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文坛上,论才华,左思算不上一哥。但是,在畅销书作家的排行榜上,他绝对是当仁不让的NO.1。
左思在成名之前,是个普通得有些心酸的文艺青年。左思的梦想是凭借一支妙笔跻身官场。但按照当时进入国家高级公务员队伍的硬件来看,左思没一样拿得出手:首先,他没有高贵的出身,老爸虽然曾经担任过弋阳市长,左家却是寒门;其二,左思“貌丑”,这在西晋帅哥当道的时代,面试一关肯定被踢;其三,左思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谈,而且朋友又少,因此人脉资源稀缺。
虽然条件不好,左思还是很勤奋的。他曾经想成为书法家和古琴演奏家,但遗憾的是,没一样过关。无奈之下,左思拿起笔,关起门来在家里搞起了创作。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写出了一篇《齐都赋》。文章虽然很有看点,可是左思当时还只是文坛小不点,再加上宣传推介工作跟不上,左思的第一炮没打响。
就在左思的人生陷入最彷徨的时刻,机会来了。左思的老妹左棻,也就是西晋第一丑女作家,她的才情被晋武帝看中,成了皇帝的第N个妃子。老妹成了皇帝的人,老哥左思拉上了裙带关系,被封了个国家图书馆馆员(秘书郎)的职务。虽然是个闲职,但有总比没有强。左思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十年。这十年间,左思也没闲着,工作之余,他日夜写书,终于写出了一部大作《三都赋》。
书写出来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于是,下班后左思就捧着他的那篇《三都赋》到处请人批评指正。许多文艺界的同志看过这篇文章后,非但没有给予他鼓励,反而嘲笑声一片。比如,当时的美男作家陆机就曾经笑话左思:“听说有个叫什么左思的乡巴佬儿写的什么《三都赋》,我看用它盖酒瓮倒是挺好的。”
遭人讥笑,左思没有气馁。他找到了当时的文坛大腕儿兼政坛红人张华,张华还是识货的,看了《三都赋》后,很欣赏,“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姜还是老的辣,张华一下子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小左啊,文章写得不错,说明你是很有才华的,但为什么不能走红呢,那是因为你没有请大腕儿为你推介。
张华的点拨让左思醍醐灌顶。要成名,光靠自己瞎折腾是没用的,得傍名人,发挥名人的带动效应。“那您老人家能不能为我……”左思急巴巴地问道。老到的张华摇摇头:“这个人不是我。不过我可以为你推荐一个人,你找他为你这篇文章写个序,我保证你一炮走红。”张华推荐的人,不是等闲之辈,而是皇甫谧。
皇甫谧乃西晋文化界的一线名人,是史学、医学、文学三栖博士,拥有粉丝无数。同时,皇甫大师还是个热心人,只要是他认为好的文章,都特别愿意为对方免费推介。凡是经皇甫大师作序或好评的文章,在市场上都卖得特别火。于是,迫不及待的左思带着《三都赋》去找皇甫谧。皇甫大师看了文章后,大加赞赏,二话没说,提起笔就为左思写序。大师的力荐,加上左思本身功底不俗,《三都赋》果然一下子就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为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洛阳纸贵。
于是,文坛菜鸟左思,十年磨一剑,凭借一篇经名家皇甫谧作序的《三都赋》,一举登上西晋畅销书作家排行榜的榜首,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正因为请名人作序可以使自己成名少走弯路,从那时起,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扉页上或编委会里必然挂着一个甚至一串响亮的名字。只不过,为人作序已从当初的提拔扶持演变为今天的名利双收了。
左思用他自身经历向世人证实了勤能补拙的事迹,也用他的真实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人不可貌相的一面,西晋文学家左思,虽才华出众但却其貌不扬,一生不得志,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下左思的故事吧。
左思年幼时十分贪玩,且不好学习,出生在儒学之家的他因此不被其父喜爱,加上自幼貌丑,左思曾闻其父对自己的不满之言,深感悲伤。加上左思的学习能力差,常因学写字和学弹琴比别人落后被他人嘲笑。
且及左思成长,对自己的外貌甚感自卑,且自己结巴不善言语,给别人一种痴呆感,后为了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歧视,便发奋图强,十分努力,以别人五倍甚至更多倍的精力神投入学习当中,博朗群书,后变得十分擅长写诗作赋,名扬一方。
且说左思所作《三都赋》深受文学家们推崇,虽然刚开始大家并不看好左思创作这篇赋,且对左思自居自负的文学素养深感怀疑和不耻,但左思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这篇赋,其中文字和用意得到众大家的赞叹,一时名声大噪。
而当时并没有复印机之类的东西,为了能够广为传阅《三都赋》,遂洛阳人民均买纸争相手抄之,故洛阳纸价便迅速上涨,因此而贵,可见这篇赋所带来的影响之大。
左思代表作
?左思是为晋代大家,因其博览群书、刻苦专研,遂极其擅长写诗作赋,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其赋的代表作为《三都赋》、诗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左思自幼资质平平,且貌丑身材矮小,常被歧视,也不得其父好评,故发奋图强,后成为晋代文学大家。但这并没有让左思因此成名,其空有满腹经络却不得赏识,因其出生寒门,在当时那个“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门阀制度下,屡屡受挫。
故左思常将自己的抱负和无奈抒发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其诗的代表作《咏史八首》便是描绘了左思心境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满腔热血,愿以才识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到最后认清社会现状热血被浇灭的无奈,直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的变化。
《咏史八首》真正的表达了左思怀才不遇的境况,也对当时的黑暗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其尖锐的笔锋是为当时不可多见的,左思将情怀和社会现实很好的融合,其表达的艺术形式十分巧妙。
且说左思赋的代表作《三都赋》,是讲述的三国时期魏都、吴都、蜀都的情况,耗费其十年的时间构思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现状。左思对于此赋的写作手法堪比班固和张衡,其写作艺术在赋中战友一定地位。
左思咏史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左思创作的《咏史八首》,若说这组诗歌是咏史诗,用咏怀来形容更为确切。东汉初年时已有《咏史》诗,是为班固所作,但这首诗歌所注重的只是概括历史,字句更为实在纯朴,没有过多词藻修饰,而左思的却更多的是借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咏怀抒情,词藻也更为丰富华丽,不单调。
左思这一组咏史诗,是诗人用来表达心中积累的情绪的,整组诗以现实的社会境况,社会矛盾来承载着诗人生平抱负和理想,诗人也借此表现出自己的现状和无奈,在创作历史上具有很独特的地位,也深受众大家好评。
这组诗创作的时间被断定为是左思因为其妹入宫为妃,他们举家迁至洛阳之后,左思拥有满腹才华,欲欲以满腹经纶取得仕途上的顺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不料世事难料,左思因出生卑微却屡屡受挫,仕途上的坎坷也改变了左思的创作情怀。
故《咏史八首》从一开始的满怀抱负和热情到最后看清社会现状和制度的不公,满腔热血被浇灭,本是“良图”却变成梦想的过程,最后虽志向不得实现,但也不愿趋炎附势,为世所污,故隔断抱负,隐世而居,洁身自好的美好追求。
遂这《咏史八首》便成为后世人研究诗人左思的生平思想和人生写照的重要资料,也能看出当时社会的制度的现状。
左思是一个怎样的人
晋代左思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全是因为他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他一生都周旋于踏上仕途,为国奋斗的美好理想中,却被门阀制度这一扇大门给阻挡而不得。
左思是一个貌丑之人,且说他貌丑的程度是到出门上街会被妇人唾弃的程度,加上因年幼时资质平平,并没有很好的学习能力,遂还被其父嫌弃,因此大为受挫,而刻苦学习。
左思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他深知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便依靠后天努力来达到他人的水平,虽然这个过程既缓慢又痛苦,但左思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为此他常常刻苦到深夜。别人一遍便学会的知识,他要花五遍甚至更多遍去了解其中深意,甚至常逐字逐句的去学习方能很好的记下来,可见左思的勤奋之处。
虽出身寒门的左思,其文学才华因其勤奋刻苦大有长进,且达到文学水平颇高的一个地步,但因他家族地位卑微屡不得志,因此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抒 *** 绪,在其后期作品中,左思因深知社会现实,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从其所作《咏史八首》中其中一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表明了诗人的心愿,愿意隐世而居,专心研究文学,不再参与这世俗,仕途这些更不愿再参与。
01 左思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拼音是lu? y?ng zhǐ gu?,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三都赋》刚作成之时,并没有获得当时士人的青睐。但左思自己认为他的作品不逊于汉朝时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由于害怕自己的作品因为一人的褒贬而被埋没。左思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自己的作品,张华浏览其作品之后,都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可以媲美班固张衡的作品。左思再次将自己的作品请教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观看过后很喜欢,并欣然为其作品提笔写上了序言,自此《三都赋》的名声盛起。由于西晋都城洛阳的权贵之家都竞相传抄《三都赋》,于是使洛阳城纸价迅速上涨,都是因为《三都赋》。
左思虽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却是其《咏史》八首。咏史诗自班固以来大多都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钟嵘说班固咏史诗 “质木无文”(钟嵘《诗品序》)。然左思《咏史》诗虽非一时之作,但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正如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太冲咏史,初非单言史事,特借史以咏己之怀抱。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与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和“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所讲的都颇为精切,道出了左思咏史诗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左思咏史诗中提及很多历史人物,如陈平、司马相如、扬雄、李斯、
荆轲和高渐离等,左思借写他们的不平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这就是左思借史抒怀的写作特色。
左思出身寒微,虽有大才,然在两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已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的清高。如“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咏史》其六)。其咏史诗的主旨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猛烈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极端蔑视和反抗,这一主旨贯穿其咏史诗的始末,处处都有体现。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咏史》其二)、“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咏史》其七)等。
钟嵘《诗品》把左思的诗列为上品,说其诗“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诚然如此,左思《咏史》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多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恰到好处,故曰“精切”;左思把自己的感慨和当时的现实结合起来,能起到讽喻的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公干”即建安诗人刘桢。刘勰说其:“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左思与刘桢在“盛气、大言、壮志、高怀”风格方面确实相像颇多。如“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咏史》其一)他说我向左边斜过眼去看一看,就把江湘的东吴都平定了;我向右边斜过眼去看一看,就把雍、凉的边陲都平定了。他把这些说的是多么容易,如此的轻描淡写,这是真正的“盛气大言”者也。“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作为左思的名句,真正体现了他自己的胸襟抱负。“振衣”和“濯足”表现的是一种保持清白和不受尘世污染的境界;“千仞冈”和“万里流”又使得这一境界显得既高远又博大。这两句并非写实,也并不深奥,却能给我们一种振起的力量。他把内心的志意通过带一种感发力量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给读者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和震撼。这句诗才真正是左思内心的呐喊,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塔齐步明明是满人为什么会成为湘军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