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他为何到死都没称帝

以史为鉴 2023-06-20 21:15:46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他为何到死都没称帝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可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即使是不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司马昭的野心也是非常了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野心勃勃的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篡魏称帝。他的晋文帝之名,还是他儿子建立晋朝之后,给他追封的。

话说,在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再次拒绝了朝廷对他的封赏。但是,朝野上下都知道,天下大事实际上都是他说了算,皇帝曹髦并没有什么实权。

看着曹氏族人被司马氏排挤地已无立足之地,皇帝曹髦实在是忍无可忍。当年五月,曹髦怀着一股悲愤之情,不顾大臣们的阻拦,坚持要去杀司马昭。在东止门外,视死如归的曹髦,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拦住了。

司马伷命自己的护卫挡住曹髦,但卫士们却被曹髦的皇帝名头吓到了,都不敢擅自动手。就这样,曹髦手持宝剑,如入无人之境,离司马昭越来越近。

此时,中军护卫贾充闻讯赶来,领着士兵强行挡住了杀气腾腾的曹髦,并将曹髦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了起来。当时,曹髦仗着自己是皇帝,丝毫不把兵士们放在眼里,他继续拿着剑冲杀,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皇帝之名呵斥兵士。

众兵士担心伤到皇帝,于是,纷纷退让,眼看包围圈就要被曹髦突破了。贾充见事情不妙,赶快唤来心腹成济,并唆使成济进行正面抵抗。成济头脑简单,接到贾充的命令后,根本不想别的,直接杀死了曹髦。司马昭听说之后,虽然感到震惊,但凭借自己强硬的手腕,很快摆平了此事。

他先逼迫太后下诏,将曹髦的皇帝之名剥夺,然后,杀掉了成济。朝野上下虽然对皇帝被杀颇有微词,但面对独断专行的司马家族,也只能默不作声。试想一下,司马昭能凭借一人之力强行压下弑君一事,可见,他的权力有多大。

其实,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对皇权有觊觎之心的人,都不会停止自己的称帝之路,更不要说像司马昭这样权倾朝野的“二皇帝”了。

那么,司马昭为何迟迟不肯称帝呢,难道是他的实力还不够吗?

实际上,当时的司马昭已经完全有能力去改朝换代,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人的苦心经营,曹家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千疮百孔。所以,司马昭想要废掉皇帝曹奂,只需下一道命令就够了,根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此外,所有的曹氏皇族,都早早地被司马家族集中到了邺城。

此时,如果有人胆敢发出异议,那么,司马氏将可以实行杀鸡儆猴之举。至于魏国的军权,曹氏族人更是无法染指。尤其是在司马师平定史文钦叛乱之后,魏国的所有军队几乎都被司马师掌握了。在司马师去世前,又将所有部署都交代给了司马昭,这就实现了军权的无缝转移。

除此之外,司马家族还掌握了全国的舆论。

众所周知,改朝换代一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众怒,落个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之前,董卓可以随手废立皇帝,但始终无法服众。后来,甚至被几路诸侯群起而攻之。而曹操虽然堂而皇之地代天子下诏,但终其一生也只能自称“魏王”。

因此,倘若某个人胆敢弑君或者逼皇帝退位的话,必须事先处理好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司马昭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因为,魏国成立不足百年,成立的时候,天下尚未一统,恩泽并未广播。况且,魏国也是曹丕篡汉而成的。如果,司马昭建立新朝,那么,顶多是把曹丕的剧本拿出来再演了一次,根本不会像东汉末年那样引起全天下的震动。要知道,大汉可是将近四百年的天下。

实际上,司马昭做梦都想称帝。

他之所以压抑住自己的这份渴望,只是因为蜀国还没有灭亡。在司马昭看来,自己虽然降服了魏国,但若想改朝换代,还是要取得灭蜀之战的胜利。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登基称帝才有压倒性的说服力。

于是,司马昭不顾邓艾等人的反对,坚持要出兵灭蜀。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蜀国发动了进攻。在魏军猛烈的攻势下,蜀军连四个月都没有坚持到,便决定投降。当年的十一月,蜀国后主刘禅打开城门投降魏国。

至此,蜀国灭亡。

司马昭见蜀国已灭,便高兴地准备起登基事宜来。但可惜的是,他命不长久,没有熬到登基的那一天。由于身患重病,他只能延迟登基。可不料,灭蜀之后的第二年,他便在病床上撒手人寰了。所以,改朝换代这件事,只能让他的儿子司马炎来做了。

于是,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随后,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到了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至此,整过国家真正成了司马氏家族的天下。

司马昭活着的时候 为什么没有篡位称帝?

东汉末年,曹操夺了汉室的大权,他的儿子曹丕则是在北方称帝,而三国末年,司马昭也是手握曹氏大权,最终却是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西晋。那么为什么司马昭还活着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司马昭明明有实力,为何只是立下新的傀儡皇帝,却没有自己动手去夺了皇位,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这件事情?

三国之事始于东汉末年纷争,自刘秀开国创建东汉至三国开端已近200年时间,东汉(因刘秀所建王朝都城在洛阳,相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时的都城长安地理上属于东面,所以史学家也称之为“东汉”)也是继秦朝和西汉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时代,但王朝命运更迭始终逃不出历史规律的限制,自董卓犯乱后,东汉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特别是曹操掌控汉献帝后更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号令来对各地进行管制。

只是当时的形势随着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状态,北方出现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东南形成了孙权为代表的东吴政权,而西南地区则是刘备占领的巴蜀政权,其实一开始他们只是占据控制了这些地盘而没有称帝,自曹操去世后的当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而登基称帝,结束了大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此后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陆续称帝,三国局面正式形成。

但随着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曹丕去世后,魏国的国君更迭比较频繁,而且多为幼年君主,导致了朝局不稳,司马家族在曹魏势力日渐处于主导地位,司马懿是曹操在世时的重臣,也是魏朝三代的托孤重臣,晚年时掌控了魏朝国政局面,他多次征战有功,曾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和远征辽东,同时在农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西晋王朝实际的开拓者。

要说西晋王朝谁为之最终奠基的?当属司马昭,司马昭为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亲弟弟,早年的时曾随司马懿抗击蜀汉,战功累累,先被封为新城乡侯,他生于公元211年,当年曹丕篡汉时司马昭也是历历在目。魏明帝曹叡继承曹丕之皇帝大位后前期还是蛮有作为的,先是防御蜀汉,然后开疆拓土,只是晚年的曹叡开始大兴奢靡之风,导致朝政腐败日盛,而此时崭露头角的司马昭却以另外一种姿态示人,他免除了很多杂税苛捐,受到曹魏百姓的欢迎,公元244年曹爽任大将军攻蜀时,安排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司马昭出其不意的吓走蜀汉将军王林,后顺利的逃离险境,回到京师后受到表扬,拜为议郎。

过五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司马昭保护皇帝有功而被封邑一千户。后在数次战役中屡得奇功,司马懿去世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父亲的位子而独揽大权,后司马昭对东吴进行发动战争,只是不幸的这场战役以曹魏军失败告终,司马昭跟随大哥伐吴因此而遭罪被削去爵位。继任魏国大位的为曹芳,不过此时的大权已经被司马师所掌控,因此在公元254年即嘉平六年时曹芳打算除掉心腹大患的司马师,可惜的是计划泄露,最后曹芳被废贬为齐王,司马师立曹髦为帝,这样更加的掌控了他对魏国政权。后司马师发起对勤王军队的征战,在途中因被偷袭所以惊吓过度,加上旧疾复发最后不治身亡。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兄长的爵位,后杀叛军灭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功高盖主,因父兄对曹魏政权控制奠定的基础,司马昭更是将这种掌控牢牢地握在了手中。司马昭在公元258年时被封邑一万户,儿子全部封为列侯可以说世所罕见。知道大势已去的魏帝曹髦打算废黜司马昭,并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经典之句,后事情败露,曹髦亲自率军进攻司马昭府邸,不幸的是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用戈刺死,在车上驾崩。司马昭用了很聪明的伎俩就将此事摆平,然后立了曹奂为帝,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同时曹奂也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264年即曹魏景元五年魏元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次年也即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没过多久的当年司马炎称帝(司马昭之子)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追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这个情况其实和当年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曹魏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司马家族给篡了,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一种微妙的模仿。

终司马昭在世一生都没有称帝建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谜题,其实当时的司马昭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他的经历很多时候像极了曹操,掌控曹魏政权的司马昭不想背负一个被后世骂的罪名,就像曹操当年已经称魏王了却一直不去称帝,而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通过子孙的成就来完成自己的心愿,司马昭这样做或许就是如此吧!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原因揭秘

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人物其实想想各个都是人才啊,就好比曹魏的几兄弟,什么司马昭啊,什么司马懿啊,什么司马家的一堆人啊,其实在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后司马懿也没有选择称帝,这个时候野心更大的司马昭为什么也没有选择称帝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因为他还没来及称帝就死了。

称帝这件事,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必须积攒功劳和声望,等你的资历够了,才能临门一脚射门。就像玩游戏,经验够了才能升级一样。

一般篡位的流程是先封公,再封王,然后才能篡位。

咱们看看司马昭是在哪一步出了问题。

公元256年六月,司马昭被封为高都公。虽然高都公只是郡公,还不是公爵的最高等级——国公。但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司马昭就是由郡公到国公,再晋封为王,然后篡位。此时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时候司马昭还被被加过九锡,但是他知道自己声望不够,没有接受。因为接受九锡,基本就等于第二个皇帝了。

而且这之后司马昭征讨叛乱,立下不少战功,本来可以顺利晋为国公。

不料公元260年,曹髦打算废除司马昭,谁知事情泄露,便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府邸。太子舍人成济拿起戈向曹髦车驾进攻,杀死了曹髦。

这下天下震动,朝野议论纷纷。司马昭的篡魏计划也不得不延缓了。

因为篡位这件事,能干不能说,更何况你手下杀了天子呢?本来在司马昭和曹魏政权之间摇摆的人,此时肯定也会反对司马昭的。

公元263年,司马昭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要伐蜀。因为司马昭知道,之前杀皇帝的事影响实在太坏,他必须再立一大功才能继续往上升。

所以263年灭蜀的过程中捷报频传,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加九锡。这几乎就是皇帝对人臣的最高礼遇了,可以说是篡位的第一步。之前王莽、曹操都曾受过九锡。荀彧就是因为反对曹操封公受九锡,而被迫自杀的。

263年蜀灭,264年司马昭就被封为晋王。此时篡位就差临门一脚了。

但没想到第二年,司马昭就死了。

所以司马昭不是不想称帝,只是中间曹髦被杀,延缓了他称帝的进程。高贵乡公曹髦用自己的生命,给曹魏政权延续了几年寿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7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