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阿术亡在元朝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去世时54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21:36:33

阿术亡在元朝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去世时54岁

阿术亡在元朝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咱们今天讲的是这位名将阿术亡,元世祖时名将。蒙古兀良合人。出身将门,其祖速不台,曾随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多有战功;其父兀良合台,是元宪宗时名将。世祖忽必烈时,阿术亡立功拜官,南征北讨,屡立战功,为元朝统一全国作出重要贡献。阿术用兵沉稳有智略,常有奇计。官至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死后追封河南王。

阿术亡在年少时,即从其父兀良合台征讨西南夷。每战率精兵为候骑,兵锋所向,摧坚拉枯,皆莫敢当其锋。宪宗年间,阿术亡随父军至大理,平大理,克诸部,降交趾,均出人行阵间,勇猛异常。宪宗蒙哥曾夸赞他说:“阿术亡未有名位,却能挺身奉国,特赠黄金300两,以勉将来。”世祖忽必烈即位,留阿术亡宿卫皇宫。中统三年阿术亡随诸王拜出、帖哥征讨叛将有功。九月,以宿卫将军拜征南都元帅。治兵于汴,又攻复宿州。至元元年八月,与宋兵战于两淮,屡战皆胜,军声大振。当时,宋军尚固守襄阳、樊城,以为江南的屏障。元世祖忽必烈命阿术亡治守汴、宿,用兵两淮,实是为克拔襄、樊做准备。

至元四年八月,阿术率元军观兵势于襄阳,后人南郡,攻取仙人、铁城等寨栅,俘获众多而还。阿术初过襄阳时,曾驻马虎头山,手指汉东白河口说:“若筑堡垒于此,可断襄阳粮道。”第二年,遂于白沙口处住建鹿门和新城等堡,随后又在汉水中修筑台垒,与夹江堡相呼应。自此,宋朝派往援助襄阳的军队在此都被阻回,襄阳成了一座无援的孤城。至元九年三月,元军增兵围逼樊城。宋裨将张顺、张贵装军一百船,从长江上流顺流而至襄阳。阿术率军攻破张顺、张贵军。张顺战死,张贵人襄阳,后也被阿术所擒。是年九月,元廷加封阿术的官职为同平章事。十二月,元军攻下樊城。襄阳守将吕文焕也出城降元。

至元十一年正月,阿术人大都谒见世祖忽必烈。与参政阿里海牙同奏请伐宋。世祖准其奏,诏命增兵十万,与丞相伯颜、参政阿里海牙共同率兵伐宋。三月,晋升阿术为平章政事。元军南下,绕郢州而过。进攻宋沙洋、新城,俱下之。这时,宋将夏贵率宋军水师战船扼守江、汉之口,两岸守御坚固。阿术亡于是用军将马福之计,回船返至沦河口,欲从阳逻堡西面的沙芜口率军渡长江。十二月,元军至阳逻堡,攻之不克。阿术对伯颜说:“攻城是下策。若分一半水军,沿岸西上,至青山矶而泊,伺机乘虚而入,长江可过。”伯颜同意阿术的意见。

第二天晚上,阿术亡乘夜分水师一半逆流西上,至青山矶停船靠岸。阿术亡见南岸有沙洲;即率众前去。宋将程鹏飞来拒,与元军大战于中流,程鹏飞兵败而去,元军进抵沙洲。又有宋军阻击,阿术指挥元兵拼力而战,宋军溃败,阿术率军追至鄂州东门而还。夏贵闻阿术军已渡过长江,率所部300艘战船先撤逃,宋军其他战船也随之溃退。元军遂拔阳逻堡。元军水陆并进,齐趋鄂汉。宋兵正欲迎战,元军于城外烧焚宋船只3000艘,火焰冲天,烟雾弥漫,汉阳鄂州城内军民大恐,遂先后而降。至元十二年二月,元军兵至丁家洲,元军派骑兵夹岸而进,并于两岸架起火炮,用火炮击宋军中坚。宋军兵阵已乱。阿术挺身登舟,手自持舵,突入敌阵,诸军继进,宋兵大溃。元军在丁家洲攻破宋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从此宋军再无力抵抗元军进军临安。

宋朝以重兵驻扎扬州城,宋都临安依恃扬州,以为掎角之势。至元十二年四月,元世祖命阿术分兵围取扬州。阿术率军先至真州,在珠金砂击败宋军,斩宋兵两千余人,遂军抵扬州。元军即至扬州后,阿术命造各种攻城战具,又命于真州储粟,并树木栅以断宋军的粮道。宋都统姜才领兵两万来攻真州之栅,阿术指挥骑兵渡河击宋军,姜才所带宋兵无法抵挡,溃败,元军擒宋军副将张林,斩首宋兵18000余人。这年十月,诏拜阿术亡为中书左丞相。时元军正进取临安,阿术亡兵驻瓜洲,切断扬州援兵,所以伯颜能兵不血刃平宋。阿术之功非小。

至元十三年六月,经过数次攻战,扬州宋军大败,宋守将李庭芝以朱焕守扬州,挟姜才出城东走。阿术率兵追袭,杀宋步卒千人,李庭芝人泰州。七月,朱焕举扬州城降,不久泰州孙良臣开城降,捆绑了李庭芝、姜才,奉命斩于扬州市中。扬州和泰州即下,阿术申严士卒,严禁暴掠。有武卫军校掠民二马,即斩首示众。至是,两淮全部平定。共得二府、22州、67县。九月,阿术入朝谒见忽必烈世祖于大明殿,献宋俘,世祖命论功行赏,并实封泰兴县2000户民于阿术。至元二十三年,阿术受诏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第二年平叛凯旋。后不久复又西征,至哈剌火州,因病卒,时年54岁。

元朝名将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灭大理战功卓著

兀良合台(Uriyangqatai)生于1201年(宋嘉泰元年),卒于1272年(元至元九年)。蒙古帝国名将。开国功臣速不台长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当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因是功臣世家,受命护育皇孙蒙哥,后成为蒙哥的一怯薛长,掌管蒙哥宿卫。

1233年,随贵由东征大真国,破蒲鲜万奴于辽东(今吉林延吉东城子山)。

1235年随诸王拔都征钦察、兀鲁思、阿速、孛烈儿诸部,分兵后随拜答尔深入孛烈儿(波兰)p捏迷思(德意志)等部,攻陷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后又在莱格尼察战役中大败波德联军。

1248年,贵由汗去世,汗位空缺三年,兀良合台因是蒙哥身边一怯薛之长o故积极附和拔都的主张o推戴蒙哥即大汗位。

1252年o奉蒙哥命辅佐忽必烈领军远征大理o绕道西南o企图从侧背攻宋。次年秋o兵分三路o兀良合台率西路军经吐蕃 , 渡金沙江o入察罕章o趋大理o与忽必烈所率中路军会合o占领大理城。忽必烈北返后o兀良合台留镇云南o分兵取善阐(今云南昆明)等城o俘获大理国主段兴智。征战两年o平大理五城p八府p四郡及乌蛮p白蛮等三十七部。

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总兵征服云南乌蛮(蒙古人称哈剌章,今彝族)、白蛮(蒙古人称察罕章,今白族)、鬼蛮(滇东北及黔西地区居住的乌蛮诸部,罗氏鬼国地方,蒙古人称赤秃哥儿)诸国,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1253年,蒙古军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纳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台分兵攻取白蛮诸城寨,率师取龙首关,与忽必烈会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军北还,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大理国境内未附诸部。兀良合台东进,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潜逃至此的大理国王段兴智。其子阿术征赤秃哥儿、罗罗斯(四川凉山地区)等地。侵入云南的蒙古军在兀良合台指挥下,经过二年战争,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领所部,出乌蒙(云南昭通),趋泸江,破秃剌蛮三城(四川境内),在马湖江(四川境内)大败宋将张都统三万兵,夺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台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授他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十月,进攻交趾(越南),"军令严肃,秋毫无犯",交趾国主降附,还军押赤城 。

1258年,蒙哥汗亲征宋,复命兀良合台率军北上,从云南包抄南宋。遂率万余军北上,在老苍关大败宋军六万,经贵州,于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长沙)城下。在宋境转战千余里,大小十三战,歼敌四十余万。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台至上都。

1256年o奉命北上夹击南宋四川州县o取道乌蒙(今云南昭通)o从陆路进军至石门关(今四川高县西北),破关,经叙州(今四川宜宾东北)p重庆,到达合州o与四川蒙古军会师後o仍返云南。

1257年冬o兀良合台进兵安南(今越南)o攻陷其国都升龙(今越南河内),安南王表示降附o遂还师云南。

1259年夏o蒙哥从合州遣使命兀良合台北上o约定次年会师于长沙。兀良合台率蒙古骑兵三千和爨()pk(白人)军万人入广西o连下贵州(今广西贵县)p象州o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o破辰州(今湖南沅陵)p沅州(今湖南芷江)o直抵潭州(今湖南长沙)o闻忽必烈正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o遣使联络o遂与忽必烈所派援兵会合,渡江北上。中统元年(1260年)o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o随后兀良合台返回上都,解兵权。至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追封河南王,谥武毅。

兀良合台东征

忽必烈北归后,大将兀良合台担负起平定尚未臣服大理国东部地区的重任。云南地区在南诏崛起以前,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期都在东部的滇池和曲靖地区,也就是古滇国和古夜郎国的首邑所在地。南诏崛起于洱海附近后,南诏国及其后的大理国长期以洱海边的城邑作为自己的都城,使得洱海地区超越滇池地区成为云南的中心区域。不过,南诏、大理时期的滇池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也很高,建立在这里的鄯善府城(一名赤柙城,今云南昆明)是当时的陪都。大理国君段兴智及其随从大臣逃奔至鄯善后,在那里召集大理余众与蒙古作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蒙古攻占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并没能灭亡大理,大理国的法统继续存在,鄯善城仍然可以视为大理国民众和臣服于大理诸部落的统治中心。因此,必须尽快占领鄯善城,拔掉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理国东部中心。

蒙古军在占领包括国都在内的大理国西部后,军队将士已经极其疲惫,再加上还要平息一些不愿臣服群落的反叛,兀良合台迟迟不能集中兵力东征。直到这年秋天(蒙哥汉四年即1254年),雨季已经过去,兀良合台才率蒙军主力出征鄯善。《世祖平云南碑》记载这段史实说:“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鄯阐未附。明年春,留大将兀良合台经略之,上振旅而还。未几拔部阐,得兴智以献,释不杀。进军平乌蛮部落三十七。”碑刻叙述兀良合台拔鄯善之战的文字简略,《元史?兀良合台传》关于这场攻坚战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根据碑刻和史书的记载,大致可以复原当时鄯善之战的轮廓。

兀良合台率领的云南蒙军离开羊苴咩城后,先是派遣一支骑兵直趋鄯阐,做出即刻要攻城的样子,使得鄯善城的大理君臣惶惶不安,据城固守。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蒙军扫除横亘在羊苴咩城与鄯善城之间的大理国据点。首先发起攻击的对象是合刺章城(大概在今云南元谋与武定间),该城驻扎的大理军队并不多,却坚守不降,蒙军攻下此城后,屠杀了全城军民,用以恐吓其他敢于坚守的城寨。接着,兀良合台率军进抵大理东部重镇罗部府(今云南武定),大将高升在这里召集起一支颇具实力的大理诸部军队准备与蒙军决战。蒙军野战能力极强,战术又灵活,大理军抵挡不住,高升军在夷可浪山下被兀良合 *** 击溃。蒙军乘胜进抵大理陪都鄯阐府城。

忽必烈、成吉思汗和铁木真是什么关系?

忽必烈生于金贞祐三年(1215年)9月23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即忽必烈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就是铁木真,铁木真是本名,成吉思汗是尊称。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后因父亲被杀,所部就分散了。经不断努力,联合札木合以及父亲的安答脱斡领勒,重组乞颜,最后慢慢发展最终统一蒙古。

扩展资料: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宪宗蒙哥的弟弟。他出身于古贵族,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把漠南地区的军政事务交给了忽必烈,使他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量人力和雄厚物力,接触到高度发展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这个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忽必烈联合汉族和其他各族的官僚,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笼络大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商人和上层侣,扩大自己的封建统治基础,以实现统治全国的最后目的。

因此,象刘忠、许衡、姚枢等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象李理(tan坦)、史天倪、张柔等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象阿合马、桑哥等色目商人,都成为忽必烈所要争取的力量。

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就是历史上的元世祖。1279年,腐败透顶的南宋王朝被消灭了,他终于完成了国家的大统一。

忽必烈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历史人物,既有进步的一面,这是为主的,也有反动的一面。忽必烈的后继者,发展了忽必烈反动的一面,使元朝中后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的夺权斗争也就更加尖锐了。这就是统一的元朝为什么不到一个世纪就要灭亡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有哪些名人?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8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