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公使钱制有什么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宋太祖建立国家时,建立了公使钱作为中央和地方各个机构的日常经费,那个时机各个地方都常备公使钱,并且每年都会按照定额向官员们进行发放,因此公使钱也有着可以赈济贫困官员民众的责任,而且在古代时期边疆官员生活是十分困苦的。
因此,政府会依期发放给他们一定数额的公使钱让他们生活得到保障,使其家庭生活无忧。所以来说,公使钱对加强中央的集权,和调动各个地方官员的积极性,稳定边疆地区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公使钱的设立背景
宋朝建立的初期,地方个局势力大大加强,而这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当时的宋太祖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和平的解决了当时存在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
为了稳定地方的统治,缓解因兵权而带来的内部矛盾,宋太祖又特别实行了使公使钱供给各级政府的自由支配,随后又建立起来比较严密的公使钱制度,而这些制度也基本上都继承了唐代的制度旧例,这就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一些矛盾。
隋唐时期的时候,当时办公用的费用被称之为廨钱,在这种时期,是因为当时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费用不足的情况,因此当时的统治者就进行投资管理,以缓解当时的财政困境。
但到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弱,这也就导致了有些官员利用自身的身份实行高利贷牟取暴利,这样就造成了国家的财钱流失和导致了国民之间的矛盾增加,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后来这种制度也逐渐被废止。
到了宋王朝统一建立之后,财政大权又归了中央,京城的一些官员的办公费用就再次是由中央支出,而这些费用也就被称为公使钱。
宋朝建立的初年,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力过于强大,因此,在中央实施了二府三司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当时的国家经济安全也使得宰相的权利得到了分拨。
而且对于当时存在的军队的情况也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这种制度就很好地稳定了当时国家政权,既能保证官员及其家属们的卫生和健康,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这就可得官员们可以放心的去赴任,不用考虑自己家庭的后顾之忧。公使钱的管理
唐末五代的时期,官员们的奢靡之风盛行,社会矛盾进一步得到了激化,当时的宋朝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宋朝的公使库便是负责储蓄和管理钱物的机构,而政府们为了筹到钱,便以公使库的名义到处进行商业活动。
因此这就必须要使公使库具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来保证官员们对这些钱财的有序使用,但是到了宋王朝以后,由于吏治的败坏和公使库职能的不断提升,这就使得财政上中央与地方发生了比较大的问题,而公使库也就成为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
而公使库的钱财要是作为办公经费用出,因此,怎样能筹到钱财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许多史学界的相关人士们普遍认为,公使库库的钱财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中央直接拨款进行的,第二个是地方财政的剩余和他们利用工时库的钱财进行的商业利润赚取的。
宋朝时期在各个地方单位都设立有专门管理钱财的机构,而公使库最初的职能只是招待来往的官员,给官员们提供住宿或者吃食,而到了北宋后期的时候,由于官员们多都贪图享乐,这就导致了钱财的浪费。
官员们使用钱财来布置场面拉关系,使公使库中的钱财并没有落到很好的用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地方的官员们都使用公式库的钱财进行大力操办,超过当时规格的接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当时的宋朝为了使不良风气得到管理,便下发了相当严格的制度,也就是说,一旦发现他们乱使用钱财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处理,官吏们不得擅自使用公使钱,官衙们使用钱财时,只能由政府拨出,未使用完的要及时归还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除此之外,中央也有权利审查各地方的公使钱,检察官第钱财的使用方向和用处,以此来保证,当时的财政支出。公使钱制度的影响
在宋朝的初年,公使钱多来自于中央的拨款,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级政府的财政问题。也对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示前的另一部分来源来自于地方的筹集,而这也增加了收入,缓解了收入不值得平衡问题各个地方都寻找途径去进行创收。
当时的财政有了巨大的收入,但在带来这些利润的同时,这种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后期滋生腐败的温床。
宋代实施的公司钱是以国家的名义向各级政府进行征召,这就有力的防止了各级官员们借口财政困难而实施的行政不作为,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中央得到的钱财用来安抚边疆的将士。
而这就非常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不仅调动了边疆地区官员和将士们的积极性,也起到了很好的安抚军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百姓未服役而破产的情况,巩固了当时王朝的统治。
宋王朝实施的公使钱制度,对当时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公使钱的发展,也使得了公使库刻书的发展,而这些书籍在文学上就很大的研究价值。
而且对后世达印刷六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来说,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印刷事业发展最比较兴盛的时期之一,而印刷就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也就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宋朝商品的发展与繁荣。
虽然宋朝的公使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们对百姓的苛刻,促进了当时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他自身就存在着弊端,到了宋朝后期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官员们滥用国家钱财,以此来使得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当时的奢靡之风盛行,有一些小城一年就能花掉数千贯钱财,而这些钱财则全部是由百姓们来负担,因此也就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导致了王朝统治的不稳。结语
宋朝实施的公使钱制度,在建立的初期起到了加强政权、巩固统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同时,它也促进了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同时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来说,每一种制度的出现都会带来两种作用,我们既佬能看到自己一面又要能看到其的消极一面,公使钱中的积极影响是指的我们后世所学习的,但其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对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古至今贪官污吏屡见不鲜,甚至很多贪官会败坏整个国家。
因此那些两袖清风的官员,才会更加被我们铭记。
提起清官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无非就是这两位,一位海瑞,一位包拯。
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清官更应该像海瑞那样家徒四壁身无分文。
如果这句话被包拯听到,他可能会摇摇头,然后淡淡的说?哥们虽然不贪,但是哥们工资高啊。?
?工资高?即使再高还能高到哪里去?难道还能通过合法收入达到年入千万吗?
在别人那里无法实现的愿望,包拯就达到了。
宋朝特别是北宋,那是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年代。宋朝作战能力也许差点,但是人家搞经济那绝对比犹太人还犹太人。
高经济带来的便是高收入,同时宋朝官员们的日子过得也比其他朝代舒服的很。
包拯在任职开封府尹的时候同时还兼任其他三个官职,分别是权知开封府事、尚书省右司郎中以及龙图阁直学士(包龙图就是这么来的),可以说在宋朝这样的官职,是很高的荣誉了。
宋朝《嘉佑禄令》记载了包拯所任职的龙图阁直学士每年的俸禄是多少,其中有铜钱1656贯,除铜钱外,还有其他物品,比如绫10匹,绢34匹,罗2匹和棉100两,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兑换铜钱的。
数字虽然是枯燥无味的,却能最直观的说明问题。
《宋史?职官志》中记载了包拯做开封府尹的每年的俸禄是:?每月粮三十石,其中米和麦子各一半,柴禾二十捆(每捆十三斤)、干草四十捆,冬天外发十五枰(每枰十五斤)木炭,月发?公使钱?一千五百贯、?添支钱?一百贯?。
根据此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包拯一年俸禄大约是1800贯。
一般来说,一贯等于1000文钱等于一两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货币制度较之其他朝代有些混乱。因为当时市面上不仅有铜钱流通,还有铁钱、铅锡钱的流通,就连一些州府都有权利擅自铸造钱币,更让人惊讶的甚至连私人都可以造钱。
不仅如此,宋朝货币的价值还是多变的。
比如川陕地区通行的铁钱,十个可以换一个铜钱;而在江南、江北地区所流通的钱币就不一样。
一贯钱的实际价值也不能确定,或是800钱为一贯,或是480钱为一贯,总而言之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标准。
为了能够更直观的知道包拯的工资,咱们以大米为例进行简单的换算。
太平时期的大米价格是一石300到600钱,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四到六石大米。
宋朝的一石等于66公斤,这样一算,一两银子的价值就相当于现在的800到1800多元人民币之间。
依比计算的话,包拯一个月1500贯钱,也就是1500两白银,再以一两白银兑换1000元人民进行计算的话。
包拯一个月工资大约是一百五十万,一年就是一千八百万,妥妥的有钱人。
如果是宰相级别的高官工资还会更高。
既然有高那就自然有低。
工资低的朝代自然就是明朝了,明朝政府则实行?薄俸?制度。
很多官员就连最基本的养家糊口都有些困难,因此在这样的制度剥削下,明朝?涌现?了大批官员腐败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发生自然与朱元璋童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他的父母就是因为官员贪污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赈灾粮食而死亡的,对于他们朱元璋更是直接处死了事。
这样来看,宋朝的官员还是很幸福的,仅仅依靠自己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家人,甚至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卿大夫以上高级官员为“国老”,大夫以下称“庶老”——笔者注,下同)。
二、秦汉时期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爵在世禄制下与官职、俸禄基本统一,到秦汉时二者分离。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秦时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用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汉代官员俸禄差别很大,最高秩和最低秩之间相差近百倍,低级官员俸禄太低,造成官场的腐败,东汉末年思想家仲长统认为这是造成汉朝衰败的重要原因。汉代官僚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特别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将谷米折成钱币发放的形式。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秦时官吏告假称“告归”。汉时又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假一天,称“休沐”。有节气假冬至、夏至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为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为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有丧假,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汉代高级官员有“致仕(退休制度)”,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时期以九品定级,分一至九品共九级,南北朝时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个等级。官员代表官员的等级,并被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由于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导致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的下降,这一时期的官员俸禄支付形式又倒退到以实物支付为主。如西晋官员的俸禄中就包括了米、绢、钱、菜、田、杂供给、占田、职田、给力役等多种形式。可见其俸禄结构是以实物形式为主,以货币形式作为补充,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力役形式。国家按照官员的品级,给予官员不同的实物、货币形态的俸禄,同时也拨给不同数目的劳动力,用以充任官员的职田以及个人及其家庭的役使。
北魏初年,因游牧民族鲜卑人未及封建化,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备,官员无俸禄,由官员自行搜括。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革,始有俸禄之制,官员按品取禄。北齐以后俸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注重官品与实际职任的相称,有品无职又不得朝拜者不给俸禄,官员俸禄结构也大体分为实物、货币、力役三个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仍有休假制度。因病因事均可请假,如西晋给丧假三年,病假百日。官员年老可以退休,多以七十岁为限。高级官员退休后多可以闲职终其身,经示优宠之意,并无实际职事。官员退休以后仍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还可担任中正官。如南齐规定给本官半俸以终其身。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横行,退休制度执行情况欠佳,不肯按时退休的官员很多,造成机构的臃肿和效率的低下。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五、宋朝
宋官品仍分九品制,每品分正、从,文职自四品起,武职从三品起又各分上下,故文职共30阶,武职共32阶。因官名与职权相分离,官名仅用以确定官员的品级,称“寄禄官“。官品和本官相互配合,决定官员的章服、俸禄,不论官员是否有掌握实权的差谴职,其官品和衣饰不变。宋代也有散官阶,以表示官员资历,在宋初无实际意义。元丰改制后,官名恢复为职事官称,使采用“以阶易官“的办法,将一些官名与散阶整合调齐,定文官37级,武官52阶,作为寄禄的依据,史称“寄禄新格“。宋代爵位分为九等,与唐制同,不世袭。宋代还采用“功臣封号“(功臣封号是选用奖励之词,对一些有特殊勋劳的大臣予以赞扬。功臣封号共分三等,每等十余种,依奖词的等级以示勋劳之大小,神宗时废除)、检校官(检校官是一种加官,自检校太师至检校水部员外郎共19等,地位虽高,但并无职事,神宗时废除)、道教宫观(道观官称是以管理道教宫观为名,支付俸禄,主要是为了安置退休老臣,称“词禄“。神宗以后,扩大了祠禄范围,名额不限)等附加官衔来表示官员的地位和功绩。
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乱,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在物质上优待官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作为职务补贴。这种职钱依官员本官与差谴职的级差按等发给,故虽任同一官,职钱并不相同。在判、知等字前加守、试者,说明低于差谴职一至二品,每月分别加55贯和50贯。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说明本官高于差谴官或与之平级,每月加60贯。
宋代官员休假、退休制度基本沿袭唐代而有发展,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增加,出现以前没有的各类节日。此外,大臣的私祭日(父母或祖父母死亡之日)准假一日。为鼓励官员按时退休,自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尽管如此,很多官员虽年满七十却仍不欲仕。宋仁宗时,一些台谏官员如司马池、包拯等上书请求让御史台纠劾上奏,但却不为采纳。老官僚贪恋禄位,造成了官员队伍的老化、僵化,阻碍了官员队伍的正常更新,更加剧了宋代的冗官弊端。宋代统治者在待遇上优待官员,本意是希望以此造成官员奉法守正的风气,但官员的厚禄最终造成人民和国家的穷弊,同时也因制度的紊乱而造成吏治腐败。
六、辽、金
神册六年,辽太祖颁布法律,“正班爵“,正式确立了官吏的品秩,详情因史料缺载而无从知晓。辽圣宗统和年间以前,官吏俸禄由纳税人口直接供给,统和年间后改为政府统一管理。辽代官吏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向皇帝提出退休请求,由皇帝批准后方可离职。辽兴宗时,萧惠两次提出退休要求后才得到批准。重要官员退休后仍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不时接受皇帝的决策咨询。辽兴宗曾以宋朝国书失礼为借口欲大举攻宋,临行前到退休老臣张俭府中征询意见,张俭力陈出兵之弊,使辽兴宗收回成命,因而避免了一次大规模战争。
金代官员共分九品十八级,各按官员领取一定数量俸禄,俸禄形式以实物为主。在同一级别中,因担任职务不同,俸禄数量也有差异,如同为正一品,三师、三公、尚书令所得的俸禄数量就各不相同。此外,朝官和地方官俸禄也有差别,朝官俸禄明显高于地方官,但地方官有职田或公田收入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行政官员到一定年龄即可要求退休。对退休官员的待遇也有一系列规定,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下诏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其俸禄半数发给,三品以上官员退休,政府仍承担其副官的费用。皇统二年(1142年)又重新规定:政府仅承担三品以上官员副官费用的一半。另外,金代还有勒令退休的作法。金世宗时,曾对年老多病而又不愿退休的官员实行强制退休,并规定对这类退休官员不给薪俸。
七、元朝
元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不相同。元代中央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俸禄发放也有严格的制度对赴任、离职、请假等特殊情况的俸禄发放也有详细的规定。在当月初二以前赴任和初五以后的离职的,均发给本月俸禄。病假在百日以内仍给俸禄,百日以钱则停发。一般事假俸禄全免,如遇父祖丧事,则允许在规定期限内留薪,超过假期则停薪。地方官在芒种前去任,职田收入归其继任者,如芒种后离职,则职田收入归其所有。
至元二十八年(1291)规定:行政官员70岁退休。大德七年(1303年)又对退休待遇作了规定:三品以下官员在应授品级外,加散官一等,后又有加授散官而令退休的规定。
官员退休虽以70为限,但也有特例。一些体弱多病的官员虽未届七旬,但监察机构可据其无法正常履行职责而纠弹其离职。也有一些官员虽自请退休,却被一再扣留,将他们安排于集贤院或翰林院继续任职。具有特殊技能和专长的官员如太史官、司天官也不受退休年龄限制,如郭守敬主持太史院,屡请退休不允,这是因为他们的专长是国家所需的。
在我国古代,关于俸禄有很多种说法,我们现在大多数用薪水来指工资,但薪水这个词也是有由来的,那么,薪水一词原本指的是什么?下面小编就带来介绍。
蚂蚁庄园12月15日答案解析:打柴汲水
解析:“薪水”本指打柴汲水。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派一个仆人来帮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要好好待他。”后来人们便把工资叫做:“薪水”了。
史上的“薪水”都有哪些形式?
其实,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有多种称法,如:“月给”、“月俸”、“月钱”等。在魏晋六朝时,“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渐渐成为日常生活开支费用的意思。明朝曾将俸禄称为“月费”,但后来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现代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作酬劳,其实等同古人领取的月俸、月费,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因此人们也就把工资称为“薪水”了。
在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制度中,官员的俸禄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几种形式。商周时期,公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将封地内的经济收入扣除应上缴天子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实际俸禄。因此,商周时主要是以土地作为俸禄的支付形式,也就是说:俸禄多寡的标准是依据封地的大小来确定。春秋至隋唐时期,主要以实物为官员俸禄的支付形式,其中又以粮食作为实物支付的重要种类。唐代后至明清时期,主要以货币为官员俸禄支付形式。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石”来表示。汉代时期则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三百五十斛等。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西汉时期大多是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了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魏晋时期群雄割据,民生凋敝,俸禄混乱。曹魏时俸禄以布帛和米、麦等实物支付。西晋时官俸以日计算,按春秋两季发放,支付形式有米、绢、绵、钱、菜田、杂役等。从西晋开始,为了优待官员,朝廷实行占田制,官吏按品占田,一品五十顷,以五顷为差等降,至九品十顷,此制度直到明朝才被废除。北魏初期百官无俸,贪污成风。自北魏太和末年至隋初,俸禄仍给谷帛,属于实物俸禄制。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唐代俸禄分成了:岁禄、月俸、职分田,以实物、货币、土地形式支付。岁禄是指禄米,依品级按年发给;月俸是指对官员的补贴,包括食物、庶仆、杂用等,每月以钱支付;职分田是指朝廷给任官的土地,本人没有所有权,但有使用权,仅取其租税按份收益,凡是调任或离职者,都得要再交还。另有永业田,自正一品六十顷至五品五顷不等,子孙均可袭用。
宋代时期,因为货币已经获得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了正俸外,还有各种补贴,其中包括:服装、禄粟、随从、衣粮、马料、纸笔、茶酒厨料、薪炭、盐、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
元代官员俸禄则有两种形式支付,包括实物和货币。地方官俸禄中则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也就是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虽然历朝历代的俸禄制度都有所不同,但大都经由实物支付形式发展到货币支付形式。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朝廷发放报酬予百官,是为了鼓励官员恪守本职。而官员俸禄也是国家的重要支出,其俸禄多寡与国库之盈虚和国家政策有关,更直接影响吏治的清廉。
按照《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办法的通知》的规定:1、行政机关(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对年度考核为称职(合格)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标准为本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2、事业单位在实行绩效工资前,仍可以对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的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标准为当年12月份本人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中小学教师、护士提高10%)。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不再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