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袁崇焕的故事。
明朝末年,后金不断侵扰大明的疆土,在这种蚕食之下,大明果断派出10万大军与其在广宁交战。然则腐朽昏庸的明王朝已然成了一条病龙,被刚刚崛起犹如雄狮般的后金击败。此时的大明也对辽东失去了控制权,一时间朝野群臣慌乱,尽为辽东之失而扼腕。
自古乱世出能臣,就在那些披铠执锐的将军们束手无策之时,一个书生居然自己站出来,要求赶赴辽东以收复失地;他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此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袁崇焕。
袁崇焕35岁才考中进士,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对打仗的才能更胜一筹。
当时皇帝正愁无人敢去辽东复命,见袁崇焕主动请缨,便顺水推舟将此重任交于这个书生。袁崇焕领旨后边只身前往辽东。
到了关外的袁崇焕在王在晋手下工作,由于袁崇焕工作努力再加上勇气可嘉,很快就得到了王在晋的信任和重用;后来又觉得王在晋在军事战略上有所欠缺,内心并不怎么服从王在晋。
不久孙承宗来到了边关,他同样对袁崇焕非常的支持;1623年,袁崇焕又跟随孙承宗前往宁远,并将此地开疆复土二百里,后来孙承宗被贬职,高第接任后不愿意派兵来驻守关外,尽管袁崇焕竭力相劝,死也不愿撤兵,高第还是带着大军撤离,在迁移过程中,军民死伤无数人。
数年后,后金领袖努尔哈赤派兵攻打宁远;在他的眼中,宁远自然是一个小城,只要自己战刀挥下,破城只在旦夕。
然而他却小瞧了城上这位的白面书生,宁远之役成为了努尔哈赤一辈子的阴影。袁崇焕纵然能笔下生莲也能刀口舔血,在他的指挥之下,明军士兵拼死守城,最后将金军打退;这场战役的失败对努尔哈赤的打击很大,同年八月就病死了。
但屡屡立功的袁崇焕却不得魏中贤的喜欢,一怒之下袁崇焕辞官归乡;直到崇祯登基后才被重新启用。
但仕途上的得意使袁崇焕有些骄傲,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经常自作主张,不向朱由检秉奏;甚至还私自利用朱由检给的尚方宝剑杀死同僚毛文龙。
再加上私自与皇太极讲和,这两件事被别有用心之人抓住,告其擅杀毛文龙并与后金议和。加上后金的挑拨离间,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并抄了家,家眷也被流放。
其实袁崇焕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当下也很多人在犯;所以我们不管取得多大的成绩,都要低调;古人常说的“骄兵必败”,很有道理。
1628年4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这是袁崇焕个人宦海生涯的新高峰。不过,仅过了两年,崇祯皇帝就以磔刑处死袁崇焕。
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袁的人生如此大起大落?
皇太极的离间计
袁崇焕被捕的直接原因,是「通敌」。
1629年10月下旬,皇太极率10万之众,避开袁崇焕在宁远、锦州的一线重兵,绕道辽西,直扑明朝兵力薄弱的蓟门一带,很快兵临遵化城下,威胁京师。袁崇焕火速率兵驰援。
崇祯帝所提的杀毛文龙,发生在京师被围几个月前。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30岁那年北漂,由辽东巡抚王化贞举荐进入军营,此后凭战功一路擢升至左都督、平辽大将军。辽阳失陷后,他退往鸭绿江口的皮岛(东江)。
尽管孤军悬于海外,但毛文龙对大明还是忠心耿耿,他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赚钱贴补军饷,时不时地还骚扰一下后金部队。正是有他在后面牵制,皇太极一直不敢放手进攻关内。
不过,朝中也有不少人对他在海外经商搞副业不满,认为他飞扬跋扈不受节制。袁崇焕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在就任督师后,找了个借口,利用尚方宝剑,来了个先斩后奏,把毛文龙给杀了。
然而就算毛文龙有罪,但他毕竟是朝廷大员,封疆大吏,袁崇焕未经请示就杀人,此举犯了大忌。
崇祯皇帝是很器重和信任毛文龙的,朝臣批评毛文龙冒领军饷等言论,他一概给挡了回去,私下里还经常给毛文龙写信,勉励对方。
在得知毛文龙被杀消息后,他大为震惊。《明史》载「帝骤闻,意殊害,念既死,且方倚重崇焕,乃优旨褒答。」意思是崇祯帝根本没想到会发生这事,不过事已至此,他还要指望袁崇焕帮他收回辽东,所以表态支持袁,但祸根在此埋下。
如果说,袁崇焕之后能经营好辽东防务,确保京城安全,那么擅杀毛文龙这事也能慢慢淡化了。问题是他在后面就接连给自己挖坑,导致了崇祯帝新账旧账一起算,把自己命给整丢了。
袁崇焕给自己挖坑
袁崇焕在杀毛文龙时曾发誓,我如果不能在五年内恢复辽东,就请皇帝用尚方宝剑像杀毛文龙那样把我也杀了。这就把自己逼上绝路,在当时情况下,五年内平复辽东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个坑。
毛文龙被杀后,皇太极免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进攻关内。并且,这一恶果在几个月后就很快显现。不光如此,毛文龙的旧部还投降后金,在之后与明军作战中很是骁勇。这种临敌斩帅、同室操戈,是袁崇焕给自己挖的第二个坑。
袁在杀毛后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的句子,这说明他也不想同室操戈,所以他杀毛文龙的举动就更不好理解了。
北京危急之时,袁崇焕率兵来援,在河西与主将商议。他建议前往北京救驾,当时的副总兵周文郁极力反对,认为大军宜迎击敌军,不宜入都。袁固执已见,率军直奔北京。
此时,皇太极的离间谣言已在京内传开,说袁崇焕与他有密约,故意引建州兵进入内地。袁崇焕此举更是坐实了这一谣言。此为第三个坑。
由于他没在京师外围抗敌,而是把战火引到京城,导致城内权贵们在城外的别墅庄园都被后金军所掠,进一步加剧了朝中及京城百姓对袁的不满情绪。
朝廷党争的影响
晚明时期,朝廷内党争厉害,其中突出代表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无论是毛文龙之死还是袁崇焕被杀,其背后都与当时朝廷党争有着很大关联。
毛文龙曾贿赂魏忠贤,拜魏忠贤为父。这种在当时虽属政治投机行为,但在东林党人眼里,已经被贴上了阉党的标签。
袁崇焕虽非党争核心人士,但其被崇祯帝召入京城时,与东林党重要头目、大学士钱龙锡走的很近。他在与钱商讨辽东局势时就已经准备要杀毛文龙了「可用,用之;不可用,杀之。」这一行为自然为东林党人所赞。
在此背景下,袁崇焕杀毛文龙之举,被上升到与阉党为敌的高度。崇祯朝虽然魏忠贤已经覆灭,但其手下还有不少人在朝为官。他们等待时机予以反扑。袁崇焕被捕,自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本来崇祯逮捕袁崇焕时,并没有要处死他的意思,只是暂时羁押听审。对一些为袁崇焕求情的大臣,他也没有反感,甚至有让袁崇焕戴罪立功的想法。朝中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把袁崇焕案与党争纠缠在一起,让事情变得复杂以致无法收拾。
1630年8月初,山东道御史史范向崇祯帝上了一道奏折,弹劾已经辞官的钱龙锡,说他与袁崇焕勾结,卖国欺君。
这份奏折让崇祯又想起了关于毛文龙的伤心事,于是不加核实,下旨说袁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5日内提出处理意见。钱龙锡被告后写了份辩解书,得到崇祯的谅解,而袁崇焕却没有得到任何机会。
8月16日,崇祯与大臣商量处决袁崇焕之事。说是商议,其实崇祯一开始就把调子给定了,列举了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罪名之后,问大家有什么意见。
大臣们同意则于心不忍,不同意又怕得罪皇上,于是都沉默不语。崇祯以为不吱声就代表同意,于是大笔一挥,依律磔之,其妻妾子女及兄弟流放二千里之外。
崇祯帝性格所致
崇祯帝即位时,不过十七岁,人生观世界观还在形成阶段。
相比于他的先辈,崇祯算是明代少有的「好皇帝」。他勤于政事,不近女色,大胆启用人才,还非常节俭,这些都算是皇帝难得的优秀品质。
问题是,他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进而产生了急躁冒进情绪,出了事就用重典来杀一儆百。当时的大明已经重疾缠身,如果慢慢调理或许还能延缓时日,靠一剂剂猛药只能加速灭亡。
崇祯杀掉的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达7人,巡抚有11个。主观上,崇祯想借此逼人去努力工作,结果却适得其反,很多官僚为避免受罚,唯唯诺诺,消极怠工。
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缺少长远眼光,是这个年轻皇帝的另一性格缺陷。本来,袁崇焕在辽东对抗后金是卓有成效的,皇太极对袁崇焕很忌惮,否则也不会散布离间谣言。
崇祯在朝内能人缺乏的情况下,凭坊间流言将袁崇焕下狱,最后以翻旧账杀之,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做法,导致之后在辽东处处被动,无人可用,最后把自己也给作死了。
崇祯的第三个导致袁崇焕身死的性格缺陷是疑心重。由于皇位得来有点意外,所以他对朝臣普遍缺乏信任。
尽管表面上让袁崇焕在辽东放手大干,但对斩杀毛文龙一直心怀不满;袁崇焕不在外围抗敌,选择督师回京,让身处危机中的崇祯更加警觉。
袁崇焕被捕后,他的手下祖大寿率兵回辽东,崇祯的旨意都不好使,最后靠袁崇焕狱中的一封信才把队伍劝回,此举更是加剧了袁崇焕在皇帝那的信任危机。所以,崇祯要用磔刑,这种类似于凌迟的残忍刑罚来对待袁崇焕,多少反映了皇帝对崇焕的不满之情。
事实上,有关袁崇焕通敌一事,在崇祯朝一直被当做真事。直到后来大清入关后才真相大白。如果崇焕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袁崇焕为什么会死?袁崇焕作为一代抗金名将却最终屈死在崇祯帝举起的屠刀之下,崇祯帝为什么要自毁长城呢?袁崇焕被处死的时候主管官员宣布了他的九个罪状,那么这九个罪状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当时京师百姓宁愿花一两银子买袁崇焕的一片肉。难道袁崇焕?犯下的罪?真的是人神共愤吗?
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史实证明,袁崇焕无疑是一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猛将。比如说之前我们提到的宁远大捷,就是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取胜的。当时后金的皇帝,努尔哈赤不仅没有打下宁远城,并在不久后驾崩。等到努尔哈赤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也遇到了努尔哈赤曾经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军队根本无法越过袁崇焕所构建的军事防御战线。
针对这种情况皇太极决定绕道进攻北京城,因为当时的后金基本上已经拿下了蒙古,绕道进攻北京城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速度可能比直接推进还要快。于是在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道内蒙古攻入长城,并迅速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急忙率军返回北京诚勤王救驾。好在袁崇焕赶到了后金军队之前。到达北京城。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以为山海关被明军封锁了,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进攻。在后金军队撤退的过程中袁崇焕命令明朝的火枪手,在夜间偷袭后金大本营。当时的后金军队还是完全的冷兵器,很多士兵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能打死人的手枪。皇太极见势不妙决定先行撤军并决定必须将袁崇焕先行除掉。于是他借助这次战败的机会。假意和明朝议和并送回了在前线俘虏的明朝宦官,孰不知这是皇太极的一条反间计。
有史书记载。当时皇太极在与袁崇焕的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些袁崇焕部队所用的弓箭等其他一些军用物资。并且俘虏了明朝派往前线的两个太监。后来在一次战役。皇太极找了一个神箭手,故意用当时缴获的袁崇焕部队所用的弓箭射伤了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另外一个将领满桂。满桂中箭之后一看箭头的标志是袁崇焕部的,不禁恼羞成怒。由于满桂是蒙古人性格比较直爽,他在中箭之后认为是袁崇焕想要害自己。他写了一道奏折报告给崇祯皇帝,要求崇祯皇帝公事公办。与此同时,皇太极在后金放出风声,说射伤满桂所用的箭是袁崇焕送给后金的,袁崇焕想要和后金勾结。并且皇太极故意把这两个听到消息的宦官给放了回去。可以说,皇太极的这个计策十分的逼真,并且十分成功。由于崇祯皇帝早已经对袁崇焕在边疆日益增长的权威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而满桂和这两个太监的告密。让崇祯皇帝更加相信袁崇焕想要造反。
可悲的是,袁崇焕对于这件事竟一无所知,当他还在边疆,准备对后金作战的时候,北京的崇祯皇帝已经要动手杀了自己了。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崇祯帝将袁崇焕等骗到的了宫中,当时毫无准备的袁崇焕,刚一进宫就被锦衣卫拿下了,崇祯皇帝当即就严厉斥责袁崇焕。并将他投入锦衣卫大牢,把他的职务移交给满贵等人管理。袁崇焕的得力干将祖大寿听说了这件事,直接率领袁崇焕的部队返回了山海关。
皇太极见他的计策得逞了,又立刻派军队攻打北京城,没有了袁崇焕的指挥,明朝的军队显然不是后金的对手,很多军队的高级官员有的战死,有的被生擒活捉,恼羞成怒的崇祯帝直接杀了兵部尚书。但是这对于挽救局没有任何作用。在这千钧一发之刻,袁崇焕在狱中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放下个人恩怨,班师救援。祖大寿得到这封信后,被袁崇焕的忠心所感动,便回到京城重新击退了后金军。然而崇祯皇帝却没能看到袁崇焕对于这次战役所作出的贡献,反而认为祖大寿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没有袁崇焕照样可以打败后金军队。这更加坚定了崇祯杀袁崇焕的决心。
崇祯三年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据说被剐了一千多刀。但是北京城的老百姓却没有为这位忠臣感到悲哀,反而争相吃袁崇焕的肉。明朝不亡,天理何在?那么在袁崇焕被抓进监狱的时候,有没有人为袁崇焕申冤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辽东将领中,祖大寿是营救袁崇焕最给力的一个人,他当时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来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但是没有被崇祯帝采纳。当时的礼部尚书参与国家机密事务处理的周延儒也上书力保袁崇焕。崇祯皇帝也不听。社会上的忠义之士有一个叫程本直的也为袁崇焕上书申冤,竟被处死。在袁崇焕关在监狱的大半年时间里,关外的将士百姓每天都到巡抚孙承宗的官衙,为袁崇焕鸣冤叫屈,愿意替袁崇焕受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杀意已决的崇祯帝对此无动于衷,凡是为袁崇焕请命的朝臣士大夫,都遭到了严厉的斥责,他们很多人都被下狱,或者被贬官,还有的被处以极刑,袁崇焕自己也屡屡辩称自己没有罪,欲杀之而后快的崇祯帝对此更是置若罔闻。
此时的崇祯帝出于某种原因,竟更加迫切的想要出售袁崇焕。袁崇焕被冤杀之后,抛尸于北京的街头没有人敢替他收尸。直到后来袁崇焕的一个部下深感袁崇焕的大义才去给袁崇焕收尸,并让后代为其守墓。这桩千古冤案。直到153年之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罪名才被洗清。当时乾隆皇帝在批阅明史的过程中,发现了袁崇焕的冤屈,后来他又查阅清朝实录,发现确实是皇太极通过实施反间计借崇祯之手杀死劲敌袁崇焕的事实。
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下令委员袁崇焕平反至此,千古奇冤终于真相大白,乾隆皇帝还让广西巡抚查找袁崇焕的后裔,决定将袁崇焕的后代重用。由此观之,一向以英明自诩的崇祯皇帝还远远比不上昏君乾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7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死刘洎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