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皇帝打大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
皇帝打大臣的屁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太平御览》记载:“明帝时,政事严峻,九卿皆鞭杖。”是说东汉初期的汉明帝,对大臣们管理很严厉,连九卿级别的高官,都免不了被打屁股。
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打大臣的屁股,你还不得乖乖地忍着?
二
最喜欢打大臣屁股的年代,得是明朝了。
1380年,明朝开国将领、永嘉侯朱亮祖作威作福,勾结当地豪强,使朱元璋错误杀掉番禺县令道同。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龙颜大怒,将朱亮祖召回京城,与其长子朱暹一同鞭死。
朱亮祖固然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打开了打屁股的魔瓶。在那以后,明朝朝廷之上板子声不绝于耳。大臣们的痛苦呻吟,与鲜血淋漓的场面,构成了大明王朝极为特殊的一道风景线。
三
最初,打屁股更多是一种侮辱的象征。
“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按照这种说法,在明宪宗朱见深以前,打屁股时不用脱去衣物,还要用厚棉布打底,保护大臣的身体不受太大的损害。大臣们挨打后,往往卧床几个月。很可能并不是伤势很严重,而是舔舐心理的伤口。
然而,这一切被大太监刘瑾改变了。
刘瑾掌权时,气焰相当嚣张。他很讨厌朝廷大臣,规定打屁股时要除去衣物。没有棉布、衣物的保护,大臣被活活打死的现象就出现了。
由于刘瑾行事太过恶毒,结果没有好下场:被凌迟处死。按照明朝法律规定,凌迟是要切3357刀,还不能让犯人中途死掉。于是,刘瑾的凌迟之刑持续了3天。不少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买其身上一片肉,祭奠死者,甚至还有生吃泄愤的!
四
说来奇怪,虽然打屁股对饱读圣贤书的大臣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何况还时有打死人的情况发生,可不少明朝大臣竟然争先恐后想挨打屁股。
原来,明朝时期,朝臣和宦官经常尖锐对立,水火不相容。为了国家社稷,朝臣往往犯颜苦谏,哪怕冒犯了皇帝也毫不畏惧。皇帝可以接受朝臣和宦官斗来斗去,却不允许大臣来冒犯自己。怎么办?三个字:“打屁股!”
没想到,被皇帝打过屁股的大臣,不管死没死,都会在朝廷中拥有极高的声誉,备受尊敬,“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忍得一时侮辱,转过头来却胜似神仙!
这是为什么呢?“文死谏,武死战。”文臣死于进谏皇帝,是很光彩的事情啊。现在皇帝用打屁股来成全大臣,大臣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当政期间,大臣们络绎不绝地想来挨板子。正德皇帝一次就打了107个大臣的板子;而嘉靖皇帝更厉害,让134个大臣一字排开,趴在地上轮流挨打。
对于大臣们心里的小算盘,皇帝不知道吗?清楚得很。万历皇帝就不客气地称这些大臣“沽名钓誉,讪君卖直”,看似犯言直谏,实际上是在给皇帝下套。所以,万历皇帝很少打大臣的屁股。
五
一边皇帝有意打屁股,一边大臣有心挨打,双方就一拍即合、想打就打吗?就跟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一样,皇帝一声令下,锦衣卫将大臣拖出去就打?
并不是。在明朝,打屁股有一道严格的程序。
《明代酷刑三例考略》记载了打屁股的程序:首先,皇帝发出打屁股的命令。其次,由司礼监太监出帖加盖印信。随后,交给刑部给事中审核,签批。接着,交给锦衣卫,由锦衣卫执行。
从理论上说,这一套程序走下来,少说也得大半天,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就打屁股的。
【参考资料:《太平御览》《明史》《明代酷刑三例考略》等】
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君王的权力大于一切,君王的威严不仅仅有关国家的治理,同时也事关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君王的权力最基本的表现则显示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一个国家的帝王拥有无上权力,自然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唯一而不可忤逆的话语权,这也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由来。
在一般人来看,君主臣次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实君王对臣子的依赖性是极强的,甚至在很多时候由于君王的无限放权从而导致了某些权臣的权倾朝野,削弱了君王的绝对权力。虽说如此,但是这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自君王自身,和臣子想要身居高位必须一步步谨言慎行爬上来不同,古代皇位的世袭制,君王从小就掌握了无上权力,没有经历过各种磨砺,这有就造成了尽管不少帝王确实很聪明,但是见识和阅历却远不能和身居高位的臣子比。
一个国度唯一的帝王和数不清的臣子相比,自然是孤独了,倘若是聪明绝顶的王自然能让臣子派别分类,两相制约达到平衡,但是愚笨的君王却常常成为众多臣子的对立面,与伴君如伴虎相对的是伴臣如伴蛇。那为何史上的功臣又常常被君王所杀,这也是君王为了臣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人的本性所在,倘若自己的权力大了就往往飘了,开始不满足于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于是对于君王来说直接杀掉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阶级最主要还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古代除了皇权之外还有诸侯权、相权、侯权等诸多权力阶级,这些权力阶级共同组成了古代的统治阶级,这些权力虽然对于皇权有着一定的制约,就比如君王不能插手诸侯王的统治,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与之相驳,因为整个国家的一切都归君王所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些诸侯王自己。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天子犯法于庶民同罪。从这些话中能看出古代君王为了使民众更为服从自己,也为了自己再百姓心中立下更为伟岸的形象,于是对己的权力自发地做出了一些制约,很多时候祖宗之法不可废除,君王也要守皇室宗族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再有就是谏官,因为这类官员的存在倘若君王像随便杀掉一些臣子,会遭到集体的反对,于是君王想要杀人的时候也是要找对场合和理由。
古代君王的权力来源说起来很可笑,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皇室宗亲确实应该掌握全国大权,虽然皇权很大程度上对百姓自身利益有所伤害,但是一旦反抗,那被迫害的人就只会是自己,这也就是百姓们一边被迫害一边又极力拥护王权的原因,被迫害的人基数大了轮到自己头上的几率也就小了。所以随着人权意识的逐渐觉醒,人们对于自身权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越临近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当权人的权力逐渐被削弱,百姓民主意识也越来越高。
据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若不死是为不忠。
但在孔子他老人家的观念中,好像并不赞同臣对君的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臣关系才可以维持下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所谓“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说的就是这意思。
孔子又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跟君主“拜拜”。
而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还要激,他说,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可提出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关系,贵戚之卿更是可废掉君主,另立新君。
孟子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若君主无道,臣民甚至可以起而革命,“诛一独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邦对张良跟韩信的态度为什么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