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尔衮和福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崇德八年,大清国的开国之君皇太极在清宁宫突然驾崩,享年仅52岁。由于事发突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皇太极临终前并未留下传位诏书,故而,留下的权力真空瞬间就吸引了所有势力的关注,一场围绕皇位的争斗也开始拉开帷幕
对于这场争斗,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主角是多尔衮和豪格: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最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将年仅6岁的福临推到皇位,而自己则以摄政王的身份进行辅佐。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会觉得,福临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完全是多尔衮的功劳。其实,福临继位的背后,要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六岁的他,也早就拥有了自己强大的政治资本
皇位角逐
当时和皇位有牵连的有三个人:豪格、多尔衮、福临!咱们先分析一下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
豪格,不但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唯一一位封王的皇子。豪格年长多尔衮3岁,他自小就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谋,在朝中也有一批坚定的支持者。皇太极去世时,豪格执掌正蓝旗,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也表示拥戴豪格。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豪格还命心腹竭力拉拢执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这么一来,八旗中拥护豪格的几乎占到半数;
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才智过人、战功显赫,深受皇太极的赏识,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朝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除了个人能力,多尔衮的两位兄弟武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也都是响当当的实权人物,有了他们的支持,多尔衮完全有能力和豪格一争高下。但是,多尔衮却始终向外表露没有争位之心。在《满文老档》中记载着多尔衮回忆:
英王、豫王跪请吾继尊位,予誓死不从,曰:若果如此言,予当自刎!
这才有了阿济格也准备参与皇位之争的闹剧。
这个回忆录是后来的,我们不排除多尔衮刻意拱托自己胸怀的目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形,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虽然女真族历来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但是,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就更侧重于“子承父业”,先后立褚英、代善为太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再后来,皇太极继位,大量接纳汉官,学习儒家思想,中原王朝的皇位传承原则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他们心里,也已经确定了“只有皇子可以继承皇位”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若是执意与豪格相争,无疑犯了忌讳,即便赢了,也失了民意;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多尔衮还要站在豪格的对立面呢?这就要追溯到皇太极继位之初的“两旗易帜”了
“两旗易帜”留下的恩怨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塑皇权的威严,第一个大动作就是进行了“两旗易帜”:将自己统率的两白旗改成两黄旗,而两黄旗则变成了两白旗。因为从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开始,两黄旗就被认为是大汗的亲属军队,是荣誉的象征。努尔哈赤在临终前已经逐步将两黄旗交给多尔衮三兄弟了,可是努尔哈赤去世后,四大贝勒逼死了大妃阿巴亥,轻而易举就解除了多尔衮兄弟的威胁;另外,皇太极登基之初,还要受到其他三位贝勒的约束,也只有两白旗和两黄旗互换,才触动不到其他大贝勒的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赞同。
可是,“两旗易帜”后,两白旗和两黄旗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你想,本来是大汗的亲属军队,极具尊崇;在战利品的分配上,虽然女真奉行“公平分配”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大汗所属的两黄旗还是要多于其他八旗。现在说换就换,曾经的两黄旗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荣誉,还有利益,心里能不恨吗?而皇太极的两黄旗自然也竭力想保住易帜后的利益,双方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故而,索尼、鳌拜等人义无反顾地支持豪格;而两白旗的诸王也向多尔衮哭诉“若立豪格,我等俱无生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若是选择了与豪格争位,那势必会引起四旗的纷争,甚至还会波及到其他六旗,使刚刚建立的大清陷入分裂。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自然不愿看到这一点,但同时,他也不能让豪格上位,那会更加激化两白旗和两黄旗之间的对立。怎么办?这时,我们的另一位主角——福临就登场了
福临的资本
许多人认为,福临能当皇帝,完全就是被天上掉下的那个“馅饼”砸中,是多尔衮将他推到了皇位。其实,这是个误区,福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其一:贵宠之列
皇太极改元崇德时,后宫也进行了改制,当时后宫最为显赫的五位妃子分别是:中宫文皇后、关雎宫宸妃、永福宫庄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其中,文皇后和淑妃膝下无子,宸妃生了八皇子,庄妃生了九皇子,贵妃生了十皇子。皇太极时期,已经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后宫同样是等级森严、尊卑有别,只有这五宫之子才能步入“贵宠之列”。宸妃所生的八皇子,曾被立为皇嗣,只可惜,早年夭折;再往后推的话,那九皇子福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嗣的人选了。这一点,让福临在名分上有了优势;
其二:利益使然
另外一点,看看五位妃子的出身。虽然她们都隶属于博尔济吉特氏,但并非来自同一部落。而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庄妃布木布泰三人不仅都来自科尔沁部落,而且三人还是姑侄关系(海兰珠去世在皇太极之前),十分亲密。在当时,政治联姻的目的就是为了部落的未来和荣耀,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文皇后和庄妃岂能放过这么一个天赐良机?
多尔衮为何帮福临?
由此可见,6岁的福林在继承大统前已经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他缺乏的,是一个能够将他推到台前的“跳板”,多尔衮无疑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多尔衮为什么要帮福临?4个理由不容忽视:
1,两白旗的利益所在,豪格坚决不能立;
2,科尔沁部在大清的扩张中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多尔衮需要这股力量的继续支持;
3,多尔衮母亲去世后,年幼的他被带入宫中由文皇后抚育,并结识了庄妃,三人的感情肯定非他人能比;
4,庄妃的妹妹是多尔衮的妃子,福临显然属于“自己人”;
有了这些前提条件,多尔衮就有了推立福临的理由,但是,有些事,可以做,却未必一定会去做,多尔衮需要更多的“动力”去促使他迈出这一步,是什么呢?《满清野史》中有如下记载:
庄妃胁多尔衮入宫,立其子,以居摄饵之,遂定
本来,野史的可信度不大,但是,野史中的这个描述却将整个事件链接起来,不但滴水不漏、异常完整,偏偏还合情合理。而后来,福临继位时,多尔衮的身份不正是摄政王吗?我们可以推断,即便野史是假的,但庄妃为了让多尔衮扶福临上位,也必定在日后的权力分配上给予了多尔衮一些承诺,摄政王的身份,可能在当时已经谋定;
与此同时,一件意外发生了。皇太极去世五日后,当多尔衮召集两黄旗的索尼等人商量册立一事时,索尼竟然给出了“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的含糊回答!这个回答很重要,或者说,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是整个“册立”的转折点,这说明,五天时间里,两黄旗拥护豪格的决心已经动摇。让两黄旗改变原则,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但是,会努力去做这一点的人却不会少,起码有两个:多尔衮和庄妃。甚至不排除有文皇后参与进来的可能性,毕竟,部族荣誉的吸引力也足以让她冒一次险
由此可见,顺治能顺利继位,后宫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这些,不都是福临与生俱来的政治资本吗?
尾话
评价历史,我有个一贯主张: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某一位皇帝、或某一次事件就能导致的,而是诸多矛盾经过长时间压抑后集中爆发的结果,某一次事件可能碰巧成为“导火索”,但绝对不是根源!同样道理,顺治帝的继位也并非偶然,此次事件也是在多种外部因素的交汇下酝酿而成。
多尔衮继承皇位的最大阻力并非豪格,而是“子承父业”;同样,豪格的阻力也并非多尔衮,而是“嫡子”身份。既要是符合“子”的原则,又必须属于“贵宠之列”,那么,就只有九皇子福临和十皇子了。福临是哥哥,一下子站到“长子”的位置,再加上庄妃的暗中操作以及她背后科尔沁部落的强大影响力,顺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了
多尔衮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如果没有多尔衮,豪格就没有竞争对手,完全可以直接上位了;另外,多尔衮作为皇位竞争者,“拥立九皇子福临”由他提出和别人提出的意义完全不同。别人提出来,未必会被接受不说,还会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而由多尔衮提出,则表示他愿意在皇位继承权上做出牺牲和让步。多尔衮都肯退一步了,你豪格又不是“嫡子”,你为什么不能退一步呢?
多尔衮的存在是这场皇位之争的必要前提条件,而之后的两旗对立、拔剑弩张等事件,又进一步为顺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作为顺治的母亲,庄妃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就以此为跳板进行布局,利益诱惑也好、阴谋阳谋也罢,结果就是,她成功说服了多尔衮和两黄旗的大臣各退一步,让多尔衮的思想和两黄旗大臣的思想有了一个平衡点,继而达成共识,这个平衡点就是顺治。
顺治的继位固然有几分侥幸在里面,但是,他所拥有的强大政治资本才是最终得以上位的关键所在。
多尔衮是当时清朝时期的一位大臣,在当时的清朝史上还是有很大的地位的,我也是看到关于多尔衮的议论还是有很多的,相处在当时的清朝,多尔衮完全可以当上皇帝,但是多尔衮自己并没有皇帝这条路,多尔衮相反把自己侄子顺治皇帝推上了皇位,不过,后来相传顺治上位后非常的痛恨多尔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多尔衮设置的一个圈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多尔衮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推举大清皇帝的继承人。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前清时代大清帝国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
本来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偏偏此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十七年经营,他们拥戴皇太极,坚定主张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其中,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大三岁。从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豪格也不仅仅是个武夫,在对待大明、朝鲜与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他眼光独到。豪格与多尔衮多次并肩作战,经常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帅。譬如,那颗传国玉玺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过,叔侄之间似乎并没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情谊。豪格对多尔衮好像也并不服气,或许和他年龄比多尔衮大有关。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对豪格有什么特别的关照,但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另外一个因素是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很不和睦,他们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当多尔衮已经成为摄政王时,曾说:“昔日太宗死时,没有确立继承者,诸王、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们跪着请求我来继位。”多尔衮在此所说的,可能大体是事实。几年以后的顺治九年,清算多尔衮时,那些拥戴他的人谈到了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相差无几。多尔衮若欲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其后果无法预料。
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勒令他们退出会场。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多铎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离开了会场。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多尔衮的提议,立即获得多数人通过。
多尔衮出人意料地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子继承皇位,令两个人感到不满,一个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一个是代善的孙子阿达礼。他们二人在诸王公贝勒已经对天盟誓,在小皇帝福临还没有举行仪式登基之时,动员大家推翻成议,拥戴多尔衮。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发自己的一子一孙违反誓约,最后,二人被毫不容情地处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发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来,过去,仅仅因为多尔衮是叔父,所以领兵打仗时才会成为主帅,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偏偏又被多尔衮搅了好事,不但皇位没有坐上,反而更要听从辅政王多尔衮的号令,就连那些曾经依附他的两黄旗大臣们,现在也纷纷倒向多尔衮。这口气令他实在难以下咽,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话说:“难道我就不能扭断这些家伙的脖子?”
多尔衮心中的悲愤则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死人殉葬。有证据显示,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如今,皇太极死了,这个皇位本来已经非自己莫属,偏偏皇太极的儿子又横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出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六岁的毛孩子来坐那把龙椅,太不公平。
虽然多尔衮是这一轮角力中毋庸置疑的胜利者,实际上,他和豪格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全部创巨痛深。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独揽大权,豪格神秘“赐死”
十二天之后,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这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决定是,从摄政王开始,所有亲王、贝勒、贝子“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宁锦前线返回沈阳,发现短短一个月时间,一切已经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今后一切政府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顺序也要先写多尔衮。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爷。
半年后,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
三年后,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
一个月以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就这样,曾经有过“贤王”之美誉的多尔衮,三十二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北京。当时在中国社会与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所有人物,不是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灭在他的手里。随后,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一点,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尔衮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图画。
这绝对不是多尔衮妄图借此篡位的证据,反而是多尔衮已经打消了篡位念头的表现。由于多尔衮饱读史书,深谙权臣绝无善终的道理,所以在决定归政给小皇帝之后,多尔衮为了谋取保身之道,才作出了这个决定,毕竟永平离北京很近,便于多尔衮控制。只要有兵权在手一日,就算是顺治想要清算他,也无计可施。
可偏偏这个时候,多尔衮异常准时而巧合的死了,离预计好的顺治亲政也只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50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