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帐下3员大将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一位侯王,那时候的袁绍之所以迟迟没能统一,与公孙瓒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公孙瓒手下的第一员大将便是严纲,可能很少有知道严纲的名字,但一定知道公孙瓒身边的白马义从,据说这是公孙瓒身边的一支擅长骑射的队伍,因为全员骑着白马,所以称为白马义从,而严纲则是白马义从的首领,但是后来在与袁绍的对战中不幸落入圈套,全员阵亡。
第二位是田豫,田豫原先是投靠刘备的,但那时候刘备的势力很小,所以田豫便是转投了公孙瓒,之后又是转入了曹操麾下,不管是在公孙瓒还是在曹操麾下,田豫都很收到重用,也立下了很多的功劳。
第三位便是赵云,原先赵云是投靠公孙瓒的,但不知道为何公孙瓒却不是很看重赵云,也不重用他,后来赵云的才能武艺被刘备看重,才转投了刘备。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公孙瓒帐下3员大将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赵云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候”,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赵云曾两次救出了幼年时期的刘禅。长坂坡之战,刘备在逃亡过程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两个女儿都被曹操帐下虎豹骑统领曹纯掳走,刘禅及甘夫人赖于赵云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后来孙东吴孙权趁刘备入川时派遣船队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趁机带走了刘禅。
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驻守荆州的治所公安,刘备的家眷及孙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为孙夫人骄横跋扈,刘备又特命赵云掌管内事,获知孙夫人携带刘禅逃走后,赵云及时追赶,与张飞一同在江面上将刘禅截回。两次差点落入敌手的刘禅成为了后来蜀汉的皇帝。
蜀汉后期,刘禅下令追谥赵云时说赵云当初跟随刘备的时候不但功绩显著,更是在艰难险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维等认为赵云当时救主行为的情义是可以贯穿金石的。
刘备入川与刘璋决裂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开始了对西川的扫荡行动,在共同攻下巴东郡以及巴郡以后,赵云与张飞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阳、犍为两郡。犍为郡是当时蜀中的大郡,与蜀郡、广汉郡号称三蜀,也是蜀中赋税的主要来源。?[53]?赵云独自率军平定蜀中大郡后从成都南面与刘备等完成对成都的合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赵云
刘备担任平原相时,治下老百姓对他的评价不错,自己的两个帮手关羽、张飞也非常尽心。在刘备担任平原相是,另一位大将赵云赵子龙来投,不过当时赵云的身份还是公孙瓒下面的将领。刘备因为和公孙瓒同窗的关系,如今又在公孙瓒之下,因此有机会结识了赵云。赵云应该是一表人才,身手功夫也很厉害。刘备一见,就对赵云评价很高,“见而奇之,深加接纳”。如此的礼遇,赵云可能以前都没遇到过。于是赵云就跟着刘备来了平原郡,做了刘备的主骑兵。
主骑兵这个职位相当于骑兵队长,当时只是平原相的刘备确实给不了赵云什么高的官职,而且此时赵云还算是公孙瓒的人。而且有人质疑赵云其实没有资格并列在五虎将之中,其中一点就是赵云长时间只是一个护卫队长的角色。这个我们先不讨论。
简单介绍一下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我乃常山赵子龙也”,想必大家听着耳熟。所谓的常山,就在今天的石家庄那一片,好好一个名字被改的成了一个村子。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美男子一个。赵云被常山郡的推荐带领官兵去投奔公孙瓒。那时候冀州已经归袁绍所有,按理说赵云应该投靠四世三公的袁绍才是。想必那时的赵云和当时投奔公孙瓒的冀州其他郡县的官兵一样,是被公孙瓒那份声讨袁绍的奏折所蛊惑。
可赵云所在的常山郡离公孙瓒所在的幽州实在太远了,以至于公孙瓒对赵云的投奔都起了疑惑。公孙瓒这样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依附在袁绍帐下,怎么只有你能够回心转意,迷途知反呢?”赵云实在不算是情商高的主,也混不了官场,居然这么回到公孙瓒:“如今天下大事不定,成败胜负难以预料。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州的人都希望跟随仁政所在。
而不是因为我赵云讨厌袁绍而喜欢将军你。”单看赵云的回答没什么问题,如果结合着公孙瓒的问话,赵云的回答就是对公孙瓒的冲撞了。赵云这一番话说的可能是实情,但公孙瓒听来并不顺耳。因此可以想见赵云在公孙瓒那并不是那么受重视。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赵云从公孙瓒身边来到了只是平原相的刘备这儿。
就这样刘备安安稳稳的当了一段时间的平原相,包括赵云这种的人物争相来投。不过刘备的舒坦日子安稳不了太久。他现在的上司公孙瓒,本来就和袁绍闹得不可开交了。而袁绍南边的袁术又来联合公孙瓒,自然而然公孙瓒和袁术站在了一条战线上,搅和到了袁家兄弟的家庭矛盾里了。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扩展资料:
自董卓迁都长安后,关东联军就已经分裂,各路诸侯自相残杀,已是常事。而此章中说的袁绍谋夺冀州牧韩馥之位,更是将所有的遮羞布都揭开,关东联军彻底分裂,而群雄争霸的局面形成。?
此章节基本介绍了当初的情形,但是,在具体史实尤其是细节上,却有很多偏差,例如袁绍夺冀州一事,虽然谋夺冀州的后一部分就如同演义所说一般,袁绍巧用计谋骗取韩馥交出冀州,但是,之前的铺垫却并非如此简单。
当时的情形是袁绍又得到了张杨和于扶罗的支持,势力大涨,但是粮草依赖同盟的韩馥供给,而袁绍势力的扩张引起了盟友韩馥的警惕,想断其粮草,使袁军溃散,这在当时并不鲜见,如上一章所说,孙坚军队就依赖袁术供给粮草。
而袁术也扣押过孙坚的供给,孙坚亲自来质问才使得供给恢复,袁绍此时也面临孙坚的局面。但是韩馥在冀州的当政并不稳定,当时的手下大将麴义就反叛之,而袁绍既是四世三公的袁家族人,又是联军盟主。
众望所归,麴义便投奔了袁绍,无论这本身就是袁绍的计谋还是其他原因,韩馥在当时对于袁绍来说处于被动,而公孙瓒的入侵更加使得其内外交困,在当时情况下,作出交出冀州的决定也不让人意外了,即便他不交出,以他的才能,冀州也迟早是他人之物。?
所以说,假如没有当时的压力,韩馥断不会因为谋士的几句话便交出冀州的。?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第七回 - 简介: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是对着赵云哭的,那也是他和赵云第一次见面.那时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刘备初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分别的时候,“执手垂泪,不忍相离”,最后“洒泪而别”.应该说这次的哭只是泣而已,只有眼泪没有声音,也是充满目的的,那时候刘备的势力非常薄弱,基本上只有兄弟三人,就这一哭,哭动了赵云的心,后来千山万水地投奔刘备,这一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第二次在徐州解围的时候,赵云要辞归公孙瓒,刘备又是“执手挥泪而别”。
赵云原来是袁绍的手下,后来投于公孙瓒.那一仗是袁绍和公孙瓒争取冀州,公孙瓒当时战败了,赵云正好来救公孙瓒,就是那时加入公孙瓒的.刘备当时和公孙瓒是好朋友,又是部下,当上了平原令.自然也来帮公孙瓒打袁绍.就是这样认识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鬼谷四大传人
下一篇: 太子朱标落水被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