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沈庆之为什么会被赐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南朝宋,沈庆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不仅因为他经历了宋武帝、少帝、文帝、孝武帝和前废帝五代,更因为他军功卓著,忠心耿耿,最后却落得被赐死的悲惨结局。
沈庆之的经历比较丰富。在东晋末年孙恩叛乱时,沈庆之还是个孩子,但也参加了乡里抗击孙恩的战斗,并以作战勇敢闻名。战争结束后,沈庆之回家务农,直到30岁才重新出来。
沈庆之从参军做起,因为在平蛮战争中表现突出,很快升为将军。那时,他有头疼病,经常戴一顶狐皮帽,蛮人对这个打的他们满地找牙的沈庆之恨得牙根痒痒,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苍头公”。每次见到沈庆之的军队,蛮人都害怕的说,苍头公又来了。言外之意,快跑吧,不然后果很严重。
公元451年,宋文帝打算北伐,沈庆之觉得条件不成熟,投了反对票。宋文帝为了说服他,让徐湛之和江湛等人与沈庆之辩论。沈庆之说不过这两个文官大臣,最后抛出这样一番话:一个国就好比一个家,耕地要问男人,织布问女人,陛下您要打仗,却跟这些白面书生商量,这怎么能成呢?
宋文帝听了哈哈大笑。这个拿枪的武将居然还会用比喻。不过,北伐还是进行了。沈庆之等人虽然尽力作战,却因为敌不过北魏的骑兵,落得“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的下场。
接下来,刘宋内部也出了乱子。宋文帝的太子刘邵,因为实在等不到老爹去世再接班,就杀了老爹。他给沈庆之下了一道圣旨,要他杀了同样在外带兵的刘骏,他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他的亲弟弟。
沈庆之看不上刘邵弑君杀父的行为,和刘骏联手,消灭了刘邵。刘骏当上了皇帝,就是宋孝武帝。
沈庆之有拥立之功,当然会得到重赏。但此时的沈庆之却坚决要求退休,因为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该给年轻人让位了。不得已,刘骏同意了。
就在沈庆之退休没多久,竟陵王刘诞造反。孝武帝刘骏又启用沈庆之,让他带兵平叛。两军对垒,刘诞在城楼上看到白发苍苍的沈庆之,不无嘲讽地说,你老人家头发都白成这样了,还来战场干嘛?
沈庆之针锋相对:朝廷觉得你太蠢,不值得派勇敢的少壮将军,有我这个老块块就行了。果然,沈庆之很快平定了叛乱。
孝武帝刘骏临终前留下遗诏:凡是和军队、征讨有关的问题,都委托给沈庆之。因此,前废帝刘子业在继位初期,对沈庆之很倚重。不过,刘子业杀人无数,作恶多端,很快引起了众人的不满。
大臣柳景元找沈庆之商量,废掉刘子业这个昏君,另立新君。沈庆之没有同意,反而告发了柳景元和刘义恭。结果,柳景元被杀,刘义恭被挖掉双眼,做成“鬼目粽”。
刘子业一天比一天残暴。沈庆之作为忠心耿耿的五朝元老,经常劝谏刘子业。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刘子业终于烦了,一道圣旨,赐死沈庆之。这一年,沈庆之80岁,整整为刘宋王朝付出了50年。和他一起被赐死的,还有他的儿子沈文叔。
沈庆之从30岁出仕,到80岁死亡,50年经历了五代皇帝,为刘宋王朝内外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因为耿直进谏被赐死,不能不说,他遇人不淑。不,是遇帝不淑。也难怪刘子业当了两年皇帝就被人杀死。
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珪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出生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鲜卑族,信仰佛教,特长诗赋,有传世佳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他在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在此期间内,颁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
冼夫人(512─602),南北朝岭南地区俚人领袖,高凉郡(今广东西南部一带)俚人。“俚”为壮族古称之一,故冼夫人为壮族人。冼氏世代均为南越族首领。冼夫人生于梁武帝初,及长,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佐冯宝平息广东地区汉越冲突,增进民族和解,并招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侯景之乱时,夫人率兵击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并与都督陈霸先联合,平定广东叛乱。冼夫人保境安民,被南越族尊为「圣母」。陈朝建立后,夫人即率众归附陈朝。后隋文帝出兵南下灭陈,岭南未附。杨广命陈后主致书夫人,使其归隋。夫人始知陈亡,乃派人迎隋师入广州,广西各地亦闻风归附。从此岭南地区全部归隋朝。及后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夫人卒于仁寿二年(602年),时年九十一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周文育(509—559.6.29),字景德,原名项猛奴,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周文育是南北朝陈朝开国皇帝武帝陈霸先的大将,在平定岭南和侯景叛乱的战斗中立过很大的功劳,为开创陈朝出了大力,被陈武帝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周文育死后,陈霸先十分悲痛,素服戴孝,痛哭于灵堂。
曹景宗(457—508),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后追随萧衍(后来的梁武帝)起兵,南征北战,为梁朝的开国功臣。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多次与魏军交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508年,病逝,时年五十二岁。曹景宗不失为一个英雄豪杰,生性粗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金戈铁马、铿锵有力的人生风格,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华的性格一直为世人所不齿。
张宾,字孟孙,东晋后赵赵郡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授官右侯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他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少有大志,兵法娴熟。先为中丘王帐下都督,后辅助石勒创业,为建立后赵王国创下了卓著功勋。据《晋书》记载,张宾受封后,位居僚首,宠冠当朝。尽管地位显赫,但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朝廷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墓葬于南和县张相村东。
柳元景(406~465)。中国南朝宋大臣,将领。字孝仁。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少习弓马,骁勇寡言。初任江夏王司徒太尉城局参军、随王后军中兵参军等职。元嘉二十七年(450),竟陵王刘骏以之为建威将军,统帅尹显祖、鲁方平、薛安都、庞法起、姚范、康元抚各路将士,北伐攻魏,收纳庞季明、赵难、刘宽纠等,攻占卢氏、潼关、弘农等地,挥师入陕,大败魏军。因王玄谟等主力战败于滑台(今河南滑县西南),他奉命班师襄阳。元嘉三十年,宋文帝为太子刘劭所杀,他统率宗悫、薛安都等十三路人马讨伐元凶,斩杀萧斌。刘骏即帝位,以之为侍中,领左卫将军,官至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封巴东郡公。监领王玄谟,讨平南郡王刘义宣、臧质叛乱,又奉孝武帝遗诏辅立太子刘子业(前废帝)。永光元年(465)与义阳王刘昶、尚书仆射颜师伯等密谋废刘子业,另立江夏王刘义恭,事泄被杀。
宇文泰,中国北魏名将﹐西魏军统帅﹐军事家。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魏分裂后﹐任西魏太师﹑大丞相﹑柱国大将军。他治军整肃﹐深谋远虑﹐善于用间。西魏大统三年(537)正月﹐采纳直事郎中宇文深建议﹐以近万锐卒﹐潜出小关(陕西古潼关南侧)﹐出其不意地击败东魏骁将窦泰军﹐俘万余人。十月﹐在沙苑之战中﹐他先遣将侦察﹐后从容设伏﹐大获全胜﹐俘东魏高欢军7万余人﹐除选留2万士卒外﹐余均释放。在东西魏战争中﹐指挥作战数十次﹐多获胜利﹐为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础。他推行“均田制”﹐使西魏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建立由柱国﹑大将军﹑开府等逐级统领制度﹐扩大了兵源﹐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兵制为后世沿用近 200年﹐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恭帝三年病逝。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武康镇)。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一生戎马31年,先后平定五斗米道叛乱,山蛮作乱,驻守南京抵挡北魏的进攻等等,功绩卓著。深得魏帝器重,嫁之以公主,拜为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
就这些吧。
刘子业
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皇帝。即位的这一年,他才刚刚16岁,而且是虚岁。
对中国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16岁的小皇帝通常都是大权旁落、任人摆布的傀儡。说好听一点,他就像一个象征性的政治花瓶;说难听一点,他就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提线木偶。
然而,我们这位主人公却大不相同。
他虽然很小,可他很强悍。比如,他要让一个元勋老臣三更死,那个老前辈就绝对活不过五更!而且他一般都会提刀上阵,亲自带兵攻打大臣或将军的府邸。
他虽然很小,可他的言行却往往惊世骇俗。他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刨死人的坟墓—即便那是他父亲的陵墓!
他看谁不顺眼的时候,就会扒光那人的衣服,然后把他扔到猪圈里,在木槽里倒上猪食,让他用嘴拱着吃,以此取乐—即便那人贵为宗室亲王,是他的亲叔叔!
他的后宫虽然佳丽三千、美女如云,可他却会突发奇想地去娶一个大臣的小妾,而且还是一个已经怀有身孕、即将临盆的女人!他甚至公然宣称:只要这个女人生下男婴,就立马将这个男婴封为太子……
他虽然还很小,可他的所作所为却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他在位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半,可他创造出的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艺术”却可谓是登峰造极、举世无双!
他,就是南朝刘宋的第五任皇帝、堪称史上最前卫的“行为艺术家”—刘子业。
一
南朝刘宋的第四任皇帝孝武帝刘骏死于大明八年(464年)五月,死时年仅35岁。临终前,他给太子刘子业安排了五个辅政的顾命大臣:太宰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右仆射颜师伯、始兴公沈庆之、领军将军王玄谟。
老爸死了,可刘子业脸上不但没有半点哀伤,反而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大臣们都知道,在刘子业当太子的几年中,由于他性情顽戾、屡犯过失,没少挨他父亲的训斥。孝武帝甚至一度想废掉他,另立新安王刘子鸾(刘子业的弟弟)为太子。
因为这件事,刘子业恨死了他老爸。
登基的这一天,吏部尚书蔡兴宗毕恭毕敬地向太子奉上天子玺绶。刘子业神情傲慢地接了过去,连一句场面上的话都没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蔡兴宗下殿的时候不住地长吁短叹,对亲信说:“昔鲁昭不戚,叔孙知其不终。家国之祸,其在此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前鲁襄公死,即位的鲁昭公脸上不见丧父的哀荣,大臣叔孙穆就知道他肯定没有好下场。家国之祸,就在此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果然被蔡兴宗不幸言中。
刘子业一上台,马上就把孝武帝时代的很多制度措施全部废除,蔡兴宗深为忧惧,连忙提醒仆射颜师伯说:“先帝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有道之君,可最起码维护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眼下灵堂刚刚撤除,先帝尸骨未寒,一切制度却不分青红皂白被废除,就算是改朝换代也不至于如此吧?天下的有识之士都要有所警惕啊。”
可老臣颜师伯却不以为意,他把蔡兴宗的警告全当耳旁风。
孝武帝刘骏指定的这几个顾命大臣,表面上虽然都是资历深厚的元勋宿将,可实际上很难真正承担起辅政之责。主要的原因有四。其一,性格懦弱,难当大任。比如太宰刘义恭,虽然是老资格的宗室亲王,又是首席顾命大臣,可为人既昏聩又胆小,遇事总是能推则推、能免则免,毫无担当。其二,骄奢淫逸,目无纲纪。比如右仆射颜师伯,此人长期身居要职,虽然本事不大,却异常骄横,深为满朝文武忌恨,这样的人自然不能服众,更谈不上领袖群伦。其三,年龄老迈,精力不济。比如主要负责帝国军政的始兴公沈庆之,尽管年轻时刚毅骁勇,可现在年已八旬,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锐气。而原因之四,也是最重要的,即孝武帝刘骏生前极为猜忌,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经常滥杀大臣,所以大臣们长年累月都活得战战兢兢,如今刘骏一死,他们就像困兽出笼一样,赶紧享受一下久违的自由,根本没心思打理朝政。尤其是太宰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和右仆射颜师伯这三个主要负责政务的大臣,压根儿就不想负什么责任。刘骏驾崩的当天,他们就聚在一起互相庆贺,说:“今日始免横死矣!”刘骏的葬礼结束后,他们就天天在府上开party,“声乐酣饮,不舍昼夜”,玩得不亦乐乎。试问,这样的顾命大臣,能顾哪一门子命?刘子业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又怎么会在乎呢?!
几个老家伙不想负责任,当然就为某些野心家窃取朝政打开了方便之门。
很快,一个叫戴法兴的人就毫不客气地独揽了朝廷大权。
此人是刘骏生前的侍臣,颇有几分才干,他趁几个老家伙纵情声色之际,不但对外攫取了尚书省的行政大权,而且对内控制了皇帝的所有诏书敕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刘义恭等人彻底架空了,甚至把小皇帝刘子业也架空了。不久,一贯刚直敢言的蔡兴宗也被解除了吏部尚书之职,随便调任了一个闲散的职务。随后,戴法兴又把领军将军王玄谟逐出了朝廷,调任南徐州刺史,从而顺利掌控了军队。至于剩下的那个年已八旬的沈庆之,戴法兴压根儿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至此,孝武帝临终前苦心设定的政治格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小小的侍臣戴法兴摇身一变,俨然已是刘宋帝国的权臣!
对此,小皇帝刘子业作何感想呢?他会听之任之,甘心当一个政治花瓶和提线木偶吗?
当老家伙刘义恭等人在他们的豪华宅邸里日日美酒、夜夜笙歌的时候,当野心家戴法兴在帝国的权力舞台上尽情表演、得意忘形的时候,刘子业正在用一种冷冷的目光打量着他们。
没有人注意到,那目光中满是杀机……
二
刘子业之所以没采取什么动作,是因为他母亲王太后一贯对他要求严格,所以他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
哪一天王太后要是死了,刘子业就彻底抛开羁绊、无所顾忌了。
大明八年八月,王太后忽然病重,转眼已是弥留,急忙命侍者去通知皇帝。按说这样的时刻,天底下任何一个儿子都会心急火燎地赶到母亲的病床边,带着沉痛和悲伤的心情和母亲作最后的告别。
可刘子业偏偏就不是这样的儿子。
当侍者急急忙忙向皇帝转达太后的懿旨,让他赶紧去见最后一面时,刘子业却两眼一翻、面无表情地说:“有病人的地方多鬼,朕怎么能去?!”
侍者原封不动地向太后转述了皇帝的话,王太后顿时心如刀绞,用尽最后的力气对侍者喊了一句:“拿刀来,剖开我的肚子,我要看看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儿子?”
这就是王太后的临终遗言。几天后她就带着无尽的心痛和愤怒离开了人世。
当然,刘子业丝毫不感到悲伤。和他老爸刘骏死的时候一样,母亲的死对他而言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件好事。因为束缚他的最后一条绳子终于解开了。
第二年,刘子业开始为亲政作准备,逐步培植亲信,尤其宠幸一个叫华愿儿的宦官,对他赏赐不断。戴法兴非常警觉,随后便对华愿儿大加裁抑,经常借故削减他的福利和薪俸,而且公然威胁皇帝说:“你对宦官如此滥赏,是想被废吗?”
戴法兴之所以敢用这种口气跟皇帝说话,是因为他料定刘子业不能拿他怎么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能有什么能耐?可是,戴法兴错了。
刘子业不是拿他没办法,而是在等一个杀他的理由。为此刘子业特地命华愿儿“于外察听风谣”,就是到民间去调查不利于戴法兴的社会舆论,以便找借口除掉他。
对戴法兴恨之入骨的华愿儿当然不辱使命,很快就向皇帝奏报说:“老百姓都说,宫中有两个天子:法兴是真天子,陛下是假天子!”
这一年七月,刘子业突然下一道诏书,解除了戴法兴的一切职务,将其遣返原籍,不久又流放边地。半个月后,戴法兴前脚刚刚走到流放地,还没回过神来,皇帝赐死的诏书后脚就到了。
刘子业初试牛刀的结果顺利得超乎自己的想象。原来杀人竟然如此简单,而行使皇帝权力的感觉竟然也如此美妙!
接下来,刘子业自然而然把目光转向了那帮顾命大臣。
自从孝武帝死后,太宰刘义恭等人的欢乐party几乎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戴法兴一死,这一切才戛然而止。因为这群老政客终于重新意识到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很显然,这个17岁的小皇帝不是吃素的!
几颗白发苍苍的脑袋慌慌张张凑到了一起,商量着是不是该废掉小皇帝,可他们讨论来讨论去,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废立计划很快就落进了始兴公沈庆之的耳中。他与刘义恭等人向来就不是一个战壕里的,而且他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就向皇帝告了密。刘子业二话没说,亲自率领羽林军杀进刘义恭的府邸,亲手杀了这个叔祖父,还杀了他的四个儿子。
捕杀刘义恭的同时,刘子业还分兵诏讨柳元景,砍杀了他的八个儿子、六个弟弟和所有侄儿;紧接着又杀了颜师伯和他的六个儿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8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