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光为什么说韩信被杀害是他自己活该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1 09:22:07

司马光为什么说韩信被杀害是他自己活该

韩信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传奇人物!那么关于他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韩信是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世有“兵仙”之称,并被评为汉初三杰,兵家四圣,还留下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垓下之围”等众多典故。

韩信一生命运坎坷,功勋卓著,他为刘邦的汉室基业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汉室江山。刘邦集团成员也对韩信十分的推崇,刘邦更是亲自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并在功成之后将韩信封为了淮阴侯。

这样一位功成名就,饱受赞誉的淮阴侯,却成为了被刘邦杀死的第一位大人物,死后更是被诛灭了三族,世人无不叹息,更有人说,如果韩信当初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那么三国的故事就能够提前上演了。

但是司马光却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说:韩信你本来可以像周公,姜太公一样成为绝世猛人,遗留青史,最后却被杀害,更是被诛灭三族,一个字就是:该!,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早年经历坎坷,知恩必定报答

韩信早年生活并不顺利,布衣出身,在家乡里一事无成,做官,做吏都做不成,到别人家混饭吃,还被女主人嫌弃,更是被一个屠户家的年轻人逼迫,从胯下钻了下去,遭受了胯下之辱。韩信早年饱尝世间的人情冷暖,因此如果别人帮助了他的话,他就十分的感恩。有一次在路上,一位老大娘给了饥肠辘辘的韩信一顿饭,让他洗了澡,韩信十分的感恩,并承诺以后一定会好好的报答。

当韩信决心做出一番事业之后,他首先投到了项羽的麾下,但是一直默默无闻,给项羽提建议,项羽也不采纳,韩信就离开了,转投刘邦的麾下,虽然一开始也是不受重视,甚至一度想过离开,但是遇到了萧何这个贵人,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集团留下了一位大将。

有了萧何的背书,刘邦也对韩信重视起来了,韩信也对此十分的感恩。

韩信说过:刘邦给我衣服穿,给我饭吃,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怎么能够不报答。于是韩信竭尽所能,在秦末汉初的大舞台上肆意挥洒,打下了三秦之地,之后更是依次攻下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为刘邦打下了后世大半的基业。

功勋卓著,名扬天下,渐起龌龊心思

韩信虽然在军事方面横绝当代,无人能敌,但是毕竟是市井出身,缺乏政治敏感度,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位大将对于主公来说并不全是好事,对刘邦抱有天真的信任,觉得自己有这么大的功劳,刘邦一定不会亏待自己的。另一方面,没有转换思想,以君臣的方式相处,而是天真地以为作为一同打江山的人,你好了我也要有点好处,看着江山就要打下来了就要开始给自己谋划利益了。

韩信在平地齐国之后,就发信给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反复无常,需要一个代理王来治理,不如把我封为齐王吧,刘邦当时正被刘邦围在荥阳,看到此信不禁破口大骂,这不是在威胁我嘛,但是没办法只好封了韩信为齐王,但是刘邦对韩信的不满更加严重了。

待到垓下之围,要奠定胜局的关键一战时,韩信又不动了,还联合了彭越,不听从指挥。没办法刘邦只好划了很大的地盘给他们两个作为他们的封地。垓下之战之后,刘邦自然要算总账。

反又不反,左右横跳,终被枭首而亡

前文说过,韩信此人市井出身,有一些优柔寡断,在政治上还很天真。在反与不反之间左右横跳,自身又处于功高震主的不利地位,最终他被杀可以说是必然的。后世分析,韩信最好的出路就是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成就自己的一番大事业,但是他屡屡错失好机会,最后被枭首而死,还被株连三族。

韩信有很多举兵谋反的好机会,比如在平定齐地之后,项羽认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派谋士劝说韩信反出大汉,和楚国一起三分天下,但是遭到了韩信的严词拒绝,并说:项羽你当初轻视我,而刘邦对我委以重任,我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刘邦,我一辈子都不会背叛汉朝。韩信信誓旦旦,但殊不知自己的齐王身份已经惹恼了刘邦。

项羽派人劝说失败后,齐人蒯通又前去劝说:我精通相面之术,韩信你要有血光之灾,这就应在了韩信你现在功高震主,刘邦一定会杀掉你以绝后患的,不如趁早自立,以绝后患,但是韩信还是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的,刘邦一定不会为难自己。殊不知他早已经上了刘邦的必杀名单了。

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是收留敌军将领钟离昧,因为这件事刘邦甚至想直接进攻韩信,虽然最后钟离昧自杀,事件平息了下来,但是韩信也被从齐王贬成了淮阴侯,收缴了兵权,剪除韩信党羽的力量,将韩信囚禁在身边,这时候韩信即便想反也没有力量了。

刘邦最终还是没有放过韩信,即便韩信最后醒悟,想利用陈豨搏一把,篡夺陈豨反叛,然后自己响应最终夺取天下,最终还是失败了,被轻易地镇压,最后被骗入宫中杀害,还被株连了三族。韩信到死还在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

笔者认为韩信被杀这件事既有功高震主,帝王无情的一方面原因,也有他自身的一些因素,就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所揭露的那样:韩信本身的优柔寡断,政治上的天真,军事上不断的左右横跳都注定了韩信这个人的悲剧结尾。以史为鉴,告诫我们切不可妄图脚踏两只船,想要得到两方面的好处,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鸡飞蛋打,什么也得不到。

《宝宝学加减法》如何客观评价韩信?如何看待韩信之死?



如何评价韩信?


韩信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也是刘邦集团中唯一的大将。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正面战场苦战的时候,韩信开辟了北方战场,最终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圈,所以韩信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


韩信深谙兵法,说“多多益善”,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军事典故:清栈道、暗渡旧仓、以水为营、改旗易帜、半路出击、四面受敌、埋伏飞行等。他用兵的方式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高度赞扬。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杰出的将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运用军队。他是中国战争史上最灵活的将军。他的井陉渭水之战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军事家,他的崇将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策略。作为统帅,率领大军出陈仓,任命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全军覆没楚军,无大败绩,天下不敢与之抗衡;作为一名军事理论家,他和肖恩写了一本关于军事一体化的书和三篇关于战争艺术的文章。但是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他在几个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后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后人对韩信“成败在一萧何,生死在二女”的评价是正确的。


由于韩信战功辉煌,在军中威望很高,所以军用武器上都刻有“不杀韩信”的字样。韩信也自视甚高。刘邦杀不了他。但刘邦得天下后,害怕韩信造反,无人能敌。他也看出韩信狂妄,最后杀了他。


最后,韩信被好友萧何引诱入宫,死在吕后的菜刀下。临死前,韩信意识到后悔没有听快车。


你怎么看待韩信的死?[/s2/]


韩信是楚汉之争的主要人物。汉军得天下。他是第一个提出统一世界的主要决策者。他帮助刘邦治理汉中,平定关中。分兵北上,拿下王维,拿下他。打败赵;东占齐地;向南推进,消灭项羽.可惜如此尊贵的汉朝开国元勋,最后却被三大家族所杀,成了刘邦大师的鬼魂。据史书记载,韩信因煽动和勾结尚晨谋反而受到惩罚。但这种说法相当值得怀疑。很多人推测这是刘邦和吕后引起的一场大冤案。都是借口,白白杀了韩信。


早在韩信打败楚汉,杀死广田等将领时,项羽就派人游弋,韩信鼓动他背叛刘邦,被“天下三分之一”的做法所拒绝。戚桂桐多次暗示,如果韩信背叛刘邦,他不会动心。辩才蒯彻在韩信游泳时与刘邦决裂,给了韩一个强烈的忠告,说“勇者微撼天下”,“有贡献于天下者不赏”。跟着刘邦也不是什么好事。韩信虽然心里有些犹豫,但看了刘邦对他的恩情,以至于“汉王待我很好”,“不忍背汉”,也认为自己功德很高,“汉绝不会输我”。最终拒绝了蒯彻的建议。由此可见,当韩信有权力有机会实现他的大业时,他从来没有想过背叛刘邦,更何况是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再说,如果韩造反,韩信被捕后为什么不去大堂问话?韩信在长乐宫钟室被斩首,是类似暗杀的一种。


就刘邦而言,他经常输给韩信,而韩信向来虚伪谨慎。有人认为韩信自荐做齐王的代理人是恶意的。这不一定是任意的。从当时的战略考虑出发,齐国是一个远离东方的陌生人,一个大家庭的大后方,一个身份明确的人。面对强大的楚国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培养英雄也无可厚非。(刘邦立太子是因为邻居关系,这和韩信的要求相比,似乎太过分了。毕竟每个人都渴望名利。韩信就是不知道在主子面前如何克制自己。我不知道如何在适当的时候索要我的那份报酬。韩信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却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司马光评价韩信“以市场为先,以君子之心审人”。韩信利用商人之心为自己谋利,要求刘邦以君子之心报恩。那时候很难要求一个以主人为主导的社会环境。所以,韩信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们后来是否违背了事实。


刘邦称帝后。韩信骄横、自立、强大,庇护着刘邦恨之入骨的项羽。他不服从命令。他感到惭愧,得到了与侯关英将军同等的地位,并嘲笑他在后半段与樊哙的互动。不难想象,种种迹象已经让刘邦厌烦了。难怪刘邦削兵权,降爵位。最后他带着这个猛男来到洛阳,把他杀了。摆脱某人。太难看了。这印证了韩信自己的一句话“兔子死了,狗做菜.敌破,谋士亡。”乱世,刘邦的大业需要韩信,但天下太平后,他却成了皇权的绊脚石。


韩信的死导致了他的人格悲剧。他太自命不凡,不注意收敛,也太自大,凡事以虚无为目标。在封建帝王时代,这样的大臣会成为君主的大忌。这些都限制了韩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时事的清醒认识,使他成为一个不知时事的英雄。刘邦夺取天下后,成了弃子,徒劳无功。


韩信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你一定不知道,自古以来“皇帝有多恩情,英雄有多委屈”!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不无惋惜,司马光的看法呢?

汉家江山的得来,有半数、甚至多半要归功于韩信,也因此,多数人对韩信之死,愤愤难平。他们看够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社会规则,同时痛恨着政治的残酷、人性的险恶……

当然,持不同意见者也有,这些人则认为韩信是居功自傲、矜能自骄,且最后反迹亦已现,故说到底还是咎由自取……而对于如此饱受争议的韩信,作为史学界的两位泰斗级人物——司马迁、司马光,自也少不了一番评说。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最后,太史公不无感慨地说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如此一看,太史公之意很明了:如果你韩信不这样,那你将世为老刘家的恩人,堪比周公、召公、姜太公之类的猛人。可惜的是,你偏逆势而动,身死长乐钟室,三族带害。而由是也不得不说,太史公修的终究是一家之言,所以全从个人感受来说事,惋惜之意,溢于字里行间。

再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在讲完韩信之死后,司马光也大段阐述了个人的看法。而看法中还引用到了司马迁的评说,表示对其认可,只是在认可之前,司马光还表述了这样一层意思:

早年,在蒯彻劝说韩信谋反时,韩信未听;在刘邦伪游云梦而召韩信之际,韩信亦不疑。因此从这两个时期来说,韩信确无反心。但是,在当韩信看到卢绾几无功绩、只靠着与刘邦的一点儿时情谊就能南面称王,自己却以“侯”的身份列于群臣中时,心就常“怏怏”,反行也渐露……

「要说刘邦确有对不住韩信的地方,可是,韩信不也是吗?攻下齐国时,韩信乘机称王;楚汉决战之际,又不如期赴约。从刘邦来说,两次被要挟,哪一次会爽?如不是碍于形势,早已取韩信之命」……

趁火打劫、乘势取利者,市井之志也;按劳酬功、永不相负者,士君子之心也。而韩信以市井之志来做大自己,同时又以士君子之心来要求别人,这合适吗

其实,从司马光的口气来看,一字以概之,就是一个削弱了的“”字!

韩信很难评说。他确实傲,曾表示羞于绛、灌同列。某次无意间路过樊哙家门,樊哙跪拜送迎,并异常尊重地对其说:“大王乃肯临臣”,而韩信则又竟喟然长叹:“乃与哙等为伍”,狂傲、自大之心、之行溢于言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