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你最熟悉“他”的哪句话?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拿来品评曹操的人品。同样在《三国》中,吕伯奢一家被杀,引发了千年争论。主流的说法是吕伯奢一家冤死于曹操之手。
一、《三国演义》中的吕伯奢之死
曹操残害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之中。彼时曹操正与放过自己的县令陈宫一起逃亡,身后是董卓派遣的追兵。
在一同逃亡多日后,曹操与陈宫到达了成皋地界。那天,天色渐晚,二人急需寻到落脚之地。情急之下,曹操想起此地住着父亲曹嵩的一位结拜兄弟。他提议前去借宿一晚。
陈宫与曹操满怀希望前去。
曹嵩旧友吕伯奢见到曹操之后,似乎很有长辈的那种关心:“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在曹操说明陈宫对自己的帮助后,吕伯奢对陈宫露出了友好。随即安排陈宫与曹操一同在自家休息。
随后,吕伯奢进入屋内,过了很久才出来。
“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吕伯奢告知陈宫之后,骑上自家的小毛驴匆匆离开。
或许出于对父亲老朋友的信任,再加上逃亡时的狼狈,吕伯奢出门后,曹操与陈宫歇在屋中自顾休息,心里并没有多想。
其实,危险正在靠近疲惫不堪的曹操。屋后传来了磨刀声!曹操的神经立马绷紧起来。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曹操下意识怀疑起了吕伯奢一家。
“缚而杀之,何如?”吕伯奢家人的这句话,突然让曹操心弦紧绷。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曹操同陈宫一道直接把吕伯奢家中的八口人斩尽杀绝。
吕伯奢家中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就在曹操长吁短叹之际,却发现厨房中绑着一只猪。
“缚而杀之”!莫非是吕伯奢和家人商议杀了这头猪来款待落荒而逃、满身疲惫的曹操和自己?陈宫当即就觉得这是曹操误杀了好心的吕伯奢一家。都怪曹操太多疑!
吕伯奢的家人已死,陈宫和曹操匆匆离开。然而,出行两里地后,吕伯奢手里提着瓜果蔬菜,驴鞍上挂着两瓶酒迎面而来。
为何不等我回来就离开?吕伯奢问曹操。 “被罪之人,不敢久住。”曹操回答。
“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吕伯奢挽留曹操,很有长辈风范。而曹操只顾策马离开。
随后剧情又发生转折。曹操在走了一段距离后突然冲向吕伯奢,并质问:“此来者何人?”吕伯奢还未作任何回答,曹操的利剑就已经把他砍倒……
陈宫很是不满,质问曹操为什么这么无情。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口出此言。
二、曹操杀吕伯奢的历史疑案
曹操杀吕伯奢一案被定义为是一场冤案,是曹操的误杀,最主要的还是“官方”对此作了认定。在曹操斩杀了吕伯奢家中八口人后,陈宫就抱怨:“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而在曹操掉头斩杀吕伯奢后,陈宫更是斥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随即,陈宫就把曹操与董卓并称,意图除掉曹操。
但历史的真相真如《三国演义》所写的这般?首先《三国志》对陈宫并无太多描写。其次裴松之引《鱼氏典略》补注了陈宫的生平,但丝毫未提陈宫曾做过县令,或好心放走了曹操。因而把《三国演义》中的“陈宫”对“曹操”的控诉当做是历史,几乎没有说服力。
那曹操击杀吕伯奢一家人,这件事又是否真实呢?
裴松之引用了另外三本著作以说明。《三国志·魏书》记载:“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则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又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从这三则材料,尤其是作为正史的《魏书》来看,曹操斩杀吕伯奢一家确实极有可能是真实事件。但斩杀的原因,正史上说是吕伯奢的家人先动手,其他则说是曹操太多疑。因而曹操杀吕伯奢一案,最大的疑点还是曹操的动机。只可惜留存不多的相关史料都莫衷一是,常常让人们陷入云里雾里。
至于罗贯中在第四回就给曹操安排这个彰显他多疑狠毒的剧情,无外乎还是“尊刘反曹”的思想做了主导。不管真正的曹操有没有杀吕伯奢,是不是因为多疑,罗贯中大抵都会写这么一出。
曹操除掉父亲老朋友吕伯奢一家,是吕伯奢咎由自取,还是曹操之误?在《三国演义》中很难找到证据。
历史从来不缺乏奸诈之人,但历史绝对不全是奸诈之人。评价曹操,我们更需要多视角。
看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那一段,不寒而栗。
因为疑心过重,误以为吕家磨刀杀猪是要杀自己,曹操情急之下,致使吕家八口死于非命。
如果曹操仅止步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为他找到一些开脱的理由:毕竟刚刚背叛了董卓,现在董卓正在四处张贴海捕公文通缉他。但凡被官府通缉逃命者,必然小心谨慎,为求自保,将对自己有生命威胁的人杀死,其实也算是一种正当防卫。虽然事后证明是误杀好人,但也毕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最多只能证明曹操是个多疑的人。还谈不上什么奸邪、卑鄙之类。
但曹操接下来又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杀了真心待己的吕伯奢。这件事是千不该万不该做的,做出这样事的人,我们一般叫他丧尽天良,叫他泯灭人性。
从中国人的道德上讲,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饶恕的。对于自己误杀吕伯奢全家,曹操不仅不心生悔意,反而为了掩盖自己的恶行,错上加错,毫无人性地杀死了父亲的结义兄弟。这样的曹操太可怕了。而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杀人之后撂下的那句狠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何等冷血、自私、狠毒的人生信条! *** 裸的奸佞 *** 小人嘴脸。
做下如此卑鄙、狠毒之事,还如此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曹操的心脏是什么做的?这样的冷血决绝,古来有几人,这样的人不做奸雄,谁做奸雄?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一直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曹操。
现在年岁渐长,重读到这一段,不禁有些怀疑:曹操真的如此冷血可怕的?
为了求证,翻看了一些史料。
《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说新语》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如此看来,无论《魏书》,还是《世说新语》或《杂记》,都印证了曹操杀吕伯奢家人这一事实。但根据这些史料,也印证了很重要一条信息:曹操根本没有杀他父亲的故交兼结义兄弟吕伯奢。杀没杀吕伯奢,这一点是问题的关键,对于评判曹操的品行是否拙劣、卑鄙至关重要。杀了吕伯奢,曹操就是无情无义、罪无可赦的阴鸷小人,纵能他日后做出再大的功业,依旧将被历史钉在道德良心的耻辱柱上;没杀吕伯奢,曹操的一生的是非功过都将划入正常的历史范畴。
对于曹操杀人的动机,这三份史料也有不同的表述。根据《魏书》,我们可以知道,曹操之所以要杀人,是因为吕伯奢一家要谋财害命,曹操杀人也算正当防卫。
《世语》的记载则是说曹操自己当时已经背叛了董卓,怀疑吕伯奢一家会向董卓告密,这样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而孙盛《杂记》的记载则更接近《三国演义》的故事,说曹操还听到了食器的声音,所以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于是情急之下制造了吕家灭门惨案(吕伯奢除外),杀到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误杀人命,不禁凄然感叹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是:还是宁愿让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对不起我吧。虽然这句话和《三国演义》中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意思差不太多,但语气却很有轻重之不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误杀好人之后的无奈心境,而非 *** 裸的冷血无情之人生信条。
如果以上这些史料还算确凿可信的话,(至少比老罗的《三国演义》确凿可信)那么,曹操也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冷血狠辣。
看来,我们似乎又被那姓罗的给骗了。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话是曹操个人形象的代言词,一句话道尽了一代千古奸雄的自私与残忍。
这句话到底是谁记录下来的呢?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伴随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出场的人物是“陈宫”。
话说当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出城外,途中路过牟县,被守关的将士抓获,送至牟县县令陈宫处。陈宫说:我姓陈名宫,母亲和妻子都安置在东郡。曹公如此忠义,陈某敬佩不已,愿弃官追随曹公,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陈宫、曹操
当天夜里,陈宫便收拾好行李,二人换了一身衣服,各自背了一把剑,准备飞奔到谯郡。
路上,二人路过曹操好友吕伯奢家,打算借宿一晚,明一早出发。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二人舟车劳顿,便在屋内小憩片刻。曹操生性多疑,听到外面有磨刀霍霍声,便以为吕伯奢家人要杀死自己。于是,曹操先下手为强,将吕氏家人杀尽。
曹操后来才知道,吕伯奢磨刀的原因是要杀猪款待自己。
离开时,二人恰巧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
陈宫因为此事,非常的后悔,大声的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明代通俗文学作品,每个人物都有属于他的“人设”,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乱世之奸雄也。曹操与董卓一样残忍、自私,所以陈宫弃之而去,甚至辅佐吕布对抗曹操,这就是曹操的“人设”。
陈宫、曹操
然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设是“奸雄”二字,所以在整个作品中,涉及曹操的故事,都要突出曹操“奸雄”的一面。如果曹操是被逼无奈才杀死吕伯奢一家人的话,那就违背了曹操的人设。所以罗贯中只能这样写:曹操冤杀了吕伯奢一家。
曹操
在正史上,对于曹操借宿吕伯奢家中一事,有如下记载:
1、《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译文:曹操与朋友来到老友吕伯奢家中借宿,当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想图谋曹操的马匹和财物,然而被曹操就地反杀。
2、《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译文:曹操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备上好酒好菜,曹操心想,我俩关系也没那么铁,为啥款待的这么好。便起疑心,持剑干掉了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和宾客。
根据以上正史,发生在吕伯奢家中的整个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一行人来到吕伯奢借宿,吕伯奢当时不在家,并非去买酒。当时只有五个儿子和宾客在家。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对曹操异常的热情,这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当时垂涎曹操一行人的马匹、财物。抢了也是白抢,曹操是个通缉犯,他不敢报官。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还没等这五子动手,曹操等人就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先下手为强,曹操手刃八人。
杀完人后,曹操通过审讯活口,才知道的吕伯奢之子的图谋,否则,《魏书》中的记载也根本不会流传下来。
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正史中应该换做:“宁可我先下手为强,也比后下手遭殃要好”。
读到这,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吕伯奢五子为何要垂涎曹操的马匹、财物呢?一个被官府通缉的逃犯,身上也不可能有很值钱的东西。换言之,吕伯奢也是一大户人家,有庄园、有宾客,为啥目光这么短浅?
重点在那马匹上,黄巾之乱前,汉灵帝搜括天下马匹,在黄巾军之乱后,马匹价格更是大涨。当时的曹操是俸禄二千石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市级领导,所乘的骏马自然价值不菲。
那样的好马市场价在100万钱左右。折合成黄金,也在20斤左右,以现在黄金的价格300元/克,这匹马大约值600万元。
这些钱能买下多少个庄园?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怎能不心动?何况曹操在当时又是通缉犯,不敢报官,可以直接黑吃黑。
曹操又只是吕伯奢的朋友,大不了求财不害命,也就能和父亲交代了,有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1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