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元朝皇帝死后用土回填还万马踏平,后人又是如何找到陵墓祭祀的

以史为鉴 2023-06-20 21:58:53

元朝皇帝死后用土回填还万马踏平,后人又是如何找到陵墓祭祀的

还不知道:元朝皇帝墓地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后,很快就会被汉文化同化。当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也是立即实行汉法,包括在殡葬方面,也是效仿汉人的方法,开始以棺木入葬。

不过,他们的入殓还是保留了自己比较简朴的特点,寿衣大多时候还是平时穿着的那一套,并不像汉人入葬时需要专门做一套寿衣。而且他们的棺木与汉人还是不同,他们的死者入殓后,将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根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

另外,他们下葬时的陪葬器物也比汉族的皇帝少多了,而且大多都是生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之类的东西。

元朝皇帝下葬时,为了以防万一,不允许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筑大规模的建筑物,更不用说建设功德牌坊和墓碑。

相传当年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在一个将大树掏空的独木棺中。下葬后用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以便让外人看不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为此,他们还要用帐篷将周围的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地表面长出草来,才将帐篷撤走,这样陵墓的准确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那么,后人是如何找到他们的陵墓进行祭祀的呢?蒙古人自然有自己的办法。

他们一般在做好这些工作后,会在墓地进行第一次祭祀。祭祀时,他们会牵着一大一小两头骆驼。祭祀开始前,他们会在墓地边上杀死小骆驼,然后随着小骆驼一起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发出声声悲号,记住这个地方。

等到第二年再来祭祀的时候,他们只需要牵着头一年前来的祭祀的母骆驼就行了。母骆驼走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就会驻足不前,悲痛流泪,然后发出哀号。这样,前来祭祀的蒙古人就能找到墓地的准确地点了。

谁能说说元朝所以皇帝的墓葬在那里?

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一座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陵墓。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元朝皇帝的葬仪和其他朝代不同。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死后,是不用棺椁的,也没有殉葬品,其葬仪很奇特,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然后挖一条很深的坑埋入。地面堆土后,再“用万马蹴平”,并派一支队伍把这一地区暂时封锁起来,等到青草长成,一点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封锁,撤走队伍。因此,后世就很难发现元代皇帝陵墓之所在了。

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坐落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的东南十五公里的甘德尔敖包上,占地面积达五万五千多平方米。这里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充满诗情画意,矗立于此的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巍峨雄伟,雍容大方。传说中的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个皇后、两个胞弟、第四个儿子拖雷和夫人的灵柩就停放在这里。不过,成吉思汗陵与其他帝王陵寝有别,它并不是真正的陵墓。不仅成吉思汗本人,就是元代所有的帝墓也都一样。他们究竟葬在何处,至今还是一个难解的谜。

据说,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经在鄂尔多斯这块肥美草地上休整蒙古大军。成吉思汗放眼四望,只见无垠的草原一望无际,远处的天空燃烧着色彩斑斓的晚霞,近处成群的高大战马和蒙古包组成气势磅礴的画卷。战马在耳边嘶鸣,小鸟在欢快地歌唱,草原春光明媚,一派美丽的风光。成吉思汗一生四处征战,难得有时间陶醉在迷人的景色之中。忽然间,他想到了自己的后事,沉思了很久之后,他以无限赞美的口气说:“这个地方太美了,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就在蒙古大军西征的第二年,即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南麓清水(今甘肃清水),终年六十五岁。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遗体就由诸王和那颜千里迢迢地运到这里安葬。

13世纪,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不同于中原汉族的厚葬久丧,而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丧葬仪式也是这样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随葬的还有马匹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元朝建立后,大量蒙古人涌入内地,也渐渐受到汉人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这种棺木,元时称为“蒙古棺”,大都城里专有经营这种棺木的店铺。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简朴如初,寿衣就是平时穿的衣服。入葬时,一般都是秘密地进行。葬后既无冢,也无碑铭墓志,死者亲属也不举行丧葬仪式。

不光平常的蒙古人,蒙古贵族包括皇帝死后都流行深葬不坟的习俗。据叶子奇《草木子》一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也无殉葬品。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挖一深坑埋入,不起坟堆。“葬毕,以万马柔之使平。杀骆驼子在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这些说明,蒙古帝王葬后都有灭迹、不留坟丘的习俗。

成吉思汗死后,麾下臣子遵照他的遗命,不发丧,也不举哀,他们秘密地把灵柩送回漠北。皇帝棺木秘密送至墓地后,下葬深埋,然后万马踏平坟地,不留任何痕迹。不建陵台、碑亭,不修神道、高墙,也没有石人、石兽。为了不泄露灵柩的去向,护送灵柩的部队将一路所遇人畜全部杀死。到目的地后,蒙古宗王、后妃、亲属、臣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由于吊唁的人太多,加之有些部落地处偏远,直到三个月后,还有人陆续前来哀悼。显然,无论是成吉思汗,或是元朝皇帝,都保留传统蒙古的丧葬习俗。蒙古的秘密埋葬死者的习俗,是成吉思汗与元帝陵墓至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关于成吉思汗及元代皇帝的葬地,尽管史籍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都认为,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和元朝历代皇帝都埋葬在同一个地方。而且,诸帝的葬仪也大致相同。《史集》上有记载,蒙哥汗(元宪宗)死于四川攻宋前线后,他的儿子阿速带斡忽勒亲自带着父亲的灵柩,把他运送到了斡尔朵(漠北的宫帐)。在四处斡尔朵轮流为他举哀:第一天在忽秃黑台哈敦(皇后)的斡耳朵中,第二天在忽台哈敦的斡耳朵中,第三天在这次随同他出征的出卑哈敦的斡耳朵中,第四天则在乞撒哈敦的斡耳朵中。每天将灵柩放到另一斡耳朵的座上,众人对他放声痛哭哀悼。然后,他们把蒙哥葬在被称为也可忽鲁黑的不儿罕合勒敦地方的成吉思汗和拖雷的陵寝的旁边。

成吉思汗与元帝装殓和随葬物品较少,也是其墓地不易被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元代帝后的随葬品很俭朴,不要说和中原的帝王相比,就是和许多富豪、贵族也没法比。他们装殓的衣物仅有貂皮袄、皮帽、靴袜等。装殓后,加用红黑色油漆刷,外用三道黄金为圈箍定,棺外不加椁。随葬物品不过“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各一”。元朝皇帝的送终方式可以说是中国皇家葬礼历史上最俭朴的。元代帝王,自“一代天骄”至他的子子孙孙,鉴于中原各王朝帝陵被盗墓的教训,实行不留陵墓痕迹的葬制,不仅要节约得多,而且至今还未被人盗掘过。

不过,也有人提出成吉思汗的随葬品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说:“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说明当时殉葬品中,不仅有马匹,而且还有人殉的现象。

后世的人没有搞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葬在何处,心里是很不满足的,于是他们便给成吉思汗造了一个想象中的陵园,让人们来此地缅怀祭奠一代天骄。

元朝皇陵都在什么地方

举世闻名的
成吉思汗
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伊金霍洛(蒙语意为圣主的陵园)旗境内,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周边一派草原风光,把金碧辉煌的成陵大殿衬托得雄伟壮美。陵区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正殿前方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两根“玛尼宏”(旗帜)的旗杆,上面印有9匹腾空骏马的图案。据说,这是蒙古族希望兴旺发达和幸福向上的象征性标志。
成陵大殿高26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上部为一大两小蒙古包式造型的殿顶,上面镶嵌着蓝、黄两色琉璃瓦,组成传统的云勾浪纹图案。飞檐高耸,翘角凌空,朱红色的大门和宽大的窗棂、殿前的汉白玉雕栏、沉稳的花岗岩基座,把大殿衬托得气势恢弘,庄严肃穆。整个大殿由前殿、后殿、东西殿、东西走廊组成。前殿安放着高达5米的成吉思汗塑像,后殿正面陈列着三顶黄缎蒙古包,其中安放着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灵柩。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着成吉思汗的战刀、马鞍及祭祀奶桶。各殿和两廊内墙上均绘有壁画。西走廊壁画描绘了成吉思汗的毕生功勋和当时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东走廊壁画反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蒙元帝国工、农、商、航海等各方面的盛况,臣民与朝廷的关系,以及与邻国的通商往来。
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以来,对他的祭奠活动在草原上代代相传。成陵由守陵的达尔扈特人主持祭奠活动。今天,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举行四次大祭,小祭则每月都有。每到祭祀之时,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千里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传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献上哈达、炼烛、香炷、整羊、牛羊奶、酥油、马奶酒等最圣洁的祭品。整个祭奠过程共需两小时左右。成陵的祭祀活动承载着千百年来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拜谒。
实际上,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和象征性陵寝,并非成吉思汗的安葬地。至于成吉思汗究竟安葬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目前,中国历代皇陵,如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皇陵都已经找到,部分陵墓已经开掘,惟独没有发现元朝的皇陵。而且,元朝10个皇帝,世人连一个皇家陵墓都不知道。不仅这样,连元朝的王公贵族的埋葬地也鲜有发现。所以,传世的元代的文物少之又少,元代考古备受关注。
据一些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包括元朝皇帝,均实行秘葬制度,即帝王陵寝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所以,自明代以来,关于成吉思汗陵和元代帝王陵的确切位置,就一直是人们探寻的热点。尤其是学术界,对成吉思汗陵寝的具体位置有有多种说法,如在鄂尔多斯高原;在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之南;在阿尔泰山等。既然是秘葬,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那么,种种正史、野史的记载自然可信度都不大,大多数属传说、推测,甚至是捕风捉影而已。
但近年来,理论界也有种说法,认为按照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成吉思汗可能采取了天葬方式,所以没留痕迹,致使几百年来人们寻找无果。这也不失一家之言。
总之,在没有足够的考古物证之下,成吉思汗秘葬地将会一直是个谜。
据史学界公认的说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于1227年在征战途中病逝于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一带。陷入极度悲痛中的将领们按蒙古族习俗把成吉思汗秘密安葬。对于这位曾经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帝国的历史人物,其陵寝究竟在何处,成为考古界的一个热点。
据介绍,成吉思汗去世770多年来,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活动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不少寻找成吉思汗陵者,是冲传说或推测之中的财宝而来。有人曾预言,成吉思汗陵内可能埋藏有大量奇珍异宝,甚至比秦始皇陵的珍宝还多。因为,成吉思汗的军队横扫欧亚大陆时掠来的财宝,大多不知去向。
尤其近十几年来,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活动不断升温,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韩国等十多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竟相开展了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工作,但基本上都无果而终。其中,日本人在7年前,就开始实施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庞大考古计划,动用了先进的探测仪器,结果花费十几亿日元,在肯特山附近发掘了两三百座古墓,无有收获。近3年来,美国富翁克拉维兹与蒙古国的考古人员合作利用能勘探到地下10米深处的先进仪器,也在蒙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寻找成吉思汗陵活动,并在蒙古国找到一个外面有一圈石墙的陵墓,起先考古队认为是成吉思汗陵,其实那是一座匈奴墓,最终也是一无所获。

10月4日,有消息报道,“日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成吉思汗陵区。消息引得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热炒关于寻找成吉思汗秘葬地的新闻,弄得考古界和读者都迷团重重,一头雾水。
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刚从蒙古国访问回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兆和,他认为,“发现成吉思汗陵区”之类的新闻是一种炒作,很不可信。只不过是某些国外考古队为扩大影响在造势,成吉思汗秘葬地的考古工作实际上进展并不大。
10月中旬,刘兆和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代表团访问蒙古国其间了解到,不仅当地媒体对“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成吉思汗陵区的消息反应平淡,有关方面的政府官员也淡然处之。
刘兆和认为,成吉思汗采取的是秘葬,而且,元代所有的皇帝都是秘葬,迄今还没有一座元代帝王秘葬地被发现。根据元代的秘葬制度,帝王陵墓不封丘,不留外人可见到的标志,葬毕还要万马踏平,并使地面植物恢复如初。为的就是防止被后人盗掘或破坏,不可能很容易就能找得到。特别是不熟悉蒙古民族习俗的外国人就困难更大。
刘兆和告诉记者,关于成吉思汗秘葬地,有多种说法和多种记载,但大多都是传说,其真实性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考古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六盘山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回草原的某处,在地表挖深坑秘葬。下葬后,用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又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而且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还有记载说,成吉思汗秘葬后,在秘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利用骆驼的特殊记忆力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离得很远时,母骆驼就会悲痛地飞奔过去,在小骆驼被杀的地方号叫,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假设传说是真实的,但骆驼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记忆的标志也慢慢消失了。
对于“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成吉思汗陵区的消息,刘兆和自信地予以否定。他说,可以肯定的是近日“日蒙联合考古队”在乌兰巴托附近发掘的只是一个宫殿遗址,而并非成吉思汗陵。根据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成吉思汗绝对不会葬在宫殿里或其附近的。   成吉思汗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营地(蒙语称为“斡尔多”),每季换一个营地居住。刘兆和说,日本考古队发掘的只是其中一个营地的宫殿建筑遗址。
刘兆和还认为,中国拥有大量有关成吉思汗的史料,而且中国在世界上对成吉思汗的研究最全面和透彻,也了解游牧民族的习俗,在成吉思汗陵的问题上有发言权。因此,从目前的情况判断,日本人挖掘的宫殿遗址并不是成吉思汗陵。看来,日本考古人员一方面是做学术研究,更主要的还是在营造舆论声势。
当年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华时,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曾说:“根据成吉思汗传承下来的遗嘱,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我们应该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我认为,成吉思汗陵墓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这并不重要……让它永远成为一个谜底似的问题,使那些愿意猜谜底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底吧。”

末代蒙古王爷奇忠义揭秘成吉思汗陵

   面对一些媒体热炒关于日本等国找到成吉思汗秘葬地消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中国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奇忠义先生只是淡然一笑。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揭开了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神秘面纱之一角。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大祭仪式,蒙古族人视其为圣地,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今年78岁的奇忠义老人,当过多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副盟长,几年前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上退休。在呼和浩特市他的家中,老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告诉了记者许多关于成吉思汗陵鲜为人知的事。
“外人不知道,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先祖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但是不能说。记得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记者还参观了奇忠义家中珍藏的一幅成吉思汗全家人画像,画中共12人,成吉思汗的像与现在流传在世面上的形象不同。奇忠义说画像是从成吉思汗的灵柩中取出的。
“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奇忠义说。

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灵柩中,保存的是其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公驼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鼻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遗体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冢。
奇忠义老人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正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他还告诉记者一个流传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美丽的传说: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蒙古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奇忠义告诉记者,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41年,侵占包头的日本侵略军进犯鄂尔多斯,抢掠并烧毁了当时作为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宗教文化中心的王爱召(王爷庙),大火烧了半个多月。1954年4月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现在,成吉思汗陵还分别供放着成吉思汗的夫人、胞弟,以及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其夫人的灵柩。
奇忠义老人铿锵有力地说:“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永远是蒙古民族的圣地。”
奇忠义不赞成寻找成吉思汗秘葬地
面对一些国家热衷于寻找成吉思汗秘葬地现象,奇忠义先生持反对态度,并认为没有必要寻找新的成吉思汗陵。
“不仅是成吉思汗,就是元朝的所有皇帝都是秘葬的。祖先们之所以采取秘葬措施,就是为了防止后人盗掘。作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我不同意有人去寻找并挖掘成吉思汗的秘葬地,惊扰我们的祖先。”几年前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上退休在家的奇忠义老人,在他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奇忠义老人说道:“我的祖先成吉思汗的秘葬地,对于世人来说一直是个谜,对于我们家族的人也不例外,但我们没有必要违背祖先的意愿去破解这个谜。”
奇忠义说:“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一直是世人公认的成吉思汗的陵地,几百年来,人们在这里进行公祭活动,国内外的蒙古人每年也都到这里来进行祭祀。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无疑是不可替代的成吉思汗祭祀地。”
“这里的成吉思汗陵不仅仅是保存成吉思汗及其家族遗物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成吉思汗的英灵所在地。这里保存有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所以,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是祭奠先祖灵魂的权威陵地。”
古稀之年的奇忠义,虽然略显驼背,但精神矍铄,语言清晰,记忆力非常好,当他说到先祖成吉思汗时,更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今天座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是从窝阔台汗于13世纪30年代为其父汗的灵榇建造的四白室演变而来的。为帮助窝阔台汗守灵并长期祭奠成吉思汗,当时,成吉思汗的几个亲密战友自告奋勇地提出让自己的子孙们代大汗守护成吉思汗陵,他们被窝阔台汗赐予达尔扈特(意为“侍卫”)称号。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祭奠成吉思汗的灵室也由最初的四白室(四座白色的毡帐)发展成为八白室(八座白色的毡帐),对成吉思汗的祭祀仪式也已制度化和规范化。奇忠义说,八白室起初立于蒙古汗国首都哈剌和林(现蒙古国境内)附近。明灭元后,蒙古王室退回到长城以北地区成立北元王朝,以长城为界雄踞。明朝成化年间,北元王朝一位叫满都赉的人对当时的王室统治不满,窃取八白室迁移到河套地区,既现在的鄂尔多斯高原乌兰淖尔一带。后来,成吉思汗十五代孙达延汗巴图孟克派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收复河套,并封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3万户济农(相当于副汗)统治现在的整个河套地区(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巴尔斯博罗特秉承祖制重新树立起八白室供奉成吉思汗的遗物,并继续让达尔扈特人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奇忠义就是巴尔斯博罗特的传人。
奇忠义指出:“作为成吉思汗的惟一守陵群体,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达尔扈特人守护并祭祀成吉思汗灵柩500多年而从未中断。鄂尔多斯的祭祀文化在蒙古族地区最为完整、最传统、最有代表性。这种现象任何地区都不可替代。所以,今天再去寻找成吉思汗的秘葬地,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而且,祖祖辈辈为成吉思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在感情上也不能接受。”
奇忠义老人反复强调:“成吉思汗陵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更在他的子孙后代的心灵里。座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数百年来已深入人心。”

铁木真的陵墓在哪里

铁木真的陵墓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

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

扩展资料: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为他举行了一个很特殊的葬礼,埋葬了这个世界历史上特殊的人物。他没有留下陵寝和宝鼎,只在他坟地周围30里处插上一圈箭簇,派重兵守卫这块禁地。

一个美国的历史与地理考古队于2002年6月获得外蒙古政府的许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北200英里的地方,挖掘他们认为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陵地点。然而,这个由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者伍兹以及黄金交易商克拉维兹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遭遇一连串不幸事件后,突然决定放弃挖掘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铁木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