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关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作为一代枭雄的公孙瓒,自然也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谋主。但遗憾的是,公孙瓒的这位谋主才智一般,未能帮助公孙瓒开创更为宏大的基业。公孙瓒在易京战败自刎后,他的这位谋主也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而可以称得上是以死殉主。
那么,公孙瓒的这位谋主究竟是谁呢?他的身上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根据《英雄记》的记载:“关靖字士起,太原人。本酷吏也,谄而无大谋,特为瓒所信幸。”由此观之,公孙瓒的这位谋主,便是关靖。关靖此人,在《三国志·公孙瓒传》中,有着一段他献策公孙瓒的记载,即:
“建安四年,绍悉军围之。瓒遣子求救于黑山贼,复欲自将突骑直出,傍西南山,拥黑山之众,陆梁冀州,横断绍后。长史关靖说瓒曰:"今将军将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顾恋其居处老小,以将军为主耳。将军坚守旷日,袁绍要当自退;自退之后,四方之众必复可合也。若将军今舍之而去,军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将军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瓒遂止不出“
也就是说,在公孙瓒被袁绍大军围困之际,公孙瓒曾先派遣自己的儿子公孙续前去寻求黑山军的援救,而后自己打算单骑出击,联合黑山军一起截超袁绍的根据地冀州。
关靖听闻公孙瓒的此番想法后,便前去劝谏,认为此举不妥。关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那便是假如公孙瓒舍弃易京而去,势必军心大乱,易京将很快陷落。于是乎,公孙瓒便放弃了自己突出城池的想法。
客观地说,以当时的形势而论,假若公孙瓒突出城池,然后与黑山军联合突袭冀州,或许结果就大不一样。关靖的建议,只是一种只求守势的稳重之策。但久守必失,自古已然,公孙瓒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听信关靖的劝阻,才会造成日后自刎易京的下场。
因此,就个人谋略而言,关靖这位公孙瓒的谋主确实是一般,很难与荀彧、法正等人相提并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关靖谋略一般,但气节可嘉。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关靖曰:‘吾闻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难,岂可独生乎!’乃策马赴绍军而死。”故而,在公孙瓒死后不久,关靖不愿苟且偷生,毅然选择了以死殉主,成就了自己的坚贞气节。
综上所述,关靖便是公孙瓒最为信任的谋主,虽才智谋略一般,但最终以死殉主,气节可嘉。
5、
刘表与袁绍深相结盟,治中邓羲进谏劝阻,刘表说:“我对内不缺进贡,对外不背叛盟主,这是天下最大的义,为什么就唯独你认为不妥呢?”邓羲于是称病辞职。
长沙太守张羡,性格倔强,刘表不礼遇他,郡人桓楷游说张羡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反叛刘表,派使者归附曹操。张羡听从。
6、
孙策派他手下正议校尉张纮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曹操想要拉拢他,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孙策堂侄女);延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到朝廷为官。(实际是要他们来做人质。)任命张纮为侍御史。
袁术任命周瑜为居巢县长,任命临淮人鲁肃为东城县长。周瑜、鲁肃知道袁术必败,都弃官渡江跟随孙策,孙策任命周瑜为建威中郎将。鲁肃全家在曲阿定居。
曹操征召王郎,孙策送王郎回许县,曹操任命王郎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袁术秘密派出使者,带着印绶给丹阳郡地方宗族首领祖郎等,要他们策动山越土著,一起图谋孙策。
当初刘繇逃奔豫章,太史慈遁入芜湖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唯有泾县以西还有六个县没有征服,太史慈于是前往泾县,山越土著都归附他。于是孙策亲自率军讨伐祖郎于陵阳,将祖郎生擒。孙策对祖郎说:“你曾经袭击我,砍中我的马鞍,如今我创军立事,不记旧仇,唯才是用,不仅是对你,对天下人都一样,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谢罪,当即解除械具,任命为门下贼曹。
孙策又征讨太史慈于勇里,将他生擒,解开绑缚,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的时候吗?如果当时你把握擒了,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不好说!”孙策大笑,说:“今天开创大事,要和你一起担当。听说你有烈义,是天下智士,只是之前没跟对人而已。我就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心会有什么不如意。”当即任命为门下督。
孙军大军班师,祖郎、太史慈都在前导,士兵们都深感荣耀。
这时刘繇在豫章去世,留下士众一万余人,大家想要推举豫章太守华歆为主公,华歆说:“抓住机会就专擅命令,不是人臣所为。”众人守了他几个月,他都谢绝,把他们遣走。于是这一万多人没有主帅。孙策命太史慈前往招抚,对太史慈说:“刘州牧当初责备我为袁术攻打庐江,我先父数千人的部队,都在袁术之手。我志在立大事,怎能不有求于袁术并屈意于他呢?其后袁术不遵守臣子的节操,我谏劝他,他也不听。大丈夫以义相交,出了这么大变故,我才不得不和他断绝关系。我当初依靠袁术,以及之后又和他绝交的事情经过,就是这样,只恨不能在刘州牧在世的时候,和他分辨清楚!如今他的儿子在豫章,你去探视他,并且把握的意思宣告给他的部曲,部曲中投愿意来投奔我的,就带他们来,不愿意来的,也安慰安慰他们。同时,观察一下华歆的能力如何。你需要带多少兵,由你自己决定。”
太史慈说:“我有不赦之罪,而将军待我,就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不记旧仇,我当以死报德。如今并不是去交战,兵不宜多,有数十人就够了。”
孙策左右都说:“太史慈此去,一定就不回来了。”孙策说:“他不跟我,还能跟谁!”设宴为太史慈饯行,送到昌门,把着他的手腕说:“何时能回来?”太史慈说:“不过六十日。”
太史慈走了,议论的人纷纷云云,都说孙策不该派他去。孙策说:“诸君不要再说了,我看得明明白白。太史慈虽然气勇胆烈,但不是纵横天下,要自己做主君的人,他的内心,秉持道义,看重承诺,一心一意相许于知己,死亡也不相负,诸君不必担忧!”太史慈果然如期而返,对孙策说:“华歆品德优良,但是能力平庸,只能自守而已。又,丹阳人僮芝,自己专擅于庐陵;番阳地方首领另立宗部,自称:‘我们已经在海昏县上缭镇另立郡府,不接受豫章的征召。’华歆也是干看着而已。”孙策抚掌大笑,于是有兼并之意。
7、
袁绍连年攻打公孙瓒,不能攻克,写信劝说他,建议化解旧怨,相互连和,公孙瓒也不答复,而是增修守备,对长史、太原人关靖说:“现在四方虎争,显然不可能有人能在我城下长年围攻,袁绍能奈我何呢!”袁绍于是再大举增兵,攻打公孙瓒。之前公孙瓒有别将为敌军所围,公孙瓒一概不救,说:“今天救他一个,那以后谁被围都等着援救,不肯力战。”等到袁绍来攻,公孙瓒南部边界各营的将领,知道自己守不住,也不会有人来救,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大军竟然径直就到了公孙瓒易京大门。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诸贼帅求救,又打算自己将突骑出西山,收编黑山部众,侵掠冀州,截断袁绍后路。关靖进谏说:“如今将军的部众,无不心怀瓦解之心,之所以还没瓦解,都是因为还挂记着他们的妻儿老小在城里,指望将军为他们做主。我们只要坚守旷日,或许袁绍自己就退兵了。如果舍城而出,后面没有够分量的人压镇,易京之危,立即就到!”公孙瓒这才打消念头。袁绍攻城越来越紧急,而公孙瓒越来越窘迫。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公元199年——200年
共2年
孝献皇帝戊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1、
春,黑山贼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援,大军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带五千铁骑于北边地势低湿之处,起火为应,公孙瓒准备亲自出战。袁绍截获密信,如期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于是出城作战,袁绍伏击,公孙瓒大败,又回城自守。袁绍挖掘地道,穿到城中楼下,用木柱支撑,估计已经达到城楼一半,就放火烧毁木柱,楼则倾倒,如此渐渐抵达易京城中心。公孙瓒自知无望,于是将他的姊妹、妻子儿女全部缢杀,自己引火自焚。袁绍士兵冒火登上高台,斩公孙瓒。田楷战死。关靖叹息说:“当初我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作战,未必不可行。我听说,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我怎么独自偷生呢!”于是策马奔赴袁绍军而死。公孙续为屠各部落所杀。
渔阳人田豫对太守鲜于辅说:“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应该早日跟从他。”鲜于辅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以奉王命。朝廷下诏,任命鲜于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
当初,乌桓王丘力居死,儿子楼班年少,侄子蹋顿有武略,代立为王,总摄上谷部落酋长难楼、辽东部落酋长苏仆延、右北平部落酋长乌延等。袁绍攻公孙瓒,蹋顿率乌桓兵相助。公孙瓒灭亡之后,袁绍承制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单于印绶,又因为阎柔颇得乌桓人心,对他特别宠慰,让他安定北边。其后难楼、苏仆延奉楼班为单于,以蹋顿为王,但还是蹋顿负责决策。
问题一:公孙瓒怎么死的 兵败 纵火自尽
公元198年(汉献帝建安三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增强守备。袁绍于是大兴兵攻打公孙瓒。先是公孙瓒一别将被围,公孙瓒不肯相救,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等到袁绍来攻时,公孙瓒的界桥别营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孙瓒必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
公孙瓒
袁绍直接攻到了城门前,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兵冲出重围,占据西南山,仰仗黑山军,切断袁绍军的后路。长吏关靖劝谏他说:“现在您的将士都各怀叛离之心,已无力再战,他们之所以能固守是顾惜他们的故乡老少,而把将军您当成主心骨,将军如能持久坚守,袁绍自然会退兵,四方军队一定又可以会合了。若将军现在弃易京而走,军队会失去后镇,易京覆灭指日可待。将军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么成就事业呢?”公孙瓒于是决定不离开易京,等待其子搬来救兵,内外夹攻袁绍。
公元199年(汉献帝建安四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袁绍劫得了这封信,将计就计,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先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引火自尽。
问题二:三国演义里公孙瓒是怎么死的? 公元199年(汉献帝建安四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袁绍劫得了这封信,如期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先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女、姐妹,然后引火自杀
问题三: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之死怎么理解 当时公孙瓒在蓟(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和幽州牧刘虞作邻居(之前公孙瓒与渔阳张纯辽西乌丸丘力居反叛军作战,屡战不胜;东汉派刘虞作幽州牧,和公孙瓒应是上下级关系。刘虞到后和胡人关系搞的很好。挑拨胡人叛乱的张纯不久被手下所杀,刘虞因功封太尉,公孙瓒很是妒忌,曾暗地里派人暗杀与刘虞结通的胡使,被胡使发现告诉了刘虞,上下级之间就有了怨隙)、而袁绍(袁绍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渤海郡属冀州,辖八县)在冀州牧韩馥处。 初平二年春袁绍、韩馥密谋推举刘虞为帝另立朝廷,刘虞不敢接受,但还是和袁绍结了盟。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做侍中,被董卓控制的献帝让刘和东逃找刘虞搬救兵;刘和碰到袁术,诉说献帝之意。袁术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让刘虞援助自己共同出兵,就扣住刘和让他给刘虞写信派兵同往。刘虞接到信后就让公孙瓒带几千人去帮忙,公孙瓒觉得袁术有异志,不愿去当炮灰。刘虞很不高兴,公孙瓒也怕袁术怨恨他,就派遣从弟公孙越偷偷结盟与袁术,让他扣住刘和。这样一来,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怨恨更深了。后来刘和从袁术那逃到了袁绍处,而袁绍刚从懦弱的韩馥的手中夺过了冀州(初平二年秋七月)(韩馥与公孙瓒作战失利,引得公孙瓒引兵入冀州,韩馥很是害怕,就把冀州让给了客居的袁绍),袁绍就派部将周昂进攻驻守阳城(属豫州颖川郡,在现河南登封东)的袁术部下孙坚,这时初平三年。 阳城被周昂强行夺走,袁术很是生气(这哥俩,一个庶生,一个嫡生,从来就没和睦过),就派孙坚,公孙越进攻周昂。孙坚,公孙越没有战胜,--反而公孙越中流矢死--。这次战争应是小规模的冲突,阳城属豫州颖川郡(颖川郡一十七县)区区小地,公孙越来时不过带了 千骑 ,袁术为人吝啬,孙坚带兵也肯定不多,应该是只有两三千人的小战斗。这只是袁氏兄弟的冲突之一,死了公孙越,说不定袁术更高兴,因为这样就可以引起公孙瓒和袁绍的冲突。 果然公孙瓒知道后大为恼火,说我兄弟的死都由袁绍而起。于是起兵屯盘河,威胁袁绍,袁绍赶紧把渤海郡让给公孙瓒从弟公孙范。公孙范也不客气,领着渤海兵帮着公孙瓒攻打青徐一带的黄巾军以扩充实力,第二年(初平四年)继而进军界桥(冀州巨鹿郡广宗县东,今河北省威县东),公孙瓒还上表讨伐袁绍十罪。 《英雄记》上记载 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白马义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说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为中坚;袁绍令曲义(鞠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后藏数千张强弩,绍统帅数万步兵结阵与后。这是自讨董卓之后割据势力的第一次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数万,仅公孙瓒就有步兵三万骑兵一万(这个骑兵数量已相当大!)。 战斗一开始,公孙瓒认为曲义兵少,就纵骑兵强攻。而曲义久在凉州与羌兵作战,士兵都十分精锐,临阵不乱,皆伏下不动,等到骑兵冲至近前数十步,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应该是执大戟突前),后藏的数千张强弩瞬间发射,---包括冀州刺史严纲在内的千余骑被射死---(另外一说严纲被俘《公孙瓒传》令将曲义先登与瓒战,生禽纲。)。恐怕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这一下公孙瓒就败了,连营都不回了。曲义追到界桥,击破了公孙瓒的殿后兵,随后攻占了公孙瓒的军营。袁绍在后离桥有十几里时,看到公孙瓒已破,就不再防备,身周围只有大戟士百余人,强弩数十张。却突然受到了公孙瓒两千名骑兵的突袭,......>>
问题四:请问三国时期的公孙瓒是怎么死的? 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钉败。
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问题五: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之死怎么理解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袁绍劫得了这封信,如期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先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女、姐妹,然后引火自坟。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问题六:三国演义中公孙瓒是在第几回死的?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瓒无走路,先杀妻子,然后自缢,全家都被火焚了。”
问题七:三国演义公孙瓒是多少集死的 公孙瓒的死只被刘备口头一代而过了,也没有演哪集死的。
问题八:为什么公孙瓒临死对刘备说赵云不可重用 原因当然在公孙瓒:“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裴松之注三国志*赵云传》)。人家真心来投靠他,他却怀疑人家是袁绍的人而予以冷嘲热讽。
再看看刘备对赵云的认知:“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裴松之注三国志*赵云传》)。仅知人这一项,刘备就超出公孙氏多少倍。所以,公孙瓒以自焚告终而刘备却登上皇位,决不是偶然的。
问题九:三国时期,公孙策是怎么死的? 三国 公孙策是谁
有孙策 有公孙瓒 公孙渊 公孙。。。等等
孙策是被仇家暗箭射死
公孙瓒和袁绍对抗时 知道自己必死 自焚了
高顺(?-198),中国东汉末年将领,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陈营”(又称“陷阵营”)。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
这是我觉得带兵打仗治军能人不可不提,还有一个是号称与“凤雏”庞统相当的人,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提过就是廖立。下面有一篇三国最不该埋没的十大人才供参考。
第一名:庞统
我一直觉得庞统应变的才干要比诸葛亮强,比如在入川以后,刘彰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
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回去。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可惜天妒英才,庞统死了,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他活到诸葛亮那个年龄,又能为蜀汉政权多做多少事情呢?
第二名:田豫
田豫在年轻的时候在公孙瓒手下干活,不受重视,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那里存身。认识了田豫,刘很喜欢这个小家伙,跟他闲聊。聊着聊着就越来越吃惊,发现田豫真的很有才华。后来田豫混的不好,正好老母亲病了,辞职回家。刘备特别舍不得,拉着田的手还哭了:“我真恨自己没有福气,不能跟你一同成就大事啊。”
后来公孙瓒的部将王门勾结袁绍造反,打到公孙瓒的幽州城下了,公孙瓒害怕的要死。田这个时候回到了公孙的幕府,就说:“我去跟王谈谈。”去了趟王的军营,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了啥,反正出了军帐的时候王门脸羞得通红,于是撤兵。后来公孙瓒死了,幽州那个地方的人推举鲜于辅担任头领,田就去投奔了鲜于。鲜于惧怕袁绍强大,想归顺,田说:“袁绍什么东西,我看不如归顺曹操。”后来田在曹操手下干活,他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非常懂得用兵的谋略,曹彰讨伐乌丸的时候,田就是军中的谋主,给曹彰出了不少的好点子。曹彰特别欣赏他,就推荐给曹操,曹操一下子就上了心,让他担任了幽州刺史。
田在北方战功卓著,伐鲜卑,伐乌丸,伐辽东几乎是魏北方的藩蔽,而且他精心训练幽州兵和投降的少数民族骑兵,每年向国家提供一大批精兵和战马,是魏国兵员的最主要的输出地,在西线和南线作战的最骁勇善战的兵马都来自幽州。田的贡献这么大,可是官一直上不去,为什么呢?他打下城市后得到的金银朱宝全赏赐给手下了,所以他手下打仗特别拼命。朝廷里有人就开始说说田有好东西也不给皇上,自己享受,而且封赏手下太滥。皇帝曹睿特别喜欢珠宝,一听田有还不交上来,就讨厌田,所以好多年都不升他的官。后来司马懿上台,就想提拔他,田气的给司马写了封信:“我都七十多了,胡子都白了,还提拔什么。留着位子给年轻人吧,别让年轻人再重复我的老路!”
第八名:魏延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在镇守街亭的重要岗位上,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而是用了马诉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难怪陈寿后来说:诸葛亮应变机略非其所长。
第四名:马超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诱骗屠杀。在讨伐曹操失败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任的部将杀死,最后投靠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一直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让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时又少感安慰。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讨伐南中后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儿,但是历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身后是这样的悲惨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并非是被曹操诱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自愿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抚凉州的诸侯,对他还是不错的,封了他卫尉。马腾也把家都搬到了许昌,准备过安慰幸福的后半生了。但是后来曹操谋划进攻汉中的张鲁的时候,钟繇就劝曹操说:先别着急进攻,如果我们从长安出兵向西,必然会惹起马超和韩遂的怀疑,以为我们假道伐虢。曹操并没有听,也许他认为马超有人质在自己手里,投鼠忌器,不敢造反;也许他就是想挑拨马超造反,解决这个在北方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力量。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兵汉中。
果然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真的造反了,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并且在潼关一带击败了马超。马超败退回了甘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联合了羌部继续反对曹操,经过几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控制了全部的凉州。后来夏侯渊西征,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靠了张鲁。可是马超这种英雄岂是张鲁之辈所能限量?他太出色,太响亮,把张鲁手下的一帮无能庸才给比的委琐不堪。有人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不能信任,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出卖,何况是主子呢?张鲁听了果然对马超防备很严,这有点儿象当初的吕布了,能耐很大,做人也很失败。
后来刘备西征刘章,张鲁考虑到刘章如果完蛋自己也好不了,于是派马超去葭萌关进攻刘备。刘备当时正在全力进攻成都,没有多余的兵力分出来对付马超,张飞,赵云等将正在扫请成都的外围,也并没有参与到与马超的战斗中。只是派了个李恢去劝降,马超在张鲁那里混的本来就不如意,这次出兵也只是借用自己的名声去威慑一下,手里并没有指挥权,于是就跟随李恢投降了刘备。马超投降后来到成都刘备军中,刘备非常高兴,立刻放出了风声,说马超来投降了。当时刘章还是准备坚持战斗等待外援的,但一听说马超归了刘备,立刻没有了坚守的信心,举城投降。
刘备平定了西川后给马超封了官——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但是马超这个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这在当时的刘备阵营里是谁都比不了的。关羽就有点儿嫉妒马超,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才怎么样(关羽当时并没有提说到西川和马超比武)。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雄烈勇猛,就想汉朝开国时候的英布和彭越一样,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绝伦啊。我们都知道关羽的脾气喜欢出格恭维,他拿出信来满世界的宣扬,借此来压服马超。马超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当时刘备的身份只是个汉朝的左将军,马超呢见了刘备也不怎么尊敬。总是直接喊刘备的名字,比如:嗨,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服,张飞也看不过去,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后来孙权派吕蒙讨伐荆州,刘备带张飞,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关羽汇合。
在一次开军事会议上,关张故意早早的来到刘备身边,马超不知道,还是大大咧咧进来就喊:嗨,玄德。关羽当时就火了,和张飞拔出剑来命令马超给刘备下跪。马超当时吓坏了,整个后背都是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这件事情对马超的触动是很大的,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我们都知道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汉中平定后,刘备甚至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在内心深处,刘备对马超是有着深深的防备的。
回到成都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个叫彭漾的人由于不受刘备重用,一肚子牢骚,到处乱讲话。他跟马超的私交还不错,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里说了几句对刘备不尊敬的话。我们知道马超被刺激以后是非常敏感的,当时他的处境是“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样一件事情其实传出去是相当不光彩的,人家信任你,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几句心里话,你一转身把人家卖了。从那以后,人人见了马超都躲的远远的,谁都不敢招惹他。
马超呢,从此更加的委琐小心,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综观马超的一生,让人不能不为这个才华出众而又际遇窘迫的将军扼腕叹息。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如此凄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其中有刘备山头主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败。
第五名:廖立
并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本事,反正在三国历史上,没怎么看他的表现。不过在史书上,有这么一笔。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他开始细心的查访人才,这个时候诸葛亮说:“找两个人就够用了,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廖立。别人都白扯。”刘备就找到了这两个,在进川的时候,刘备带走了一个,就是庞统,统死了,叫诸葛亮进川,把廖立放在了荆州。后来荆州兵败,廖立逃回了西川,刘备让他担任侍中、长水校尉。不过廖立这个人觉得自己才华不止这个位子,还看不起李严,对李爬在自己头上不服气,就生了怨言。诸葛亮开始还能容忍,后来觉得这小子越来越不着调,就给免了。
廖立后来在文山少数民族地区居住了下来,后来姜维攻打唯国从文山这个地方过的时候去拜见了廖立,廖立抗着脖子不搭理他,姜维也没有办法。真搞不明白,这家伙怎么这么狂?按理来说如果真的是华而不实,诸葛亮不会那么推荐,还把他跟庞统比。但是也难说,诸葛亮看走眼的时候也不少。这个入选有点勉强,不过如今这样的人倒是不少,也不知道他真有本事还是假有本事,混的也不怎么样,可谁他都看不上,我们公司就有这么个家伙。
第六名:姜维
相比之下,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27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夸奖他说:“姜伯约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真是凉州这个地方的瑰宝啊!我看可以让他去训练精锐虎步军,等战事结束,我带他去见皇帝。”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里遭殃了,费这个人有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懒洋洋的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
魏国如果不是陈泰傻大胆儿当机立断迎风直上打了个出其不意的话,整个凉州都要被蜀汉吞并了(连邓艾这样的猛人当时都说姜维太厉害,应该避一下,还是放弃凉州的好。)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这个时候姜维建议在阳平关和阴平桥两个地方加强防守,可是蜀汉的君臣没有一个当回事儿。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事情的发展和姜预料的一样。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
后来在成都的庆功宴上,邓艾挠了挠花白的脑袋醉醺醺的说:“姜伯约也不愧是当代的一个英雄了,可惜他遇到了这样的主子,当然也加上遇到了我,才走投无路了啊。”
第七名: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第七名: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第八名:魏延
我始终认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蜀国名将魏延的谋反之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
自从十余年前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时地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愤怒与惋惜。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生命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在我的眼前,仿佛总是出现书中那位‘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在我的心中,总是想为这位‘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军鸣上一声不平。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身边兵不过上千疲卒,将不过张飞赵云,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说是进退无路、存亡未卜。在这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与敌对双方基本无干的魏延,就是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谄媚之辈,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可以讲,这员正直、勇猛又略带鲁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现,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令魏延与读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后来却成为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之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气傲、血性方刚的魏延为其解了围。当时,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读者看到此处,不禁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至此,我既为保存了后来的五虎大将之一而庆幸,也为魏延这员猛将终归刘备帐下而兴奋。
孰料,待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看到这里,真正的使人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从此,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终于,一代猛将辅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同时,一代明君帮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举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为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
至此,我们不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刘备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们也未曾想到,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刘备待之如师、为众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
第九名:曹植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我看了这个表,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我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让我死我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终老深山
第十名:陈登
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
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谋略!?
一代天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6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隋炀帝生命的最后日子,他是怎么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