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杜甫一生狂热崇拜李白,俩人的友情究竟如何

以史为鉴 2023-06-20 13:49:27

杜甫一生狂热崇拜李白,俩人的友情究竟如何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有15首,其中多数充满了对李白的真挚思念和对其诗歌艺术的热情赞美之情;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4首,思念与赞美之词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由此认为,杜甫狂热崇拜李白,而李白则不甚看重小自己11岁的杜甫,对他的诗歌艺术也不欣赏。

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

首先,在李白不多的跟杜甫有关的几首诗中,比如“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已经透露出了对杜甫不同寻常的友爱之情;“相失各万里,茫然室尔思”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杜甫的思念。

其次,从李、杜两人的交游史实也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欣赏。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识之后,当年秋天便跟随高适等人一起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意气颇为相投。次年秋,杜甫到兖州,正好李白也回到东鲁,两人又再次同游,“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情同手足。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大约就是作于这次同游的临别之际。李、杜后来在长安还有一次会面,地点是一个叫饭颗山的地方,李白还作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倘若李白不欣赏杜甫,以他的性情,很难想象他会跟杜甫这般饮酒、游玩,分别之后还写这么情深意长的诗体书信。

李白诗歌中关于杜甫的数量较少,可能跟李白诗歌散佚较多有关。杜甫在《进雕赋表》序中说:“自七岁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见杜甫现存作品的数量(一千四百余首)远少于他实际创作的数量。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保存的情况更加不理想。因为杜甫生前已经有诗集流传,晚年更是亲自辑录自己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大都保存了下来。而李白却没有这么幸运,他的族叔在为他的《草堂集》作序时写道:“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可见,李白有大量的作品散佚了,而在这些散佚的作品中,难保没有跟杜甫有关的。

即使李白所作跟杜甫有关的诗歌真的比杜甫的少,也不足以说明,在两人交往中,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跟李、杜二人在思想、性格和创作特点上的不同有很大关系:杜甫深受主张仁爱孝悌的儒家学说影响,李白则深受追求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影响;杜甫性格真挚外向,李白性格飘逸内敛;杜甫作诗喜欢实录生活,李白作诗喜欢冥想神仙。这三个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二人的诗歌在反映友情的态度与方式上的截然不同。

事实上,杜甫写李白多而李白写杜甫少这个现象,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尽管杜甫比李白年龄小,但在李白面前,杜甫扮演的始终是兄长兼伯乐的角色,他关心李白的处境,赞美李白的才华,而且,他对李白的赞美更有替其鸣不平、为其延誉的用意。从他的“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几句诗中,我们不难读出杜甫发自内心的对李白的爱怜、保护和抱屈之情。

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李白和杜甫同为诗人,也被后世学者认为两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翻看史册,就会发现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结伴漫游,李杜之间的感情好像无比深厚李白比杜甫大十几岁,以古代的标准,基本上属于两代人。而且,李白属于那种天才型的诗人,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连皇帝都看重他的才气,将他召进宫中,当了翰林学士。可以说,李白是当时杜甫这样的人的榜样,希望能像他一样,靠文采得到皇家赏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和杜甫相见时,李白有资格在杜甫面前摆谱,而杜甫对李白的崇拜,也是真诚的。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正是李白被从宫廷里赶出来的时候,要是李白正走运,或许杜甫就没机会去认识他了。此时,李白遇到一个崇拜自己的年轻人,自然也能放下架子和他交往了,也由此拉来了两人交往的序幕。

两人结伴在河南一带漫游,然后又到了山东,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两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按照学者的说法,深厚的友谊就此结下了。

李白对官场失望,但此时的杜甫依然有出仕的理想,自然不可能再继续陪着李白无目的地漫游。因此,两人分开,李白继续自己的浪子行程,而杜甫则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谁都没有想到,两人这一次分别,就成了永别。

李白其实并没有把的情意放在心上诗坛上的传奇,并没有因为两人的结识和分离而拉开,相反,却开始了一段冷冰冰的生活。

李白是天才诗人,性格散漫,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怎么牵挂,自然不会对路上认识的杜甫更有一番关心。这一点,从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歌中就可以知道。

送别诗是唐诗的一大类,李白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但在这么多送别诗中,与杜甫有关的只有四首,而且都是敷衍之作,根本就无法与送孟浩然等人相比,就连一个普通的农民汪伦在李白的心目中,都比杜甫分量重。



.,j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四首与杜甫有关的送别诗中,有两首竟然还是冒名的,算下来,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只有两首。由此可见,要不是杜甫后来出名,只怕这仅有的两首诗,也会被抛弃的。

诗人不以诗歌的形式来纪念友谊,那么,在两人分别后,李白是不是会在心里挂念杜甫呢?

李白在后来的漫游生涯中,写了很多诗篇来记叙自己的这段生涯,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到杜甫,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完全不认识杜甫。

其实,李白这样做,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追求的是新奇和浪漫,永远对未知的事物和人感兴趣,而且他名气大,想认识和结交他的人,排着长队等候,所以,他自己人不会去挂念一个在旅途中遇到的年轻人了。再加上李白希望认识达官贵人来帮助自己实现抱负,杜甫这样一个没有根基的人,自然不会在他心里留下印象了。

杜甫崇拜李白,却是真情流露和李白的没心没肺相比,杜甫崇拜李白,却是真情流露,没有半点作假。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就是一部历史,完全是真情流露,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在里面。杜甫和李白分别后,写了许多怀念李白的诗歌,算下来,起码有20多首,如果算上不可避免的流失的作品,数量一定非常可观。

从内容上看,杜甫的这些怀念李白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回忆和李白在一起的日子,这表明,杜甫是实在把李白放在心上的。而且和李白的敷衍之作不同的是,杜甫写的这些诗歌,的确是用心在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这其中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

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崇拜,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喊,他不仅推崇李白的诗才,而且还看着他的人格,为他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感到不平。



《天末怀李白》是一首五言绝句,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情谊;而在《不见》这首五言绝句中所表现的思念之情,又进入了一个让常人望尘莫及的境界。可以说,没有深厚的感情付出,是绝对写不出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这样的思念之情的。

李白因为得罪了权贵,所以当时之人并不理解他,对于世人对李白的污蔑和诋毁,杜甫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认可李白的才能,一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就是杜甫对李白遭遇感倒不平的最深切的呐喊。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是杜甫对李白才能的肯定,同时又对李白难以在现实中施展才能感倒深切同情和无奈。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是杜甫展望未来,希望两人再次相见的期望,也是杜甫心声的流露。这已经超出了萍水相逢的概念,正是杜甫把友谊看得高于一切的写照。

在杜甫所写的所有的怀念李白的诗篇中,思念、评价、推崇都包罗其中,而且都可以说是传颂的名篇,完全是杜甫呕心沥血写出来的。

李白在晚年,因为缺乏政治眼光,卷入宫廷夺位的纠纷中,被朝廷下狱,最后被流放蜀地,幸好不久就遇到朝廷大赦,这一系列遭遇,杜甫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和关怀。

当杜甫得知李白不幸病故后,他又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怀念李白的诗,由此可知,杜甫已经把李白牢牢地刻在了自己的心中,并将这份友谊保持到了始终。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实关系,虽然存在着遗憾,但这其中的原因不在杜甫,而在李白。因为两人性格差异大,使得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对等的。

杜甫与李白晚年的友情交往(“杜甫十议-4”)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带着妻子杨氏和儿女离开华州,加入逃难的人群。诗人和家眷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秦州。就在杜甫的心境稍稍平复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又一个不幸的消息,都是关于李白的。先传来的消息,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接下来的消息更为可怕,称李白已死于流放途中。

这夜,杜甫梦见了李白,他写下了《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接连三个夜晚,杜甫都梦见了李白,又写下了第二首《梦李白》。他坚信李白被流放是蒙受了冤屈,要为李白鸣不平。想起屈原也是蒙受冤屈而被流放,《楚辞》说屈原在流放中容颜憔悴,故而在第二首《梦李白》中写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句,把李白比作当年的屈原。

写了两首《梦李白》之后,杜甫依然意犹未尽,又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再次把李白比作屈原,说李白像屈原一样冤枉。

唐代诗人的传奇故事,穿越一千多年的烟雨风尘,进入了网络时代。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喜欢唐诗的网友,他们欣赏品评唐诗的同时,也关注唐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友情交往。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是网友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些网友指出,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远比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要多。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得到确认的只有两首,写于二人相会期间以及相会之后不久。此后,杜甫为李白写了多首诗,而李白却一首诗也没有再给杜甫写。就正式被确认的诗作而言,这似乎是事实。然而,这又与李白与杜甫之间深笃的友谊似有不符。

我一直在孜孜期求解开这个谜团。凭直觉,我认为李白在晚年应该给杜甫写过诗。而且,这诗不大可能隐藏在犄角旮旯,当是熠熠生辉、赫然在目。

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庐山谣》上,这首诗的全名是《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谣》写于公元760年,李白逝世于762年,这首诗不是李白最后的诗作,却是他最后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卓越诗篇,堪称伟大诗人的生命绝唱。问题在于,李白为什么要把生命的绝唱之作寄给卢虚舟呢?许多读过《庐山谣》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唐诗三百首》关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的注释中,记载着卢虚舟是范阳人。我想到,杜甫的祖母卢氏也是范阳人。那么,卢虚舟会不会是卢氏太夫人的亲戚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卢虚舟与杜甫之间就有亲戚关系了。进而推测,李白把《庐山谣》寄给卢虚舟,应该有转达给杜甫的意愿。

可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不能仅凭卢虚舟与卢氏太夫人都是范阳人,就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信口开河。

幸而,读到了安旗《从〈庐山谣〉看李白游仙出世思想之实质》一文。对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卢虚舟,该文有如下论述:

诗题中之“卢侍御虚舟”,王琦题解认为可能就是肃宗至德年间授予侍御史官职的范阳卢虚舟。可信。杜甫诗集中有《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二首。黄鹤注:“公之祖母卢氏,十四其表弟也。”亦可信。杜甫祖母既为范阳卢氏,卢虚舟亦为范阳卢氏;李诗中之卢为侍御史,杜诗中之卢亦为侍御史;李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诗作于大历四年(768)。在这八九年中,显然决不会有两个人既同姓名,又同郡望,还同官职。则李白《庐山谣》所赠之人即杜甫之表弟无疑。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所作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或即缘《庐山谣》而发。可能是杜甫从他表弟卢虚舟处获悉此诗……

看了这段文字,事情就都清楚了。

李白在被赦免之后,曾与贾至同游洞庭湖,写有多首诗篇。而在《唐诗三百首》关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的注释中,提到了贾至写的《授卢虚舟殿中侍御史制》。这些史实,都为探讨杜甫与李白晚年的友情交往提供了线索。

恰如安旗的文章所言: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所作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或即缘《庐山谣》而发。可能是杜甫从他表弟卢虚舟处获悉此诗……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在当涂养病。听到这个消息,令杜甫牵肠挂肚、忧心如焚。杜甫写了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想寄给李白,但诗成之时,李白已经故去。这首无法寄达的诗中,杜甫深情回忆: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用短短十个字,完美概括了他与李白同游梁宋、齐鲁的经历,寄托了无限的缅怀之情。醉舞的梁园之夜,是永远令杜甫心弦激荡的夜晚;行歌于泗水之春,是杜甫心中永远鲜花烂漫的春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