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春秋五霸的故事。
"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壮,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在这些说法中,有两位君主基本上得到了全票的认可,一定是"春秋五霸"的成员: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对"霸主"这个称号的定义,正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得来的,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一、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二、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三、举行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晋文公的称霸路线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击败了被称为南蛮的南方强国楚国之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举行了践土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颇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和楚庄王,在"五霸"评选中的得票率也非常高。
这两位君主都是以其赫赫武功而名列霸主之位的,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拓展领土,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建立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而楚庄王则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但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晋国,为先祖雪耻,而且问鼎中原,"窥中国之政",楚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周天子的脚下,中原诸国大多臣服楚国。
但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
而剩下的那一霸,每一种说法,就真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辞通》所认可的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曾经箭射周天子,两次击败周天子组织的诸国联军,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有霸主风采的君主,但郑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他所打败的也基本都是虢、卫、蔡、陈、鲁这样的小国,根本没有与春秋的四大强国齐晋楚秦交过手。
《四子讲德论》、《白虎通·号篇》和《汉书注·诸侯王表》所认可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确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对中原传统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短时间的冲击,吴国曾经几乎灭掉楚国,打败齐国,但一般学者认为吴国的霸权只是区域性的,根本不能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所创造的霸业相比。至于越国,它除了偷袭灭掉吴国之外,在与中原大国的战争中,胜迹寥寥无几。《淮南子》则认为,越国的霸权和吴国一样,也只是小范围内的霸权。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越国顶多只能算称霸江淮罢了,是不能称为天下霸主的。
《鲒崎亭集外编》的观点则比较与众不同,作者全祖望认为,春秋时期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称霸或者说堪称霸主的国家,真正的建立长期稳定的霸权的诸侯国只有晋国,因此,在晋国称霸的百年时间里的稍有作为的君主都是霸主。于是才有了一齐四晋的五霸组合。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还是《史记索隐》中的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列为五霸的说法,虽然宋襄公打仗不给力,但是他的确尊重周天子,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也举行了会盟,是有一些国家愿意尊奉宋襄公为霸主的。
这也是本人所比较倾向的一种关于"春秋五霸"的观点。
春秋五霸存在于东周的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周朝是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之后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阶段,东周与西周分界线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的标志性事件,迁都之前的周朝就是西周,迁都之后的周都是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和田齐代替姜齐,而春秋五霸就是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故事,想要了解春秋五霸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就从得从周朝建国后开始说起。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三年后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为王,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周朝建立之初,实际了分封制,将所有宗室子弟、有功大臣、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代替周天子镇守四方。
周天子周朝的政治制度其实是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每个诸侯国都是相对立的,拥有独立的军队,独立司法,独立的财政,诸侯需要做的就是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听从周天子征伐四方的命令,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但是周天子如何来制约诸侯国呢?
当然第一个办法就是维持强大的军力,周天子的军队在天下是最强大的,拥有天子六军,一军是12500人,这是威慑诸侯的军事力量,同时周公旦为了威慑诸侯,维持统治,想出了一整套形成制度的办法,这就是周礼,周礼就是一种以制度形式约束诸侯的礼仪制度。
周礼规定了大的诸侯国只能有三军,中型诸侯国只能有二军,小的诸侯国只能有一军,这是规定了诸侯国所能拥有的最大军力,在从制度上限制了诸侯国扩军备战的思想,同时周礼规定了诸侯由天子分封,大夫由诸侯分封,士由大夫分封,诸侯建立的是国,大夫建立的是采邑,士建立的就是家,这也就是国家的来历。
周平王东迁周礼还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继承人只能是他们的嫡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周朝的继承制度,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礼仪的制度内容,维持了整个周朝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也维护了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的从属关系。
西周的时候,周天子的实力还很强,但越往后,实力开始慢慢减弱,到了西周晚期,经历了周厉王的国人暴动和周幽王的犬戎之乱后,周天子的实力荡然无存,一是因为当初的天子六军被打光了,二是因为周天子因为不断地对外分封,直接归属周天子的土地和臣民越来越少,周天子是依靠土地和臣民的赋税来生存的,一旦土地和臣民减少,那周天子的实力就越来越弱,到了西周晚期,周天子的力量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与大型诸侯国相比了。
周周平王之所以迁都一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减弱,二是因为来自西北的西戎不断地威胁,所以从镐京迁到洛阳,但是迁到洛阳之后,周天子又无力控制原来镐京周边地区,于是到洛阳的周天子实力就更小了。周天子的实力一弱,诸侯国就开始强大起来
这个时候,原来用来约束诸侯的周礼就开始没人遵守了,人是如此,国家更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听从一个实力还没有自己强的周天子的命令,所以就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情况,也就是有诸侯国开始不遵守周礼了,实际上礼乐崩坏早从西周晚期就开始出现了,只是到了东周初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就得严重。
这个时候,有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站出来,代替周天子来行使周礼,这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春秋五霸,霸在当时的意思就是诸侯之长,也就是诸侯国中的首领,比王低一级,比诸侯高一级,但这个霸不是人人能做的,想做霸,就得有实力,实力强大了,才能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所以,春秋五霸存在的意义就是: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维护周朝的统治。
春秋五霸于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就站出来了,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提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意思就是:维护周天子,打击四方的戎、狄、蛮、夷,也就是周边的胡人和少数民族势力,维护华夏的正统。
齐桓公是第一任霸主,凭借的是齐国的实力,有贤相管仲辅佐,成为春秋早期天下第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此期间,还发生一件事,显出齐恒公身上还有深厚的周礼,这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63年,山戎人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桓公发兵攻打山戎,打败山戎人后回师,燕庄公为表感谢齐桓公,于是一直护送齐桓公回国到齐国境内
而根据周礼,诸侯之间相送不能出境,如果出境表示不符合周礼,为了维护周礼,于是齐桓公把燕庄公送到的齐国土地送给了燕国,还叮嘱燕庄公要向周公旦学习。齐国本来就比燕国强大,但齐桓公为什么还要送土地给燕国,他不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吗?
春秋五霸齐桓公当然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但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和霸主地位,这就是周礼制度在齐桓公身上残留,虽然周天子在当时的实力不行了,但周礼已经深入人心,这是周朝能够统治天下八百年的重要原因,齐桓公身为诸侯,是维护周礼的诸侯,这种维护已经深入文化,就算是礼乐崩坏,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事实上,越往后,诸侯国之间越不尊重周礼,越往后更倾向于丛林法则,谁强大,谁就称霸主,谁弱小,谁就被挨打,都说战国时期都是灭国之战,实际上绝大多数诸侯都是在春秋时期被消灭的,尤其是春秋晚期,比如晋献公假道伐虢中的虢国,还有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后来又被楚国所灭。
齐桓公之后的春秋霸主就逐渐开始变得不遵守周礼,基本上都是为了称霸而称霸,偶尔是用周礼的,都败得很难看,比如宋襄公,与楚军交战时,没有趁人之危,在楚军渡河时没有半渡而击之,反而等楚军过完河列完阵再交战,再战宋襄公战败,第二年就去世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周礼成了笑话,因为人人都不遵守,周礼就成为一纸空文,而坚守周礼的人,都成了笑话,宋襄公就是最好的例子。
春秋诸侯国地图甚至后来出现的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从楚国率军一直打到了周天子所在的洛邑,要向周天子的使臣问象征九州的九个鼎的大小形状,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来源,楚庄王的野心已经在天下人面前显露无疑,就是有称霸天下的意思。
实际上到了春秋中后期时,周天子的实力完全沦为看客,诸侯之间的战争也逐渐演变为灭国之战,像齐桓公那样,打败对方既不夺财也不侵地的行为,已经没有了,周礼已经完全崩坏,整个春秋中后期就充斥着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来打败对方的战争行为。
因为宋襄公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仁义之君。我们都知道,太史公撰写的?史记?被古往今来的文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记载详实,史学价值丰富,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宝典,在文字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太史公曾经列举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合称为?春秋五霸?。现在被贬损的一无是处的宋襄公也俨然位于此列。为什么宋襄公能够被排进这个排名呢?
首先,要从我们的评价体系开始说起。现代人心目中的?大国?,是军事实力,和幅员辽阔的?强国?,这种逻辑,主要来自于自秦朝以来,我国专制政治的?法家传统?。法家一切以国家军事实力为最高追求指标,认为?国进民退?,国家的强大甚至要用人民的羸弱作为垫脚石。对此,商鞅提出了?驭民五术?,统治者只有把民众折腾的?辱,弱,贫,愚?才能稳坐钓鱼台。?家不积粟,上藏也,国不蓄力,下用也?,必须要让老百姓没有余粮,他们才能卖力干活;必须要让民生民力被消耗一空,免得百姓造反。
遵守着这样评价体系的法家,自然对?秉持仁义?的宋襄公充满了鄙视。最早对宋襄公开炮的,就是法家除商鞅之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韩非。他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对这种?仁义?的嘲笑,并且在书中大骂对宋襄公持有肯定态度和孔子孟子两人。我们要知道,自秦汉过后,中国的专制王朝就是?儒表法里?,尽管用儒家包装自己的外壳,但是内部运行的是法家政治。孔孟所秉持的?王道?,那套?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得乎丘民为天子?,君以民为本。已经成了所有人不屑的东西。
但是太史公,并不是?法家信徒?,他仍然对儒家的传统,对周朝政治充满了肯定。在司马迁的价值观中,宋襄公不论是为君还是执政,都做到了?以民为本?,他自然就把宋襄公列入了?春秋五霸?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4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麦铁杖是谁他的生平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