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法正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刘备在三国中一直都是处于劣势,但是上天对刘备可是恩宠有加,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不世猛将,这些资本都让曹操、孙权羡慕不已。刘备阵营中最缺的便是谋士,因为没有谋士刘备一直是屡战屡败,寄人篱下如丧家犬般。诸葛亮的到来让刘备的情况有了缓和的余地,但是诸葛亮是守城政治的一把手,就是说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不是开疆拓土的能臣,因此在刘备得到庞统的时候,诸葛亮就光荣退居二线,替刘备镇守大后方南郡。可是庞统却意外死了,因此诸葛亮只有硬着头皮上。
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夺下益州,但是与此同时曹操已经夺下汉中,益州在曹操面前就是一个肉,随时可以蚕食。这个时候和曹操打只能用奇谋,而不能用诸葛亮那样的明谋,荆州的樊城为何一直在曹仁手中,诸葛亮几次征讨无果,都是因为他不善于用阴谋。而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只有用奇谋阴谋,刘备才有可能站稳脚跟。因此汉中一战诸葛亮已经不是最合适的谋士人选。
庞统死了但是刘备又有了法正法孝直,法正最辉煌的一战就是定军山,在他的设计下曹操损失了大将夏侯渊,丢失了汉中,自此益州全境落入刘备手中。法正凭借着这个功劳被刘备封为翼侯,要知道诸葛亮为蜀汉殚精竭虑才是武侯,从这就看出了法正法孝直在刘备心中到底是多么的信任器重。
可是法孝直因为酗酒而早逝,对于他的死刘备也是痛苦不已,诸葛亮曾说过若是法孝直在刘备一定不会发动夷陵一战,夷陵一战损失的是蜀汉的青壮派,要知道蜀汉后期的大将基本上是从魏国挖来的。
刘邦和刘备所处的地理环境确实一样,但是,两个人手下的将领不一样,两个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还有一个就是他们所面临的敌人不一样。
因为这三个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刘邦成功了,而刘备没有成功。
我们先说刘邦和刘备手下的大将有哪些不一样?
刘邦手下的大将是韩信,韩信是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军事天才将领,他打仗很会投机取巧,而且每战必胜。
最主要的是,他擅长打以少胜多的战役。
你看韩信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就迷惑了当时最骁勇善战的秦末名将章邯,把章邯骗的团团转,可以说韩信没有费多么大的力气,仅仅就是翻越了一座秦岭,就打到了陈仓,冲出了汉中,占据了关中之地。
还有韩信的成名之战,背水之战,这一战韩信是利用水源,仅靠三万人马,打败了赵国张耳率领的二十万大军。
这又显示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
当然韩信打的以少胜多的仗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韩信这样不世出的将领,刘备手下没有吧。
你要说刘备手下有诸葛亮,有关羽。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诸葛亮大致相当于刘邦手下张良的角色,让他出出主意,定定天下大势还可以,真让让他带兵打仗,他的军事才能真的不敢恭维。
就不拿他和韩信来比了吧。
再说关羽,关羽也就是匹夫之勇,连个荆州都守不住,就更不要说,让他像韩信一样,开疆拓土去了。
关羽可以说是刘备帐下最骁勇善战的人了,他若是都不行,那刘备手下的其它人,就更不行了。
我们再说刘邦和刘备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一样。
刘邦的时候,整个天下虽说都在项羽这个西楚霸王的掌控下,但是,那时候真正听项羽话的人并不多。
再加上项羽把整个北方分成了几块,给了不同的诸侯王来治理。
这些诸侯王到了出事的时候,并不能团结一心,一致对付敌人。
这也就给了韩信和刘邦出汉中的机会。
韩信带领军队到达陈仓的时候,关中的赛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就全部投降了韩信。
司马欣和董翳都是项羽分的王,但是,关键时候,他们为了保命,就把项羽给忘了,投靠了刘邦。你看项羽的人都是不可靠的吧。
还有就是项羽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分的不均匀,导致了很多人对他不满。
陈馀就是第一个对他不满的,还有齐地的田荣,山贼出身的彭越,他们对项羽的意见很大,索性,他们三个合在一起找项羽的麻烦,不断给项羽穿小鞋。
项羽不得不去平叛,所以,他陷入到了战争中,到了刘邦和韩信杀出汉中和关中的时候,他根本没法抽身,这也就给了刘邦占领中原的机会。
再说刘备,刘备在汉中面临的是强大的曹操,这时候曹操早已统一了北方。
整个北方的土地,都归曹操来管理,所以,他们对抗起刘备来,就更加团结,防守起来就更加的用心,更加的严密。
最后再说刘邦和刘备面临的敌人不一样。
刘邦的敌人是项羽,项羽是个英雄,他根本看不起刘邦。
所以,这就导致了项羽的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就是天,无所不能,手下有可用的人才或者计策,他也不听,这就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再看刘备面临的人,那可是曹操呀。
曹操战国时期排名第一的军事家,此人不但文韬武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有项羽的勇猛,还有有刘邦那样的胸襟,他能听进去部下的意见,他手下的人才最多。
这也是刘备根本无法出关中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就是为何刘邦能出关中,刘备不能出关中的原因。
刘备之所以能打赢汉中之战,不是因为刘备的整体实力强于曹操,而是因为曹操这汉中之战根本就没有认真打过,甚至主动放弃汉中。
刘备在汉中之战投入的资源,很像田忌赛马,刘备把自已最好的资源投入战争,相当于上等马,来对抗曹操的关中军团,相当于中等马,在局部军事实力上,刘备实力远强于曹操。
刘备动用了整个益州的资源,投入军队约十万人,后勤支援约数十万人,基本上整个益州除了老弱病残,基本上都干了与战争相关的工作,要么运输粮草,要么制造军械,要么生产粮食等等。
刘备在发动汉中之战后近两年时间,曹操根本就不在汉中前线,与刘备对峙的是曹魏的关中军团,主帅是夏侯渊,手下将领有张郃、郭淮、曹真、曹休、曹洪、徐晃等人。
刘备方参战将领是除了关羽之外所有身在益州的将领基本上都参战了,有张飞、马超、赵云、魏延、黄忠、吴懿等人,刘备还有谋士法正,就从参战成员的组成来看,刘备又是一个田忌赛马,刘备用最好的团队,对阵曹操的中等团队,并且曹操还没有参战。
单纯的比较在汉中之战投入的资源和实力并不能有力说明刘备的胜利就是实力原因,如果实力强就一定会赢的话,那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不用打了,除了局部实力刘备强于曹操外,刘备在汉中之战斩杀了曹魏关中军团主帅夏侯渊是曹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个人认为曹操最终在汉中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曹操将汉中的百姓全部迁往关中,造成了一种放弃汉中的假象,由此导致一系列人道主义灾难,并从根本上动摇了曹军的军心,才导致汉中之战的彻底失败。
在汉中之战发生前后,乃至正在进行中时,曹操对汉中百姓的迁移就没有停过,除了汉中郡,曹操还迁移了武都郡的百姓到关中,据史书记载的迁移百姓人数就达到40万人。
曹操为什么要迁移百姓呢?
因为冷兵器时代,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什么也做不到,曹操担心战争失败后,这些人口会落入刘备手中,那样就壮大了刘备的实力,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曹操就想提前把人口迁移走。
迁移人口这种事,在当时绝对是大工程,基本上所有的当时百姓都是不愿意离开故乡的,那种难度如同今天的不给钱拆迁一样的难度,就是说服当地人迁移就得花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百姓不愿意,曹军还得来硬的,就会发生各种叛乱,逃亡。当初曹操因为与孙权开战,担心淮南的数十万百姓受到孙权攻击,因此想迁移这些百姓到北方,结果这数十万百姓一听到风声,结果全跑到孙权那边去,由此可见迁移的难度有多大。
除了难度大,迁移数十万百姓的花费也是非常大,比数十万军队花销还要大,军队听从命令整齐划一,百姓不会,百姓都是托家带口的,还得自已负责食宿,同时曹军要提供一切便利,想想东汉末年董卓的迁移洛阳百姓到长安,路上死了多少人,完全是人道主义灾难。
从武都郡和汉中郡迁移到关中或者河北地区,要翻越八百里秦川,路途难走,当初刘备从樊城带领数十万百姓南下逃亡,一天才能走10里路,如果从武都和汉中迁到关中,路更难走,光是路上的时间至少要三个月时间,这还是正常情况,如果遇到大雨,走也没法走。
百姓迁移,至少需要相当数量的曹军看着,不能偏离路线,不能随意逃亡,迁移百姓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务,还容易激起民变,并且此举让曹军军心大失。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一直打到公元219年5月为止结束,曹操直到219年三月才赶到汉中,而在刘备用计杀了夏侯渊之后,要不是曹军训练有素,众将领导有方,汉中的曹军早就崩溃了,主帅都死了,这仗怎么打?
就算是曹操亲自出马,到汉中也不过与刘备对峙了两个月而已,由于需要迁移百姓,曹操背负沉重的负担,无论是粮草、资源,还是军心、士气都受到了影响,这也是曹操最终选择撤军放弃汉中的根本原因。
总结起来,曹操之所以在汉中之战失败,输给刘备主要有几个原因:
1、曹操未足够重视,汉中之战曹操亲临战场的时候不过两个月,其他时间不是在路上,就是坐镇长安,事实上曹操早在218年9月就到达长安,并没有立即到达汉中,而是坐镇长安关注各地战况;
2、曹操迁移汉中及武都百姓,造成严重的后勤负担和人道主义灾难,导致补给不足和军心不稳,士兵大量逃亡和百姓大量不满,最终败给刘备;
3、刘备局部军事实力强过曹操,刘备在汉中投入了全部可以投入的力量,无论是资源还是人力,志在必得汉中,相对来说,曹操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源。
4、曹操面临来自四方八方的压力,除了汉中之战,孙权在东线也不安稳,事实上曹操正是平定了东线才赶往汉中的,另外有关羽在荆州和襄樊的压力,鲜卑人轲比能在西北的叛乱,最主要还是曹魏内部由于战争,加大赋税征收,导致此起彼伏的民变或兵变,也让曹操穷于应付,而不敢在汉中投入过多的资源和时间。
其一,功绩。
刘备能取下益州,法正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力量之一。据有益州,刘备就离诸葛亮规划的隆中对蓝图更近了一步,而法正的倒戈,让他以相对小的代价,相对短的时间入住西川,功劳不可谓不大。法正帮助刘备的事业走上了一个质变的新台阶,给了刘备更高的高度和更深厚的底气。
后来有人找诸葛亮告法正的状,诸葛亮回复他说: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第二,觉得我亮这段话说的很有味道。刘备之前并没有占据全部的荆州,而是与孙权分治,曹操又时刻威胁。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四通八达,易攻难守,是战略要地,但不能当做大本营。可益州就不一样了,从古至今益州都是出名的大后方,有秦巴山脉蜀道天险的阻隔易守难攻,而且农业发达物产丰饶。有了益州,刘备的道路就宽了,眼看着就豁然开朗了,荆州益州,加起来不算大,但角色明确完备,足以作为战略资本了。虽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但事实上,夺取西川后刘备的事业才真正打开。
然而,在蜀科的编订过程中,他对诸葛亮说应该效仿高祖约法三章,宽松刑法,这一点上觉悟就比诸葛亮差很多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和上一条是紧密相连的,法正就是觉得刑法过于严厉,会伤害豪强士族的既得利益,从而威胁刘备集团的统治。
三、翊助汉中之役。
汉中一直是个很拧巴的地方,它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如今在陕西省,可是和四川在文化上更接近。
法正充分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可以向上拉再看一遍原文,孝直说的比我之前说的好多了w上,指的是可以由此处攻关中,恰恰呼应了隆中对的“身率益州之军以出秦川”;中指的是拓展疆土,横向发展,要不是荆州出事儿,这应该是季汉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下指的是借天险以自守,想攻破蜀中也很不容易的。这般眼光就并非常人了。
这点虽然靠后,但绝对非常重要。个人认为,刘备和法正在性格上某些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法正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了解刘备,也会从刘备的角度立场想问题。
我们先说刘备:虽然三国志先主传里说他“喜怒不形于色”,但实际上这句话常常被用作英雄人物的标配,从刘备的一生事迹来看,我想他并非一个平静淡定的人。刘备年轻的时候在洛阳城外,不好读书,好狗马美衣服,结交各路青年……典型一个不良少年啊。再比如,一个例子,怒鞭督邮。
再比如和法正同在一传里的庞统也是典型的这种性格。三国志里记载了一段庞统和刘备之间的“不和”:
(刘备)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俩人宴席上喝了点儿酒,直接互怼起来了,刘备一生气赶庞统走,庞统也不客气,起身就走了。后来刘备后悔请他回来,庞统也不谢罪不道歉,刘备挂不住了,问他谁错了?庞统也不客气:咱俩都错了。结果呢,没有记恨没有埋怨没有怪罪,两人宴乐如初。(又一个先主大笑因为以他们二人的性格,都是心直口快,想说就说毫不顾忌,说完也就过去了,不必放在心上。
活生生一个刘备怒鞭督邮的翻版啊,我风光了得意了,那么对我好的我会加倍报答你,对我不好的我绝对不客气,想来也是把多年的不得志发泄出来吧。也是典型的“喜怒一定要形于色”典型的快意恩仇潇潇洒洒。结果呢,新受重用还大张旗鼓毫不收敛,被人到诸葛亮那儿以“太纵横”、“威福”之名告了一状。
演义里也写了这段,结局是法正听说诸葛亮的话之后暗自改了,但三国志里没有“改过自新”的情节,估计是没改,本性难移,何况是这么张扬的本性。
其四,其他原因。
按照我的理解,主要原因就是以上三条,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很复杂的,还会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过这些都是锦上添花了,不会成为主要原因。
1.法正不是益州人(扶风郿县人,今宝鸡一带),但是一直在刘璋处为官,虽说不得重用吧。我是很反对谈及蜀汉是讲荆州益州两党派系斗争的,但派系不存在,新旧之分是一定有的:旧,指的是那些自荆州甚至更早就追随刘备的;新,指的是那些益州投诚的臣子。如果对待不公双方心里都有充分的理由不满。
所以呢,刘备重用诸葛亮,是对旧人的重视,对法正的重用,是对新人的重视。如此就巧妙地平衡了双方的利益,尤其是这两人还能公义相取、和睦相处,刘备这是多好的运气啊。同时这也是在表达,就算你是刘璋的旧臣,我也可以既往不咎,给你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招揽更多蜀地的贤人。另外,法正背后没有世族盘根错杂的势力关系,也不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4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