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末农民生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几百年了,汉人一直对满清的这段历史充满偏见,当然,满清时期确实也有不少政策措施是针对汉人的,但总体上而言,满清取缔腐朽的明王朝,还算是历史的进步,特别是对于苦难中的多数农民来说,满清的统治对他们来说算是幸事。明朝虽然前期朱元璋惩治腐败力度很大,但是没能够避明朝末期的根深蒂固的腐败。崇祯皇帝似乎很想要有作为,历史上,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可见明朝的灭亡与北宋不尽相同,从《水浒传》看来,北宋的腐朽是君臣合力造成的,可谓是君是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明末农民的现状
做农民,明朝末年的农民是最艰难的。明王朝在崇祯接手的时候,本来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崇祯皇帝自己也能力不足,极希望改变现状却总是改变不了。正好遇上天灾不断,干旱和蝗灾几乎年年重演,农民苦不堪言,不是被饿死,就是起来反抗,成为流寇。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
李自成是这时期的典型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为什么李自成轻轻一呼,就那么多人纷纷响应,来反抗明王朝呢?对很多农民来说,不反抗就意味着死亡。当时的农民,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生下孩子养不活,就丢弃在外面被人捡走吃掉。很多人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别人换孩子吃,这是常有的事。当时,陕北一带大旱,更兼蝗灾,颗粒无收,农民本就生活艰难,只好蓬草、吃树叶、树皮、草根,后来植物吃完了,就只好吃阴暗潮湿的土地上泛起来的一种白色的盐碱土或者石头。时间一久,土石无法消化,并且在肚子里下坠,人很快就死掉了。这样的日子,谁不愿意跟着去造反,反正是一死,弄好了还可以混口饭吃,所以,李自成才喊出口号,大批饥饿的难免就跑来入伙了。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吗?是的,他上位以后,确实做了不少励精图治的事。特别是才上位,就当机立断,处死了大宦官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的实力,做了第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事。但是,崇祯皇帝其实也很有问题,《罪己诏》倒是没少下,可以只见他承认错误,就是不见他改正,朝政还是沿着旧事的老路继续滑坡,甚至滑得更快。
崇祯皇帝最大的特点是好疑忌,喜杀人。他在位十七年,几乎年年在杀人,一直在猜忌人。《罪己诏》中说得极好,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很到位,但就是没有整改措施。李自成打进来了,崇祯皇帝惊慌失措,号召大臣捐款抗贼,大臣们个个喊穷,没有捐到多少钱。等李自成拿下北京城,发现大臣们家中有的是钱,而最有钱的,竟然是崇祯皇帝自己。不知道崇祯皇帝私藏了这么多钱想干什么,国家都快要亡了,还不及时拿出来抗贼,自己却跑到山上上吊去了,还悲痛地说: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总结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十七年不能算是很短的时间,可是除了除掉魏忠贤等宦官势力之外,崇祯皇帝的作为几乎屈指可数。固然,明朝的腐朽已经根深蒂固,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彻底挽救明王朝难度自然是很大。但是皇帝如果真的如自己在《罪己诏》中,说的一样,改正自己的错误,励精图治,十七年岁月也足以挽救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六次下《罪己诏》,可惜每一次都停留在了知“罪”而不改上,就像是很多的小学生,每次都能够勇敢给老师承认错误,但是却决不改正。本质上来说,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没有真正反省自己。临死的时候,他还在大呼:
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看来他确实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明一个个的《罪己诏》,都恐怕是别人代笔所写,虽然崇祯皇帝自己肯定是同意了文章的内容,但是没有亲自书写,所以印象不深刻,因此看自己的《罪己诏》,就和看别人的故事一样,没能引起足够重视。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不能过好日子的朝代就是最坏的时代,清军的入关,对他们来说,还是幸事。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随后满洲贵族调集满、蒙、汉兵,几乎倾巢而出,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之下,大举入关,并最终灭掉明朝(南明),夺取整个天下。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清朝没有选择挥师入关,而是继续留在关外发展,那么历史会如何改写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明朝残余势力——南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明朝残余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南明政权,说起这个南明“小朝廷”,只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南明当时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甚至生死存亡的时刻,但其内部却为了权力,发生了剧烈的争斗。因此,哪怕没有外部势力的打击,南明也很有可能会灭亡或分裂。
其次,再来看一看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政权。大顺虽然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但其领导人目光短浅,根基薄弱,且内部集团腐朽不堪,能够守住江山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更别说灭掉南明、击退清军,并最终统一天下了。
最后,再来了解一下清朝。明末1616年,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后金政权,众所周知,尚未开发的关外地区大多是不毛之地,环境十分恶劣,是很难支持后金以及之后清朝的运转的,那么后金是如何在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呢?
其实这与明朝的衰落有很大的关系。后金的崛起是建立在对辽东汉地的劫掠和奴隶之下的,是通过吸明朝的血才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皇太极时期,就曾多次指挥清军入关劫掠,在削弱明朝实力的同时,还获得了供其发展的巨额财富。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清朝早期最重要的发展手段就是劫掠。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清朝的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八旗的人口总数却不足百万,再加上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无法自给自足的经济,足以看出清朝的发展是很尴尬的。
如果清朝此时没有抓住机会入关,那么等中原稳定之后,中原王朝哪怕无法击溃清军,但只要对偏居一隅的清王朝进行经济封锁,那么无法做到自给自足的清朝自然就会慢慢衰落下来。
清军入关的时候,消灭明朝残余势力也是非常困难。当时,在中原一共有三股势力互相纠缠,主要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国、张献忠的大西国与南明王朝。但好在大顺国与大西国处在死敌的状态,清朝入关之后都是有一种看热闹的态度,坐山观虎斗,然后借此统一天下也是一件便宜事情。
清军要消灭大明王朝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当时明朝不得民心。李自成与张献忠原本都是忠于大明王朝的,为什么都会站在大明王朝的对立面,也是厌恶明朝统治。
现在我们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户籍体系,使军户从国家正规武装力量变成卫所长官的私人部队丧失了战斗力。明朝地方官员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农民承受比较严重的财政赋税负担,朱家众多王爷子孙吃空了大明江山却对国家毫无贡献,使得明朝必然灭亡。
可以看到,由于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清军灭掉明朝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时满清最难的时候,就是如何对待中原地区的农民军与南明军队。当时,以清军的势力击败农民军的难度并不大,困难就是如何统一全国。由于清军之前频繁骚扰长城明朝的边境一带,给北方百姓印象也并不是很好。
为此,清军在当时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煤山自缢的崇祯皇帝安葬了,然后拉拢了原来明朝的士绅与官员,这样清军也在中原先立足脚步。
在对中原的农民起义军上,清军先在山海关一带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入关之后,很多清军与南明两面夹击,打击大顺国的残余部队,使李自成农民军一路溃败到陕西老家,之后实力迅速削弱,最终为叛徒出卖死于湖北九宫山,
当时,大部分清军将领认为自己没有平定中原的实力。但是,当时投降大清的洪承畴却力排众议,让顺治福临入主中原进驻山海关,于是才有了清军统一中原的进程。
在四川成都由张献忠建立的大西国,也处在一种逍遥的状态。张献忠也没有李自成的勃勃野心,就想以四川为中心建立大顺国,过着抢劫掠夺割据一方的生活。大西国与大顺国关系也不密切,清军灭掉大西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至于南明政权,也不是清军对手。当崇祯皇帝自缢之后,在南京的明朝遗臣马士英、史可法等拥立了弘光帝组建了南明,可是南明由于延续万历时候的党争,内斗使势力被削弱。再加上地方割据势力严重,不停中央指挥,还有就是皇帝朱由崧都是贪图享乐,不为国家利益为重,以及马士良等人的醉生梦死,这样的南明政府是必然失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