王比较儒雅公正,卞和再次把玉献给了文王,文王看着他那双被砍掉的双腿顿生可怜,心想就算不是宝玉我也再不会砍他的腿;后来文王让人打开了宝玉,发现里面真的是一块稀世珍品,这块玉仿佛根本不是这世间的宝物,仿佛是天上赐予的宝玉,文王为这块宝玉取名“和氏璧”,也是为了纪念卞和的忠贞。
和氏璧流出楚国王室,出现在赵国
后来宝玉在楚国王室丢失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内宫一些宦人偷走的,当时楚国全国戒严寻找这块宝玉,不过找了很久就是找不到这块玉的踪影;又过了很多年后,这块玉出现在赵国王宫里,提及这块玉的由来,赵国王室一口咬定是本国出产的,楚国索要多年都无功而返。
而赵惠文王天天拿着宝玉爱不释手,不过也因为这块玉,赵国的麻烦就来了;首先就是诸国一些君主想要得到这块玉,纷纷派遣人去赵王宫偷窃,其中楚国的意愿是最强烈的,他们认为这块玉就是楚国的国宝,想尽办法都要弄回来。
而秦昭襄王也是极喜欢这块宝玉,也派人去偷,一时间邯郸城里来了很多的盗贼和使臣,都想通过明里暗里想办法弄到这块玉,而秦国也开始铺垫一系列圈套勾引着赵国。
秦王虚情假意,蔺相如临危受命
据说当时偷窃和氏璧的人非常多,但几乎没人得手过,原因也是和氏璧被保护的严严实实,根本看都看不到;秦昭襄王就想:这样可不行,得想个办法!秦昭王就派使臣和赵国商量:“我愿意用15个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一直都是被秦国欺负,赵国那时候被欺负的够呛,根本占不到便宜,赵王直接拒绝了;秦国使臣就说:“如果赵王不答应,那么秦王将亲自来邯郸取玉。”威胁的意味和明显了,赵国那时候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和赵国相比,赵王愁得要死,玉只要拿到秦国境内,基本要不回来了,15座城池根本别想拿到。
但是不去的话,留下话柄,秦王就派兵攻打赵国,后来就有蔺相如的一系列请命;蔺相如带玉去秦国面见秦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蔺相如拿起宝玉假意要摔,让秦王无奈让步,最终完璧归赵。
不过这其中有一个疏漏,蔺相如把玉献给秦王观看,秦王把玉递给了大臣和妃子们一个个观看,而这期间最容易换玉,蔺相如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看得过来,据野史称:蔺相如手中的和氏璧是假的,真的和氏璧早就被秦王掉包了,不然蔺相如是不可能离开的了秦国。
大家没怀疑为何蔺相如离开那么顺利,秦王都不阻拦的,后来蔺相如回国,秦国也没有发兵攻击赵国,这一点非常的有疑点,虽说后来记载秦王一统后还是拿到了和氏璧,不过据说那时候的秦王桌子上早就摆着一块和氏璧一样的宝玉。
赵国王宫那块和氏璧给献给秦王后,秦王几乎很少关注这块玉,而是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留给了自己的那块玉,而传国玉玺据说也是用自己桌子上那块和氏璧,而并非使用赵国宫里那块,种种疑点也有可能表明,蔺相如去秦国时候,和氏璧早就被掉包了,只是蔺相如没注意到。
然而,历史史料还是太少,我们无法得知到底是秦王宫那块玉是真的和氏璧,还是赵王宫那块是真的和氏璧,相信在不断探索战国史的未来,这个谜团也能打开;但是,我们现在不纠结“玉”本身的真假,要深度剖析一下其背后真正的故事。
“完璧归赵”背后是秦王的惊天谋略
我们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大多来源于从教科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蔺相如的形象早已被司马迁赞誉成机智勇敢,谋略过人,忍辱负重,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人,而相比之下,秦王为一块玉竟然要大动干戈,表现出贪婪,傲慢,狡猾,残暴的形象,其实这是司马迁给历史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完璧归赵”是在特殊背景下发生的,也是秦赵两国政治、外交斗争的结果,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秦昭襄王的智慧表现得光彩夺目,其实真正受骗的不是秦昭襄王而是蔺相如。那么秦昭襄王为何要致函赵王欲求和氏璧呢?他到底想干什么?以15城欲换一块精美石头是不是亏大了?
秦王想要的是赵国的江山社稷
秦昭襄王想要实现先祖们订立的统一天下的梦想,秦王之所以提出欲以15城换一玉,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想找个借口入侵赵国;山东六国,齐国被燕国乐毅几乎灭国,不可能再对其他诸侯国进行支援。
燕国处于对齐国的复仇战争中,无暇顾及他国;韩国、魏国在秦国的“恩威并济”下被迫与秦交好,秦国也不好下手。楚国在楚怀王被扣留后,新上任的楚王也被迫与秦国交好;并且在地理位置上,楚国与赵国相距遥远,此时孤立无援的赵国,并且是秦国东进的主要障碍,正是秦国最好的攻击目标。
秦王刺探赵国军事实力
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变法后,赵国军事实力骤然强大,成为当时能唯一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与此同时,赵武灵王对秦国的军事情报刺探也非常成功,导致秦国多年不敢对赵国用兵。
为了刺探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刺探其是否为了大战做好准备,于是秦昭襄王导演了一部以城池换玉的政治游戏,以此窥测赵国的军力;如果赵国态度强硬,对秦国的提议不屑一顾,那么,秦国也不能硬碰硬,或许放弃军事行动;如果赵国示弱,秦王看出国力空虚的破绽,秦国就会采取战争行为。
“完璧归赵”的史实告诉我们,秦王这种谋略是非常成功的,而不是蔺相如完美地完成了使命,反而赵国暴露了破绽,首先君臣是否对“以壁换地”争论不已,整个朝廷都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蔺相如作为使节虽然表现的很成功,但也彻底走进了秦王的圈套。
赵国暴露破绽,秦国下定军事攻伐的决心
因为包括蔺相如在内的赵国君臣均是以弱者形成出现在秦国朝廷的,举国怯弱,为秦王攻打赵国有了心理上的自信;当蔺相如奉壁给秦王时,秦王大喜,表面上是大喜,其实是探到了赵王的虚实和怯弱,为自己的试探成功而大喜,秦王早已忘记了蔺相如是赵国使节,忘记了两国邦交应有的礼仪;当蔺相如持壁欲以击柱时,秦王从陶醉中醒来,并假意安抚蔺相如,同意以十五城交换和氏壁,不是秦王怕了,而是秦王不想因为一块玉而断送自己的军事计划。
果然,在蔺相如完璧归赵不久,秦赵两国就开启了长达三年的军事对峙,导致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坑杀赵军40多万,而此后的邯郸之战,秦国大有灭赵国之势;秦国发动了举全国之力攻打赵国重大军事行动,这是蓄谋已久的战略,由此可见,秦王“空言求壁”只是攻伐赵国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小步骤而已。
后记
和氏璧见证了秦赵两国战争,也一直见证历史的兴盛,它后来被改成的传国玉玺成为华夏文明的权力象征,和氏璧被秦王改成传国玉玺后,基本上都是每朝每代正统天子的象征,每个朝代的皇帝都认为只有玉玺在手,自己才真正的是一个真龙天子;而到了汉朝王莽篡汉时期,王莽去问汉朝太后王政君要玉玺,被这个太后直接砸掉了一个角,后来,王莽用纯金补上了,自此传国玉玺已经是君王必备物品。
而这块玉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诸侯割据、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之后,逐渐的传国玉玺经历了一代代帝王,一代代的叛乱,一代代的混乱,终于这块玉玺不见了,据说这块玉玺最后还是遗失了,这块历史君王的象征也正式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道,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十五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五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1,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2.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1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宋仁宗为什么会深受百姓爱戴他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