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战国时,楚国为什么不先吞灭巴蜀的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0 18:33:08

战国时,楚国为什么不先吞灭巴蜀的原因是什么

你们知道战国时,楚国为什么不先吞灭巴蜀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战国中后期,秦国能快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利出一孔,奖励耕战。其二是,司马错平蜀,使得秦国多了粮仓,而有了更稳固的后方基础。史载: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那么,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没有想到先吞灭巴蜀呢?

其一,秦国与楚国地理形势上区别。秦国的西面与北面,皆是荒漠、戈壁,并无太大的拓展空间;而其东面是韩、魏等国,东向发展也必是硬仗。而唯独西南方的巴蜀之地,既是广饶之地,又易攻取。

而楚国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除了北向韩、魏是硬仗外,还可以东向、南向发展,进而从宋、鲁等弱国中寻找北向突破。而西向巴蜀之地,则要面临崇山峻岭,行军甚为不便,还易被割裂成两部分。刘备得了蜀地之后,即面临如此的处境。蜀汉主力在蜀,而关羽守荆州,其结果,关羽北伐曹操时,后方遭到吴军的偷袭,而蜀汉却无法及时地救援。

其二,楚国疆域广阔,而人口密度较低。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但其人口密度却相对较小。故而,楚国的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是很突出。相比广阔的疆域的来说,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更是其首要目标。而在楚国的历史上,“北上争霸”一直是其既定目标,从楚人后期被迫迁都的方向上,也可以说明问题,郢都(湖北荆州)被白起攻破之后,先迁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后又迁都於寿春(今安徽寿县)。

楚国受到秦国攻击后,楚人的主体部分一直是选择向北、向东迁徙,表明楚人心向中原之地。至秦朝一统天下之后,楚人的主体民族已迁至江淮之间了,而与淮夷相融合,形成淮楚。故而,在秦末之际,楚国历史上的核心区域(荆楚)已基本上秦人的遗民。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后,想把楚怀王(义帝)安排到荆楚地区,楚怀王已经不乐意去了,实则就是因为楚人主体已经不再荆楚而在淮楚了,这也是项羽选择王彭城的原因所在。其时的巴蜀之地,就如江南之地一样,并不是楚人的兴致点,故而,楚国也不会选择西向吞灭巴蜀之地。

楚国为何没有对临近巴国、蜀国动手呢?

战国时,楚国为何没有对临近巴国、蜀国动手呢
背景

秦灭巴蜀之战,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蜀国位于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到了战国中期,巴国、蜀国兵戎相见,这给秦国攻占巴蜀之地提供了一个契机。

对此,秦国名将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于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在公元前316年消灭了巴国、蜀国,从而攻占了巴蜀之地,进而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秦国,楚国和巴国、蜀国也是非常邻近,二者都处在长江流域,可谓一衣带水。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占领巴蜀地区的为何是秦国,而不是楚国呢?也即楚国为何没有对巴国、蜀国动手呢?

原因

首先,在战国时期,巴国和蜀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其在整体实力上,无疑是弱于战国七雄的。因此,对于楚国来说,同样具有消灭巴国、蜀国的实力。不过,因为楚国的战略方向一直是向中原地区扩张,这让楚国错过了攻占巴蜀之地的机会。

楚国(?-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对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不仅和晋国长期争霸,还消灭了诸多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比如申国、息国、蔡国、许国、陈国等。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同样在向富庶的中原之地扩张。

在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吴起变法”。在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和魏国、韩国、齐国等中原之地的诸侯国交手。因此,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地后,楚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旁边的巴国和蜀国。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自然也是在向中原之地扩张。

不过,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对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秦国,在公元前318年遭到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的联合进攻。虽然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取得了胜利。

不过,这也意味着秦国的进攻势头,遭到了魏国、韩国、赵国的坚决遏制。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调整策略,先拿实力较弱的巴国、蜀国下手,无疑是一件让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秦国适当放慢向中原之地的扩张步伐,显然可以化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国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

在秦灭巴蜀之战前,楚国实际上已经在蚕食巴国的疆域。对于楚国来说,比较看重巴国的盐泉,这能为楚国带来直接的利益。但是,对于巴蜀之地的其他地区,楚国则不是非常感兴趣。毕竟在战国时期,楚国长期是地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

也即楚国更加看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疆域。虽然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但是,这是因为秦国攻占巴蜀之地之后,修建都江堰等水利设施,这才逐渐让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的。在秦国消灭巴国、蜀国之前,主要还是巴国的盐泉更加令楚国觊觎,所以楚威王这位君主曾经多次攻打巴国,却没有直接吞并巴国和蜀国的打算。

最后,在战国中期,相对于楚国,秦国的疆域则相对较小,主要包含了今甘肃肃、陕西省等地。因此,秦国对于攻占巴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成为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发动秦灭巴蜀之战的重要原因。

更为关键的是,在秦国出兵之前,苴国君主主动向秦国,而不是楚国求援,这给了秦国出兵干涉的理由。苴国,都城在吐费城,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的王弟杜葭萌。

所以也称葭萌国。苴国虽然是蜀国分出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时期和巴国关系亲近。到了战国中期,蜀国派兵攻打苴国,后者不仅和巴国联合,还顺便向秦国求援。于是,秦国得以名正言顺的派兵进入蜀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被捉。对于坐收渔翁之利的秦国,不仅消灭了苴国,蜀国,还顺便吞并了本就衰落的巴国。在此之前,楚国的多次进攻,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巴国的实力,促使秦国得以轻松消灭巴国。

结语

总的来说,在战国中期,秦国顺利攻占了巴蜀之地,从而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夹。如果楚国能在秦国之前捷足先登,先消灭巴国、蜀国的话,那么,这就是楚国包夹秦国了。换而言之,巴蜀之地的归属,直接关系到了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攻守之势。

秦灭巴蜀之战

秦灭巴蜀之战

前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日趋强大。到了秦惠文王的时候,秦国的国力已经很强大了。不过,此时的秦国虽然强大,但距离统一六国还很遥远。

此外,随着秦国的崛起,山东六国都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企图遏制秦国的发展。所以,此时的秦国,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面临着十分危险的境地。

就在秦国陷入两难之际,一个好机会悄然降临。

当时,莒、蜀两国互相攻打,各自奔赴秦国告急。这对秦国来说是天赐良机。因为蜀道太难,没有当地人指路,灭蜀是非常困难的。恰巧此时,韩国也来袭了。

张仪和司马错就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秦惠文王选择了攻打巴蜀。而后来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了秦惠文王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秦灭巴蜀前的尴尬处境

战国时期,为了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各国诸侯纷纷开始变法。其中,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效果也最为惊人。所以到了秦惠文王这一代,秦国已经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此时的秦国看似强大,却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秦国疆域狭小

战国时期,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通常要看该国领土的大小。

一个国家的领土越大,它能生产的人口就越多,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就越多,就能调动的士兵就越多。

战国时期的战争,双方除了硬实力的差异外,竞争的无非就是粮食供应和士兵数量。长平之战,廉颇显然无法击败秦军。他为什么要拼命防守?是因为赵国在地方作战,粮食供应压力小,而秦国战线长,粮食供应压力很大。廉颇想通过争夺粮食来拖垮秦国。

但是,秦在攻打巴蜀之前的疆域其实非常狭窄。所以,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看似强大,但如果找不到扩张疆域的办法,那么秦国迟早还是沦为二流小国。

2.纵联势力强大,秦国处境十分危险

秦惠文王时期,为抵抗日益强大的秦国,山东六国结成联合纵联,意欲讨伐秦国,使秦国无力东进。《资治通鉴》记载:楚、赵、魏、韩、燕合伐秦,攻入函谷关。秦人出兵造反,五国之师皆败。

(义渠)起兵攻秦,打败了李伯麾下的秦人。——《史记·张仪列传》

表面上看,这次联合征秦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实际上秦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为就在秦国击退五国联军对秦的同时,秦国在后方遭到义渠攻击,大败而回。

另外,在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山东六国并没有放弃。反而越战越勇,组织了第二次联合纵伐秦和第三次联合纵伐秦。秦国这两次联合纵征秦,均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固然强大,但秦国的敌人也相应增多。秦国想依靠一国之力抵御山东六国的侵占。唯一的出路就是扩疆富国强兵。而最好的选择就是巴蜀之地。

3.秦军功勋制急需秦开疆拓土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军功制度。

周王室的权威还在的时候,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然而,商鞅的军功制度却彻底摒弃了这种做法。

能得一品爵位者,赏一品爵位,惠田一亩,惠宅九亩,除妃一人,为兵官之官。

军功制度规定,士兵只要在战场上斩杀一个人,就可以赏赐爵位、田地一顷、宅地九亩、妃子一个,可以做官在军队或行政部门。而这些奖励,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获得军功,任何人都可以获得。

军功制度的丰厚奖励,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作战积极性,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仗要打的基础上的。

秦国军功制度的实质就是不断杀戮和占领敌人的土地,让秦国的士兵永远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提高秦军的作战能力。但是今天的秦国背后有义渠胡适,东进之路被六国阻断。仅凭秦国现在的实力,是无法扩张自己的疆域的。

一旦无法通过战争获得爵位,秦国将士的战斗热情就会迅速消退,甚至消退得非常严重。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秦灭六国后无战可打,秦军作战积极性严重消退。

而此时的秦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好在巴蜀地的内乱给秦国打了一剂兴奋剂。

秦灭巴蜀,让秦有了强大的都城

秦灭巴蜀对秦国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1、巴蜀土地富饶,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基础

如上所述,战国时期两国的战争竞争,不仅是人的竞争,更是粮食的竞争。

《十一家注孙子》曹操曾说过:“转运若算千里,军中二十分钟到一”。能送到前线的粮食只剩下一份了。

战时粮食损失之大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什么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明明打不过秦军,却还要用秦军太长的战线来杀秦的原因。

而巴蜀之地,恰恰是产粮之地。《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肥沃万里荒,土肥而生,五谷不饱。”这句话的大意是蜀地肥沃。自给自足。巴蜀的富饶可见一斑。

同时,巴蜀大地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此之前,巴蜀之地经常发生水患,虽然是一个缺点,但在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完全变成了一个优势。

正如司马错在极力推荐伐蜀时所说:“得其地,足以扩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立兵”,这绝不是谎言。

2.秦灭巴蜀,在地理上对楚国形成居高临下的姿态

战国中期,要说有哪个国家能够与秦国比肩,那无疑是楚国。

苏秦游说楚王时说:

楚,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王,世间贤王。西有黔中、吴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邢塞、旬阳。小米枝十年。此霸王之都也。以楚之强,王之德,天下无人能及。——《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的话虽然夸张,但足以说明楚国的强大。事实上,即使未来秦国吞并了巴蜀,消灭了义渠,楚国依然是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所以,苏秦这番话几乎是真的。“秦王横,楚王纵”是衬托楚国实力的最好证明。

在征服巴蜀之前,秦国想打击楚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面战场上与楚国作战。也可以防止秦国乘虚而入。

但秦灭巴蜀后,就不一样了。秦国得以经巴蜀直下长江,绕到楚国后方,给楚国以沉重打击。正如张仪在劝楚王时所说: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从文山起,浮河下楚三千余里。舟载兵,一舟载五十人,载粮三个月,下水漂浮,日行三百余里。

守关震之,遂从界东守城,贵州中部、吴郡非王之所有。——《史记·张仪列传》

事实也确实如此。秦国仗着巴蜀之地的便利,一次次打楚国。秦惠文王七年,司马错以巴蜀之地为根据地,经长江来到楚国,并取楚国经商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又伐楚,因蜀伐贵州,拔之(《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吴郡,江南为黔中郡(《史记·秦本纪》)。

由此可见,秦国攻克巴蜀后,利用巴蜀相对于楚国的地缘优势,频频出击。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在削弱着楚国的国力。

结论

秦惠文王决定攻打巴蜀之地,是秦国统一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秦国拥有巴蜀之后,不仅把秦国的版图扩大了很多,还得到了巴蜀的大粮仓。

不仅如此,借助巴蜀之地的地缘优势,秦国在重创楚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瓦解了山东六国的联合纵向联盟。这些都对秦国以后的统一战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4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