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居正一生都致力于明朝,最后为何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以史为鉴 2023-06-20 13:59:03

张居正一生都致力于明朝,最后为何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张居正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不缺乏有名的将领,也不缺乏有名的文臣,张居正就是文臣中一颗耀眼的行星。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所写“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一生致力于明朝繁荣安定,他却忘了明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明朝,一厢情愿的事情并不一定能够长久。张居正与历史上其他改革者一样,有着身败名裂的身后事,也许这就是改革者的命运吧!

张居正画像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张居正生前辉煌,死后也不断成为热门事件的主角,不过死后的他已成为悲剧的主角,有些官员利用弹劾他而升官发财,足见万历皇帝多么厌恶他。

张居正变法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其是经济方面,这也是导致他身败名裂的第一个原因。封建社会的国库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制定合理的税收税率以及是否能够收齐税收规定的金额,这是税收最基本的要求。明朝作为税收税率最低的朝代,规定的税收金额都收不齐这已经成为常态,张居正想要插手改变这个现实局面,必然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然而这些利益被触动之人往往是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他们是组成封建社会的基石,岂能这么容易被触动掉。

大地主

张居正发现明朝税收中一些问题,具体问题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明朝有1100多个县,这些县虽然在职级上平等,但是税收数额却不同,富裕县与贫困县的税收金额能相差百倍之间。到万历皇帝执政时期,明朝已经建国200多年,在这期间土地的兼并、转手是非常常见之事,甚至许多县在明初就没有丈量清楚土地的面积,何谈能够有准确的税收。

张居正剧照

明初,多年战乱导致百姓背井离乡,为了恢复生产,朱元璋不仅鼓励百姓开垦土地,而且将税收税率降到最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原本税率低使得很多农民已经升为地主,低税率的实惠已经让农民视为理所应当之事,还有随之成为不可缺少的事情就是欠税欠粮。

朱元璋卡通形象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税收不足额已经成为常态问题,不是官员不想收,而是百姓根本不上交。比方说,某个地区收税粮到达税额的百分之八十(这也许就是好的县了),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可用极端困难来说明征收的难度。县官的办法只有把人抓来痛打一顿,可是欠税之人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大地主可以贿赂衙役,行刑之时衙役负责,打屁股只要出工不出力就行了,更有甚者雇佣乞丐代替他们挨罚,这样的情况还会有谁再交齐应交的额度?

万历皇帝剧照

各地方官员收不齐足量的税粮就开始想各种名义把未收齐的部分减免,这样以来更加助长了百姓拖欠税粮的行为。再加上明朝官员工资低,为了能够养活家人以及向上疏通关系,对于税款必要的截留就成了必须,里长、甲长、师爷、县官等等层层克扣,更加重了税款金额的不足。

张居正想要改正这样已经近200年的税收“惯例”,他用皇帝的名义下令各地方的税收足额交齐。各地方官感觉空前的压力,纷纷批评、指责张居正的新政。当然,大地主与贵族的利益也因此受损,也纷纷抗议此次新政策。

古代税收场景

张居正对于他人要求严厉,自己却也有很多地方贻人口实,他经常用私人信件来授意各地方所谓的他自己人按照他的要求上报奏折,然后用首辅的身份来使皇帝批准这些建议。这正是张居正第二个错误,严格要求他人,自己却引荐私人、扶植自己势力、生活奢侈等等。

说到生活奢侈,这是张居正最惹人争议的地方。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人,张居正在皇帝面前始终是一个清廉、节俭、清贫的形象,以至于张居正想修一座阁楼,万历皇帝都认为他张先生缺钱,从国库拨发一千两白银作为资助,然而小皇帝不知道的是张居正修这么一个阁楼花费竟然高达白银一万两。

白银

当然更让人惊讶还在后面,张居正北京的住宅新阁楼刚竣工,他的老家湖北荆州就建起了一座一模一样的阁楼,这是锦衣卫一个讨好他的人所为,修建阁楼的钱可想而知出自何处。张居正知道此事之后,并没有严厉拒绝这样的事情,不拒绝就是默许了。

也许有人疑问,为什么张居正这样的“违法”行为锦衣卫与东厂没有上报皇帝呢?很显然,锦衣卫是巴结讨好的人,东厂的冯保也是他的人。因此,皇帝知道的只是张居正想让他知道的,皇帝不该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锦衣卫剧照

张居正这两大错误,造成朝廷很多文官反对他,虽然有皇帝的信任,但是具体工作还是要靠这些文官执行,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即便是再好的变法也会付诸东流,只能可叹他空有为国情怀、抱负却得不到舒展。

天道酬勤少年才,春光不拟扉页书。庙堂居高位首府,万历改革青史传。——《颂张居正》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张居正没收他强力推进改革,让大明国延长至50年,如此功勋名垂千古,零后10万人为之惊讶而令人意外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死后他的一切荣耀和功勋被万历废除,家人死走逃亡,万分狼狈。可是这是为何呢?这其实和他自身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那就是由于改革而得罪了很多的人。当时张居正要求变实物为银两,这样有了具体标准,于国于民都极为有利,国库可以增收,百姓负担也相对减轻,但是官员的利益则严重受损,单单这一条法令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地方官。但是当时的官员们只能忍耐着张居正,由于张居正太过强势,没有人是他的对手。然而等到张居正死后,官员们身上的枷锁就没有了,为了自身的利益打击报复张居正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所以张居正必然没有什么好结局。


第二,那就是对于万历皇帝过于严厉,物极必反。我们都知道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也是言听计从。所以张居正对万历皇帝也就比较严厉。虽然严师出出高徒,但是过于严厉可能就会出现反效果。也许是因为严厉的张老师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的行动。


第三,由于张居正的居居功自傲横行无忌。权力滋生腐败,权力能让一个人疯狂,张居正也是这样的,他同样对着权利有着无穷的热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里,有时候张居正也会放肆一把,不仅是百官,有时候连皇帝甚至都不放在眼里。对于言官,张居正是十分反感的,只要一个小问题,张居正就会对其严加惩处。如果对方不服气丢官罢职是小廷杖和赵玉还会等着他,因此很多人都恨透了张居正,尤其是言官在张居正死后自然是有仇报仇有冤报怨。

张居正的改革行之有效,为何最后却被否定,以失败而告终呢?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清楚,明朝万历初期所出现的?万历中兴?盛世之景。

但实则万历中兴并非明神宗朱翊钧所开创,真正的功臣其实是为了明朝呕心沥血,直到劳瘁而亡的张居正。


正是张居正所提出的?考成法?官员考核体系改革,以?立限考事、以事责人?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自明初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官员考察体系。

说白了也就是给所有官员都施加了一个?强制执行力?,然后由张居正所掌控的内阁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然后根据事情的完成进度进行赏罚。

显而易见,此举一方面可以大大的提升行政效率、以及监察力度,降低官员的好逸恶劳之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内阁的权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为张居正后来要推行的?一条鞭法?做铺垫。


而这个名为?一条鞭法?的税法改革,虽然看似并不复杂,只是将原本相对独立的田赋、徭役啥的进行了统一,然后折算成银两缴纳,顶多也就是提升了一点行政效率。

但实则这才是张居正改革的真正核心,也正是因为一条鞭法于万历九年的顺利全国推行,才在考成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配合下。

一举将原本已经呈现衰败趋势、经济低迷、国库空虚、吏治混乱、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明朝逆转成了一个?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的盛世之景,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万历中兴?。

诸如史书所记载的,截止万历十年,明朝国库的积银已然是达到了六百多万两之多,粮食更是多达1300万石,相比于之前,进步不可谓不大。


张居正的改革举措被否定

但问题是张居正于万历十年六月因病逝世以后,伴随着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清算进程的展开。

不但张居正自身的官爵被削、家产被查抄、张家族人因为牵连而被流放的流放,幽闭的幽闭。

就连原本由张居正所推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也一一被破坏甚至是废除,就好比张居正的改革核心?一条鞭法?,基本上刚到万历末期,就已经没有什么人去遵守了,其他的改革举措可想而知。

难道说张居正改革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假的?嘉靖、隆庆年间所显露出来的国库常年入不敷出、吏治混乱、土地兼并剧烈之势也都是假的吗?


诚然,肯定不会是假的,毕竟嘉靖、隆庆年间战乱频繁,光是军费支出就不是一个小数,比如嘉靖倭乱啥的。

再加上皇室宗亲的日常消耗也普遍很是奢侈,多年累积下来,造成国库入不敷出也并非不可能。

否则张居正也不会一掌权就先从革除冗官、冗费,尽量压缩政府开支开始了。

至于?万历中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撑的话,后来那?万历三大征?所需要的巨额支出又是从哪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8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