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被称为全才
苏轼,大家看到这个名字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是个宋代的诗人,但是,苏轼其实是宋朝的一大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来看看文学方面,可以说所有涉及文学的类型,苏轼都会,并且都有留下代表作,不仅有留下诗作,大家也都知道,宋朝流行的是词作,那么作为大才人的苏轼,自然是也有留下不少的词作,不仅如此,还有散文,比如我们所学过的前后两篇赤壁赋,以及还有绘画,苏轼也是有留下代表作的,比如说枯木怪石卷。
不仅这些,苏轼还有很多的书法代表作,当时的苏轼也可以说是位书法大家,留下的书法大作也有很多是保留至今的。除了这些文学方面,苏轼在美食方面也是很有研究,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很喜爱的红烧肉,还有一个名字叫东坡肉,便是那时候苏东坡发明的。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1、三苏指
①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
②苏洵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③苏洵的儿子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2、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资料: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参考资料:三苏_百度百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王安石、曾巩。
八位大咖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建立起崭新的文风,拓展了散文创作新领域,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因此,他们又被后世称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主要成就如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有《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杂说》、《获麟解》等诗文及杂文作品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成语流传至今。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著有《柳河东集》、《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非国语》、《贞符》、《永州八记》等。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作品,其中《水调歌头》、《浣溪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堪称绝品佳作。苏轼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诗文作品《六国论》、《衡论》、《管仲论》等。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辙】字子由。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著有《栾(luán)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3卷。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著名的诗文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其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文作品有《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等。
【曾巩】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著有《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诗文作品。世称“南丰先生”。
唐宋两代,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段,唐诗、宋词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唐宋八大家”正是这两朵奇葩中的一员,他们更是散文史上的领军者和倡导者,是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唐宋八大家”这些大咖级人物对古文学的革新和不断创作,以及他们的思想、哲理和人格,中国古代文学乃至当今文学史、思想和文化史上,必定会失色很多。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生平记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苏洵三岁。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苏洵四岁。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苏洵五岁。
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生,苏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语。
石昌言举进士,苏洵戏于父侧,昌言以枣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苏洵六岁。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苏洵七岁。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苏洵八岁。
天禧元年丁巳(1017):苏洵九岁。
天禧2年戊午(1018):苏洵十岁。
天禧3年己未(1019):苏洵十一岁。
天禧4年庚申(1020):苏洵十二岁。
天禧5年辛酉(1021):苏洵十三岁。
眉州有所谓茅将军神显圣,洵父苏序毁其神像,拆其庙宇。
乾兴元年壬戌(1022):苏洵十四岁。
天圣元年癸亥(1023):苏洵十五岁。
苏洵之仲兄苏涣“始就乡试”。
天圣2年甲子(1024):苏洵十六岁。
苏涣与苏洵之妻兄程?同科进士及第,父苏序至剑门迎苏涣,再毁茅将军庙。
天圣3年乙丑(1025):苏洵十七岁。
天圣4年丙寅(1026):苏洵十八岁。
天圣5年丁卯(1027):苏洵十九岁。
娶程氏,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生十八年归苏氏”语。
天圣6年戊辰(1028):苏洵二十岁。
长女夭折。苏洵《极乐院六菩萨记》:“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岁前四五年,可见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圣7年己巳(1029):苏洵二十一岁。
天圣8年庚午(1030):苏洵二十二岁。
苏洵游成都玉局观,得张仙画像,祈嗣。
天圣9年辛未(1031):苏洵二十三岁。
明道元年壬申(1032):苏洵二十四岁。
苏洵之母史氏卒,事见前天圣6年谱。苏涣去官,回家居母丧。
明道2年癸酉(1033):苏洵二十五岁。
苏洵始知读书,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景皊元年甲戌(1034):苏洵二十六岁。
苏洵长子景先生于此年或其前后。
景皊2年乙亥(1035):苏洵二十七岁。
苏洵始大发愤,刻苦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苏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诗并序》有“壬辰之岁(1052)而丧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语,自壬辰上推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生。
苏轼生于12月19日,苏轼《送沈逵》有“嗟我与君同丙子”语,《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语。
景皊4年丁丑(1037):苏洵二十九岁,苏轼二岁。
长兄苏澹卒。苏洵举进士再不中。
宝元元年戊寅(1038):苏洵三十岁,苏轼三岁。
苏洵长子景先卒,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有“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语。
宝元2年己卯(1039):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苏辙生。
苏辙生于2月20日,宋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苏洵三十二岁,苏轼五岁,苏辙二岁。
庆历元年辛巳(1041):苏洵三十三岁,苏轼六岁,苏辙三岁。
苏洵幼姊卒。
庆历2年壬午(1042):苏洵三十四岁,苏轼七岁,苏辙四岁。
苏轼开始读书,其《上梅直讲书》有“轼七八岁始知读书”语。
庆历3年癸未(1043):苏洵三十五岁,苏轼八岁,苏辙五岁。
苏轼入小学,其《记陈太初》有“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语。
庆历4年甲申(1044):苏洵三十六岁,苏轼九岁,苏辙六岁。
苏洵与郫县处士张俞交游。苏辙亦入天庆观小学读书。
庆历5年乙酉(1045):苏洵三十七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
苏洵教苏轼作文,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有“东坡十来岁,老苏令作《夏侯太初论》”语。
苏洵举制策,东游京师,见石昌言于长安,与鲁人颜醇之、僧保聪等游。苏洵游学在外,母程夫人亲教苏轼兄弟读书。苏洵次女卒。
庆历6年丙戌(1046):苏洵三十八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举茂材异等,不中。
庆历7年丁亥(1047):苏洵三十九岁,苏轼十二岁,苏辙九岁。
苏洵下第,南游庐山、虔州。父苏序卒于家,洵匆匆返蜀。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精心培养二子,作《名二子说》。命苏轼拟作《谢宣诏赴学士院表》。
苏涣亦赴丧返蜀,苏轼兄弟始识伯父,涣教育他们要“师其寡过”。
庆历8年戊子(1048):苏洵四十岁,苏轼十三岁,苏辙十岁。
苏洵杜门家居,其《忆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语;以己学行授二子,以明其学。
苏轼兄弟就学于城西刘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苏洵四十一岁,苏轼十四岁,苏辙十一岁。
苏洵杜门家居,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皊初”语。
苏轼兄弟等在学舍作《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近乎完美的皇帝
下一篇: 天子守国门,永乐迁都北京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