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俊臣是什么结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唐朝崇尚名门大族,当时最显贵的门第就是“五姓七望”,虽然皇帝李治为了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王皇后(太原王氏女),但是当时还有很多人想娶五姓女为妻,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就是其中之一。
来俊臣有个怪癖,他不喜欢娶未婚少女,却喜欢娶别人的妻子。他看上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小官吏段简的妻子,出身于太原王氏,即出身尊贵,又长得漂亮。来俊臣就对段简说:“皇上下诏给你的妻子王氏赐给我了。”
段简虽然知道这是假的,但是他害怕来俊臣,怕他诬告自己,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告发成风,人人自危。所以段简就把自己的漂亮妻子王氏送给了来俊臣。
来俊臣出身低下,娶到王氏这个又尊贵又貌美的妻子,自然是欣喜若狂。有一天,他招待王氏的娘家人,在家里举办宴席,可是这时有一个卫遂忠的小官去找来俊臣,来俊臣嫌他出身低下,不准他入门。
谁知道卫遂忠胆大包天,居然还闯入宴席,把来俊臣的新婚妻子王氏痛骂一番。王氏本是世家女子,被迫离开前夫嫁给来俊臣这种低下卑鄙之人,本来就不乐意,现在在娘家人面前被个低下粗俗的小官痛骂,她觉得很没面子,内心痛苦,就自杀了。
来俊臣很生气,把卫遂忠绑着打了一顿。
像来俊臣这种没有心的人对女人也没什么爱情,王氏自杀身死,他也不太伤心,他又看上了段简的小妾,段简的小妾长得也十分美貌,他又把段简的小妾抢起来寻欢作乐,把自杀的王氏又抛之脑后。
可是有一个人却记着他的仇,这个人就是卫遂忠。卫遂忠被来俊臣痛打一顿,本来就很生气,又怕来俊臣记住妻子的自杀是他造成的,而来陷害他。于是卫遂忠决定先发制人,他找到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说来俊臣要诬告武承嗣谋反。
武承嗣看到俊臣到处咬人,到处诬告人,弄得人人自危,心里就怕有一天来俊臣来找他的麻烦,也很想除掉来俊臣,他怕自己的力量不够,又联合太平公主来一起整治来俊臣。
太平公主不喜欢武承嗣,可她觉得来俊臣是个危险人物,必须除掉,于是水火不容的两派人----武家子孙和李家子孙联合起来告来俊臣。
武则天觉得来俊臣这个酷吏的用处都用完了,该到鸟尽弓藏的时候了,于是她下令处治来俊臣。神功元年六月初三,武则天下令将酷吏来俊臣斩首。太嚣张惹了众怒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酷吏来俊臣为娶五姓女,夺人妻妾,再加上他作恶多端,最终被武承嗣和太平公主整死
来俊臣作为唐朝最著名的酷吏,竟对李隆基生父用刑,他难道不怕死吗? 来俊臣这么大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背后有武则天的支持,他当然非常怕死,但他很清楚,只要武则天一天不倒台,他就不会死。其实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发明了来氏族八法,用来作为审讯逼供的手段。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可以说是臭名昭著。可就是这样一个残忍冷血的人,在当时的唐朝是朝廷里面炙手可热的人物。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这种行为非常符合武则天的口味。或者换了一个说法,他就是为了迎合武则天的喜好而做出这样的事情,他很清楚这样做能够帮助他飞黄腾达。至于说对李隆基的生父用刑,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考究的,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可靠了,应该是民间谣传。
因为我们很清楚当时的唐朝名义上还是李家的唐朝,无论这个人有多胆大,他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他确实是对很多身份尊贵的人用了极其残酷的刑。这也导致他当时得罪了非常多的人,在武则天倒台之后,这些人对他仍然非常记恨。
他最后的结局也是非常凄惨,受到了很多人的报复。其实他当时应该也非常清楚,当自己的后台没有了之后,肯定会有这样的报复。只能说被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冲昏了头脑,才有这样不理智的想法,也可能是这个人本来生性就非常残忍。不管怎么说,这个人在历史上也都是一个反面的教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后果。
根据提示猜成语: 岁寒三友 画画 自信 苏轼 () 射箭 高手 树叶 养由基() 唐朝 武则天 酷刑 来俊臣() 岁寒三友 画画 自信 苏轼 (胸有成竹)
射箭 高手 树叶 养由基(百步穿杨) 唐朝 武则天 酷刑 来俊臣(请君入瓮) 楚人 自夸 韩非子 进攻与防守(自相矛盾) 佛教 红缨枪 本领大 哪吒 (三头六臂) 刻苦 疼痛 孙敬 苏秦(悬梁刺股)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唐朝酷吏来俊臣似乎不姓来? 来俊臣(651~697) 唐朝武则天时酷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少时凶险,不事生产。因告密得武则天信任,成为武则天在政争中的鹰犬。俊臣和羽党共撰《罗织经》,作为告密的典范,网罗无辜,捏造罪状。凡罗织人罪,皆先进奏事状,敕令依奏,即籍没其家。每有赦令,则遣狱卒先杀重囚,然后宣示。当时法官竞用酷法讯囚,俊臣与周兴、索元礼尤为残虐。俊臣每讯囚,不论轻重,多以醋灌鼻;或将囚犯置于瓮中,用火环绕烧炙;或以铁圈束首而加楔,以至脑裂髓出;种种酷刑,备极苦毒。讯囚,又必先示以刑具,囚人畏惧,往往自诬。则天曾于洛阳丽景门置推事院,由俊臣主持,凡入此门者,百不存一,因此人称其门为“例竟门”。其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谈;官员入朝,常密遭逮捕,家中再也不知道消息,因此官员入朝,即与家人作别:“不知复相见否?”俊臣前后所破千余家,冤死者甚众;他自己又两次犯赃罪,种种不法,则天都加以庇护。万岁通天元年(696)俊臣迁升洛阳令、司农少卿。二年,因得罪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被诛。仇家噉俊臣之肉,须臾而尽。士民称快,相贺于路,都说:“自今眠者背始贴席矣!”
在唐朝,大理寺是一个什么部门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
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
扩展资料
大理寺是中国古代掌管刑狱的中央审判机关。大理是中国古老的官名,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士,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因此,“寺”原来并非专指佛寺,而是一般官署、官府的通称。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如果要按现代的公检法司系统类比,大理寺差不多相当于最高法院。但它只是最高法院的一部分。
例如唐朝的司法系统分成三块,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京师徒刑以上案件以及州县呈报的疑难案件,经过审定后送交刑部复核,再申报中书门下,大案及死刑要奏请皇帝批准。
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审定的流刑以下罪及州县判处的徒刑以上罪,死刑不论在京在外,都要由刑部复奏,请示皇帝批准,再由大理寺复审判决;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事务。有大案要案,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要派人联合审案,叫做“三司推事”,后来它又有了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 “三司会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