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安石喜欢教人育子,为何自己却教子无方呢

以史为鉴 2023-06-20 15:55:12

王安石喜欢教人育子,为何自己却教子无方呢

能写《伤仲永》,却教子无方

很多人读过他写的名篇《伤仲永》,文章告诫人们:孩子成长,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能否成才,关键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指导别人头头是道的王安石,轮到自己教子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溺爱儿子的父亲。

王安石的儿子叫王雱,为人骄横、狂妄,可王安石对此从来不闻不问。一天,王安石正和同僚程颢等人商议变法受阻的事,王雱散发赤脚、披着衣裳从屋里走出,也不打招呼,大大咧咧地坐到父亲和客人中间嚷道:“把反对变法的韩琦、富弼的头砍了,挂到闹市,新法就可以顺利施行!”韩、富二人都是当朝权贵,皇亲国戚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程颢对王雱的无知妄言十分反感,而王安石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儿子,你错了。”之后,继续和大家谈话。

平日里,王安石不但对骄纵成性的王雱不加管束,还为他的诗文大肆吹嘘,并指使亲信到神宗面前保荐他。熙宁九年(1076年),王雱迁龙图阁直学士,一下子成为侍从皇帝的官员,真可谓青云直上。

大谈任人唯贤,滥用小人成害

王安石早年有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对于如何提拔、选取人才颇有见地。只可惜,他后来又犯了言行不一的老毛病,口头上讲用人要从长计议、任人唯贤,而实际上他任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他的主要助手吕惠卿被史书描绘为“奸邪不可用”,在变法遇到挫折时,就对王安石落井下石,甚至图谋取而代之。另一位名叫曾布的,最擅长见风使舵,开始积极参与诸项新政制定,后听闻神宗皇帝怀疑新法,便立即迎合,是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北宋末年的大奸臣蔡京也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

表面装清高,暗里整同事

宋仁宗时,祖无择与王安石同为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书。依宋制,知制诰草诏是有稿费的,当时叫“润笔”,王安石坚决不收润笔,将钱挂在翰林院的梁上,以示清高。但这笔钱却被祖无择毫不客气地取下来花掉了,王安石由此十分讨厌祖无择。

熙宁初年,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便作了一首《咏雪》诗,来自我辩解。祖无择听后大笑,出言相讥:“待到开时,民成沟中瘠矣!”因此王安石对祖无择怀恨在心,暗中吩咐亲信搜寻祖无择的罪证,务必要将祖无择搞倒、搞臭。

一些唯王安石马首是瞻的御史,便想方设法搜集祖无择的罪证,终于被他们找到一条:祖无择在杭州当太守时,曾闹出嫖娼的丑闻,那个妓女叫做薛希涛。王安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收拾祖无择的机会,马上安排人将祖无择关押起来审问,也把薛希涛抓了起来,并要她指证祖无择嫖娼。

薛希涛虽是风尘中人,却比许多男人都硬气,任凭办案人员严刑拷问,被鞭笞近死,就是不肯指证祖无择。由于对祖无择的指控都查无实据,无法定罪。王安石一派只好鸡蛋里面挑骨头,以祖无择曾使用公酒超标、乘船越制为由将其贬官。不久,宋神宗又恢复了祖无择集贤院学士之职,但祖无择为避开王安石,自请分司西京御史台。

王安石是个极为偏执的人,这种人在为人处世中行为偏激、我行我素,甚至爱走极端,说话做事也经常会出现180度大转弯,极端的性格造就了他极端的行为方式。如此一来,王安石言行不一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子之术文言文

1. 纪晓岚家书 教子之术翻译 父母有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负:担负,承担)现在(古文中今讲为现在)我居住(寄讲为寄居,旅讲为居住)在京华(北京)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道德教育(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你等的责任。妇女大多有偏爱之心,竟不知道(殊不知),你以为是对他好的办法,可却害了他。这些道理是什么呢?大约(不肯定翻译为大约)是:一要戒掉赖床(晏起:很晚起床)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关爱众人);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金科玉津:谓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规则)。你应该永不忘记(铭诸肺腑:永不忘记),时时刻刻用(它,之,代词,代他)来教育子孙(古文中的三往往须指)。虽然只有16个字,但浑括无穷,你要仔细的领会,后代的成功立业的方法,都在这里面!最后一句不知其意!

本人不才

2. 【有关教子无方的文言文】 有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讲的是一个小孩先天聪明,他父亲带着他到处炫耀而不让他学习,最终小孩变得连一般人都不如.仅供参考,。

3.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 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 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 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 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 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 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 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 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 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 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

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诲就能成才;智能低下的人,即使谆谆教诲也毫无用处;才智平庸的人,不教导就不明事理。在古代,贤明的君王 有所谓胎教之法:王后怀胎三个月时,应当让起迁移到别的宫殿居住,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乐、饮食按礼制加以节制。

君王将胎教之法写 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在襁褓之中,太师、太保就阐明忠孝礼义,以此对他引导教育。

平民百姓即使做不到这样,也应当在孩子的婴儿 时期,刚刚懂得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让他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不让他做什么,就不能做什么。

这样到了五六岁, 就可以少受鞭笞的惩罚。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才会畏惧谨慎从而产生孝心。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一味溺爱,常常做不 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过于迁就,任其为所欲为。

应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应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孩子懂事 以后,以为从前所作为符合规范,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这时才去管教他们,即使将他们捶打鞭挞至死,父母也难以树立威信。

父母越来 越忿怒,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终将要败德破家。

孔子说过:“少年形成的性格,就会习惯成自然。”俗话又 说:“教育媳妇趁初来;教育孩子要赶早。”

这话说得很对! 凡是不能很好教育子女的父母,也并非要让子女走向犯罪,只是难于下狠心呵责怒骂,怕伤了孩子的脸面;不忍心鞭鞑,怕孩子受皮肉之 苦。可是,比方说,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治病呢?又应该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怎么会愿意呵责虐待自己的 亲生骨肉呢?实在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秉性严厉正直。

王曾辩在湓城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 夫人还要捶打鞭鞑他。因此,他能成就一番功业。

梁元帝时,有个学子很聪明很有才气,深得父亲的宠爱,有失教诲。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 到处夸奖,整年地称赞他;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为他百般遮掩粉饰,指望他自己改正。

他到了为学求官,成婚娶妻的年龄,一天比一天残暴 傲慢。终因言语放肆,被周逖杀掉,还抽了肠子,血被涂在战鼓上了。

父子之间要有威严,对孩子不能过于亲昵;骨肉之间要亲爱,不能过于简慢。如。

4. 初二语文同步拓展 《教子之术》(纪晓岚) 和 《螳臂挡车》 的全文+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 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 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 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5. 文言文《教子》翻译 教子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6. 颜之推教子文言文断句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译文】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注释】①书疏:此转文书信函等的书写工作.②伏:通"服".③免:同"俯".④业:职业,指服事公卿一事.。

7. 孟母断织教子文言文翻译(初一)急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这.⑥是以:因此.⑦则: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与《伤仲永》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仲永的父亲不使学,让仲永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

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译文


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译文
一、译文: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
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放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二、原文: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独醒杂志》为作者积所闻见而成。成书于淳熙十二年。记录了宋朝政事及典章沿革、著名人物的逸事、有关江西地方志的史实、有关谶语、因果、神仙、宗教、炼丹、法术等的记载。
二、人物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_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原文】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参考译文】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
此文出自:司马迁著《史记·陈丞相世家》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sha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
【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到京城,于是谒见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有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答案
1.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2.拜访离开吃
3.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
4.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旁边只摆着菜汤。
5.王安石是一个生活俭朴,不铺张浪费的人。

文言文有关教育

1. 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 而是移风易俗。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5、温故而知新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为: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体现巩固性教学原则。

2. 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急用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

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 【有关教子无方的文言文】 有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其中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讲的是一个小孩先天聪明,他父亲带着他到处炫耀而不让他学习,最终小孩变得连一般人都不如.仅供参考,。

4. 那些古文适合用来教育孩子 杀猪示信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

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

济阳之贾:

原文:

济阳之贾人,渡河南亡其舟,栖于浮直之上,号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淦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淦者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日:“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日:“盍救诸?”渔者日:“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他们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商人淹死了。

————————————

季札挂剑

原文: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5. 给我一篇关于学习的文言文300字 勉学作者简介 颜之推任官四朝。

公元548年,发生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在江陵自立,颜之推任散骑侍郎。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颜之推被俘,后来在北齐任官。

此后在北周和隋任职。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420年—581年),主张早教。

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不易学习。袁衷等所记《庭帏杂录》下写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

」周作人对颜之推和《颜氏家训》极为佩服,《夜读抄》里写了一篇《颜氏家训》读书笔记。钦定四库全书杂家类有颜氏家训二卷。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 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 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 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 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 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 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 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 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 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6396531随世轻重。

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 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故士大夫子 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 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 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 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 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 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 “学也禄在其中矣。”

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 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

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

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

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

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

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

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

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

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

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

6. 有关教育的诗句有哪些 1、题弟侄书堂 唐代: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2、勤学 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译文 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3、书院 宋代: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译文 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 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4、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5、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7. 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短)最好有鉴赏 《弈秋》(节选)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赏析:同学二人,同是师出名门,可技艺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并非智力的差异,而是用心不专一,功夫不到家。可见,专心致志方能成功。

《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们吃。

赏析:教育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至为重要。

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白话译文

  据说,“豫”虽身大力不亏,但是摇摇晃晃常遇事无主意;“犹”虽灵巧,却生性多疑。
  古书对猴科兽类“犹”的记载颇生动,此“犹”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树枝或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复,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回树上。如此反复多次,毫不果断,一点儿主意也没有。

  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生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不决”成语,以两种动物名字,比喻左思右想没有主见,前怕狼后怕虎进退维谷,更点明了无果断决定的特质。现在使用“犹豫不决”成语,再没人提起那两种动物了!

  我们不要停留于这表相的发现,继续来看,仍旧此篇中,说王安石著有《字说》,即认为汉字以音、形包含着万事万物之理,“其声之抑扬、开塞、会散、出入,其形之横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新能也。”而当时的苏东坡则颇不以为然,因此才引出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篇以教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为心思想的故事。
  从“犹豫”二字的“长相”,我们可以看到猴子和大象的模样,却很少有人注意并探其源头,原因就是人们总满足于已知的、习惯的常识,而懒于去做进一步的思考,而一旦遇到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反对,故而以错改对的事情时有发生。
  由此看来,《三言》作者是比较赞同《字说》的,并以“犹豫大如象”做提示,引发了读者对“犹豫”二字本意的探寻。
  在《三言二拍》中,不乏此受益匪浅的篇章,而非仅为劝世故事之作。
  再看“豫”字的解释,是否还会有其它的启示:1、“豫,象之大者。”——《说文》;豫焉若冬涉川。——《老子》。范应元注:“豫,象属。”;2、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指通豫南。——列子"汤问》;3、今河南省的简称。
  这一解释又不禁引发了另一个疑问,河南的简称“豫”是否也与大象有关?
  河南博物院大堂内一座巨大的雕塑,是一个古人双手推开两头大象,解说员解释说,这座雕塑的含义是借用河南的简称“豫”字,“予”字是“人”的意思,“豫”字表示人牵着大象。古人双手推开两头大象,蕴含河南人推开古老的大门,从远古走向文明的意义。“豫”字象形文字意为“我捕一象”,说明远古时期豫州中原属亚热带地区,且古象繁生。史书中“ 舜耕尧山,以象代耕”的记载,描述了我们的祖先利用大象劳作的场景,可见大象的品质已成为中原人憨厚、温和、贤明、善良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河南远古就有人类和大象的存在。
  古有九州之说,又有九州分野,即按十二星次、二十八宿、九宫八卦将中华大地分为九州,而豫州恰居其中,故河南有中原之地一说,由此我们不妨再做一假设:“犹豫”二字的另一个意思即“犹如‘豫州’一样不左不右,居其正中”。
  ……
  学,无止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1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