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崇祯两次救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崇祯帝砍死了女儿、妃嫔数人后,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不久,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崇祯最后以身殉国,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这让后人唏嘘不已,皇帝做到这份上,哪怕之前有再大的不是,似乎也被抵消了。
难道,崇祯除了上吊,就没有其他出路了么?
此时的崇祯是极度绝望的,李自成兵临城下,结果,自己却是无计可施,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与其被俘受辱,还不如先自行了断。崇祯本是有两次机会可以躲过这一劫的,只是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最后下场只能如此。
第一次就是南迁,将国都迁往南京。
朱棣上位后,很有眼光,天子守国门,果断迁都北京,不过,南京行政那套制度还在,一直都是陪都的角色。只是,明朝到了后来,皇帝奇葩不说,臣子们也很奇葩。就说这个“移宫案”,很多学者都认为东林党人很有血性,不过,从此事也可看出,外廷的话语权相当之大,皇帝是相当忌惮的。
为何后来神宗“罢工”,一堆谏官整日里在耳边“批评”他,他想做点创新的事,可能都会以“不合祖制”被驳回,那还不如不见面。所以,崇祯也“忌惮”这些臣子们,当他和太子李明睿商量下一步如何走时,李明睿明确说出南迁是解决方案,崇祯头脑里却是琢磨着如何让臣子们提出这个建议。
那么,他为何不主动抛出自己的决定呢?
从根本上来说,崇祯身上没有真正君王的那种“果敢”,不好听的说辞就是“怕担责”。他担心啊,万一退到南京,事态依旧恶化,他还不得不担着“骂名”吗?这可使不得,他可是一个好皇帝呀。
这是啥时候?甲申年正月,两个月后明朝就没了。那时的崇祯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江山很快就要易主了,他考虑的不是明朝(国家)的前途,反而算计着谁来提出这个建议,不管好坏,他都可以将这个结果撇干净。这些臣子们,有些混迹朝廷的时间比他的岁数都大,能不清楚皇帝的想法?
结果就是:没人主动提出要南迁。前面明明有个南宋的案例,好歹还有150多年的寿命。再说,明朝最早定都就是南京,后来迁都到北京,如今特殊情况,再回迁,理由满满的。崇祯也想啊,而且,他也在朝会上暗示了,不过,他的臣子们似乎是集体失聪。甚至,这些臣子们还将南迁的消息故意搞得满城皆知,甚至,还攻击太子,说他此意不怀好意。
说到底,还不就是权力的较量么。南京自是有一套班子,果真迁都,人员必定有所调整,没有谁想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再说,还有在北京一带置办的各种家产,这个又不能短时间内变现。总之,皇帝想的是自个的“声誉”,臣子们想的是自个的“钱途”。在国家命悬一线的时候,大家居然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私利”。这样的王朝,若还能再持续,那才叫奇怪了。
崇祯的求生欲望,应该是比任何人都强,但是,他没法驾驭他的大臣们。于是,这事就这么搁置了,这么一搁置,将所有的机会都掐断了。当时,李自成逼近北京时,是兵分两路的,有一路就是打到山东,崇祯这时再想出北京城,都没处逃了。
不过,这时李自成又递过来一个“机会”。
这次机会就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割地赔款”,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军都开到复兴门附近,他居然在第二天主动写信“和谈”,条件就是西北一块给他,外加100万两白银。结果,大家又集体缄默了,谁也不先出头,这个“罪名”太大了,和南迁比起来,这个似乎更不能接受。
其实,崇祯的觉悟还比不过后来的慈禧老人家。他的那些臣子们还挺有意思,各个拍着胸脯说,宁死不降,但是,看看结果就知道了,有几人陪着崇祯殉国?基本都降了。崇祯本来还想再搏一回,看看能否突围北京,结果转了一圈,没人给他开门。最后,他能去的就剩下了一个地方,煤山。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就是这下场。整个朝廷上下,没人真正关心国家之事。这是制度的问题么?还是个人过于斤斤计较的后果?制度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还在统治者。每一个伟大的统治者手下,都是集结很多有识之士,相反,平庸之辈,他们所集结的自然是乌合之众了。
看看崇祯后来还能用谁?有能力的,他几乎都看不顺眼。其实,不止这两次机会,他在位17年,完全可以做很多事。他以为省吃节用就可以治国么?朱元璋一样简朴,但是,他敢废了宰相,崇祯敢废了内阁么?明朝是朱家的江山,他都犹豫不决,那还有谁会替他担这份心?
崇祯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这句话算是说出了崇祯的心声,至于“勿伤百姓一人”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参考资料:
【《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明朝衰亡的原因很多:1.崇祯的爷爷万历、他的父亲泰昌、兄长天启荒废朝政使得明朝国力衰退,所以到崇祯解释明朝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个烂摊子了,一个空留表面的王朝2.同样的,由于这三位皇帝荒废朝政,所以使得宦官当权使得当时官场黑暗。虽然崇祯上来后雷厉风行地除了魏忠贤等人,但是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加快了明的灭亡,不过这个只是今人的一个猜想,对与不对都无法去验证了3.明朝君臣之间互不信任,这点从崇祯所换内阁成员的次数就可以看出。失去了信任无疑使得君臣之间无法合作去挽救大明.再说后来明朝城破之际崇祯亲自去敲钟,但是无一臣子前来.这无疑是给了满目疮痍的大明一个重击!4明朝灭亡说和崇祯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可能,崇祯错就错在他的性格和救国心切.崇祯自小失去母亲,而他的父亲自身难保所以对崇祯也不是十分关注,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是缺少安全感的,他很难完完全全去相信一个人,加上明朝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崇祯救国心切希望官员拿出政绩,可是刚上位的官员那是那么快就可以拿出政绩的,所以崇祯一生用人无数,也用人无数.崇祯下药太猛了,当时的明朝整受得起.这个就是造成君臣之间互不信任的一个原因.5.自朱元璋改革科举制度开始以来就给明朝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并不是最优秀的。明朝官员多为文官,就像崇祯说的那样“文臣皆可杀”。确实,这些文官(当然不是全部)个个唯利是图,国难当头也死守着财宝.崇祯为筹得军饷让这些臣子捐钱,但是他们一个个喊穷.举个例子.崇祯当年要周奎捐钱,可是身为国丈的他十分吝啬,只捐了一些还跑到女儿那里哭诉。崇祯没办法只好放过他。明朝灭亡后周奎抄家抄出的财产另人瞠目结舌.明朝多用文官也是成君臣之间互不信任的一个原因.6.人和失去了,明朝连天时也没占住,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全国处于干旱,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加上当时正是国家用钱之际,所以赋税繁重了些.这点原因也很重要,因为李自成正是因为此而起兵造反的.7.如果说内忧李自成是为生活所困而骑兵,那么外患清兵是因为家族怨恨.努尔哈赤是如此,范文正亦是如此.或许这就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安排的吧,当时的皇帝怎么会知道自己贬下去的人他日会成为明朝的一大隐患呢.我写的应该还不够全面,如此之多的原因使得明朝不得不亡,或许命运就是如此安排的,如果明朝不亡又何来我们这些今人呢.这一切都是均衡.因果的问题吧我对崇祯这个人还是满怀崇敬之情的,我很佩服他,就像当年明月说的那样崇祯明明知道自己的结果,却还是勤勤恳恳,十七年如一日的治理朝政。还有他最后以身殉国的举动让我对他的傲气深深感动.
李自成进攻北京后,崇祯帝深感救国无望,对不起列祖列宗,在杀了妻儿以免受其辱后,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后世的人尤其是对明朝还抱有幻想的人,对崇祯自杀感到不解和痛心,认为如果崇祯帝迁都南京,仍然可以保住半壁江山,与北方对峙,并待机北上恢复大明江山。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后,中原王朝南迁建立了两个知名的王朝,这就是东晋和南宋。以较近的南宋为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南宋还能存活152年。
再看明朝,经历了278年统治,政治上已经高度腐败,这种腐败不仅仅是占据朝廷的东林党几个党首,而是遍布大明朝各层各级,已经很难有改变的可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明之将亡,崇祯四处化缘,却没有人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拯救行将倒闭的明朝。经济上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而且朱明子子孙孙在北方占据了大量土地,受天灾影响,百姓早已食不裹腹,西北一带人靠吃观音土充饥,起义的烽火此起彼伏,让明朝廷疲于应付。总得来说,大明气数已尽,无论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对明朝已经没有多大感情。
军事上,公元1127,宋金联军打败辽国后,金国内看到了宋军的无能和宋国的军事虚弱,突然南下并攻打了宋都开封,并制造了”靖康之耻“。应该说这次事件十分突然,且宋国都开封四战之地,无地理阻隔,防守十分困难,所以被攻破。此后,康王赵构南迁建立南宋。虽然说北宋实行禁军制度,搞得80万禁军十分虚弱,但南宋军事却不弱,岳飞等“中兴四将”带的兵还在长江以北多次打败金军。双方实力上,金军无法一鼓作气打败宋军,而宋军也无法灭金恢复国土,双方对峙的局面得以形成。
北宋的失败比较偶然,所以恢复的也快。明朝的灭亡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萨尔浒之战就开始了,而后一步步走向枯竭,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明军败于李自成后,除了吴三桂位于三海关的几万精兵外,已没有多少可用的军事力量了,而且已经柴干米尽,能有多大作为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1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