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赵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那么,同样是主和派的成员,为什么秦桧臭了大街,赵鼎却能名垂青史呢?
一、举荐贤臣
赵鼎这个主和派,当的有些“身在主和心在战”。
早在赵鼎拜相前,就曾发出过“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的正义之声,等到他成为宰相后,更是大力举荐贤良,为宋金之战的人才储备添砖加瓦。
在赵鼎的举荐下,岳飞、韩世忠、张浚等一大批主战派成员开始在南宋政坛上崭露头角,南宋的军事实力也因此与日俱增,渐渐有了与金人一决高下的能力。
公元1133年,伪齐与金军共同进犯荆襄,占领了襄阳等六郡,严重威胁了南宋的统治。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赵鼎果断举荐岳飞为帅,一举收复襄阳六郡,打出了宋金之战中南宋第一个大胜仗。
公元1134年,金人再度南侵,犯我中原。此时赵鼎再次在举朝惊惧中发出抗金的最强音。
在赵鼎的坚持下,高宗终于下定了御驾亲征的决心。于是宋金双方在淮南展开一场大战,宋军在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带领再次大破金兵,一扫多年恐惧金人的阴霾。
力主抗金的同时,赵鼎也不忘全力发展经济搞生产。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赵鼎主政时期,河南粮食取得了大丰收,市舶司的财政收入也很可观,南宋朝廷呈现出少有的欣欣向荣之景, 时人称之为“小元祐”。
能把战争时代打造出盛世之景,赵鼎的本领由此可见一斑。这样富足的国力不仅为南宋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还为后来岳飞北伐攒下了充足的家底。
二、主持和谈
南宋国力虽然在赵鼎的主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高宗厌战的情绪却始终挥之不去。御驾亲征获胜后,高宗在一群主和派的忽悠下,又重新回到了与金朝遣使议和的老路上。
受人之禄,忠人之事。赵鼎拿了老板高宗给的薪酬,自然只得执行高宗的决策。好好的一个主战派赵鼎,就这么被逼成了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赵鼎被迫主持和谈后,就开启了以拖待变模式。他希望能够利用和谈期间的短暂和平,为南宋的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赵鼎一边与金人使臣展开拉锯战,一边大力发展生产,南宋的国民经济建设就此步入了快车道。
时光在宋金双方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中悄悄地溜走,等到完全拖不下去后,赵鼎一把丢开高宗卑微的乞和条件,亮出他真正的和谈主张。
在赵鼎版的和谈条件中,赵鼎强势要求金朝应该将刘豫故土全部还给南宋,并且驳回了金朝提 出的要求南宋向金朝称臣的议和条件。
这份毫不妥协的议和条件虽然维护了南宋的尊严和国格,却瞬间同时得罪了高宗和所有主和派的官员,结果主和派的秦桧抓住赵鼎曾经为赵璩争取封国的事,诬陷赵鼎诅咒高宗绝后。
高宗本来就对赵鼎不满,听了秦桧的话更是心头火起,一怒之下便罢了赵鼎的相位,将他远远打发到绍兴府去了。
三、秦桧拜相
赵鼎被贬谪到绍兴后,秦桧怕他再度获得启用,依旧不肯停下迫害赵鼎的步伐。于是赵鼎在秦桧的迫害下,先后谪居泉州、兴化军、漳州、潮州、吉阳军,最终被秦桧迫害而死。
赵鼎一路贬谪之际,正是秦桧拜相大权独揽之时。秦桧执掌相印后,一改赵鼎当初强势的和谈条件,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投降政策,卑躬屈膝的向金人乞和。
为了保证和谈顺利,秦桧还大肆打压主战派将领,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名将岳飞杀害,又屡兴大狱斥逐异己,南宋朝廷很快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中。
等到秦桧将南宋利益出卖了个底朝天好不容易达成和谈后,南宋的国民经济却并没有再度迎来腾飞。据史料记载:“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以饵犬羊,迄今府库无旬月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
南宋经济疲软不堪,但这并不妨碍秦桧家业兴旺。靠着和谈的巨大“功劳”,秦桧成为高宗面前的红人,一度权倾朝野,就连家属也都跟着获封了官职,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虽然赵鼎和秦桧都是主和派,但赵鼎一心为公,就连和谈也不忘为南宋争取发展机遇,而秦桧一心为私,国家利益在他眼中也不过是升官发财的跳板罢了。
可惜天道不公,负责任又敢于担当的英雄赵鼎,却落得迫害至死的悲情结局,与岳飞一同折射了南宋的时代悲剧。
然而,正义只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宋孝宗即位后,赵鼎很快得以平反,并凭着他光芒万丈的一生永垂青史,这或许便是岳飞说的天日昭昭吧。
赵鼎倔疆 朱穆专愚
zhào dǐng juè jiàng zhū mù zhuān yú
【注释】
(1)赵鼎:字符镇,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高宗时,曾两度为相,忠贞直谏,力主抗金,遭秦桧陷害,一贬再贬,最后绝食而死。
(2)倔疆:即倔强。刚强坚毅,不肯屈服。
(3)朱穆:字公叔,东汉南阳宛(今属河南)人。尚书令朱晖之孙,为人淳厚刚正,曾是大将军梁冀的幕僚。桓帝时任侍御史、冀州刺史、尚书等职。为匡正东汉后期不良风气,作有〈崇厚论〉、〈绝交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4)专愚:心思专注而至不通情事。
【语译】
赵鼎刚强不屈,保国忠心九死不移;朱穆专心攻读,状似痴愚。
【人物故事】
据《宋史?赵鼎列传》,赵鼎四岁父死,母樊氏教之,精通经史百家之书。北宋徽宗时考中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金人攻陷太原,朝廷讨论割三镇之地,赵鼎说:“祖宗之地不可以送人,何需讨论?”不久京师(开封)失守,宋徽宗、宋钦宗被押送北方。
南宋高宗时,赵鼎出任宰相(尚书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与金国议和,与另一宰相(右仆射)秦桧意见不合,而被排挤。起初,赵鼎以为秦桧是可以共商大事的人,然而秦桧心机深沉险恶,外表和善但内怀异心。秦桧厌恶赵鼎对自己形成威胁,将其迁至泉州(今属福建)。赵鼎归来又上书畅言时政,秦桧妒嫉他再次被重用,设法把他贬至兴化军(今属福建)、潮州(今属广东)。赵鼎又被诬陷受贿,再贬吉阳军(今属海南),他却上奏章感谢高宗说:“白发苍苍何处归?只恨余日不多;丹心未曾泯灭,誓愿九死也不移。”秦桧见状说:“这老头倔强不屈犹如往昔。”
赵鼎在吉阳军三年,隐居深处,学生和旧日部属都不敢往来,只有广西将领张宗元时常送酒、米给他。秦桧知道了,命令吉阳军每月报告赵鼎的生死存亡。赵鼎派人告诉儿子说:“秦桧必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事;不然,就祸及全家了。”带病写下自己的墓志铭:“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我身骑箕、尾二星回归天上,豪迈之气化作山河壮大我宋朝。据说商朝名相傅说死后,升天化作箕星和尾星间的“傅说星”,如骑跨在箕、尾星之间,故后人把大臣之死称“骑箕尾”。)而后不食而死,天下闻之而悲痛。宋孝宗即位,谥忠简,追封丰国公。
据《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年方五岁,便以孝著称。沉思好学,有时思考入神,不知自己丢失了衣帽,或跌入坑中。父亲常认为他用心专注乃至不通情事,但朱穆却更加专诚笃实的学习。同郡的赵康隐居武当山,清静寡欲不愿做官,而教授经传。朱穆已五十岁,还致书赵康自称弟子,赵康死后,有如自己老师过世。朱穆的尊德重道,为当时所佩服。朱穆常感到当时风气浮薄,而崇尚敦厚笃实,于是作〈崇厚论〉。认为人不敦厚,不能入道之精理。(“人不敦..则道数不远”)
东汉顺帝末年,江淮盗贼兴起,州郡官府也不能禁绝。有人对大将军梁冀说:“朱穆文武兼具,天下奇人,若让他来谋划,平定盗贼并不难。”于是梁冀征召他来典掌兵事,对他非常亲近信任。桓帝即位,朱穆希望梁冀扶持王室,上奏书劝梁冀修正守善,摧折恶类,福分才能随之而来。后来朱穆被推荐到朝中担任侍御史,见梁冀骄横暴戾依旧不改,朝野叹恨,朱穆曾是他的下属,怕他招致祸患,又上奏书劝谏他“君有正道,臣有正路,从之如升堂,违之如赴壑(奔赴沟壑)。”“一日(一旦)行善,天下归仁(归附仁德仁政),终朝为恶,四海倾覆(颠覆)。”梁冀不接纳,而且更加放纵。朱穆再上奏书极言劝谏,但梁冀始终不悟。
桓帝永兴元年,河水泛滥,数十万户受灾,百姓饥荒,流亡道路。冀州盗贼尤其多,所以派朱穆为冀州刺史。冀州人有宦官三人为中常侍(侍从),以官府文书进见朱穆,朱穆推辞不肯相见。听说朱穆渡河,解印外逃的县令有四十多人。到任后杀尽盗贼首领,列举权贵之士的罪行,加以弹劾治罪。宦官赵忠丧父,归葬冀州安平,陪葬玉匣等物僭越天子之制,朱穆处事严明,验棺查办。桓帝听闻大怒,朱穆被捕判刑。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向皇帝上书,为伸张正义的朱穆抱不平,桓帝于是赦免了朱穆。朱穆居家数年,受在朝多位高官推荐,拜为尚书。
【说明】
赵鼎当年力挺岳飞出战襄阳,有人不以为然,但岳飞出师竟收复襄阳。宋高宗曾对赵鼎说:“朕每次听说前朝的忠谏之臣,恨不得相识,今天你却让我见到了。”可惜忠臣赵鼎、岳飞都遭到“外和而中异”的秦桧所嫉妒,被陷害致死。岳飞当年“还我河山”的壮志,赵鼎死前“气作山河壮本朝”的心愿,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
朱穆用心专一,但并非愚笨,其实他是位敦厚仁义之士,而且还是“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起初他是大将军梁冀的幕僚,曾对梁冀上书直谏三次,可惜不被接纳。梁冀的先祖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妹又是汉顺帝的皇后,顺帝死后,冲帝仅两岁,半年后也死了,梁冀立了八岁的质帝。质帝聪明伶俐,知道梁冀骄横,曾经对着群臣看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跋扈,bá hùㄅㄚˊㄏㄨˋ,专横暴戾。)梁冀听了,对他深恶痛绝,派人以毒饼杀害,又立十五岁的桓帝。梁冀极尽奢华,强取百姓钱财,强占良家子女作奴婢,且滥杀无辜。最后桓帝也派人包围梁冀宅第,梁冀夫妻自杀,百姓莫不称庆。若梁冀能听从朱穆当初的劝言:“一日行善,天下归仁。”又何以至此呢!反观坚守善道的朱穆,为官俸禄数十年,仍“蔬食布衣,家无余财”,死后公卿大臣共同表彰朱穆,桓帝下诏,追赠益州太守,大儒蔡邕谥其“文忠先生”。
张侯化石 孟守还珠
zhāng hóu huà shí mèng shǒu huán zhū
【注释】
(1)张侯:即张颢,字智明,东汉常山(今属河北)人。初为宦官霍玉所进,与宦官结党营私。曾任梁州牧、太常等职,灵帝时拜相,任太尉。侯,泛指达官贵人。
(2)孟守:即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曾任会稽郡户曹吏、徐县县令、合浦郡太守,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尚书杨乔七次向桓帝推荐孟尝,但终未被重用。
【语译】
太尉张颢敲破山鹊化成的圆石,得一金印;太守孟尝改革弊政,离去的珠蚌又自动返回了。
【人物故事】
据《搜神记》,张颢担任梁州州牧时,一天刚下过雨,有只鸟状似山鹊,飞入市镇,忽然坠落地面。人们争相捡取,却化成圆石。张颢敲破它,得到一个金印,上面有“忠孝侯印”四字。张颢上奏朝廷,金印收藏至皇室秘府。后来议郎汝南人樊行夷上奏说:“尧舜时代有此官位。今天降下此印,应该可再设置忠孝侯的官职。”张颢后来官至太尉。
据《后汉书?循吏列传?孟尝》,孟尝,会稽郡上虞县人。祖先三代都是郡太守的属官,并效忠死节。孟尝自幼修养品行,之后在会稽郡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寡妇奉养婆婆极为孝顺,至婆婆年老寿终。小姑先前就已心怀猜忌,就诬告寡妇苦于奉养而毒死母亲,告到县衙,郡府不加审查就定罪。孟尝早就知道寡妇的冤情,他对太守仔细讲明,但太守不予理会。孟尝在门外悲伤哭泣,称病辞官而去,寡妇终究冤死了。自此郡中连续大旱二年,祭神求雨也没用。后来太守殷丹上任,探访其中缘故,孟尝到郡府详细陈述寡妇被冤枉诬陷之事,因此他说:“从前东海孝妇冤死,感动上天招致大旱,县狱史于公(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的一句话使新任太守亲祭孝妇,立刻天降甘霖。如今应该惩处诬告之人,向冤魂谢罪,使冤情昭雪,就可望降雨了。”殷丹听从孟尝之言,立即对诬告女子予以判刑,并祭拜寡妇之墓,上天感应降雨,五谷丰收。
后来孟尝任职合浦郡的太守,郡内不产谷物,而海中出产珍珠。和相邻的交址郡,经常通商贩卖珍珠,买进粮食。先前的地方长官大多贪污,过度责求采珠,产珍珠的蚌就逐渐迁移到交址郡边界。于是商旅不来,百姓换不到粮食,穷人饿死在路上。孟尝到任后,改革之前的弊端,为民兴利。不到一年,离去的珠蚌又回来了,百姓都重操旧业,货物流通,称孟尝有如神般的圣明。
孟尝告病还乡时,合浦郡的官吏和人民攀爬他的座车恳求他留下。孟尝走不了,就暗中坐乡民的船连夜离去。隐居偏僻的水边,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百姓仰慕他的美德,搬到他这里住的有一百多家。
【说明】
张颢得到石中金印,果然拜相,官至太尉(三公之一,如宰相之位),位居公侯。但任职期间,与宦官结党营私,公然行贿,同年星象有变而被免相。或许金印所谓“忠孝侯印”,是上天警示东汉需要如尧舜时代的忠孝之侯,应积极寻觅适任者,而非是张颢吧!同时代的孟尝崇尚道德,为官清正,先后被尚书杨乔七次推荐,可惜却未被桓帝重用。
孟尝居合浦太守,珍宝众多,但孟尝告病归隐时仍两袖清风,自己种田做工,可见其清廉操守。他能体察百姓疾苦,为孝妇申冤,为采珠百姓谋利,其心可通天地,感天降雨解除旱象,引领珠蚌回返家园,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赵鼎《七律·寒食书事》千家诗鉴赏
赵鼎〔一〕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二〕。
禁烟不到粤人国〔三〕,上冢亦携庞老家〔四〕。
汉寝唐陵无麦饭〔五〕,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六〕。
〔一〕赵鼎(1085—1147):字元镇,解州闻喜(属今山西)人,自号得全居士。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年两度为相,有“南宋贤相,首推赵鼎”之誉。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传为千古佳话。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和,罢相,出知绍兴府。绍兴十四年(1144)再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绍兴十七年,不食而卒。天下闻而悲之。孝宗朝,被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其词“清刚沉至,卓然名家”。有《忠政德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
〔二〕也教:也懂得。插柳:古代寒食节有门上插柳的习俗。纪年华:门上插柳,表明又一个寒食节来到了。纪,记,标记。
〔三〕粤人国:今广东、广西一带。
〔四〕上冢:上坟祭扫。冢,坟。庞老:指东汉末隐居在湖北襄阳鹿门山上的庞德,刘表几次邀请他出山都不肯,后来清明节携全家上坟祭扫,然后到龙门山采药不返。这里是说,这儿的清明节,人们也像庞德一样携全家祭扫坟墓。
〔五〕汉寝唐陵:即汉唐寝陵,汉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寝,古代帝王陵墓上的正殿,是祭祀的处所。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这里指粗糙的祭品。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酰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六〕笳:我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点评】赵鼎绍兴八年(1138),绍兴十四年(1144)贬官潮州,诗作于被贬潮州期间。诗描绘出岭南民间和平宁静充满温馨的生活,衬托出汉唐皇室陵寝的荒凉,寄寓了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河山沦落的感慨,抒发了世事无常的慨叹。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一个不起眼的经历。但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甚至有人说,一个人的品性,在童年时已开始形成。朱熹的童年基本在尤溪渡过,留下了许多聪明过人、长于思考、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朱熹的童年之中,可以看到他理学思想体系源头的蛛丝马迹。
绍兴三年(1133年),朱松因一个人的举荐,重新出仕。这对朱家来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个重要人物就是胡世将。
胡世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学生,他与朱松的交集是因为当时闽北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
就在朱熹出生的那一年(1130年)七月,范汝为率众起事,在闽北一带活动。南宋朝廷几次对其招抚,可范汝为接受招安后,又再次起义。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胡世将奉命任福建路抚谕使,前往招抚叛军,来到福州。但在他到来前,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已平定范汝为叛乱。
朱松抓住机会,前往福州拜谒胡世将,向其进献“进据中原、克复神州”之策。
南宋刚建立不久,急需人才。因胡世将举荐,朱松得任泉州石井镇(今晋江市安海镇)税监。当时石井海运相当发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在此设卡,坐收舶税。
在石井任上,朱松并不得志。作为一个文人,他有着“进据中原、克复神州”的雄心和抱负。可现在,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税官,沉陷于“鱼盐之琐碎”。
事业上的不如意,使朱松更加想念尤溪家中的妻儿,特别是天资过人的朱熹。
朱熹四岁时的某一天,朱松指着天上的太阳,对朱熹说,那是太阳。朱熹却问:“日何所附?”朱松答道:“附于天。”朱熹进而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
一席话问得朱松目瞪口呆。朱松虽21岁就中了进士,但在当时“天圆地方”的知识背景下,他也无法回答儿子的提问。
估计当时朱松也没有想到,有关“天理”的提问,后来竟然成为朱熹一生苦苦追求探索的哲学命题。
这个有关“朱子问天”的典故,正儿八经地记载在《宋史·列传·朱熹传》里。
朱熹小时就着迷于对浩瀚宇宙的思索,并且沉迷近痴,几乎得病。后来,他自己回忆说:“烦恼这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的几乎成病。”
朱松任石井镇税监,除了重新获得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泉州知州谢克家的赏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吏部尚书谢克家捧着“大宋受命之宝“(国玺),迎接康王赵构承继大统,这可是大功一件。建炎四年(1130年),谢克家就官至参知政事(副丞相)。不久,谢克家以病辞职。
值得一提的是,谢克家与赵明诚是姨表兄弟关系,赵明诚就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谢、赵两家往来紧密。
畏于金兵入侵,赵构把泉州当是必要时南逃的重要路线。深受赵构信任的谢克家,曾三次任泉州知州,每次在任时间都在一年左右。第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第二次,是绍兴元年(1131年);第三次,是绍兴三年(1133年)。
在最后一次泉州任上,已70岁高龄的谢克家,对朱松的学识非常器重。经他举荐,朱松于绍兴四年(1134年)应诏入都。
? ? ?在应诏去杭州前,朱松回了趟尤溪的家。
朱松这次回家,看着又长高的朱熹,决定把他送进私塾,并作了首《送五二郎读书》诗:
尔去事斋居,操持好在初。
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
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
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
?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
鼎荐缘中实,钟鸣应体虚。
洞洞春天发,悠悠白日除。
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
从诗的最后一句看,朱松已把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朱熹的身上。
? ? ?三月,朱松启程入都,去应试史馆职位,而题目是“中兴事业之难易后先”。这是朱松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以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回答,得到了知枢密院事赵鼎的看重。
赵鼎于绍兴年间,两度拜相,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谥号“忠简”。后来,朱熹对其评价说:“赵丞相,中兴名臣一人而已。”与朱熹同时代的辛弃疾亦说:“佐国元勋,忠简一人。”
? ? ?人们常说,成功需要贵人相助。朱松连续得到贵人相助,这次得到赵鼎举荐,获任秘书省正字,这本应是朱松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不幸的是,不久朱家发生了重要变故。
八月,朱松母亲程氏去世。按照宋制,朱松应回家丁忧三年。
丁忧,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去官为父母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历史上最有名的“夺情”例子,就是明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他因“夺情”饱受非议。
祖母去世,对朱熹来讲,固然不幸,但令他高兴的是父亲回来了。丁忧在家的朱松,把很大的精力放在督导朱熹的学习上,成了童年朱熹最好的老师。
也许是有感于母亲离世,朱松教授朱熹《孝经》。
朱家世代以儒传家,朱松的好友罗从彦是杨时的学生。杨时就是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他把程颢程颐的洛学带到了福建。当杨时学成归来时,程颢目送他远去,高兴地说:“吾道南矣。”
《孝经》是一部讲授孝道的儒家经典,朱松向朱熹传授儒家思想,选择从《孝经》开始就不足为奇。
《孝经》难度并不高,朱熹一学就会,在《孝经》上题字:“不若是,非人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孝”,这既是儒释道三家争论的核心点,也是后人批驳传统文化的归结点。印度佛教本来是不讲孝的,这在中国就不好传播。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开始讲孝,并认为一般的孝顺只是小孝,视众生为父母、使之离苦得乐才是大孝。这一提法,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扫除了最大障碍,迅速得到了发展。
朱松向朱熹传授的不只《孝经》,还有《易经》。
朱熹寓居的郑氏馆舍前,有一条溪,叫青印溪,溪中有一沙洲。这个沙洲,是朱熹和小伙伴们童年游玩的乐土。
有一次,有人发现一群小孩子在沙洲上嬉闹玩耍,唯独朱熹一个人坐在沙地上若有所思。走近一看,朱熹在沙地上画了一个八卦图,正对着八卦图冥思苦想。
朱熹沙洲画卦的故事,在福建建瓯也有流传。这是因为,不久后朱松携家在建瓯栖身,差不多年纪的朱熹,既然会在尤溪的沙洲上画卦,自然也会在建瓯的沙洲上画卦,两者并不矛盾。
? ? 当然,朱松传授给朱熹的远不只《孝经》和《易经》,随着朱熹两个哥哥的夭折,朱松膝下只有朱熹一人,他肯定是将毕生所学,豪无保留地传授给朱熹。
? ? 朱松认为,“《礼记》多鲁诸儒之雅说,独《中庸》出于孔氏家学,《大学》一篇,乃入道之门。”朱松应该也将这一想法,传递给了朱熹。后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从朱松身上可以找到朱熹“四书”思想的源头。
朱熹寓居的郑氏馆舍,原本就是主人郑安道为文友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自然是按园林式建筑设计、建设的。
馆舍中有一池塘,为方形,面积半亩有余,塘中植有荷花,周边种有桃树。春夏之际,荷叶田田,桃花妖艳,景色怡人。在这片美景里,留传着一个“半亩方塘二度桃”的故事。
童年朱熹在父亲朱松的督导下,自是勤学不辍。
一日,朱松给朱熹讲唐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要求朱熹默写这首唐诗。
朱熹立即研墨、铺纸,不一会儿就写好,呈给朱松过目。朱松见朱熹书法略有长进,喜上眉稍。忽然他脸色一变,原来他发现朱熹将“桃”字写成了“挑”字。他对朱熹批评道:“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
朱熹拿眼偷瞟自己写的字,发现自己粗心犯下的错误,立即认错:“怪我粗心,罚我写一千个‘桃’字吧。”
忽然天气突变,雷声大作,风雨交加,将池塘边的桃花打落一地。朱熹不受这不测风云的影响,一笔一划,专心致致写“桃”字。当他写完一千个“桃”字,已是手痛腰酸,脸布细汗。
说来奇怪,当朱熹写完一千个“桃”字时,天空又突然放睛,艳阳高照。朱松见儿子能不受狂风骤雨影响,在电闪雷鸣中不分心,写成的字个个端正有力,不免嘉奖儿子一番。
当朱松带儿子走出屋外,不禁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原本被暴风骤雨打落的桃花,此刻地上却不见残红,而枝头上的桃花,如同没有经受过风雨一样,含笑绽放。
这个“半亩方塘二度桃”的故事,颇富神话色彩,在民间流传很广。学者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三字经》的时候,就用这一故事,作为勤学的典范。
? ? (未完待续)
李德裕
——(787-850),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
字文饶,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宪宗朝两任宰相,曾极力赞助宪宗削藩。少年的他德裕聪敏过人并写得一手好文章,但他却不乐意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与士子同流,不久以门荫入仕,补官校书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观察使、节度使、兵部尚书、宰相等职。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被文宗任命为同平章事(即实际上的宰相),这时期朝中党争激烈,李德裕因反对奸臣李训等人出任谏官而得罪文宗,大和八年(834)十一月被罢相出任镇海节度使。开成五年(840)唐武宗即位,九月,李德裕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度出任宰相。这次入阁当政前后六年,由于深受武宗的信任和重用,使他能够充分发挥其政治才干,当政六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作为的时期。藩傎割据、党朋之争、宦官专权是唐中晚期的一大政治特点。这时期他北破回鹘,在会昌三年(843)击败了回鹘的入侵,收复了幽、燕等地,维护了北方边陲的安定;会昌四年(844)他又力排众议,决策制胜平定了昭义节度使刘稹及其部将的反叛,使不服从朝廷的割据称雄者—先后归顺。李德裕在执政期间,出色地发挥了中书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宦官的势力,使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唐王朝得到相对的稳定,中央集权取得进一步的巩固。 晚唐时期,朋党之争激烈,李德裕是他党的领袖人物,与其对立的牛党,其领军人物是牛僧儒与白敏中,两党长期角逐,互有胜负。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病故,其叔父李忱即位是为宣宗,他起用了白敏中为相,四月,李德裕就被贬黜为荆南节度使,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为潮州司户,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德裕自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九月到达潮州不久,又接到被贬为崖州司户的命令。李德裕执政期间,疾恶朝中朋党,提拔孤立无援的寒素之士,士人对他颇有好感,当李德裕谪贬崖州的消息传开,不少士人吟诗作赋,致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的诗句,表现了士人对他的怀念之情。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今海口),开始过其终老南荒的流放生活。在谪贬崖州期间,他的处境和生活是极其艰难的,在给表弟姚邰的信中他曾这样的写道:“开地穷人,物情所弃。虽为骨肉,亦无音书。平生旧知,无复书问”。“资储荡尽,家事一空,八口嗷嗷,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须作馁而之鬼”。
李德裕虽万里投荒,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但仍关心着唐王朝的国运与安危,他经常登上崖州城楼,举目四望,只见青山环绕,一片荒凉,不由触目神伤,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不知能否再度为朝廷出力,于是感而有作,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诗篇,反映了他虽身处南荒,但仍关心国运的安危和忧国忧民致死不变的决心。在居琼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仍不忘著书,留下了《穷愁志》共四十力篇。
李德裕被贬来琼有不少有趣的传说。相传李德裕为相时,一日夜里曾梦见一位老者对他说:七九之年我们将相会于万里外,果真在63岁的那一年他真的死在远离京都万里之外的流放之地海南。关于李德裕之死也有这样的传说: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二月十日他到城南一小道院,遇到一位老道人挂一葫芦在墙上,贫病交加的李德裕便问其是否装有什么药物,老道人回答说:“皆人之骨灰耳,自党朋之争,朝士被黜贬而死,贫道怜之,贮其骸灰于此,以俟其子孙来访”。当晚李德裕回寓所就心痛而死,终年63岁。
李德裕历仕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是一位明辨持正,较为开明和有魄力的政治家,在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政治混乱年代,他能够兴利除弊,锐意进取采取一些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使得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保持相对稳定,对晚唐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贬谪海外仍不忘著书写作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只可惜一代名相却因朋党倾轧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其主要著作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传世。
李 纲
——(1083-1140)福建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
宋徽宗宣和7年(公元1125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同年10月由女真族建立在宋北方的金国毁弃盟约,大举进攻宋朝,在宋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直入,前锋直逼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北宋半壁河山尽入金人之手,百姓惨遭铁蹄蹂躏,边报猝至,朝廷震惊。宋徽宗一面召天下勤王之师,一面准备南逃,同年十二月,在李纲的坚持下,徽宗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次年改号靖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逼近东京,徽宗匆匆出逃,钦宗也想南走,李纲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逃跑,认为“今日之计,莫若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在首都军民一片抗金的呼声下,钦宗被迫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主持防务,在李纲的带领下东京军民积极抗金,击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军退兵后,李纲必任枢密院事,同年四月徽宗回到了京师,六月,李纲被任命以知枢密院事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而离开于朝廷,与此同时钦宗又下诏宣抚副使、制置副使等都直接听命于朝廷,使李纲根本指挥不了军队,8月李纲被召回京,9月被罢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任扬州知州,不久即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官谪贬,置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11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开封。钦宗又重新起用李纲,李纲从建昌赴宁江途经长沙时,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行至半路而都城已沦陷,徽宗和钦宗两帝同时被金兵所虏,宋室被逼南渡,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他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纲为相,6月李纲奉召入朝,刚到任的李纲立即制定了治国、整军、抗金的十项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十议》(即议国是、议巡幸、议赦辜、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责成、议修德)。他上书高宗,反对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将士,还都开封,重整军务,他强烈要求严惩降金官吏,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击金兵的举动,在李纲的苦心经营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然而宋高宗最后还是听信了降派黄潜善、伯彦等人的谗言,8月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免了主政仅75天的李纲的宰相职务,太学生陈东因上书留用李纲,还都东京而被杀。罢相后的李纲其间一再遭贬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纲携子李宗之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终年58岁,淳熙十六年(1189年)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等传世。
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 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海南人民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李 光
——(1078年-1159年)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秦桧当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较高的威望,秦桧企图利用李光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初时,李光看不清秦桧的狰狞面目,受其蒙蔽利用和欺骗。不久,当李光看到秦桧为达到与金人议和,撤除了淮南守备,夺去主战派诸将的兵权后,才知道秦桧的卖国投降行为,于是李光多次当着高宗的面无情的揭露秦桧弄权误国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并要求高宗处斩秦桧以谢国人,但高宗一心想议和,不仅不采纳李光的建议,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结,打击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贬黜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党万俟○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诬告李光,同时祸连五十三家,李光家藏万卷书,在这次诬告中也尽被焚为灰烬,李光被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移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绍兴十五年(1145年)奸臣杨愿又诬告李光“作诗讽刺时政,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又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
绍兴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从徐闻渡海,面对这片沧凉的荒岛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儿子孟博,心中充满无限的凄凉和忿恨,于是由感而发,写下了《渡海诗》二首;“三载藤江守药炉,身轻那复羡飞凫。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潮回齐唱发船歌,查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抒发对秦桧横加迫害的不满。到达琼州时,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双泉亭》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予自甲子去,再贬琼山,寓居双泉,首尾六载”。因此留下:“曾是双泉旧主人”的诗句,据说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为此作“脱履尘寰委蜕蝉,其形渺渺驾非烟。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诗来哀悼痛失爱子。
在琼期间李光和被贬居琼的胡铨,过往甚为密切,经常赋诗唱和,“讥讪朝政”。后被奸臣吕愿中告发,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 李光从琼州移昌化军时,路经澄迈通潮驿时,曾书“通潮阁”横匾。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这样评价他的诗是“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赵 鼎
——(1085-1147)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
四岁丧父,在母亲樊氏的教导下,通读经史百家之书。靖康二年(1127年)任洛阳令时,适逢宋室南迁,赵鼎跟随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时,向朝廷提出四十项抗金治国的政治主张,被采纳三十六项,在此期间他力主抗金,并“亲征皆能决胜”,金人非常害怕他。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大败金兵于大仪镇,并力荐抗金英雄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千古佳话。由于他“于国有大功”,在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左仆射(宰相),不久因与高宗议和的政治主张意见相佐,于绍兴六年(1136年)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再次起用赵鼎为左仆射(宰相),执相位后他积极支持岳飞等主战派的抗金主张,并以非凡的才能处理南宋初期的军政大事,一度使内忧外患的南宋政权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因此,高宗曾表彰他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联中兴,可谓宋代之幸也”。但由于高宗一心只想偏安,对主战派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因此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又再次起用了降投派秦桧为相秉政,秦桧恢复右相位后,为迎合高宗的议和主张,避开主战派的反对,他首先将主战的赵鼎排挤出朝,罢去了相位,出任绍兴知府。绍兴十一年(1140年)六月又再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移潮州安置。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议和事成,高宗对他更加的倚重和信任,这时他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一人独居相位,独揽朝政大权。为维持议和局面,巩固其政治地位,他进一步排斥异已,迫害主战分子,赵鼎因此首受其害,遭到一贬再贬。绍兴十五年(1145年)再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五年(1145年)夏,赵鼎从潮州南下贬所吉阳军,途经雷州时,雷州知府王惕仰慕赵鼎的抗金壮举,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假肩舆以送”此事后来给秦桧知道后,立即把王惕谪于全州。九月赵鼎南渡到达贬所,寓居三亚水南村裴闻义家(裴闻义曾在绍兴年间任吉阳军令)。按当时的规例被贬的官员对朝廷的贬谪仍要上表称谢,赵鼎在贬所给皇帝的谢表上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表达了他忠于朝廷与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这种坚强意志也使秦桧感到十分害怕,当秦桧读到赵鼎的谢表时,也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说“此老倔强犹昔”。因此,也更引起了他对赵鼎的横加迫害,他在家中书写着赵鼎的名字,时刻想方设法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由于秦桧的处处迫害,赵鼎在居琼的三年中,“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相问。生活上,他更是处于饥寒交迫,孤依无援的境地,这时只有广西帅张宗元有时遣人送来一些药物与酒米之类的生活用品聊解生活的困境,后被秦桧知道,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并命令吉阳军每月要把赵鼎在贬所的生活及活动情况向他报告,使得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生活上和行动上完全陷于绝境之中。由于秦桧变本加励残酷迫害,此时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他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至死也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赵鼎死后“天下闻而悲之”。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铭旌时大声疾呼:“呜呼,不可谓伟乎”? 赵鼎死后,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棺达琼州郡(今琼山)城时,时人江应辰作祭文曰:“惟公两登上宰,皆值危难之时,一斥南荒,遂为生死之别。事之定于盖棺,恩特准予归骨”。
赵鼎死后十年,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国有功,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传世。
胡 铨
——(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
胡铨自幼以通达知名,宋靖康丙午年举乡试,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汤、开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应策,洋洋万言,赢得高宗的赞赏,但因其性刚直,以状元之屈居进士第五名,被授抚州军事判官,建炎三年(1129年)胡铨因家父去世,守孝在家,未到任上。这年适逢金军大举南侵,横渡长江,从湖北直取江西,隆裕竽太后南逃至赣州时,太守杨渊已弃城远逃,金军大举围攻赣州,隆裕皇太后等一干随从命系一线,此时胡铨挺身而出,火速招募乡勇义军与金军对虎赣江,誓死护城保驾。并击退了金军的进犯,使隆裕皇太后转危为安,因保驾护城有功胡铨被擢升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在兵部尚书吕祉的推荐下,胡铨升任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的编纂。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一揽朝政大权,为迎合高宗的偏安,派王伦出使金国议和,参知政事孙近也全力附会,因议和事成,金国以“诏谕江南”之名,将宋朝改称“江南”,视高宗为“臣子”,公然要高宗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国的“国书”,俯首纳贡称臣。这一消息传出,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向高宗上《戊午上高宗封事》疏(即斩桧书),直谏高宗“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千百万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并大胆地揭露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卖国求荣的面目,请高宗“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疏获得朝野的广泛支持,江苏进士吴师古把他的秦疏刻板传诵,一时临安城内洛阳纸贵,流布四方,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金国熙宗,以千金求疏,观读后大为震惊,连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但胡铨的一片赤诚之心却被秦桧视为“洪水猛兽”,他把胡铨的名字写在家中的墙上,必欲将之置于死地,因此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贬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编管,后迫于公论,改判监广州外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因抗金英雄岳飞遭秦桧等人的暗杀,胡铨再向高宗上疏,二度请斩秦桧,再遭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胡铨目睹秦桧等人专权误国,残害忠良的行径,因而写下了〈好事近〉词一首:“富贵本无心,何事矣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萝秋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因词中有“豺狼当辙”一句,又被秦桧以“谤讪怨望”之罪,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再贬为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八年(1142年)春,胡铨从徐闻渡海,在澄迈通潮阁登陆后,向贬所进发,经临高县时,县令谢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过临高博顿村时,因天气酷热,在茂林中休息,见泉水从地下涌出,取之解渴,此后汲者不断。后业,博顿村人戴定实父子二人为了感激胡铨的功劳,请宗方书“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纪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记,后成为海南古迹之一。
胡铨到达吉阳军,寓宿在赵鼎住过的裴闻义家,他亲身目睹了这位曾经同朝共事的宰相在流放时惨遭的迫害,也深为赵鼎抗金救国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哭赵鼎》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十高名屹泰山。天地办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他以高昂的激情歌颂了赵鼎敢于“抗议犯颜”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在收复中原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出他的精神同泰山一样千古长存。
胡铨在吉阳军八年的流放生活中,开始的睡境是十分艰难的,他在给侄儿的信中曾写道:“身陷九渊,日与死迫“。但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与当地百姓黎民的友好交往,初业时的绝望心情为之一扫。在贬所他感受到因交通闭塞,给当地带来文化教育的落后,于是在寓所他招收当地的学子“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苗闻之,遣子入学”。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当地的社会名流、士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据《琼台志》记载“郡人陈迪功、靖江慕铨名常与往来”。陈迪功、靖江是当地镇压黎族的头目,胡铨在与他们交往中常教导他们要搞好民族团结,因此在胡铨的建议下,他们在城西南二里水池上筑亭,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净洗甲兵长不用”之义,取亭名为“洗兵亭”。并书匾题诗,反对汉族统治者屠杀少数民族,主张让黎汉人民共同过上平安的生活。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死,胡铨被移居衡州,五月当离开吉阳军北返时,已是须发霜白的他回望曾经生活过的这片荒岛,悲感交集,他想起了比他早一年离琼北返的李光在临走时赠与他的一首诗,写下了《别琼州和李参政韵》:“正月悔从前一念差?崖州前定复何嗟!万山行尽逢黎母,双井浑疑似若耶。行止非人十载梦,废兴有命一浮家。此行所得诚多矣,更愿从公泛此槎”。诗里肯定了他过去反对秦桧,坚持抗金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是遭到远贬也亳不反悔。诗人也总结了他在海南的“行止非人”的贬谪生活,感到苦中有甜。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改年号隆兴,这年胡铨被召回朝任秘书少监,不久擢升为起居郎。乾道七年(1171年)年事已高的胡铨向孝宗“求退”回老家著书,孝宗恩准,在临行前,胡铨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劝告孝宗“规恢远图,任贤除邪,理财训兵,矜寡恤孤,然后布告中外,必报国仇,必归陵寝,必复故疆”。回家后著有《易》、《春秋》、《周礼》、《礼记》解等书献给孝宗,孝宗诏命藏于秘书省。淳熙七年(1180年)死于故乡,朝廷特赠通议大夫,谥“忠简”。主要著有《澹庵集》。
胡铨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诗人,他贬谪海南期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材培养,为加强黎、汉民族的团结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他为海南人民所怀念和敬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