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范文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忠臣良将是数不胜数,品德卑劣者也不在少数,真可谓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让人无语的是,有些人明明屁本事没有,德行也差的可以,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凡是遇到跟这一项有冲突的,不是选择背叛就是说话不算数,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可偏偏皇帝还重用他,升官发财从来不是问题,南宋末年的范文虎就是这么一个典型。
要搞清楚这个人的升官之路,咱们还得说到当时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事情,公元1259年春,蒙古蒙哥大汗与他的弟第忽必烈分道南侵,准备一举灭宋,蒙哥进入四川,忽必烈则负责主攻湖北,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势如破竹,相当顺利,可到了七月份的时候,蒙哥却遇到了天大的麻烦,被宋将王坚败于合州钓鱼城,他自己也被城上的擂木炮石击中,不治而亡。蒙哥意思,接下来蒙古必然进入激烈的汗位争夺战,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俩人分毫不让,为了确保自己能够继承哥哥的大汗之位,忽必烈也不得不撤兵。
蒙古人一走,南宋立马欢呼雀跃,以为自己打了大胜仗,立马开始大肆封赏,首先就是贾似道自己加官进爵,成了少傅、右丞相,而范文虎也因为姻亲的关系平步青云,把所有的功劳都安在了他头上,成了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 (也就是今天的黄州军区司令员),成为独当一面的宋军高级将领。让人无语的是,所有的封赏都下来了,各个都非常丰厚,唯独没有在钓鱼城坚决抵抗蒙古军队的王坚的份,实在是让人心寒。
更让人无语的还在后面,公元1267年,元将阿术率领自己手下的蒙古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的军事重镇襄阳、樊城,本来这是相当紧急的军情,应该八百里加急上报皇帝的,可由于贾似道在朝廷里只手遮天,他说一句必须瞒着皇帝,绝大部分人就只能唯命是从。好不容易有几各不怕死的想要把这信息透给皇帝,都被贾似道的耳目发现举报,然后这些人一个个地被贾似道以各种理由给杀掉。这样一来,朝中就再也没有人敢提这事了,宋度宗就这么的,被忽悠了很长时间,他整天除了自己的私生活就是大臣们汇报的一切安好,他都已经习惯了,觉得天下当真太平呢。
直到三年后的一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宋度宗才偶然得到了这个消息,贾似道知道瞒不住了,干脆就一股脑儿全说了,然后积极调兵遣将,抵御蒙古,李庭芝奉命前去解救襄樊之围。按照事情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就安心联合起来对抗外敌吧,没有,在贾似道的眼里,自己掌握权力才是最要紧的,剩下的事情全都靠边站。为了防止李庭芝在此战当中立下大功而得以升官,他在派人去的同时,还给李庭芝安插了一颗钉子,这就是范文虎,让他想尽办法牵制李庭芝。
公元1272年3月,樊城外城被元军攻破,当地的宋军没有办法,只好退守内城,继续跟蒙古人死磕。范文虎严格遵守自己老岳父的命令(贾似道是他岳父,靠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全程却没个正经样,他带着自己的娇妻美妾,整天在军中吃喝玩乐,一点儿打仗的状态都没有,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拖李庭芝的后腿。后来,李庭芝跟他约定,在龙尾洲两面夹攻元军,范文虎表面上答应的好好地,到时候居然违约不去,导致张贵战败被杀,襄樊也随之失陷。这可以说是一个大失误,朝中很多大臣都要求据此诛杀范文虎,贾似道却竭力为他掩饰(为自己办事,能不护着点儿吗),仅仅降了一个级别,出任安庆知府。
到了安庆就好好干吧,范文虎不是,公元1275年, 元军伯颜部进逼江州,范文虎远远的派人请降,城坚粮足,兵马众多的安庆,不放一箭,拱手投敌,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蒙古人兵不血刃得到这么大一块地方,自然是高兴至极,就封他为大元朝的两浙大都督,可与此同时,他们又很是不解:连手无寸铁的百姓都容忍不了外敌的入侵,他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抵抗一下呢?于是就忍不住问他,范文虎的回答让他们惊的嘴里能塞个鸡蛋,他说道:“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积久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送款也!”
忽必烈一听这话,顿时就明白了这是个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人,心里十分鄙夷,可自己眼下要灭南宋,管不了他那么多,就先这么安抚着吧。不得不说,范文虎这举动可比他的老岳父要黑多了,贾似道再怎么说都没有投降吧,他这可倒好,不但背叛了贾似道,还背叛了整个国家!实在是无耻中的极品!
1, 李广利(西汉)
李广利,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在卫青去世后接替了大将军的职务。二征大宛,李广利率六万大军出塞,屡战屡败,虽最后勉强迫使大宛投降,可汉军的损失居然高达六分之五,这样的“胜仗”居然还未让汉武帝清醒。之后三征匈奴之战,汉武帝壮志满怀,一心要把匈奴赶尽杀绝,可李广利实在让他失望了。第一次征匈奴,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在天山大战右贤王,先胜后败,被匈奴人重重围困,险些脑袋搬家。第二次征匈奴,汉武帝动了血本,把二十一万大军交给李广利,与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蒙古土拉河血战,久战不下后匆忙撤军,靠着汉朝断后部队的殊死奋战总算全身而退,可这次毕竟还算把部队完整的带回来,不算太丢人。第三次征匈奴却真让汉朝血本无归,李广利率七万精锐,在内蒙古杭爱山与匈奴决战,先是打了个开门红,迫使匈奴撤军,可之后又被匈奴来了个反包围,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连李广利本人也投降匈奴。
2,王玄谟(南北朝—宋)
王玄谟出身南朝世家大族,字彦德,太原祁人,
公元450年,刚刚结束了对北朝汉族世家大清洗的北魏太武帝举兵南征,宋军在彭城严防死守,硬是挡住了魏军的铁骑。大好形势下,宋朝终于在七月举兵北伐,兵分两路杀入北方大地,当时,北魏因持续的民族压迫,已经民怨沸腾,中原百姓纷纷起兵,组成义师声援南朝北伐军。王玄谟作为大将随东路军经黄河入山东,一路连下数城,可谓势如破竹。然而就在大好形势下,王玄谟的拙劣表现开始了,先是他对归附过来的中原义军非常不信任,不但肆意拆散,更在占领区横征暴敛,使宋军大失民心。然后在事关北伐战局的滑台之战中,面对这个本可轻易攻克的小城,王玄谟却因贪图城中财物而禁止使用各种攻城器械,结果围城200多天却始终不能拿下,反而给北魏赢得了集结兵力反扑的时间。事情到了这步还不算太坏,如果宋军稳打稳扎,即使不能击败魏军,做到全身而退也不困难,可王玄谟在迎战北魏增援部队的时候,被北魏军浩大的声势吓破了胆,直接发挥了其另一大特长---跑。丢下前线的数万军民仓皇南逃。导致丧失主将的宋军即刻陷入到北魏铁骑的包围中,最终被打得全军覆没。此战也成为元嘉北伐的转折点,本来之前宋朝西路军在河南连战连捷,东路军虽面临北魏增援部队,可依然是个相持局面,北伐形势原本大好,可滑台一败,东路军全玩完,西路军独木难支被迫撤退,北魏居然趁势杀入南朝境内,兵逼长江,若非藏质,沈璞等一批名将殊死奋战,阻挡北魏骑兵南下,刘宋王朝估计也得落个二世而亡的结局,这一切的一切,竟全因王玄谟一而在再再而三的愚蠢表现而造成的连锁反应。若不是日后王玄谟对刘宋王朝忠心耿耿,真怀疑他是北魏派过来的内应。在刘宋北伐失败后,鲜卑人渐渐稳固了他们在北方的统治,后任的鲜卑帝王以渐进式的汉化政策,逐渐赢得了中原百姓的民心,南朝统一中国的最好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
3, 鲜于仲通(唐朝)
把鲜于仲通列入十大草包将军的名录里,笔者个人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说实话,他是个草包不假,可把他算做将军,实在真是勉强的很。不是因为他级别不够,而是他能力真的有限的可以。
鲜于仲通,名向,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东南部)。说起来,鲜于仲通本人和带兵打仗原本是没什么缘分的,他家是四川当地的富豪,从小就勤攻诗书,还在科举里中了进士。不过鲜于仲通读书有专攻,救世济民的本事没读出来,带兵打仗的道道也一窍不通,却从满册书卷里学来了不少溜须拍马的本事,并很快学以致用。早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四川穷困潦倒的时候,鲜于仲通就认定他是个“奇货”,经常资助他,后来杨国忠凭着妹妹杨贵妃的关系平步青云,自然下死力的报答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因此平步青云,终于成了手握四川军政大权的剑南节度使。本来这样的事也不可厚非,身在官场,谁没有点钻营的手段,可打仗实在不是闹着玩的事,加上鲜于仲通此人人品实在太滥,他拼命巴结杨国忠,横征暴敛,将四川祸害的民不聊生。任用酷吏压迫临近的南诏等国。结果,他所信任的酷吏张须陀强暴了南诏王妃,使南诏与唐朝几十年的友好关系彻底告吹,闯下了塌天大祸。
天宝十年,为报张须陀辱妻之仇,南诏发兵攻唐,将奸污南诏王妃的张须陀大卸八块,由此,也拉开了鲜于仲通这位边镇大将一系列草包式军事指挥的序幕。战事打响后,鲜于仲通急于抢功,率8万精兵杀入南诏境内,别说,唐军的浩大气势一开始还真把南诏吓住了,鲜于仲通很快兵逼西洱河,南诏国王阁罗凤慌忙派使者求和,并一再表示,只要唐朝能够退兵,南诏愿接受唐朝的一切条件。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唐朝已经有台阶下了,更何况此时唐朝最大的对手是吐蕃,南诏的存在更可以被当做防御吐蕃的屏障。然而短视的鲜于仲通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南诏的求和要求。为求自保的南诏只好背水一战了,唐朝丧失了本可不战屈人之兵的最好机会,但七万唐军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然而鲜于仲通马上又走出了另一步臭棋:他拒绝部将提出的稳进的建议,派大军饶到苍山背后,很想演一出前后夹击全歼强敌的好戏,想法是不错,可太不切实际了,唐军的西面,正有吐蕃的边军在虎视眈眈,值此危机时刻,南诏不可能想不到向吐蕃求援的一招,可鲜于仲通长着猪脑子,硬是对吐蕃的威胁视而不见,事实果然如此,唐朝派大军企图饶苍山发动进攻,却正好让部队的侧面暴露在吐蕃人的眼皮底下,南诏和吐蕃合军从两线发动袭击,将唐军拦腰斩断,于是一场原本势如破竹的胜利很快变成了脆败,六万唐军被杀,尸首堆满了山谷,鲜于仲通想给敌人来个前后夹击,最后却被人家来了个前后夹击。可恨的是,唐军全军覆没,却只跑了这个无能统帅鲜于仲通,在杨国忠的庇护下,他不但逃过了兵败的惩罚,反而平级调动为京兆尹,然而几年后,他因小事得罪了后台杨国忠,最终被贬官,小人枉做了小人,但下场还不算太坏,因为他去世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坏人得善终,真是老天无眼。
4, 范雍(宋朝)
说起来,从人品角度看,范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百分之百的好干部形象。更可贵的是,他性格刚正不阿,在皇帝面前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比如在北宋“天书封禅”闹剧中,他坚持真理,坚决反对皇帝搞“封建迷信”,终于使国家不用再劳民伤财。而且他为人也非常正直,善于选拔推荐人才,在北宋朝廷里名声实在不错。可人品好归人品好,范雍打仗却是个外行,加上身上文人特有的认死理的倔劲,使他不断在宋夏战争里屡出昏招,最终搞得半生英名尽毁。说起来,范雍的兵败,只能算是北宋文官带兵制度的悲剧了。
范雍镇守西部边陲的时日,正好是西夏王元昊在历经两代人蛰伏修炼,终于破茧而出的关键时代。结果,范雍任延州知州时,元昊终于扯旗自立,拉开了宋夏战争的大幕,并将攻击的首要目标选在了范雍镇守的延州上。由于宋朝在这条防线上守卫甚严,于是元昊便首先致书范雍,提出要去宋朝议和,此时宋夏双方已经剑拔弩张,这种诈和伎俩恐怕只能哄小孩子了,可范雍偏偏信了,接着,元昊派遣大批部下,假意向范雍投降,按照范雍部将们的意见,这些党项降兵降意真假未知,即使接受其投降,也该将其迁居到别处安置 ,偏偏范雍书读的糊涂了,很想“怀仁四方”,反而把这些降兵安置在延州军事要地金明寨周围。至此,范雍的前两步回应全落到了元昊的陷阱里。结果某日夜晚元昊一声炮响,诈降的党项人群起而出,与元昊大军里应外合,率先偷袭了金明寨,将金明寨的宋军来了个一网打尽,直接兵临延州城下。面对危机局面,范雍再出昏招,在元昊对延州围而不急攻,围点打援企图已经极其明确的情况下,依然派人送信死催周边宋军来援,结果,元昊在好水川设伏,将来援数万宋军全数包了饺子。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对宋朝第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西夏从一个臣服于宋朝的部落走向“主权国家”的开始。若此战西夏失败,之后纵横河西走廊的西夏帝国,只怕只能是一场空梦了。
而恰是范雍在好水川之战里一系列愚蠢的应对成全了元昊,在元昊并不高明的诱骗手段面前,他就象一个听话的三岁小孩一样,一次又一次做出让元昊欢喜的事,拿出文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豪气,一次次勇敢的往陷阱里跳,最终让几万宋军成为元昊口袋里的美餐。这个中的原因,一方面范雍文人无谋,确非统兵之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人品好,脑袋里总有种“以德服人”的念头,却殊不知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游戏,绝非书本里刻板的道德,这般的迂腐,怕是只有春秋时代的宋襄公才能与之相比了。而这也恰恰是北宋许多统兵文臣的悲剧。还好宋军中还有明白人,几路宋军在延州被围的危局下,猛攻西夏后方,才最终使延州平安解围,范雍拾回了一条命。但是西夏的坐大与崛起,已经随着好水川会战的胜利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了,澶渊之盟后太平了没多少日子的北宋朝廷,又一次被拖入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追溯起来,好水川一战指挥无能的范雍难辞其咎。
5, 范文虎(南宋---元)
作为南宋统兵大将,范文虎的后台硬的很,老丈人正是把南宋祸害得乌烟瘴气的奸相贾似道,所谓上粱不正下粱歪,从宋蒙战争一开始,范文虎就屡屡在蒙古大军面前表现出饭桶本色。1269年襄樊争夺战,范大将军率南宋主力水军驰援襄樊,水陆军队列阵几十里,真个是威风凛凛,结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轰,范大将军嗷的一声拔马狂逃,把几万大军扔下任蒙古人宰割。还好有老丈人护着,范大将军不但没被“问责”,反而官升一级,两年后,襄樊争夺战,范文虎妒忌名将李庭芝的指挥大权,居然给老丈人夸口说自己单独带军就能平灭蒙古人,有理想是好事,没能耐可就别吹牛了,在老丈人的支持下,范大将军独立统兵进军襄阳,一路上慢慢腾腾,带兵打仗还带着妓女小妾,整日寻欢做乐,十足的没出息样。果不其然,范文虎的大军在湍滩与元朝名将阿术大战,又是一触即溃,宋朝一百多名军官和数万官兵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两个月后,范文虎不幸在鹿门又撞上阿术,这次他连打的胆子都没有了,连夜撒丫子就跑,数百艘精良战舰和上万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战利品。四年以后,蒙古人兵逼安庆,镇守安庆的范文虎吓的腿发软,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居然不放一枪便开城投降,看在给自己当了多少年“运输大队长”的份上,蒙古人欣然接受了范文虎的投降,并命其成为灭宋的急先锋。还别说,叛变后的范文虎还真威风了一段时间,他打蒙古人没本事,掉转枪口打宋朝却似出了笼的“猛虎”,率先攻下了临安,俘虏了宋朝太后君臣,至此,当了多少年长腿将军的范大人,总算过了把“气吞万里如虎”的瘾。
南宋灭亡后,元朝的忽必烈又惦记上东边岛国日本了,而此时元朝的两位水战名将史天泽与张弘范已相继去世,于是同样水战将领出身的范大将军只好赶鸭子上架了。按说当时的日本实力真不强,不能和中原政权相比,忽必烈也给了范文虎足够的信任以及10万水军,共计35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直向东洋杀去。可事实证明,草包终究是草包。范文虎的大军到了日本没多久,遍赶上了台风。虽说天灾不可避免,范大将军对台风的应对措施也愚钝之级,眼睁睁看着几千艘战船在海上被风暴狂虐。不过元军虽然损失巨大,但实力尚存,并非到了不能打的一步,元朝军将们更是士气高涨,纷纷请战,表示要背水一搏,和敌人决一死战,范大将军很高兴的表扬了战士们的奋勇精神,一转眼便跳上一艘战船跑回了国,把数万元军扔在了日本岛上。结果群龙无首的元军很快在日军的反击下崩溃,上万元军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这个意外的胜利让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纷纷把胜因归结到“神风”上,不过说实话,就算是没有台风,面对这样的长腿将军,日本人想败都难。
6, 也先帖木儿(元朝),元末名臣,当时的元帝国,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积压中,早已似一个膨胀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终于,因不堪忍受元朝治河官吏的压榨,数千河工在颍州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点起了轰轰烈烈元末农民战争的燎原烈火。战事突起,元朝政府促不及防,久疏战阵的元朝地方军队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颍州一地的起义很快演变为席卷全国的抗暴斗争。河南,山东,苏北大部分地区尽成起义军的势力范围。元朝连续派去镇压的几支部队相继被起义军全歼,事以至此,脱脱倒是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打算集中全国精锐兵力,毕其功与一役,彻底消灭起义军。想法确是不赖,可选将却选错了人,也先贴木儿顺理成章的成了平乱的总指挥,总督元帝国精锐部队,浩浩荡荡杀奔中原。战斗在河南打响了,也先贴木儿运气不错,他身边的先锋大将巩不班是个能打的狠角色,连战连捷,接连收复上蔡等重镇。谁料农民军趁夜打了次斩首行动,杀掉巩不班,吓的也先贴木儿拔腿就跑,接连后退几十里,连辛苦打下的城池都放弃了。如果元朝政府因此败临阵换将,估计损失还不大,可是脱脱赌博似的把宝押在了弟弟身上,又加派几十万大军增援,至此,也先贴木儿手握元朝三十万精锐部队,几乎已把元帝国的安危系于一身了。不过此后,战争史上最搞笑的一幕发生了,这位肩负平叛重任的大元帅因忌惮前此失败,带兵跑到沙河就不敢走了。天天在帐篷里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动,整天求神问卜,把胜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指示上。整整一个月,三十万蒙古军不打不撤又不走,成天里看主帅烧香拜佛跳大神,搞起了中国战争史上最啼笑皆非的"静坐战争"。如此下来,兵疲人乏,士气低落,"神灵"的指示没等到,起义军先行动起来了,某日夜里,起义军搞了次夜袭活动,估计也就是个试探性进攻,三十万元军当场炸了营。也先贴木儿蠢材一个,以为是发生了军变,二话不说拔马就逃,跑的比南宋长腿将军范文虎还快。三十万元军不明就里,自相践踏攻杀,至天亮时已经溃散的一个不剩,最后也先贴木儿带回来的只有一万残兵,一次深夜炸营便报销了二十九万大军,实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不二奇迹。
7, 李景隆(明朝)
朱元璋四子朱棣于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属北军首先在真定战役中击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但老将耿炳文很快稳住了阵脚,用顽强的防守将战役拖入了相持战。而这时,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讨伐燕王的战事。消息传来,朱棣竟然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场向身边将领们做了以论证李景隆是草包为主题的长篇报告,事实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战先拿朱棣的老窝北平开练,以五十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居然猛攻一个月毫无收获,反而被城里守军反扑打退了几十里。其实此战明军曾有数次机会破城,明军先锋翟能几度攻破北平城墙,可李景隆却妒忌翟能将得大功,慌忙鸣金收兵,以至战机稍纵即逝,终使明军困顿于北平坚城下。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高干子弟"心胸何其狭隘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无能表现给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队反扑的时间,朱棣集结主力部队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发动猛攻,本来明军打的不错,多次打退朱棣的骑兵冲锋,可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战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五十万大军全做了北军的刀下鬼。可笑的是,败报传来,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过,反而又给了他六十万大军,与朱棣的十万精骑在白沟河展开会战,结果李景隆又一次在关键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导致六十万大军再次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朱棣乘胜追击,相继占领山东多个重镇,若非明朝将领盛庸等人浴血奋战,阻击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难之役"在当时就提前结束了。两场大战,报销明朝一百一十万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如果说三场大败只能说明李景隆的无能的话,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他的无耻了,自盛庸击败朱棣后,靖难之役形成了拉锯战的形势,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险招,饶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其实此时还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军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来,依然有击败朱棣的可能,而李景隆却表现出他无耻的一面,他居然勾结朱棣,主动打开了城门,放北军破城而入,至此,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彻底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号永乐皇帝。
8, 袁应泰(明朝),字大来,凤翔人。受命镇守辽东.袁应泰到任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着想干出点事业来。一切非跟熊廷弼反着来,之后,袁应泰就开始了他昏招迭出的过程,辽沈战役前,他大体犯了两个傻。第一,一改熊廷弼治军从严的作风,改为治军从宽,导致部队纪律日益败坏,战斗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与满洲人勾搭连环的蒙古人,企图"以夷治夷。"这样一来,部队战斗力受损不说,辽阳沈阳两大坚城更被满洲人插入了无数颗内应的钉子。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奴尔哈赤看在眼里,公元1612年,清军先发制人,八路大军出攻沈阳,揭开了辽沈大战的序幕。于是,袁应泰开始了他继续冒傻气的闹剧,一开始袁经略雄心勃勃,很想一战击败清军,谁料沈阳一战,清军以事前被袁应泰安置在沈阳的蒙古人为内应,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沈阳坚城。更要命的是,在沈阳被清军猛攻的时候,袁应泰脑袋注了水,居然忘记沈阳城外还有一支由川浙部队组成的精兵,竟然没有下令救援沈阳,结果,川浙军在沈阳城陷后主动出击,在浑河南岸阻击住了八旗军主力部队,战斗打的昏天黑地,坐镇辽阳的袁应泰却已经被八旗军的攻击吓破了胆,竟然坐视川浙军被八旗优势部队围困而不救,严令各部队放弃辽阳周边要塞,集中兵力死守辽阳,浴血奋战的川浙军虽杀敌无数,最终寡不敌众,被数倍于己的八旗铁骑全歼,也使明军失去了一支最可为倚重的力量。更严重的是,由于袁应泰消极防御的荒唐指挥,辽阳外围门户大开,其实已成为一坐孤城,八旗军很快将辽阳重重围困,明军在野战不利的情况下依旧死守,关键时刻,又是袁应泰收容的蒙古难民发挥了内应作用,突然发动袭击,不但烧毁了明军的储备物资,更帮助八旗军打开了城门,辽阳重镇终于落入了满清的手中,袁应泰见大势已去,扯了块白布在城楼上上吊殉国,虽然指挥愚蠢,可其人还算是条汉子。综观满清早期与明朝的辽东争夺战,可以说发生在公元1612年的辽沈战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之前的满清虽然屡次击败明军,但因为熊廷弼积极防御的战略,始终无法在辽东站稳脚跟,辽沈战役后,满清占领辽阳沈阳两大坚城,并定都沈阳,终于有了最稳固的"根据地"。为其势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而在辽沈争夺战的过程里,正是袁应泰战前战后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挥成全了满洲人的胜利。
9,杨嗣昌(明朝)。先说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想法确实不错,要是实行的好,足够把李自成置于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钱,明朝早就国库空虚了。杨嗣昌病急乱投医,居然用起了汉武帝时代的"均输法"。结果,大笔的军饷平摊到普通百姓身上,军费没筹集多少,反而以火浇油,搞的原本没造反的地区也叛乱四起。活不下去的农民们更是铁了心跟随李自成造反了。杨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错,他提拔熊文灿做五省总督,本来此时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官军连战连捷,已经几乎要把农民军赶尽杀绝,杨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烂招降农民军,这下可好,原本走投无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绝处逢生,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熊文灿做事更是迂腐,他仅仅是得到了农民军口头投降的承诺,便接纳了农民军投降,结果张献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没有解除武装,反而得到熊总督大批粮草赈济,直接帮助了人家休养生息。待到羽毛丰满,原本已经投降的农民军们脸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战火又起。明朝白费了大批粮食军费,却最终功亏一篑,成了毫无收获的瞎折腾。再说"攘外必先安内",想法很好,明朝绝不能两线作战,必须要首先安下一头,全力对付内患,可自古以来,谈判都是要凭实力说话的,否则只能任人宰割。杨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却被关外的满清当猴耍。公元1638年,满清皇太级统帅重兵饶过山海关入寇中原,在北京周边地区大肆杀掠,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嗣昌还傻不拉唧的想着"议和"。驰援京城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只说了一句反对议和的话,就被杨嗣昌怀恨在心,接着公报私仇,先是只分给卢象升几千老弱兵卒,企图把卢象升往虎口里送。满清也知卢象升是明朝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集中重兵把卢象升包围在巨鹿,危机时刻,杨嗣昌坐拥重兵,竟眼看着卢象升身陷重围而不救。卢象升浴血奋战,与清军数倍于己的精锐部队激战一整天,在手刃数十清兵后慷慨殉国。满清大军肆虐中原,杨嗣昌总督各路援军,竟然畏敌如虎,不敢与清军交战,装备精良的明军眼睁睁的看着清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烧杀抢掠。此次入寇,清军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杀掠平民二十万人,明军不敢与之交战,只是默默的跟在清军身后,礼送清军出境,如此打法,连清军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级命令士兵们在树上写下"百官莫送"的字样,嘲讽杨嗣昌,此种羞辱,为中国历史所罕见。崇祯十三年,杨嗣昌亲率大军南下围剿张献忠,明军初战得利,将张献忠打的全军覆没,关键时刻,杨嗣昌妒忌病又犯,与属下大将左良玉与贺人龙闹意见,结果两位大将罢工撂挑子,虎落平阳的张献忠终于逃出升天。之后,张献忠在湖北四川一带大打游击战,把杨嗣昌耍的团团转,当地百姓编成民歌嘲讽杨嗣昌"好个杨阁部(指杨嗣昌),离我三尺路。"转来转去,张献忠趁杨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机会,奇袭襄阳,杀了明朝的襄阳王,远在四川的杨嗣昌如闻青天霹雳,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无奈之下,杨嗣昌拿了一瓶毒药,一仰脖服毒自尽了。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们来说,杨嗣昌算得上屡屡救他们逃生的大"恩公"。
10,赛尚阿(清朝)
赛尚阿,蒙古正蓝旗人,字鹤丁,嘉靖年间中举,一直做到清朝的军机大臣,并曾是清朝咸丰皇帝的受业恩师,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蒙古大儒。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初,许多清朝高官还不以为然,认为只不过是小股乱匪,赛尚阿却认定这是大患,力主从速剿灭。此时的洪秀全,已在广西武宣自称天王,并设立五军,正处于羽翼初丰之时。赛尚阿的想法本不错,趁起义大乱未成,将太平天国的苗头掐死在摇篮里。咸丰帝对赛尚阿的见解也大为赞赏,赐赛尚阿"尚方宝刀",命其率领大军南下平乱。他对面的对手正是太平天国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杨秀清,赛尚阿大军出京,一路走走停停,磨蹭了俩月才到广西,而此时的太平天国,接连在桂平等地战胜清军,并趁势攻克永安州,太平军在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其政治制度。说起来,也正是因为赛尚阿进军缓慢,给了太平军一展拳脚的空间,不过事情到了这里还不算坏,因为此时的太平军实力有限,困守永安孤城,极易被清军包饺子,应该说局面还是处于危急之中。此时的赛尚阿终于赶到了前线,听闻永安沦陷,赛尚阿的第一反应就是撤,火速把军营向北移到了阳朔,很想以静制动。结果兵势有限的太平军得到了最好的休整机会,清军也丧失了拿下永安一举歼灭太平军的最好战机。
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对清军有利的,清军大兵压境,深壕高垒,兵少粮乏的太平军这么僵持下去拖也被拖死了。双方果然相持数月,但赛尚阿文官出身,不懂驾驭武将的方法,搞的两位大将乌兰泰和向荣相继与他闹意见,出工不出力,这段时间里,太平军在永安大搞整顿,封王封官,整个"国家"的制度已成雏形。洪秀全是明白人,深知如此相持必不能持久,于是在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以决死一战的勇气全线突围,赛尚阿还算勇猛,硬着头皮上前线督战,谁料清朝几十万大军竟然在太平军的冲锋下一溃千里,太平军终于成功冲出永安重围,至此,原本局于广西一地的太平军起义,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大起义。
经此一战,赛尚阿彻底的被太平天国的攻势吓跑了胆,死躲在阳朔不敢出来,毫无后顾之忧的太平军转战千里,终于冲出广西,杀向华中腹地,至此,太平天国的燎原烈火,已经彻底无法阻挡了。在太平天国最困难的时期,赛尚阿以其愚蠢的指挥与胆怯的应对,终于成全了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蒙古骑兵曾经横行欧亚大陆,于是人们日常认为蒙古人只打这种陆地机动战。但实际上,蒙古人也进行了很多海洋战争。日本、高丽,整个东南亚,都在蒙古的海上征服范围内。
这个战略的发起者是忽必烈,史称元世祖。庙号被称为“祖”,主要是他在中原之地的统治影响,当然,包括对东南亚、高丽、日本等的影响。 让忽必烈彻底入主中原的一场战役,恰恰是海战。那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大海战——崖山海战。
公元 1279 年,大宋王朝到了最后的时刻,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退,整个南宋政府以及军事势力都集结在了如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崖山之上,那是两座小岛。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门。当时南宋流亡政府的军事长官张世杰,认为此地可建立抗元基地,徐图复国。可惜最后的结果是,连皇帝赵昺的舰艇也被围住,陆秀夫背负皇帝跳海而亡,南宋十万多人投水而随宋灭亡。
崖山海战之后,忽必烈真正成为了中华皇帝。当时的中国,在 历史 上第一次完全被异族统一。从公元五世纪开始,到公元十二世纪,突厥人和女真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忽必烈做到了。
但在崖山海战之前,忽必烈就在为这一战做准备。 忽必烈要征服的,绝不仅仅是中原之地。高丽、日本、东南亚都在其中。这也是他不得不选的一步。因为虽然中国古代王朝受海上威胁远小于边塞,所以向来是轻海防,重边塞之防的。连中国诗都有边塞诗,可没有海上诗。而南宋却是“襟江带海”的,地处东南,不发展水上军事是不可能的。
忽必烈要灭南宋,第一步是要防止那些海上势力结成统一抗元战线。如果高丽、日本、南宋三者结成一个海上三角联盟,那对他的中原战略并不是件好事情。尤其当时的高丽,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都非常先进,这可是能弥补蒙古骑兵的短板的。 同时,取得这些区域的控制权,将对元的世界性贸易有很重要的影响。
于是,忽必烈很早就开始布局。
忽必烈对于高丽的征服,很取巧。主要是借着高丽的内乱,拉一边,打一边,然后形成控制,甚至把高丽变成了一个行省。
高丽在南宋时期,掌握实权的并非其建国王室的王氏,而是武臣集团。他们统治的手段就是武力征伐,跟蒙古人有点像。但当蒙古兴起之后,高丽武臣也是无法阻挡的。但他们不愿意屈服,绝不俯首称臣,三十多年间,蒙古人入侵高丽,有七次之多。直到忽必烈做了大汗之后,才将蒙古骑兵撤出高丽。
忽必烈的方法是嫁女儿。他把女儿嫁给了本来在蒙古做人质的高丽世子王禃的儿子。当然,他派兵送王禃回去,很轻易地让王禃压制了武人集团。王禃自然是俯首称臣。在此之后的历代高丽王都娶蒙古公主为后,高丽王室,也是大元的驸马,蒙古语叫“古列干”。
当时的高丽人已经全盘蒙古化,济州岛被改为了牧场,说蒙古话,穿蒙古衣服。他们随时听任大汗的支配,被召往北京,流放或免职,都是元皇帝说了算。(按:见《草原帝国》)
对于忽必烈来说,这是成功的统治。
而对于高丽王室来说,这也是很好的结果,因为如果忽必烈不支持,他们总是被武臣集团打得无容身之地。王禃在高丽王朝的庙号是“元宗”,但武臣集团想废就废,还是忽必烈出兵帮他重登王位的。
而后,王禃要求忽必烈把女儿嫁给王室,也就自然而然。从此高丽王室变成了蒙古的“黄金家族”成员——因为国王的母亲是蒙古籍,蒙古女子地位很高。
从那时起,蒙古在亚洲的战争,经常有高丽人做马前卒,比如,忽必烈征日本,就有很多高丽兵。
当日本遇上蒙古人,也经历了很多第一次。 在日本 历史 上,本土是没遭受过入侵的,因为地理环境特殊,只存在长时期的内部斗争。但忽必烈让他们见识了什么叫第一次。其执政者都是北条时宗(公元 1251年-公元 1284年).忽必烈两次下战书,北条时宗全部拒绝,拒绝的部分原因很中国化。
众所周知,中原天子本就注重称呼,日本遣隋使递交国书给隋炀帝,抬头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就不想见他们。当忽必烈给日本发出劝降书时,口气也很不客气,居高临下,将日本称作小国,日本武士首先不接受。说是为了尊严,不惜性命,也要抵抗蒙元。
元给日本的两封国书,均见于《元史·日本传》,第一次是元世祖至元二年,其中说:
中间就是连哄带吓,让日本投降。最后是劝诫,如今四海一家,既然是一家人,没必要分开不通音讯,来我大元的怀抱吧,让日本皇帝好好考虑,没必要动刀兵——
这封书是由高丽王派人做向导带去的,“日本人拒而不纳”。蒙古人也不是好惹的,还抓了两个人回来(塔二郎、弥二郎),但最终,被放回去了。
两次的拒绝,导致了元对日本的两次军事行动。一次是公元 1274 年,当时南宋还没灭亡,忽必烈征发高丽船工、民夫三万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战舰。当年十月,以忻都为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领大军三万,从朝鲜的合浦出发,浩浩荡荡远征日本。史称“文永之役”。
第二次是公元 1281 年,史称“弘安之役”,忽必烈派军 十四万,海陆军联合,于当年六月,在高岛和平户等岛登陆。结果是,铩羽而归,几乎全军覆没。
忽必烈征日本失败的原因大概是:
1.忽必烈用人不当。
两次征日本,忽必烈虽然在军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人员任用上,都不是很好。蒙古兵驰骋疆场,可以大展所长,到了水上,就不怎么样。所以忽必烈用高丽兵、投降的南宋兵士来做主力。弘安之役中,蒙古兵大约是四万五千人,汉兵和高丽兵约十二万。包括蒙古兵在内,都是不想打这个仗的。莫名其妙在海湾里停了好久,一场飓风,全部淹没。
2.忽必烈不听劝谏。
高丽国王三番五次劝谏,大汗呀,日本列岛附近气候多变,波涛汹涌,不能轻易征战。最好连使者都不要派。忽必烈一边跟日本通信,劝其投降,一边不断把兵将送到海上。日本通事曹介升等告诉他:“高丽迂路导引国使,外有捷径,倘得便风,半日可到。若使臣去,则不敢同往;若大军进征,则愿为乡导。”
这个意见忽必烈是听了的,他说,如果是这样,那就等等。但是没过几天,他就派大军前往,结果“诸将未见敌,丧全师以还”。
他们是准备攻打日本太宰府,但是还没见到敌人,就被飓风灭了。
3.指挥系统有问题。
当时忽必烈派出的统帅有四个,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忻都、洪茶丘,结果四个人意见完全不一样。阿剌罕和范文虎到高丽金州与忻都、茶丘会军之后,商量了一个月,没有作战计划。
大军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壶岛,移五龙山。八月一日,他们还在争吵,结果飓风就来了,范文虎等“各自择坚好船”,抛弃十余万兵士,自个逃命了。到了七日,日本人反过来迎战,除了战死的,全部掳掠而去。
这些被俘虏的人,分门别类对待,蒙古人、高丽人、北方汉人,统统杀掉。只让新近投降了蒙古的南宋兵做奴隶。——
“七日,日本人来战,尽死。余二三万为其虏去。九日,至八角岛,尽杀蒙古、高丽、汉人,谓新附军为唐人,不杀而奴之。阊辈是也。”
4.日本兵的兵器也很先进
当时的日本锻造技术非常强,堪称世界一流。普通刀剑,遇上他们的刀,简直是平常兵器遇上了屠龙刀倚天剑。铠甲也很强劲,以蒙古人的箭,竟然也射不穿。
从此之后,忽必烈放下了日本。忽必烈安慰自己说:“日本未尝相侵,今交趾犯边,宜置日本,专事交趾。”(《元史·日本传》)
日本没来打大元,大元也就不惹他了,放开日本,专打交趾。
在印度地区,忽必烈也是乏善可陈。当时他针对的主要是四个国家,安南王国(东京和今越南北部),这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部分。占婆王国(今越南中部和南部),这是婆罗门教和佛教影响的印度文化。柬埔寨帝国(当时称吉篾帝国),这也是印度文化一支。缅甸帝国,也是印度文化一支。
忽必烈的操作方法一样,先恐吓,恐吓不听,派兵征伐。然而,他们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除了在缅甸有点收获之外,其他都是无功而返。
占婆国王接到忽必烈的恐吓信吓坏了,投降了,但国内人不同意。忽必烈从海上出兵,自广州到占婆,结果被游击战争击退。在缅甸和柬埔寨,元兵都打了进去,但是缅甸人一看打不过,投降了。
《水浒传》里常有一句话——“钻到爪哇国去了”,爪哇国是东南亚古国,其境主要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地方也不大。当时的爪哇国国王是在爪哇岛动不得谏义里国王,力量很弱。但忽必烈于1293 年派了一支三万人的远征军,从福建泉州的海上出发,领兵的是两个汉人,一个叫史弼,一个叫高兴,然后占领了爪哇国的首都谏义里。结果,又很快被岛上的人打了出来。
忽必烈的在高丽、日本、东南亚一带的殖民远征,都不太顺利。在海上的战争,除了崖山海战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胜利。
但忽必烈通过这种海上远征,打通了东南亚的海域交通,并将海域控制权捏在手里。让一个本来处在陆地中心(草原)的民族,融成了一个兼有陆地和海洋的超级帝国。在经济上,也因此形成了环绕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东南海岸的贸易圈。这种经济贸易,是世界性的。
而这一系列的动作,对后世中国的版图疆域稳定,影响深远。
为什么说南宋的彻底崩溃从丁家洲之战开始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大元”,这成为宋元局势的转折点。
蒙古国的国号全称为“也可蒙古兀鲁思”,汉人有时会称为“大朝”。忽必烈取《易经》里的“大哉乾元”之义,定“元”为新国号。“元也者,大也。在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大之至也。”“大元”,不仅象征着忽必烈准备继承成吉思汗传下来的大业,也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纳入中原王朝体系,名正言顺地侧身于夏、商、周、秦、汉、隋、唐大一统的王朝序列。
从蒙古人的角度来说,忽必烈的行为意味着对蒙古的背叛。但对于北地汉人来说,则可谓万众欢欣,因为从此他们不用再为给蒙古人卖命而感到羞耻,他们将效忠的是一个代表儒家传承与华夏正统的朝廷,至于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哪一族的,没人关心。而对于很多南宋的士大夫与豪族来说,投降元朝,这是顺应天下改朝换代的大势,而不是降敌,这似乎完全对得起祖宗。
定“中统”年号,都燕京、立朝仪,以“省院台大臣御前奏闻”取代蒙古传统的忽里勒台会,直到改国号“大元”,忽必烈依据中原各个朝代的传续建立了一个起码在表面上完全汉化的朝代,这个新生的“大元国”也成为南宋投降一派的上佳遮羞布。至此,南宋大势已去。
1273年二月,在攻下襄樊后,对于下一步的出兵,忽必烈集团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以姚枢、阿术、阿里海牙为代表的主张立即挥师南下,直取临安。徒单公履曾说:“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此其时矣。”阿术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备见宋兵弱于昔,削平之期,正在今日。”
而以许衡为代表的则主张暂缓发动全面攻宋之战,因为攻占襄樊用了五六年时间,军费开支占去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忽必烈的财政体系也有些不堪重负。
忽必烈最终还是采取中和意见。一方面扩军备战,刘整继续训练水军五万多,又在各地造船三千艘,同时签军十万。另一方面,在宋元前线组建军管机构,由伯颜进行总负责,并加强屯田投入,以缓和财政的压力。
忽必烈为发动灭宋之战,迅速地做好了全面的准备。与此同时,南宋方面的备战却是一片混乱与无序。襄攀失陷后,朝廷对于主要责任人只是做了表面上的惩处:范文虎官降一级,到安庆府任知府;李庭芝及其部将苏刘仪却遭贬黜。因为吕文焕投降而提出辞呈的吕氏集团将官,全部继续留任。
同时,升汪立信为兵部尚书、京湖安抚制置使,负责对元军的全部防御战。高达为宁远军节度使、湖北安抚使(后来降元);夏贵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后来降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问罪”南宋,宣布南伐的开始。
忽必烈在诏书中,将罪过直指南宋唯一还能领兵统帅的贾似道,声讨贾似道“无君之罪”,“皆彼宋自祸其民”。包括拘留郝经、贪湖山之乐、聚宝玉之珍、弗顾母死夺制以贪荣,乘君宠立幼而固位,以已峻功硕德而自比周公,欺人寡孤儿反不如石勒。
可谓字字诛心。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样一份来自敌国的诏书,却成为后人视贾似道为“奸臣”的铁证。1274年三月,贾似道因母亲去世开始丁忧。
1274年七月初八,宋度宗“违和”,一天后突然去世,享年35岁,而且是在还没来得及册太子的情况下就去世。去世后一个月,忽必烈发布了攻宋诏书。宋度宗的去世,有许多的疑点,然而史料缺失,后人只是关注于他的“夜御三十女”,却没办法认真审视这个传说中荒淫羸弱的皇帝到底对南宋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前线的元军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临安却陷入皇帝去世,办国丧、立新帝的混乱之中。正在丁忧的贾似道,在执政、侍从、两省台谏的共同上疏之后,终于被起复,重回朝廷。
七月,元军兵分两路,左路由中书右丞博罗欢为帅入侵两淮,牵制南宋兵力。右路集襄阳主力二十万,以左丞相伯颜为帅,沿汉水而下。九月攻占沙洋,守将边居谊所部三千人战死;十月底攻占复州(今沔阳),逼临鄂州;十二月,进围汉阳军,都统王达八千兵战死,夏贵向东逃回庐州,朱禩孙向西逃回江陵,权知汉阳军王仪投降;鄂州守将程鹏飞、张宴然投降,元军轻松地突破了长江防线。
在这期间,在襄阳投降的吕文焕发挥了极其得要的作用。在其出面招抚下,从1274年年底到次年的一个月时间里,沿江制置使、知黄州陈奕降敌;知蕲州管景模和副将吕师道(吕文焕之侄)降敌;知江州钱真孙和守将吕师夔(吕文焕之侄)降敌;知安庆府范文虎(吕文德之婿)降敌;池州张林降敌;五郡镇扶吕文福(吕文焕从弟)降敌。吕文焕虽然未必是南宋灭亡的主要因素,却无疑是宋亡的最大推手。
1275年正月十五,贾似道上了一份出师表。“自襄有患,五六年间,行边之请不知几疏,先帝一不之许……向使先帝以及两宫,下至公卿大夫士,早以臣言为信,听臣之出,当不使如此。”这份出师表,道尽贾似道的沧桑与无奈。然而即使如此,太后太后谢氏,依然要求他坐镇临安,不想让他在外领兵。无奈之下,贾似道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三个孙子全部留在临安,作为人质,才得以离开。
正月十六,贾似道率十三万兵、战船二千五百艘,以孙虎臣为前锋,夏贵为水军统帅,屯驻于丁家洲(安徽铜陵长江中)。二月十九日,宋元开战,元军在大江两岸架设回回炮,利用步骑夹江列阵。在火炮与战船的冲击下,三面受敌的南宋水军由于缺乏陆上军队的掩护,死伤惨重。先逃的是夏贵,这人能活到82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然后是孙虎臣,他总结了一点:“吾兵无一人用命也”。
元军顺势掩杀驻于鲁港(安徽芜湖南)的贾似道中军。军心全失的十三万南宋主力,大部分被歼,军队完全崩溃,沿江州郡“大小文武将吏,降走恐后”。饶州(江西波阳)知州唐震城破自杀,通判万道降敌,知和州王喜降敌,建康都统翁福降敌;沿江制置大使赵溍、知镇江府洪起畏、知宁国府赵可与、知隆兴府洪益皆弃城而逃;江西制置使黄万石从隆州逃至抚州;江淮招讨使汪立信自杀而死。
贾似道人生的最后一战,就此悲惨的结束。临安,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在元军的面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5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