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战国时期齐国明明是个大国,为何社会文化方面却垫底呢

以史为鉴 2023-06-20 14:20:10

战国时期齐国明明是个大国,为何社会文化方面却垫底呢

战国时期,齐宣王心血来潮想抓一抓文化。他的意思是这样的:齐国在东方,是个地缘政治大国;有鱼盐之利、兴商工之业,是个经济大国;人口众多,甲兵强盛,是个军事大国。他掰着指头数一数,就差个文化了。然而文化,是齐国历代国君的心病。

那一时期,列国相争,尔虞我诈,除了硬打、明抢,不免也有“抹黑”之类。比如,有的国家好事,说齐国虽然很富,但富而不贵,道德不行,民众太滑,太鸡贼,不淳朴。这就搞得文化也轻了,思想也浮了,显得堂堂齐国没什么文化底蕴。

齐国不幸又和鲁国做了邻居,而鲁国最讲道德文章了。每到这时,鲁国就会被其他列国拿过来,和齐国比较一番。鲁国的文化确实很强,毕竟鲁国是当初制礼作乐的总设计师周公封地的延续,堪称制礼作乐的模范生。到最后,鲁国别的没有,文化有的是,国中饮食男女、行走坐卧、治国齐家,随便拿出一样,都是“传统”。

这样一比,齐国就尴尬了。其他国家动不动就要说:齐、鲁两国明明是邻居,怎么“地气”却差这么多?什么原因呢?众人说得阴阳怪气。之后各国再搞文化论战,齐国就很被动。

终于,到齐国第15位国君齐桓公(一说其子齐威王)执政时,齐桓公忍不下去了,决定改变这个局面,说,我们也搞文化!不就是让人说话吗?我们有钱,还怕没人?于是,齐桓公给有关部门钱,给政策,给地皮,特事特办,一路绿灯,搞了个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有关部门立刻为稷下学宫做各种宣传,招聘各路专家学者养起来,让他们坐而论道。效果立竿见影,齐国的文化立刻活跃了。专家们聚在一起,按行政级别发言,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谈社会,谈道德,甚至还有谈宇宙的。一时间,稷下学宫热闹非凡。

由于养得人多,齐国渐渐还有了“百家争鸣”的意思。齐国再开大会,上上下下都感慨,说,我们这回有文化了,可以自信了,这算前辈们留下的历史经验。所以,齐宣王要抓文化,完全可以举重若轻,因为有前人铺好的路嘛。

齐宣王首先加大了稷下学宫的拨款,进一步落实专家学者们的各项政策待遇,一切都和行政级别挂钩,搞正规化。这样一来,人就更多了。各国的专家学者纷纷传说,齐国的饭好吃,齐国又出了个齐宣王,最喜欢文学游说之士等。齐宣王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他经常亲临学宫发表重要讲话,或者观赏学者们辩论,然后再高屋建瓴地点评一番,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直到有一天,来了个老头,打破了稷下学宫和谐的一幕。这个老头,就是孟子。

孟子当时已经在列国游说圈出名了,大家都知道孟子脾气大,当面怼过好几个国君。齐宣王一听就来了兴致,说没事,我雅量,想和他谈谈。有关部门则颇感棘手,因为他们怕孟子不服从安排,不按格式发言,到时候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让齐宣王下不来台。国君一发怒,没准殃及稷下学宫,文化事业就毁了,多少人还得吃饭呢。

他们很想私下先和孟子沟通一下,但是又害怕孟子那出了名的坏脾气,一旦谈不拢,再把自己陷进去,到时候更加被动。最后实在没办法,他们只好听天由命,放弃了谈话行动,唯有暗暗祈祷孟子到时候心情好。孟子果然没有给人太多意外。他照例怼了齐宣王,还怼了不止一回。其中有一回,孟子把齐宣王彻底怼恼了。

事情是这样的。齐宣王兴致勃勃地说,老先生,咱们聊一聊官员问题吧。孟子问,高层官员,还是基层官员?齐宣王答,当然是高层了。孟子问,好,那你具体想聊他们中的哪一类呢?齐宣王不解,说高层官员不都一样吗?这还有区别?孟子笑道,当然有区别了,高层官员中,有些是和你一家的,是可以坐在一起叙祖宗的,属于核心圈,这叫“贵戚之卿”;有的官员好像也在圈里,但说到底还是给你打工的,这叫“异姓之卿”。齐宣王“哦”了一句。

接着,齐宣王继续问,“贵戚之卿”是怎么玩的?孟子回答:“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齐宣王一听,当时就要翻脸,说你这分明是乱说?孟子笑道,我没有乱说,宗法礼乐上就是这么设计的,这叫文化。请您不要大惊小怪。我是个思想家,要对传统文化负责,能乱说吗?我不说假话。理论上,就是这样的。孟子又一笑,但大家都知道,理论和现实并不是一回事。齐宣王的脸色这才稍稍安静下来。

接着,齐宣王继续聊,让孟子解释一下“异姓之卿”怎么玩?难道他们也憋着坏,要搞什么“异位”吗?孟子一笑,不,他们不会这么激烈,只是给人打工嘛。所以,国君有过,他们也会谏,但谏了几次,国君还是不听的话,他们就应该走,换个诸侯国就是了。他们看得开,到哪儿打工不是打工,都是一份俸禄,不必让自己弄得头破血流。齐宣王听后淡淡回了一句:“哦,这样啊……这样好吗?”孟子说,好不好,看你坐在哪里看,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也是传统文化。

到这里,齐宣王和孟子谈话的兴致渐渐就没了。

孟子回去后,齐宣王不禁陷入了沉思—看来这传统文化要真弄的话,还挺麻烦……最后,齐宣王忍不住发飙,我不玩了,坑太多,要是队伍不纯洁的话,他们总能找到话头生事的。不好,我以后还是少搞传统文化建设为妙。但是,齐宣王想了好多,头绪特别乱,最后的结论是,就怪这个姓孟的老头不会说话吧!传统文化明明那么多,他挑什么说不好偏挑这个,不仅没帮什么忙,还净给我添乱了。

齐国实力怎么样呢,为何最后才被秦国灭亡?

商朝灭亡后,姜子牙作为周武王的得力助手讨伐纣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将其分封地在山东境内,这就是齐国建立伊始,作为一个老牌的诸侯国齐国实力首屈一指,其实力不容置疑。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段诸侯相争的历史上从来都是赫赫有名。春秋齐桓公的时候任用明相管仲和鲍叔牙,内修外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富强经过多年的壮大让齐国发展成当时的超级大国,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周天子也封齐国为各诸侯国领导,当时可谓是在诸侯国之间呼风唤雨,好不威风。各诸侯国当时也都多听命于齐国霸主之言。但好景不长齐桓公死后,国内大乱,各位公子为了国君位置而自相残杀,这次内乱让齐国实力大减,并且让出了霸主宝座。不过仍然是诸侯大国。时间流逝到战国时期,经过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只剩下了七个具有实力的大国,齐国便是其一.此时的齐国在春秋末年发生一次叛逆,已经从姜齐变为田齐,但是国力依然雄厚。战国期间各诸侯国仍然是在互相征伐消灭对方,最西面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成功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令当时的其他六国根本无法单独对付,六国时而结盟,时而联横,心照不宣。这给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机会,并在秦王嬴政期间发动统一六国之战,并且一一都取的了成功。韩、魏、赵、燕、楚相继被打败亡国。齐国因地理位置在最东边而是被秦国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齐国因为远离中原战乱地区,战国时发生的战争不多,也因为在秦国与其他五国战争中采取隔岸观火的政策没有采取有力的支援,最终也导致自己的覆灭。其军队因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在秦军面前没有抵抗便投降了。

战国时期,齐国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呢?

进入战国时代,齐国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就是齐闵王时期,然而齐闵王识人不明,对外战略不当,急于求成最终引得五国伐齐,招致齐国衰落自己也身死异地,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了和秦国等量的对手。

诸强并起

战国开始后,先是魏国李悝变法,魏国强大后,联合韩赵教育周边的传统大国,夺取秦国河西之地,攻打楚国,扶植田氏代齐,一时风头无两,成为战国初期真正的霸主。随着各国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秦、楚、齐相继开始变法。先是秦国通过秦简公、献公和商鞅变法改变秦魏实力对比,接着是楚国任用吴起,到楚威王时期也成为震动中原的强国,齐国在齐威王的手中也任用邹忌变法,各个国家相继强大。

在齐威王时期,齐国通过桂陵、马陵之战彻底将老牌霸主魏国打落马下,又在桑丘击败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但此时秦国、楚国都是大国,齐国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只能称霸,无法统一。

达到顶峰

时间来到齐闵王时期,此时的秦国时秦昭襄王主政,楚国为楚怀王。楚国虽然国力强大,但无奈楚怀王单纯可爱,先是被张仪耍,和齐国断绝关系,结果什么也没捞到,接着又被秦国骗走,一直被困秦国,此后的楚国虽然仍然具备一流实力,但已经不能同此时的秦齐相较了。

齐闵王在楚怀王被困后,立了楚顷襄王,楚国利用齐闵王的短视,派出陈轸,让齐国削弱秦国,齐闵王被说通后,联合韩赵,由孟尝君为帅,攻打秦国。三国联军在秦国函谷关外堵了三年,后来终于攻破函谷关,秦昭襄王割让河东之地求和,此时的齐闵王竟然同意了,没有进一步行动。

打败秦国之后,天下三强中,秦、楚已经趴窝,齐闵王自觉天下无敌,攻打燕国,燕昭王使间,派遣苏秦的弟弟苏代入齐,忽悠齐闵王攻打当时的富国宋国。

时间来到齐闵王执政的第十三年,这一年,秦昭襄王和齐闵王互称东西二帝,但齐闵王在苏代的劝说下很快取消帝号,并联兵燕赵韩魏讨伐秦国,秦昭襄王只好取消帝号,割地求和。但此次讨伐,对秦国的打击并不大,齐国也只是为了为攻打宋国拉拢各国。终于齐闵王彻底灭亡了宋国,齐国实力达到顶峰。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齐国实力都很强大,为什么最后两国都没能一统天下?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齐国实力都很强大,最后两国都没能一统天下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的执政者骄傲自满,忽视了对手,也有便是当初的机会不成熟所致使的结论。秦国既占据关中地区产粮区又攻占了巴、蜀富庶之地,不但保证了秦军的足兵、足食,并且凭着崤山之险、函谷关之雄,出门可以攻城略地,内收也可据险自固。正所谓:秦国可以随意发兵征讨山东六国,而山东六国却对秦国万般无奈。从而,东汉中后期的发展战略主导地位便掉入了秦国的把握当中。因而在这个情况下,别的六国当然就仅有格挡之功而无还击之力了。

而此时此刻的燕国却早己并不是楚庄王时期的所说荆蛮之国了,在哪长达数百年的悠长发展趋势期内,燕国由于吸取了中原文化,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楚文明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原来的狂野己被消磨殆尽,因此在解决狼虎之秦时一直看起来力不从心。这一点可以从楚怀王听信秦国的承诺,被骗到武关拘禁于秦,并最后死在了秦国便可见一斑——构想假如或是当初那一个野蛮的燕国,那秦国又怎么能随便成功。也因而燕国在这一场企业兼并争夺战中,已经失去蚕食鲸吞的资质。

而赵国在战国时期也曾掘起过,齐愍王以前将秦国之外的别的五国惹恼了一个遍:不但因私吞灭宋之利惹恼了附近世界各国,并且还趁燕国内战之时,对燕国乘火打劫,进而激发了燕国左右的怨恨。除此之外,齐愍王的残暴不仁也是搞得赵国中国叫苦不迭。可是也是在这类内外交困的困境下,齐愍王却因仍然感到高兴,而纵容安全隐患潜滋扩散。

最后燕国在燕昭王的良苦用心整治下强劲了下去,因此燕、赵、魏、燕、秦构成了五国联军在济水击败魏军主力军,自豪的齐愍王总算尝到物极必返、哀兵必胜的不良影响。接着燕军乘势启动了灭齐对决,几乎将全部赵国占领。尽管最后因燕国以骑劫替代乐毅使燕军士气波动,而田单则借机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并趁胜将燕军赶出齐境,修复了赵国。可是赵国经此一劫早就是整体实力大削、能量大损,其雄威魄力也随着而消失了——因而要想寄希望于浩劫余生而又整体实力大挫的赵国去统一天下,自然是既不实际更不可能的事儿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