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袁绍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着家世和名望的往往能在乱世之中先行崛起,袁氏家族二袁就是其中的代表。
四世三公的由来以及代表的内涵
所谓的四世三公,是袁氏一脉最闪耀的一个标签之一。什么是四世三公呢?说的是在袁术、袁绍之前,袁家就有上下连续四代人,都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当时可谓是显赫至极。
袁家的四世三公,说的是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大司徒,他的儿子袁敞担任了大司空,孙子袁汤担任了太尉、曾孙袁逢担任大司空,袁隗担任太傅。四代人,每代人都坐上这日子,家族是显赫至极,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司徒、司空、司马、太尉等都是三公之位)
袁绍与袁术成就的对比
说起三国,就绝对绕不开袁术袁绍这对兄弟。袁术袁公路是袁逢嫡次子,袁绍袁本初呢则是袁逢的长子。这两人的出身不同,也就导致了两人从小就互看不上眼,互相攻伐,后来在群雄割据争霸过程中,可谓是各领一军各成霸业。
讨董联盟盟主袁绍
王粲曾评价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2.袁绍的智谋和胆识比袁术更加出色。最初时候的袁绍,也是心怀天下的,解救党人,诛除宦官。在董卓要废帝的时候,敢于拔剑而起怒对董卓,随后在渤海起兵开始争夺天下,比起为了避祸而逃去南阳的袁术要强不少。
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问过曹操:"大事如果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怎样呢?"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袁绍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虽然比起曹操以人才论的观点差了一点,但袁绍的想法也表明了他是个有远图大志的豪杰。反观袁术占据扬州之地,边上尚有荆州和徐州在虎视眈眈,就敢急于称帝,野心是够大,但能力个实力却不怎么样。
3.反观袁术凭借着家世高傲待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袁术一直都非常瞧不起袁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袁绍是庶出,就算之后过继成了嫡子,但是袁术打心底就不承认袁绍这个身份,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庶子。袁术对袁绍都是这样的看法,在与别人结交的时候也是如此,对于没有身份地位的人是完全看不上眼的,可是在乱世当中,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家世身份只是一个附加选项。
袁术为人心高气傲,本来孙策是其部将,孙策屡立战功,该得到的地盘和封赏全都因袁术反悔无常改由他人去担任,白白的把孙策放到江东。而且在他得到玉玺之后就想要称帝,这样的人谁也不会希望他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只能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永远不会是投靠的对象。
总结:三国乱世,身份和家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实力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袁绍的能力、威望、影响力都比袁术强,难怪一流人才都愿选择庶出袁本初而不愿投靠嫡出的袁公路。
四世三公说的袁绍和袁术的家族,并不是一个人,指的袁家的四代人,每代人中都有人担任三公级别的高官,也就是太尉、司空、司徒,袁绍和袁术算是第五代人了。
袁绍和袁术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一、嫡庶不同。
袁绍是庶子,袁术是嫡子,庶子是指妾生的儿子,而嫡子则是正妻生的儿子。庶子的家庭地位不如嫡子,比如继承权,嫡子的继承权远远大于庶子,中国社会历来是嫡长子继承制,庶子的继承顺序排在所有嫡子之后。
所以说袁绍的家庭地位不如袁术,这是两个的第一个区别。
二、身份不同。
袁绍后来被过继给大伯袁成,因为袁成没有儿子,这种同宗族过继在当时非常普遍,为了保证家族中的每个分支都有后裔,那些没有儿子的人就过继同族的子弟,在法律上讲,袁绍就成了袁成的儿子,虽然在血缘上他是袁逢的儿子。
而袁术是袁逢的嫡子,袁绍与袁术还有一个兄长叫袁基,是袁逢的嫡长子,但是这个人太低调,嫡子一般不过继。所以从宗族上看,袁绍与袁术是一个大家族中不同的分支,身份不同。
三、长相不同
史书上说袁绍有姿貌威容,也就是高大魁梧,仪表非常好,但是袁术就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从长相上看,袁术不如袁绍,古人是很重视身材相貌的,长相越好,越有发展前途,所以袁绍比袁术受欢迎。
四、能力不同
袁绍的能力远远强于袁术,这从很多事都能看出来,比如袁绍能担任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盟主,而不是袁术,就是因为袁绍能力强于袁术,再比如袁绍的政治主张是另立皇帝,与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对抗,而袁术则是自立为皇帝,成为天下的笑柄。
自立为帝简直就与天下为敌,没过两年,袁术就衰弱了,这就是能力的区别,而袁绍则势力越来越强,成为天下最强势力。
五、名声不同
袁绍的名声很好,远远超过了袁术,袁绍20岁就出任濮阳县长,并且还有清正能干的名声,并且借助家族的势力,不断在暗中联络党人,建一个政治集团,准备反对宦官,这个集团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当时的名士,或者出身大族的子弟,并以袁绍为首,所以让袁绍的名声很快就传起来了。
作为袁逢的嫡子,袁术也有名声,但是不如袁绍,袁绍进入官场的时候比袁术早,在士大夫中的名声也比袁术大。
袁绍后来为何进谋划了一系列的谋略,包括召董卓进入京城,诛杀所有宦官,导致了何进被杀,所有宦官都被铲除,袁绍的知名度都是远远大于袁术的,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中,袁绍也因为名声、能力被拥立为盟主,袁绍到河北发展后,投靠他的都是当时的世家子弟,而投靠袁术的多是黑山军、匈奴人等在当时名声不太好的势力。
我认为袁绍和袁术之所以不联手,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两个人心气都比较高,第二个原因是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第三个原因是他俩联手三国的局势肯定会发生变化。下面我就来详细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1、袁绍和袁术两兄弟都是出生于大家族,谁也不服谁。
袁绍和袁术两兄弟的关系并不好,他们两个都互相看不起对方。要让这两个人联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况且,即便是两个人联手了,那么是袁绍应该听袁术的指挥呢,还是袁术听袁绍指挥呢?两个人的军队碰到一起不打架就算好的了,要联手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皇帝只有一个,打下江山谁去当皇帝呢?
在古代,我们看过太多争夺皇位的故事了。即便是亲兄弟,也会为了皇位厮杀。因为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人同时称为皇帝的情况。袁绍和袁术都想当皇帝,因此,为了争夺皇帝的位置这两个人是不可能联手的。因为争夺皇帝必有一战,联手根本没有意义。
3、如果袁绍袁术两兄弟联手,三国其他势力肯定会联合起来。
在我看来,没有人会任人宰割。当你发现自己的敌人无法阻挡了,你肯定会去找盟友。如果袁绍袁术联合起来,那么三国的其他势力也会联合起来。到时候,三国的局势对于袁绍袁术来说并不会有所改变,因此袁绍和袁术联手与否根本不会改变三国的局势。
在汉末三国时期,衣带诏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作为汉朝的天子,却没有丝毫实权,也即其被曹操这位权臣完全架空了。彼时,汉献帝刘协显然不愿意默认这一局面,想到了通过衣带诏的方式,从而诛杀曹操这位权臣。但是,到了建安五年(200)正月,衣带诏的事情还是被泄露了。
在此基础上,董承等人尽皆伏诛。至于原本寄居在曹操麾下的刘备,也因为被曹操所击败,从而选择投靠了袁绍。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从此,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再也没有和平相处的回旋余地。值得注意的是,衣带诏事发后,刘备选择投靠袁绍。但是,他并没有在袁绍麾下长期停留,而是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袁绍。那么,问题来了,?衣带诏?事发后,刘备为何投靠袁绍,后来又为何弃他而去?
一
首先,建安四年(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刘备起初未敢加入。后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刘备心惊,筷子掉落,知道曹操难容自己,遂与董承等人同谋。不过,即便如此,刘备因为在曹操的掌控之下,也很难获得什么机会。当然,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派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袁术于途中病死,其后刘备进军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职责,自己回到小沛。东海昌豨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有了数万兵马,于是北连袁绍抗击曹操。
因此,在衣带诏事发之前,刘备就已经在联合袁绍了。毕竟,在公元199年的时候,虽然官渡之战还没有正式爆发,不过,曹操和袁绍都在调动兵马,准备一场大战了。在得知刘备背叛自己的消息后,曹操非常愤怒,于是派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往攻,结果都被刘备击退。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在此背景下,刘备只能离开徐州,去投靠袁绍。彼时,吕布、袁术、公孙瓒等诸侯都被消灭了。而江东孙氏、荆州刘表都距离较远,所以,对于刘备来说,袁绍成为当时最合适的选择了。
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并没有直接来到袁绍身边,而是逃往青州,找到了青州刺史袁谭。在东汉末年,刘备曾举荐袁谭为茂才。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刘备可谓有恩于袁谭。在得知刘备到来的消息后,袁谭十分高兴,率领军队迎接刘备,刘备随袁谭到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停留了一个多月,刘备被打散的士卒也慢慢的集结于此。对此,在笔者看来,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体现出袁绍对于刘备的重视。
在官渡之战正式爆发的前夕,刘备的到来,无疑能够增强袁绍一方的实力。尽管刘备当时麾下没有多少将士,不过,作为汉室后裔,刘备的到来还是能够增强袁绍一方的声望。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夕,贾诩劝说张绣这位诸侯归降曹操,同样获得了厚待,也即曹操不仅放下了和张绣之间的仇怨,还对他封官加爵。凡此种种,都体现出曹操、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增强实力,调动一切资源的态度。就刘备来说,虽然获得了袁绍的礼遇,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弃袁绍而去。
三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中记载: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在这个时候,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立即选择离开曹操,从而和刘备兄弟重聚。面对刘备的动作,曹操可谓非常重视,尽管当时官渡之战已经打响,但是,曹操还是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也即在官渡之战爆发后,刘备选择离开袁绍。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很可能是因为关羽在白马之围中斩杀了袁绍心爱的大将颜良。如果刘备、关羽继续留在袁绍身边,后者说不定就会拿关羽出气。比如在官渡之战失利后,袁绍就将曾劝谏自己的谋士田丰杀害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庞德为什么会被于禁坑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