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王仲德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王仲德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现在的热播剧《锦绣南歌》中沈骊歌的父亲沈廷章,大家就很熟悉了,剧中的沈廷章的历史原型就是王仲德。
历史上的王仲德,很受宋武帝和宋文帝的器重,他为刘宋江山立功不少。刘宋很多重臣都会受到皇帝猜疑,但是王仲德却是例外。
前几篇文章都谈到了,刘宋时期很多大臣,都发动了叛乱,比如臧质、谢晦等人,他们原本也都是刘宋的功臣。同样是功臣的王仲德却没有叛乱,而且还能安度晚年。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为人很谨慎
王仲德能够安享晚年,主要原因就是他为人很谨慎镇,不像谢晦,臧质等人有野心。没有野心也就不会做一些篡权、夺权的事,皇帝也就不会怀疑他有叛乱的心。
王仲德青少年时代就参与了战争,在与慕容垂作战时战败了,王仲德逃走了。几年后,来到了东晋,他听说王愉和他都是太原人,于是就投奔了王愉。但不受重用,于是王仲德又离开了。
后来桓玄篡位,王仲德认为,现在起兵讨伐桓玄能成大事,于是王元德与王仲德谋划对付桓玄,但秘密泄露了,王元德被杀,王仲德逃走了,投奔了刘裕,至此就跟随刘裕了。
在讨伐南燕时,卢循进攻建康。大家都建议迁都,王仲德不同意,他认为,卢循是贼寇,不足为惧,如果迁都,就会动摇军心,就失去威望了,刘裕很赞同王仲德的建议。
后来在平定长安后,刘裕又打算迁都洛阳,王仲德认为此时将士们离家很久了,都想回家看看,应该以建邺为基础,全国统一后,再考虑迁都,再次得到了刘裕的赞同。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王仲德为人是很谨慎的,他知道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有利的。
刘宋建立后,他也不参与朝中事务,更不会去谋反,他都是接到朝廷的命令才去组织军队,王仲德做事按规矩,调兵也听候命令,从不事先行事,这就使得皇帝对他很放心,那么他也就能安心,生活上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他在边关
王仲德能安享晚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直在边关,不参与朝中的一些事务,也不干预朝中的一些事情。刘裕称帝建刘宋后,王仲德就升任为徐州刺史,督淮北七州军事。
宋文帝时期,他又与到彦之一起北伐,打败北魏军。第二年,他又与檀道济一起援救滑台,并用计打退了北魏军,使得北魏军不敢追打他。
不久,宋文帝将边关所有的军事都交给了王仲德,这样王仲德就担负了刘宋北部边境的重任。
北魏太武帝对此感叹道,王仲德镇守边关的五年,北魏军都不敢进犯刘宋边境,为此宋文帝称赞王仲德。三年后,王仲德升任为了镇北大将军,位列朝中武官之首。
王仲德常年在边境,不在朝中,而且他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管别人的事,皇帝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出色地完成。
所以很多有异心的人,也都不会去与他合作,因为大家知道他是不会去参与这类事情的人。
他一心镇守边关,让宋文帝对他也非常放心,虽然宋文帝疑心很重,但却从来不怀疑他,王仲德没有朝廷的召见,也不回朝,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让皇帝觉得他是一个很踏实的人。
因此王仲德得以安享晚年,没有受到朝廷内乱的牵累,到老善终。
王仲德为人谨慎,不参与朝政,镇守边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因此到老,他都没有受到什么波折。年轻时虽然他起起伏伏,但晚年他的生活却很稳定,并且子孙也都很平安。
从王仲德的一生来看,他是一个明智的人,在战乱时期,如何保护好自身和家人是很重要的。
臧质、谢晦等人,策划谋反,看上去好像他们很厉害,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很愚蠢的。
他们用一己之力,来对付朝廷,胜算较小,即便他们取胜了,也未必有好的结果,很有可能其他的人来效仿他们,政权也难以稳定。这样周而复始,没完没了,并且还殃及子孙。
纵观历史,曹操、司马懿等人,他们都篡权成功,但是子孙并没有好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王仲德戎马一生,将名利看得很淡,却得晚年幸福,这才是最后的赢家。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知道如何让自己安度晚年,如何把福气留给子孙。如果仅仅只是把权力和金钱留给子孙,那么同时也会把灾难留给他们,很可能得不偿失。
古装剧中的人物常说的一句话是“护你一世周全”,什么是一世周全?就是平安。所以古人常说“平安是福”。王仲德由于谨言慎行,保证了自身的平安,同时也护了一家人一世周全。
这样的大智慧,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在我国文人的笔下一直是一个非常铁血的英雄,尤其是在大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其豪气干云的气质霸气尽显。
然而,作为一代帝王,在战场上的雄姿英发只能是他的手段。真正能够体现他治国能力的,还是要用心体会他在继位第一年实行的一些新政。
刘裕即位之后,重点从统治区域内的豪强开始对付,打击当时为富不仁的官吏以及抢劫渔民的船匪恶霸。作为一个篡位上位的一代雄主,我们可以发现,刘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要付出的代价要比一般君主要多的多。除了提出一些有用的政治政策之外,还要不停地隐瞒自己的污点。如此复杂的工作,使得刘裕在继位之初,著实浪费了一番脑筋。那么,作为一个皇帝,刘裕在继位的第二年都进行了哪些变革呢?
以亲民为主的宣传让新的国家迅速稳定
在继位之初以扶植自己登基的亲信故旧为主来治理国家。公元108年,刘裕随南朝宋国的车驾来到京城南郊巡游,宣布大赦天下,并宣布此后不许用金银涂饰物品。此后,刘裕派原来的扬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做司徒,任用之前担任尚书仆射和镇军将军的徐羡之做尚书令和扬州刺史。通过亲身的以亲民为主的政治宣传和对有能力的亲信故旧任用,刘裕迅速稳定了中央集权。
公元108年,刘宋南康境内的揭阳城里,有一伙蛮人发生了叛乱,刘裕命令当地县级的官府军队进行讨伐,成功攻破了这些蛮人。不久之后,刘裕又立法进行了礼制上的改革,禁止人们在丧事上用铜钉,企图通过这种举措节省一些铜资源,并罢免了会稽郡的长官。
通过一些举措进行了人才的选拔为刘宋朝廷的官员队伍吸引了一些新鲜血液
公元108年二月的一天,刘裕亲自驾临延贤堂考察各州郡选拔上来的秀才和孝廉的策论。来自扬州和豫州的秀才顾练和殷朗因为能够轻松回答刘裕考察的问题,并有所著作而被封为佐郎。
通过这些举措,刘裕确定了官方考试的地点为延贤堂,对察举制的最终考试进行了改革,考试的形式为皇帝亲自考察,考试内容主要是口试策论的反应速度和语言流畅度以及考生是否撰写过著作,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的“举秀才,不知书”的弊端,促进了刘宋的教育机构开始对学子的策论以及著作撰写方面的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当时的学子的文化创新力。
之后,刘裕通过一定的举措,遏制了冗官现象和地方军事力量威胁中央的现象的发生。刘裕继位初期,要求荆州府的长官不可以安置超过2000名的将领,官吏不可以超过一万人。各州不可以安置超过五百名的兵将和超过5000名的官吏。不过为了地方的安全,普通兵士不受到数量限制。
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刘裕开始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向对国家进行改革。公元108年,刘裕派左卫将军王仲德和员外散骑常侍应袭分别到冀州和宁州做刺史,对当地将领进行监察,并为太子设置了屯骑、步兵、翊军三校尉官,加强了对东宫的军事防护和监察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它皇子对太子公开的军事压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父子相残的风险。
提高了百姓的待遇,用福利增强良性循环
公元108年,他要求中央官员俸禄以2000石和一顷公田为限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田的数量,有效地从侧面提高了百姓的耕耘积极性。
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大行其道,百姓生活过于贫苦,因此地方上经常有一些蛊惑人心的祠堂以及不在祭祀之列的神仙鬼怪的庙宇。很多时候,这些庙宇会充当叛贼蛊惑百姓的老巢或者官府立名目加税的理由,从而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形成不良的循环。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出身民间的刘裕宣布,滥建的祠堂庙宇蛊惑百姓浪费钱财,从今以后,前朝典籍中没有或者已经除名的神仙鬼怪可以不必祭祀,将它们的庙宇全部拆除,只有历朝历代的儒家先贤以及为国家建立功勋,品德堪作万民表率的人才可以建立祠堂。通过这种方式,刘裕有效地避免了刘宋重蹈东汉的覆辙。
除了在土地和宗教方面为百姓着想之外,刘裕还在同年严厉打击了官员刑讯逼供的行为。刘裕经常亲自到华林园查看官员处理诉讼的情况,并对杖刑这种制度颇有不满。刘裕认为杖刑虽然是从秦汉时期就有的旧例,但是如今不同等级的不同官员的职务复杂繁琐,一个官员可能就有好几个职务,如果犯人一级一级地过堂,很容易增加受杖数量。
枭在古代是借东西不还的意思,有点无赖的意思。刘邦无赖出身,当上君王必定是枭雄,其实刘备也是枭雄。英雄是光明磊落、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而项羽的一生就重义气,有豪气,又光明磊落,所以项羽英雄。奸雄是曹操,曹操为人奸诈却不乏睿智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故为奸雄。岳飞是将军,有出色的军事才能,行事也光明磊落,可以是英雄。而猛将是像张飞关羽这些比较合适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这首词主要讲诉的是刘宋时期,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反映了当时南北方实力的消长,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更是鲜明的对比,下面就由笔者来谈谈这个时期南北实力的消长。
东晋自立国以来,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在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以后,南北双方虽互有攻略,但彼此都消灭不了对方,呈现出一种均势。不过这种均势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前秦在北方的节节胜利,这种均势被无情地打破。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此时的东晋面临着自立国以来最大的威胁。不过,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淝水之战后,短暂统一的北方重新归于分裂,东晋则乘势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时,原先北方强于南方的局面发生了逆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南方。然而,东晋朝廷却并没有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改革内政,收复故土,而是加紧了内部的权利争夺和对人民的剥削。这最终引发了内战和孙恩、卢循起义。北府兵将领刘裕不仅通过镇压农民起义,树立了威望,还杀了一度篡晋的桓安,恢复了东晋的统治,权势如日中天。
在东晋爆发内乱到刘裕把持东晋大权这段期间,北方仍然是混战不已,南方虽然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在刘裕实行一系列改革之后,国力迅速得到恢复,南方对北方的优势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公元416年,刘裕率将军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陆并进,攻后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次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在消灭了后秦,攻取关中地区之后,刘裕本来想以此为基地,一举收复中原,实现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帝业,但留守建康的主持大局的刘穆之的突然死亡彻底打乱了刘裕的计划。由于担心大权有旁落的危险,再加上将士们都普遍思念家乡,远征在外的刘裕不得不仓促东还。在关中的陇上流民,以为刘裕会继续进军,正好可以回到家乡,看到刘裕东还,非常失望。而关中的汉族百姓也非常失望,他们争相到军前去挽留刘裕,但刘裕已经无心在此,安慰了他们一番后,就率领晋军主力匆匆赶回建康。不久之后,关中地区得而复失,还损失了像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蒯恩等一批很有能力的北府新锐将领,但总的来说,刘裕的这次北伐应该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对北方优势最大的一次,如果刘裕没有班师的话,说不定收复中原的梦想就能实现了。不过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就是因为种种的不完美才显得精彩,完美的故事应该只出现在剧本里。
刘裕回到建康后,他在地主阶级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取代东晋的时机日益成熟。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宋。公元422年,当了三年不到的宋武帝刘裕就病死了,在短暂的废立风波之后,三子刘义隆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宋文帝。刘裕的死,打破了南北的战略平衡,他刚刚死,北魏就抓住正在回国路上的刘宋使者,开始大举进攻刘宋。双方在河南发生大战,史称“魏宋河南大战”,战争结束后,刘宋丧失了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南)以北的土地。然须提及的是:在虎牢失守的前夕,湖陆的檀道济军、项城的刘粹军、高桥(今地不详)的沈叔狸军都不敢救援,可见此时刘宋的力量,与刘裕北伐时相比,已经差得多了。这说明,在刘裕北伐后期,王镇恶、沈田子等人的死对刘宋军队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到文帝时,朝中算得上能打仗的也就檀道济一人,后来的到彦之、王玄谟既缺乏能力,又缺少经验,只能空谈,檀道济被杀以后,刘宋更加无人了。河南大战同时也说明,北魏已然崛起,此时的北魏已经不再是当年大败于却月阵的北魏了,更不是当初被灭国的代国了。自此,优势已经开始转向北方。不过,当时的北方除北魏外,还有北凉、西凉、西秦、胡夏、北燕五国;此外,阴山以北,还有强大的柔然部落,其中胡夏和柔然都是北魏的劲敌,所以,北魏军在攻取河南之地后就停止了进攻,以免战线拉得过长,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宋文帝即位后,就开始谋划收复北魏于公元422年夺去的河南诸军事重镇。公元430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宋文帝命到彦之率军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命北魏军主动后撤到黄河北岸,因此刘宋军的进展也比较快,当年七月就收复了河南故地。不过,到彦之在这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命刘宋军沿黄河一线大摆长蛇阵,造成兵力的分散,他还不听旧将王仲德的忠告,对魏军冬季的反击估计不足。十月,魏军果然渡河展开全面进攻,连克金墉、洛阳、虎牢。到彦之则是畏北魏军如虎,一路奔逃,逃至历城(今济南),仍恐被魏军追及,下令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宋文帝为挽回颓势,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公元434年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击败魏安平公乙旃眷,转战至高梁亭(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利。至历城,因粮秣遭北魏军焚烧而乏食,不能前进。最终檀道济军粮尽退兵。
这次北伐以刘宋的完全失败告终,而其时北魏尚是两面作战(其西线正在进行消灭胡夏的战争),犹得取胜,可见南北方的力量差距。此后北魏忙于北方的统一战争,并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也得到了恢复,但此时南朝愈弱的局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因为北魏已经更加强大了。
不过此时的刘宋也处于自身的鼎盛之时,南北都有攻灭对方,统一中国的意图,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次大战,史称“元嘉之战”。
公元450年二月,北魏率先发难,以十万之众攻宋之悬瓠(今河南汝阳),同时给宋文帝写了一封侮辱信,此事成为元嘉之战的序幕。七月,经过一番庞大的人力物力准备之后,宋文帝派两路大军北伐。西路军由名将柳元景率领,进展神速,很快就打到刘裕当年占领的关中地区;东路军的主帅则是空谈军事的王玄谟,王玄谟多次拒绝部下正确的建议,围攻小城滑台不下,错过了战机,让敌人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北魏援军抵达,东路军被迫撤退。由于主力东路军受挫,西路也只好撤军,这场大规模的北伐至此功败垂成。北伐既败,魏军的南侵攻势却愈发锐利起来。于是魏军随之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声言要攻下建康。宋朝大惊,急调各地军民沿江六百里布防,北魏军见无隙可乘,就开始在两淮地区大肆屠杀,刘宋“元嘉之治”的成果遭到巨大破坏,刘宋的经济基础受到很大的削弱。次年正月,北魏军因苦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而被迫撤军。
这场战争结束了。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掳掠,损失不计其数。而魏军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但相对南朝刘宋而言,北强南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改变。此后的整个南朝,都没有超过北方的,最后是北方的隋灭掉南方的陈,实现的中国的统一。
总结:在刘宋前后或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实力的消长,最重要的依据就是经济实力。而当时的经济中心仍在中原地区,那时候才真正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时代,南方虽然接收了东汉末年和西晋末年两次南迁的人口,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是还不足以跟北方抗衡。所以在整个南朝和北朝的对峙中,北朝总体上是处于优势的。不过也因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南朝的存在,不然南方是没有实力跟北方对抗上百年的。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战争,比的就是国力,而国力差不多就是资源,虽然人的因素很重要,但人也是资源的一部分,因为人是人力资源。我不否认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这些战例之中很少能改变整个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在持久战中,想通过一两次战役改变整个战局是很困难的,而资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现代战争中,资源的消耗更是剧烈,战争可以说是资源的黑洞。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在未来的战争中能耗得起,具备长久开动战争机器的能力。
无论一个多么英雄盖世的皇帝,都将面临一个词:驾崩。自古以来,皇帝在驾崩之前,往往需要设置储君,命储君监国,自己巡游各地推行德政。刘裕和拓跋嗣也不例外,作为南北朝历史上第一对旗鼓相当的政治对手,刘裕和拓跋嗣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选择的道路相当一致。
公元422年,刘裕和拓跋嗣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作为横刀立马的帝王,他们在安排身后之事上的过程出奇的一致。
统治者的孩子,来之不易的储君
公元422年,刘裕忽然身体不适,命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一起进入禁中伺候汤药。当所有大臣都在问候上苍的时候,刘裕拒绝了,只让担任侍中的谢方明去求告宗庙,这是因为刘裕本性不信神鬼等稀有的灵异事件,只在做平民的时候遇到过许多祥瑞之事,等到刘裕显贵的时候,史官们都追问刘裕有没有遇到他们听过的吉兆,刘裕却拒绝回答。
刘裕之所以派人询问祖宗的意见,是因为他一直在张夫人所生的皇太子刘义符和孙修华所生的庐陵王刘义真之间纠结。刘义符这个人喜欢亲近小人,谢晦非常不喜欢他,因此进言道,“您现在还年轻,应该考虑到刘宋江山,不应该把皇位交给一个喜欢亲近小人的人。”刘裕问道,“卿认为庐陵王刘义真这个人怎么样?”谢晦回答道,“请允许我看一下他的面相。”之后,谢晦出去看了看刘义真,刘义真十分开心,一直想和谢晦深谈,结果谢晦不怎么回应刘义真,后来更是对刘裕说,“刘义真这个人道德比不上才华,不能做君主。”不久,刘义真被刘裕派到南豫等地管理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和南豫州刺史等职,之后又做了五十多个州的都督,数量甚至不能详细记载。
就在当年,与刘宋遥遥相望的北魏,河南王拓跋曜病死,拓跋嗣大封同姓亲族,立拓跋焘为太平王,官拜相国和大将军;拓跋丕为乐平王,拓跋弥为安定王,拓跋范为乐安王,拓跋健为永昌王,拓跋崇为建宁王,拓跋俊为新兴王。拓跋焘成为了新的权力核心,军事权和行政权同归一身,其太子之位已经众望所归。
后来,拓跋嗣因为服用寒食散,多次出现药物中毒的现象,北魏内部也灾异频频,这让拓跋嗣忧心忡忡。为此,拓跋嗣派中使秘密询问白马公崔浩说,“我已经好不了了,恐怕会突然病逝,我的儿子们都还小,我该怎么办呢?”崔浩回答说,“您还年轻,很快就会好的,不过您还是应该早立太子,选拔贤明的人做太子的师傅,让他交往您平时信任的大臣,并尽早让他监国掌政,这样您就可以放心休养了。”之后,崔浩认为拓跋焘做人贤明睿智,温和有礼,况且自古以来,立继承人将就嫡长传承,所以立拓跋焘有利于杜绝北魏发生王位之争。拓跋嗣又问南平公长孙嵩的建议,长孙嵩也表示拓跋焘才是不二人选。之后,拓跋嗣命令拓跋焘临朝摄政,成为了国家的第二号主人。拓跋焘十分聪明大度,大臣们有时会向拓跋嗣转发自己对拓跋焘的疑虑,拓跋嗣却说,“这不是我应该知道的,应该让你们的国主知道。”
能辅佐怕反叛,顾命大臣好难选
五月,刘裕病得更重了,他召见太子刘义符并告诫这个不听话的儿子,说道,“檀道济这个人虽然执行力强,又有谋略,但是没有远见,不像他的哥哥檀道韶那么难驾驭。徐羡之和傅亮两个人绝对不会造反,然而谢晦这个人几次和我南征北战,又能随机应变,群臣中如果有人要造反的话就是他了。”之后又亲自手写一道诏书道,“自我之后,刘宋王朝如果有未成年的皇帝登基,朝廷大事都被一个宰相把持的情况,皇帝的母后不妨临朝称制。”随后,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和领军将军谢晦以及镇北将军檀道济四人一同被封为顾命大臣,不久之后,刘裕突然死于西殿。
在所有辅政大臣里,徐羡之十分传奇,其出身布衣,无学无术,但是一直有志向,顾大局,从容有度。当他进入朝廷之后,却朝野上下纷纷臣服,都认为他有做宰相的威望。其人沉默细密,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徐羡之特别会下棋,但是当他看别人下棋的时候却好像不会下一样,从不插嘴,当时的人都十分崇拜他。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傅亮和蔡廓经常夸奖他,:“徐羡之通晓万事,遇到事情符不符合他的要求他都特别淡定。”徐羡之经常和傅亮以及谢晦一起欢聚饮宴,傅亮和谢晦学识渊博,辩才无碍,大家以为年轻时候不学无术的徐羡之一定会出丑,谁知道,他竟然风度依旧齐整,等到傅亮等人说完了再说话。当时,有个叫郑鲜之的人感叹道,“我看过徐羡之和傅亮的言论之后,才发现一个人的才能是不完全以学问为主的。”
不久以后,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时年仅仅十七岁,之后大赦天下,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太子妃司马氏为皇后,这位皇后正是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
北魏一侧,拓跋嗣命令长孙嵩和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同时做左辅,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代人丘堆做右弼,而自己则在西宫听政,考察拓跋焘的决断,在听到拓跋焘很有决断后,拓跋嗣非常开心。之后,他下诏道,“长孙嵩是四朝元老,对社稷有功;奚斤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在大魏远近闻名;安同通晓各种风土人情;穆观和大魏的政要相处非常好,能够看透君主的想法;崔浩博闻强记,洞察力强;丘堆虽然没有大才,但是做事专心谨慎。有这六个人辅佐太子,我和你们一起四处巡游,讨伐叛逆,驯服四方,我这一生的宏图大志就实现了。”
长孙嵩本姓拔拔氏,奚斤本姓达奚氏,穆观本姓丘穆陵氏,丘堆本姓丘敦氏。这是因为,北魏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胡人,姓氏很容易重复,后来拓跋宏迁到洛阳之后,这些姓氏就全改变了。后世的史官因为长孙嵩等大臣旧姓太复杂,于是都按照汉姓记录。后来,拓跋嗣又认为典东西部刘絜、门下奏事代人古弼和直郎徒河卢鲁元三个人十分忠诚谨慎,恭敬勤勉,于是就把他们三个分给了拓跋焘,掌管东宫的重要事务和命令下达。
为后世伟业先练练手,两位太子的第一次较量
六月,太子刘义符立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和尚书令,领军将军谢晦继续做中书令,侍中谢方明做丹阳尹。谢方明这个人擅长治理州郡方面的事务,每到一个州郡就能留下贤名,能做到继承前任的优点,不乱改变法令,如果一定要改变,就慢慢改变,避免百姓觉得难以接受。
十一月,北魏太子拓跋焘派人驻扎在塞上,命令安定王拓跋弥和安同驻扎。不久,奚斤等人进攻并夺取了滑台,王景度撤走,王景度的司马阳瓒被北魏人抓住了,坚持不降,之后被杀。拓跋嗣派成皋侯苟儿做兖州刺史镇滑台。
之后,奚斤等人在土楼进攻翟广等人,最终成功了,乘胜占领了虎牢关,毛德祖和奚斤决战,每次都能破解奚斤的战术。拓跋嗣又派于栗磾带将三千人在河阳驻扎,企图夺取金墉,毛德祖派窦晃等人沿黄河抵御北魏士兵。同年十二月,拓跋嗣到了冀州,派叔孙建从济河出发,巡视青州和兖州。刘粹派高道瑾带五百人占据项城,王仲德在湖陆驻扎。于栗磾经过黄河,与奚斤汇合,一起进攻窦晃,最后才成功。
拓跋嗣派代人娥清、闾大肥带七千人和周几以及叔孙建等人汇合,向南经过黄河,在碻磝驻扎。兖州刺史徐琰向南逃走,从此泰山、高平、金乡等郡都落入了北魏手中,叔孙建等人向东进入青州,司马爱之和司马季之先后投降北魏。北魏士兵进攻虎牢关,青州刺史竺夔镇守东阳城,派人告急。
不久,刘义符派檀道济和王仲德反击北魏,刘义真派沈叔狸带三千人迎接援助刘粹,这才稍稍挽回战局。
油枯灯竭的最后努力,铺好下一代的路
刘裕病重后,大赦天下,正当这时,陕西和甘肃附近的流民向南进入梁州避难。刘裕在病中派人到江南送了一万匹绢布,并通过漕运,运输荆州和雍州的谷子去赈济灾民。除了赈济灾民之外,刘裕还注重平乱。比如刁逵被杀,他的儿子刁弥逃走,不久之后,刁弥率领几十个人进入京口城,当地的太尉留府司马陆仲元接到命令后大败并处死。
另外,刘裕还十分重视教育和地方管理。去世当年,刘裕下令: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以教学为先,前朝帝王为了教化百姓,都建造学校。然而,当时正值南北乱世,民生凋敝,所以学校才荒废。因此,刘宋目前的国策应该重点教化贵胄子弟,开设蒙学,选拔儒家出身的官员,考试内容都应该是过去的优秀典籍。在地方政治方面,豫州一带,向南靠近长江一带,向北靠近黄河洛水,百姓稀少,土地平旷又荒芜,为了管理好豫州,从此淮西各郡都划入豫州境内,从淮河以东为南豫州,封彭城王刘义康为南豫州刺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为什么效忠刘禅他没胆子篡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