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戚家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那就是人人称赞的民族英雄。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浙江义乌成立的戚家军,在戚继光的统领下,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拥有着东亚最先进的装备,戚家军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的斩级记录,让这支军队被誉为“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然而,这一支为朝廷立下无数功勋的戚家军最后的结局竟是那三千三百名戚家军死于非命,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关于戚家军被残酷绞杀,要提到一个历史事件——“蓟州兵变”。通过《明史·神宗本纪》中没有任何相关记载的情况来看,这次兵变似乎并不起眼,但若是再去研究另外几本史料,就会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背后隐藏了明末历史上一幕血腥且耻辱的悲剧。
如《神宗实录》、《明史》、《两朝平壤录》等史料,其中的《神宗实录》有提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大概解释了“蓟州兵变”的前因后果,其中的防海兵就是戚家军,给他们定下的罪名是戚家军因为朝廷没有按规定发放给他们钱粮与赏赐而不顾军纪发动兵变,最后被朝廷斩杀。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结合《两朝平壤录》中“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和《明史·王保传》中“(南兵)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的记载来看,戚家军暴起的原因确实是粮饷问题,但是《两朝平壤录》中的“(王保)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却使蓟州兵变显得颇为耐人寻味。
加上在兵变发生前一年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初三,辽东巡抚李化龙曾在奏疏中提到“南兵东征稍有损伤,合无仍募足三千七百名”,这里提到的人数和戚家军损失“千三百名”的记载完全符合,所以“(戚家军)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的记载是准确的,也就说明当时的戚家军并没有携带武器,同时也没有发动所谓的兵变,由此也可推出这最后的真相了。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二十日,戚家军刚刚打完“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回到驻地,可朝廷先前答应的钱粮与赏赐,却是迟迟没兑现。愤怒的将士们当然要讨说法,新任的蓟镇总兵王保却耍了花招,把他们骗到演武场列队,接着就把脸一翻“击之”,向这些未有防备,手无寸铁的军人,举起了一把把弓箭和屠刀,三千三百多人被杀,景象惨不忍睹,在御史马文卿和兵部尚书石星的颠倒黑白下,王保竟然成了平定兵变的功臣,策动这场骗局的文武官员们各个升官发财。
而这些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被赞为“明朝最强军队”的戚家军,个个都是热血男儿,却不料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战场生涯,他们没在鞑靼人的铁蹄下倒下,也没有倒在倭刀倭铳下,却被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以这样一种可耻的方式虐杀,真是可悲可叹啊。
为何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据当时的局势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原因,那就是南北军之争。戚继光为何特意要将南兵,也就是戚家军的部队调到蓟镇,就是想以此作为垂范,整顿北兵的风气,借此来练兵,戚家军的军纪有目共睹,即使在出国的远征中也同样如此。但这样做,必然会伤害部分人的利益,同时也造成南北兵之间的矛盾,戚继光在的时候,还不至于表现得很明显,等戚继光去世以后,裂缝就越来越大。
南北的争端,并不局限于军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张居正、戚继光去世后,朝中继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会偏向老乡。等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罢官后,南兵更加势单力孤,无人为他们说话,前面答应的饷银,更是不知找谁去要。这样的南北矛盾以及势力差距也就导致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怀怨恨的北方军官王保诱杀,而南兵还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的重要原因。
还有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明朝军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弊端以及万历皇帝和大臣们的荒唐国防观念。明朝在军队制度上的发展,从起初的军户制到随后的募兵制,发展到万历晚期,已经运行得越来越艰难,从根源上,又与财政息息相关,仰赖张居正改革十年间,国库得以充实,不过“万历三大征”一打,就再也没有恢复。而在整个万历皇帝统治时期,对于武备的废弛,也早就是常事,万历皇帝本人一辈子花钱如流水,专注于挥霍享乐,“清算”张居正后,朝堂百官也是倾轧不断,在他们看来,军队就是一笔财富,平日压榨日常挥霍就好,完全忽略武备的重要性。
不光是戚家军,还有肩负海防重任的福建水师,当年与戚继光齐名的余大猷创建的京营战车营,到了万历晚年,这些曾威风八面,战功赫赫的战队,要么被裁员要么就被常年废弛,军队萎靡不振,战车干将也各个“朽坏不堪”。
所以,因为朝中的南北之争,万历君臣荒唐的国防观念以及万历皇帝的短浅目光和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被屠戮的惨剧,英雄没有在他们驰骋的战场上牺牲,却死在了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手下,这个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王朝接下来自然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在万历十五(1588)十二月,传统节日腊八节这天,赋闲在家的戚继光突然发病去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虽然早在五年前,作为张居正嫡系的戚继光,因为张居正的离世而遭弹劾被罢免。
但是在镇守蓟门二十年的时间里,戚继光为大明帝国留下了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军队和练兵的纪要。
在蓟门总兵官任上,戚继光以当年抗倭的戚家军为骨干,为大明朝训练了数千名中下级军官。
戚继光寄希望于这些人能继承戚家军的战法和思想,在军队中起到类似教导队的作用,带领将士们继续保卫大明的江山。
而这些人也确实没有辜负戚继光的期望,在后来的万历三大征中,尤其是在援朝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
但是,死去的戚继光肯定想不到,这支他用尽心血培养出来的近现代化的职业军队,这支对外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
没有战死在对外的战场上,却被自己人残忍的坑杀,还被扣上了叛逆的帽子,落得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为何立下赫赫战功的戚家军会落得如此惨烈的下场?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明代官方是没有戚家军这种称呼的,戚家军是民间老百姓对这支部队的爱称,但它不是戚继光的私兵,它是属于朝廷的募兵,在官方上他们被称为兵或者浙兵。
当年,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带领他在义乌招募的士兵剿灭倭寇,几乎是百战百胜,因此南兵的的善战之名享誉内外。
故而在抗倭结束后,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作为骨干,在蓟镇训练新招募的三万士兵。
也是凭借这支军队,在戚继光镇守蓟门二十年的时间,北方的蛮族再也不敢入侵边境。在张居正死后,受其牵连的戚继光被调任,但是这支军队却留了下来。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统一日本的大名丰臣秀吉,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壬辰倭乱,而当年的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抗日。于是在蓟镇驻守的南兵,在副总兵吴惟忠的率领下入朝作战。
出自浙江义乌的吴惟忠是跟随戚继光的抗倭老将,可谓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在他的带领下,以浙江兵为骨干善用火器的蓟辽军,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主力部队,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是浙兵部队第一个攻上日军阵地。
尤其在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
而且除了作战勇敢,南兵还不扰民,军纪极佳。
因此朝鲜人对吴惟忠所领的南兵,是众口一词的称赞,认为:“南兵,一当百云。”
然而就是这支立下赫赫战功的南兵,三年后,在所谓的“蓟州兵变”中,被自己人屠戮一空,让人心生感叹,无限惋惜。
在万历二十三年发生的这一场“蓟州兵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英雄含冤而死,小人却跃居高位,享尽荣华富贵。
这场事变,在明代史料上记载极少,只有寥寥数语。
但是因为当时正值援朝抗日战争期间,朝鲜的史料对此记载颇为详细。
表面上看,引起事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从战场回来的南兵“要赏结聚”、“挟增月饷”,索要“双粮” 引起,被当时的总兵王保利用,诱骗南兵放下武器到演武场集合,继而尽数屠杀。
因为南军的骨干都是当年的戚家军,而当年戚继光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对招募的军队制定了很高的奖金制度。
战士所获银两多少,与战场杀敌多少紧密相关。而且戚继光言出必行,赏罚有信。故而南军才能接受戚继光严苛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纪律。
而此次出兵援朝抗日更是出国作战,有所不同。当时明朝中期的军饷,募兵制一般是每年十八两。
但是当时经略军务的文官宋应昌是浙江人,更是参与过抗倭战争,所以非常了解看重南兵的战斗力。
故而将南军的军饷提高了一倍,达到了一年43两左右。以此大程度激发南军的士气,此举也确实收到奇效,南兵在战斗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宋应昌在职的时候,南军都是按此标准执行。问题是在平壤之战后,当时时兵部尚书石星主撤兵议和,而宋应昌因建议留兵协守,因此解职召回,截止到其被解职时,军饷并未全部按期发放。
而接任的顾养谦是个彻头彻尾的主和派,虽然宋应昌对此事多次提醒,然而他对这并未多重视,故而成为了隐患,才有了南兵要饷之事。
但是在明代,因为朝廷糟糕的财政制度,明军中欠饷本是军中常事,士兵不满乃至闹事也并不鲜见。
朝廷的一般做法也是宣抚为主,这是为什么南兵们会轻信王保,放下武器前往演武场的原因。
可是为何其他人闹饷朝廷以安抚为主,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南兵却惨遭屠戮?
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军中的南北之争愈发严重。
所谓的南北之争,南自然指的是南军,而北指的是以东征总督李如松为首的辽镇军马,也就是日后吸尽大明鲜血,汉奸层出不穷的关宁军。
而双方的结怨要从张居正当政时算起,因为因为抗倭的胜利,以戚继光为首的南兵声名鹊起。
加上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嫡系心腹,故而南军在当时是有有求必应屡立战功,故而在仕途上是一路顺畅,当时就有“浙兵半天下”的说法。
于是朝中饷银自然而然倾向于南兵,给到北兵的饷银自然就会减少,引起北兵的不忿。而等到张居正和戚继光不在之后,南兵失去了中枢的支持,北兵开始得势。
处于少数的南兵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在入朝作战后,双方的矛盾更是急剧激化。
当时的东征总督李如松,是北军的领军人物,他在战场的任务分配上,战后的军功分配上,都是明显偏向北军。
例如让吴惟忠率领南军进攻最险要的牡丹峰,却不给炮火支持,而将大炮主力分配给自己的弟弟李如柏。
而攻克平壤的“首叙”之功,是吴惟忠奋勇先登,结果到了最后,被归到了北军将领杨元头上。导致军中议论纷纷,公认不平。
平壤酬功不平,导致了南北将领愈发不和。
南兵驻守开城期间,朝鲜兵曹判书李德塞还曾目击南兵将领王必迪,直斥东征提督李如松“不智不信不仁”之事。
王必迪直白道出的南军不满以及南北将帅间的意见分歧,而作为东征提督的李如松被当众揭短,自然尴尬不堪,不得不拿出银子息事宁人,但对南兵将领的意见显然没有采纳,反而日渐不满。
而南军的将领们,也对李如松率领的北军怨气日重,故而借口李如松的的旗牌官触犯军纪,将李如松亲兵枭首示众,气的李如松直言南军是乱军。
其后李如松更是借口庆州安战败之事,归罪于南军,趁机对南军进行报复,将南军主帅吴惟忠罢斥。
本来出身浙江的经略宋应昌还能调和一二,让南军和北军各退让一步,以求得军中安定。
可是随着宋应昌的离去,再也无人能居中调和了,双方开始互相敌视报复。蓟镇事变也正是诸多军政问题的集中爆发。
关于双方的是是非非,我们就以第三方当事人朝鲜人的眼光来看一下。根据朝鲜人的记载是:
而且朝鲜人对吴惟忠所领南兵的称赞,众口一词,毫无例外。
直到今天,在韩国的竹山,有吴惟忠的纪念亭,立有纪念吴惟忠的碑石,上刻"天朝副总兵吴惟忠德清仁勇碑"。
忠州有"清肃碑",安东有 "天将吴侯颂德碑铭", 新宁有"吴总兵惟忠碑铭"。凡此种种,说明吴惟忠在当地百姓心中的位置,是多么高大。
而朝鲜人对李如松的辽镇兵马,是这样评价的
这是作为第三方的朝鲜人对两者的真实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公正真实的。所以日后关宁军出了那么多汉奸也就不奇怪了。
最让人心寒的是朝廷对蓟镇事变的处置,当时对于蓟镇总兵王保的“纵意击杀”,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等替南兵抱不平,欲整顿军中长官的滥杀行为,却被斥责。
在巡关御史马文卿(事发地石门寨在山海关附近)和兵部尚书石星的坚持下,立下赫赫战功的的数千南兵被定性为“大逆”。
在朝鲜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没有在战场上死于日军枪林弹雨,却在自己的驻地被自己长官诱杀。还被认定为叛逆。而凶手王保还因为此事“平叛有功”升官发财了。
真 是 昭 昭 日 月 天 理 何 在!
本来蓟镇南兵的来源是戚继光特意从南方调来,人数大概有两万,原意是欲作“师范”以练北兵。
但在事变一周后,中枢下令,将南兵将领革除,士兵发回原籍,有不听命者,以军法从事。南兵的心彻底寒了。
故而两年后,当第二次入朝作战时,朝廷重想起南军,派吴惟忠在浙江招募士兵时,却再也无人去应募了。
而戚继光试图将南兵作为教导队的用意也付之东流,这支由戚继光一手训练出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的队伍,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散在 历史 中。
后来,在天启年间的浑河战役中,由戚继光的侄子戚金率领的军队,已经不是当年的戚家军了,只是熟悉戚家军战法的军队而已。真正的戚家军就这样灭亡在自己人手中。
此后,辽西将门掌握大明朝的军事话语权,不断对整个大明朝敲骨吸髓,最终吸干了大明朝。
每年花费朝廷五六百万两白银的关宁军,不仅没有镇守住边关。反而助纣为虐跟随建虏将中国杀了个尸山血海,大明朝也算求仁得仁了。
万历二十三年,明面上看似只是戚家军因为欠粮饷的事情发生了哗变,是明廷不得以绞杀,其实背后却是明朝内部戚家军和北方军将领之间的不和而导致戚家军被残酷剿杀。
戚家军的主要功绩。
戚家军建成后,开始向鞑靼南北进军。在对日海盗的战争中,齐军英勇无畏,使日本海盗望而生畏。这支军队在敌人眼中完全恢复了战斗力。主要战役有岑岗、台州、福建、兴化、仙游。齐家军无一例外地获胜。
戚家军的英勇被明朝朝廷所看到,于是有大臣建议明朝皇帝让戚家军抵抗凶猛的鞑靼人。这个提议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于是军队开始抵抗鞑靼人。游牧鞑靼人虽然很勇敢,但在戚家军的枪械面前显然不能起到战斗的作用,于是戚家军继续创造自己的神话。
后来,明朝内阁第一助理张居正去世。隶属于张居正的戚继光被张定思弹劾。因为戚继光做了太多的贡献,皇帝也慌了。
于是他听了这个建议,把戚家光调走了,戚家军就留在了北方。后来,张希高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解职。回国后,这位民族英雄死于抑郁症。
当然,正是因为戚继光被调离,留在北方的齐家大军开始陷入危机。毕竟,这支军队远离家乡在北方。当时,明军在北方仍有地方部队。就这样,南北之争愈演愈烈。然而,随着戚继光和后来齐军将领的流失,齐军处于危险之中。
一场内乱摧毁了戚家军。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发生内乱。也就是说,在这场内乱中,北方戚家军被明朝残酷地绞死了。原因很简单,导致齐家军兵变,被无情镇压。这似乎是件简单的事情,但背后的原因却相当复杂。
从原则上讲,齐军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是明朝朝廷的支持。为什么他们被迫反抗?事实上,确实如此。如前所述,张居正去世,戚继光被调离,导致南军在朝廷的权力丧失。
齐国是北伐军的一员,也是李将军的一员。当然,他非常偏爱北方军队。什么样的伙食和军饷与北军密切相关。比如在平壤战役中,是齐国军队出了第一功,但结果却成了北军的功劳,许诺的奖励自然是给了北军的。
最后,齐军被迫兵变。北军另一位将领王宝等了很久。于是他把齐家大军引上了军界。当然,他们不能携带武器。这些齐军以为他们想说明缺粮、缺钱的原因,但最后没有一个人活着出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