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官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如今我们的教材上经常就会说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了,然后大臣们好日子就到头了。的确,清朝时期的官员日子确实不好过。比如说,首先,你平时需要谨言慎行,因为清朝的文字狱非常折腾人。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清朝时期的明史案。
我们知道,如今在正史中,明史是由雍正时期的张廷玉编纂的。但是在清朝,还是有不少汉人想要自己编纂明史的,毕竟他们也想把汉人的一些文化留下来,如果抛开整体水平不谈的话,其实当时民间士大夫自己编纂的明史,就可信度而言要比清朝高一些。当然了,整体水平上肯定没有张廷玉那个版本好。
但那时候清政府是禁止民间私自编纂史书的,当时湖州知府叫做陈永命,他在任时期受下属举报,说是自己纵容庄家自己私自编纂明史。并且当时事情闹的很大,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就要求严办。
结果就是,陈永命一家老小,男子皆被诛杀,女子被发配前往宁古塔。本来只是一件小事,结果到后面人却是越杀越多,但最后因为这件事情,总共就有两千多人脑袋搬了家。可见清朝时期做官多难。
而我们在对比一下明朝,明朝时期的官员,为什么说日子比较好过呢?因为其实明朝时期的言官制度比较发达。
这个言官制度是在历代的御史制度上推广出来的,包括御史和给事中都是言官。并且他们级别虽然不高,但是弹劾的效果却不一般,因而明朝初期,有不少人因此脑袋搬了家。
但相对应的是,言官制度也可以用来约束皇帝。比如明朝时期的正德皇帝,想要出门,结果言官是大力劝阻,到最后也只能出去一次。而万历皇帝呢?更不用说了,连想把紫禁城给修缮一下,结果冒头刚一出来,言官们就来堵大门了。
而且明朝时期还有一个内阁制度,这个内阁大臣刚开始权力不大,但是到后来的时候,因为皇帝经常交办差事,所以权限也是不断扩大,在张居正时期,内阁首辅的地位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也就是明朝时期为什么到后来,皇帝做事总被制约,大臣日子比较好过的原因,其实说到底就是权力二字。清朝时期,康熙、乾隆、雍正三位皇帝,当时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结果手下大臣没有了护身符,自然日子不好过了。
对大臣来说,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的上班时间,不过,对于皇帝来说并不像规定的那样,一到点就坐于金銮殿之上。要知道,清朝的顺治和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还很年幼。所以,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上学。顺治亲政前,朝政之事都是多尔衮在处理。
其实,现在看到的“上朝”时间,准确来说应是皇帝的起床、请安和早读的时间。那时候,皇帝起床梳洗完毕后,第一个任务是去长辈处问安。康熙朝的请安时间较晚,约在巳时。
清朝对于皇帝的晨读很是重视,内容是前朝如何治理国家的经验,即:《圣训》和《实录》。请安和早读,除了国朝大典外,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内容。之后是早饭时间,接着才是正式的工作时间。虽然是正式的上班时间,但皇帝的身份太不一般,对于上朝的大臣们来说自然就有诸多限制。
首先,就是“下马碑”。乘轿者必须下轿,骑马者必须下马,皇宫的各个入口都有此碑。不过,也有免于下马者,如年岁高的官员,或者被皇帝特别赏赐可以骑马、乘轿进入紫禁城的官员,后者被称为“赏朝马”。《茶余客话》为清朝人阮葵生所著,里面就写道:那些年过65岁的大臣,是可以骑着马进入紫禁城的。如果从东华门进入,在箭亭下马;若从西华门进,在内务府总管衙门前下马。
在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见重臣——军机大臣。此后,才会召见其他大臣。此外,清朝皇帝的办公地点,并非影视剧所展示的——太和殿(金銮殿),而是乾清门、乾清宫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地方。在顺治和康熙时期,他们在乾清宫读书、召见官员及接见外国使节等。到了雍正时期,他将日常政务的处理,搬到了养心殿。
至于乾清门,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场所,接受大臣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并处理政事。在顺治时期,御门听政的时间在早课之前,百官纷纷表示过早起床影响工作。于是,康熙帝将时间改到了辰时,也就是早上7点到9点。嘉庆以后,皇帝渐渐懒惰,使御门听政就逐渐被废弃了。
既然上朝的时间那么早,那在没有路灯和手电筒的年代,这些官员如何找路?
手执火烛,这是绝对被禁止的。《清朝野史大观》有如此记载:这些上朝的官员,基本都是从东华门进来。不过,第一个进宫的不是官员,而是载着坤宁宫祭神用的猪骡车。都知道,在明朝,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朝,则成了祭神的场所。除了一些特殊日子外,每天都会朝夕祭祀。
骡车进入后,才是大臣们分等级顺序依次进入:先是奏事处官员,后是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再是各省提塘官。他们都会提前将公文和报告递送,皇帝极有可能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于是,这一拨进去的人,是特许可以给灯的。其余的大臣们,就真是摸瞎了。
于是,不如索性早点到,可以蹭光。
看看对当时的记录,有灯的极少,仅限于“奏事处有灯、讲官有灯、南书房有灯”。而那些候着的官员,本是静静等于东华门外,一见有灯来,大家都争相跟随其后。据说,竟然还有大臣因为雨天路滑不慎跌落御河丧生的不幸事情发生。若为赶个上朝,丢了自己的命,真不知值不值得。
但是,不要以为趁着天黑外人就可以混进紫禁城。从汉朝开始,进入皇宫就有了规定,可以进出宫门的人,他们的身份信息会被制成“二尺竹牒”,被称为“门籍”。这些门籍会挂于宫门,进出的人,需身份信息吻合,才能进入皇宫。
后来,纸张普及,就有了簿册,放于长安门,如果有官员身体有恙,会在册子上备注“病”。此外,清朝还有一个“合符制度”,阴文和阳文吻合,才可放行。
所以说,如果遇到一位勤政的皇帝,大臣们也是挺辛苦的。一大早出门,被皇帝召见后,还得回到自己的办公地点继续办公。虽然,那时并没有给大臣们明确规定一天的办公时间,但是,在京的大臣们,随时都要准备着,等待皇帝的召见。
当然,不是所有在京大臣都有资格参加朝会。
由于清朝官员品级众多,共有九品十八级,所以,清朝官员数量庞大,而能够参与朝会的京官只限制在了三品及以上的官员中,并且,受明朝按照官员品级安排位置的影响,一品官可以在太和殿内朝见君主,二品官员可以在门外,三品官员则要在更外面。
据记载,一品的官员有太师、太傅、太保、总督、驻藏大臣、三殿三阁和太子太保、少师等,二品则包括总督 、山东巡抚、巡抚和漕运总督等,三品有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按察使等。也就是说除了上面的官员和一些三品及以上官员以外,其他的官员则连朝会面见皇帝的资格都没有。
他们确实大部分需要很早起来赶到皇宫里面去上早朝,用我们现在的时间来看,有的大臣可能在一点多的时候就要往皇宫赶路了,因为当时皇帝有时候可能在三点钟就要起来,所以为了早朝不迟到,只有早一点起来去皇宫,毕竟当时皇宫真的很远的。
差不多在早晨3点左右,官员们就必须要在东华大门口等候。不管官职有多高,他们只能在皇宫里走。一般来说,早上5点左右,宫门打开,大臣们排队进入。按照规定,除部分官员送文件外,其他官员是不可以点灯的,因此大臣只能在黑暗中走宫路。他们摔下来的跑下来的并不少见。
当然了,还发生过一些糟糕的事情,比如说一个官员在雨天的黑暗中走到皇家河里淹死了。这些真的都是发生过的,所以啊,很多的东西也确实不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轻松,可能别人真的是过得也很难啊。当官可能确实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却也有不尽的辛酸啊。
当然了,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利和报酬确实也应该付出很多的努力,不然是不能够得到收获的。对于当时的这种早起上朝确实也还是让我有一些震惊的,毕竟现在的我们要是一点起来上班,那可能真的是会绝望的。
好了,最后还是给大家总结一下,确实因为清朝的大臣也是不容易,需要很早就起来,然后从家里出发去到皇宫上早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娥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她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