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王敦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刚去世,文武百官便奏请司马睿登基。
按照程序,第一次被推为皇帝是不能同意的,一般要谦让三次才行,这是固定套路,谁也不会当真。偏偏周嵩上疏夸赞司马睿谦让得对,因为正值国家动荡,应先收复故土,现在称帝太没责任心了。这显然有点指桑骂槐,司马睿勃然大怒,将他贬出京城。
周嵩很郁闷,好友张嶷将他带到戴邈家中做客,打算帮他排遣积郁。可没想到,高谈阔论之余,周嵩的嘴又收不住了,挨个评论朝臣,言辞极为刻薄。张嶷、戴邈都知道周嵩的毛病,一笑了之,可说着说着,他竟开始嘲讽戴邈。
戴邈笑不下去了,聚会一散,就将官司打到司马睿那里。新账旧账一起算,周嵩被下了大狱,有人奏请将他处死,罪名是攻击上司。由于周嵩的哥哥周顗是朝廷重臣,为维护稳定,司马睿还是将他放了。
不过,周嵩的行为可以说是“表里如一”,因为他不仅对同事苛刻,对哥哥也是如此。
周顗在尚书省值班,夜里突然发病,情况十分危急。同僚刁协一边命人叫太医,一边实施急救,折腾到天亮周顗才脱离危险。周嵩得知后急忙赶来,十分厌恶地摆摆手,将刁协赶走了。原来刁协一向热衷仕途,严酷打击竞争对手,让很多名士不齿,其中也包括周嵩。可这当口是该计较的时候吗?而且他看到哥哥后也没询问病情,只是冷冷地说:“你也是个有名望的人,怎能和小人交往?”说罢甩手而去。
但如此刻薄之人在国家大义面前却毫不含糊。
东晋建立的一大功臣便是王导,正是他带领家族积极奔走,司马睿才得以在南方立足,因此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但外部局势稳定后,司马睿逐渐疏远王导。这一变化自然被朝臣看到了,大家开始有意与王导保持距离,生怕引火烧身。
这时周嵩站了出来,对司马睿说:“王导对晋朝有再造之功,你却不信任他,以后谁还敢尽忠?将来一定会招祸患。”意想不到的是,王导没造反,其堂兄王敦却对朝廷刀兵相向,结果周顗死于动乱。
王敦觉得自己太鲁莽了,假惺惺地到周家慰问。面对刀兵,周家人噤若寒蝉,只有周嵩站出来愤怒地质问:“我哥为天下人请命、被天下人所杀,你来吊唁是什么意思?”王敦考虑到舆论影响,不仅没怪罪周嵩,还给他升了官。但这点伎俩,周嵩自然看得穿,所以逢人便批评王敦。
王敦可不是手无寸铁的文官,没多久就找了个理由诬陷周嵩,然后将他杀了。临刑前,周嵩淡定地口诵佛经。对他来说,这是最悲壮也是最好的结局。
(司马文王)曰:"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吾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阮籍采取的方法与东汉名士郭泰异曲同工,司马昭每次找阮籍聊天,一谈论到时事方面,阮籍就开始言及玄远,不评论时事,不臧否人物,所以被司马昭成为"天下之至慎"。阮籍将东汉末年党锢名士具体指责政治,讨论天下是非的言论和曹魏后期,关于儒家名教与老庄自然学说背后的党派之争,完全转变为抽象玄理的研究,所以开创了西晋完全玄学清谈的风派,所以就两晋清谈而言,始于郭泰,成于阮籍。
到了两晋时代,"清谈"已不同于东汉、曹魏时期,已失去了背后的实际政治寓意,转而思索人生(人道)和宇宙(天道),内容以"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佛理"(东晋)为基底,追求超脱之虚,以至玄远之境。山涛、王戎早年与嵇康、阮籍交游,同为"竹林七贤"。崇尚自然,隐居不仕。后面却改变志向,伏膺名教,立人之朝,官至宰辅。
这样的转变,自然可以用"人总是会变的嘛"来解释,但身为名士,自然要有名士的风范,解释起来自然也要自成一派,自圆其说。于是便有了开篇的"三语掾",即名教与自然相同,也就是自然为体,名教为用,自然为名教之本。既然如此,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一边享受尊显身份,荣华富贵。另一边也可以寄情林下,口谈玄远。这以西晋名士王衍为其中的代表。
"夷甫虽居台司,不以事物自婴,当世化之,羞言名教,自台郎以下,皆雅崇拱默,以遗事为高,四海尚宁,而识者知其将乱。"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后来,西晋被胡族灭亡,晋室衣冠南渡,是为东晋。东晋中期,权臣桓温北伐之际,与属下眺望中原失地慨然道,神州陆沉将近一百年,异于胡族之手,王衍等人难辞其咎。
《周嵩》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周嵩》人物故事小传
周嵩,字仲智,安东将军周浚次子,汝南安成(今属河南)人。司马睿作晋愍帝(西晋末代皇帝,公元313—316年在位)的丞相时,任周嵩为参军。司马睿即晋王位(司马睿公元316年即晋王位,旋称帝)后,拜周嵩为奉朝请。因反对匆匆即位,进谏北伐以雪国耻而得罪司马睿,到地方任新安太守。周嵩临走前说了些对朝政不满的话,被人告发,因为当时他哥哥周顗受到重用,才没有加罪于他。后来司马睿亲近王敦,疏忌王导,周嵩上疏进谏,力陈王导辅国功多,忠心不二,由此激怒了王敦。王敦杀害了周顗之后又装模作样地遣使至周嵩处吊丧,探知周嵩对自己心怀仇恨,就很憎恶他。后来王敦诬告周嵩与当时农民起义领袖李脱有联系,周嵩被逮捕杀害了。周嵩官至御史中丞,精于佛事,是东晋初官僚中崇信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晋书》记载他在刑场上还在朗诵佛经。
〔正 史〕
嵩字仲智,狷直果侠,每以才气陵物。元帝①作相,引为参军。及帝为晋王,又拜奉朝请。嵩上疏曰:“臣闻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故古之王者,必应天顺时,义全而后取,让成而后得,是以享世长久,重光万载也。今议者以殿下化流江汉,泽被六州,功济苍生,欲推崇尊号。臣谓今梓宫未反,旧京未清,义夫泣血,士女震动;宜深明周公之道,先雪社稷之大耻,尽忠言嘉谋之助,以时济弘仁之功,崇谦谦之美,推后己之诚;然后揖让以谢天下,谁敢不应,谁敢不从!”由是忤旨,出为新安太守。
嵩怏怏不悦,临发,与散骑郎张嶷在侍中戴邈坐,褒贬朝士,又诋毁邈,邈密表之。帝召嵩入,面责之曰:“卿矜豪傲慢,敢轻忽朝廷,由吾不德故耳。”嵩跪谢曰:“昔唐虞至圣,四凶在朝。陛下虽圣明御世,亦安能无碌碌之臣乎!”帝怒,收付廷尉。廷尉华恒以嵩大不敬弃市论,嶷以扇和减罪除名。时顗②方贵重,帝隐忍。久之,补庐陵太守,不之职,更拜御史中丞。
是时帝以王敦势盛,渐疏忌王导等。嵩上疏曰:
臣闻明君思隆其道,故贤智之士乐在其朝;忠臣将明其节,故量时而后仕。乐在其朝,故无过任之讥;将明其节,故无过宠之谤。是以君臣并隆,功格天地。近代以来,德废道衰,君怀术以御臣,臣挟利以事君,君臣交利而祸乱相寻,故得失之迹难可详言。臣请较而明之。
……
今王导、王廙等,方之前贤,犹有所后。至于忠素竭诚,义以辅上,共隆洪基,翼成大业,亦昔之亮也。……
臣兄弟受遇,无彼此之嫌,而臣干犯时讳,触忤龙鳞者何?诚念社稷之忧,欲报之于陛下也。古之明王,思闻其过,悟逆旅之言,以明成败之由,故采纳愚言,以考虚实,上为宗庙无穷之计,下收亿兆元元之命。臣不胜忧愤,竭愚以闻。疏奏,帝感悟,故导等获全。
王敦既害顗而使人吊嵩,嵩曰:“亡兄天下人,为天下人所杀,复何所吊!”敦甚衔之,惧失人情,故未加害,用为从事中郎。嵩,王应嫂父也,以顗横遇祸,意恒愤愤,尝众中云:“应不宜统兵。”敦密使妖人李脱③诬嵩及周莚潜相署置,遂害之。嵩精于事佛,临刑犹于市诵经云。
《晋书·周浚传附嵩传》卷六一
[注 释]
①元帝:东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6—322年在位。之前曾任西晋王朝的宰相。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多拥司马睿南渡,劝进即位。②顗:即周顗(公元269—322年),周浚之子,周嵩之兄,字伯仁,晋汝南安成(今属河南)人。东晋时官至尚书仆射。王敦叛乱时,他力斥王敦“犯顺”,为王导辩护,王敦攻入建康(公元322年3月)后杀害了周顗。③李脱:东晋初以道教组织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详见“李脱”条。
[相关史料]
安慧则 ①,未详氏族。……后止洛阳大市寺,手自细书黄缣 ②,写为《大品经》一部,合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识,凡十余本。以一本与汝南周仲智 ③妻胡母氏供养,胡母过江 ④,斋经自随,后为灾火所延,仓卒不暇取经,悲泣懊恼,火息后,乃于灰中得之。首轴颜色,一无亏损。于时同见闻者,莫不回邪改信。此经今在京师简靖寺 ⑤首尼处。
《高僧传·神异下》卷一○
[注 释]
①安慧则:僧名。②缣(jian):细绢。③周仲智:周嵩字仲智。④过江:指北方官僚士族永嘉之乱发生后纷纷渡过长江。⑤简靖寺:即会稽王司马道子为比丘尼支妙音所立的简静寺。参见“支妙音”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9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赵匡胤为什么会突然间暴死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