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大唐权柄落入李林甫手中。张九龄曾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所以王维深情地写诗相送。
同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有人认为他是受了李林甫的排挤,但这种说法没任何凭据;况且监察御史这一官衔不算低,王维正是在任职期间写下大量意气风发的边塞诗,充满积极的入仕精神,怎么也不像被排挤的样子。
李林甫虽说背负“奸相”骂名,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行政能力。而王维向来“佛系”,待人处事无比温和,很少表现出强硬的姿态,而且以他的官阶并不能对李林甫构成威胁,所以他们既没政见不和,也没权力冲突,至少表面一派和谐。
公元744年秋天,李林甫、王维等陪同唐玄宗在骊山温泉疗养,李林甫特意给王维写了首诗,王维立刻酬和一首,盛赞李林甫处政得当、劳苦功高。众人皆知李林甫学问不大,王维却说他“谋犹归哲匠,词赋属文宗”,毫无疑问是在拍马屁。至于“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一句,就更肉麻了,在王维的诸多佳作中显得无比羞耻。其实这不算什么黑点,当时以诗相交是潮流,贺知章等清流都曾与李林甫诗歌酬唱。
王维与李林甫不仅是诗友,还是画友。李林甫擅作丹青,王维大概也很认同他的画技,曾为他的私宅作过壁画。
王维与李林甫的秘书苑咸关系更近,曾为他写了首言辞真挚的诗,夸他多才多艺,并称他为“故旧”。王维还开玩笑道:“好好跟着上司干吧,希望你早日位列三公!”不过他并没借这层关系攀附李林甫,而是对苑咸说:“我能在君王身边做个言官已经很知足了,岂敢怨天尤人,更干不出巴结宰相的厚脸皮之举。”
王维笃信佛教,佛家讲究“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好人、坏人并无明显区分。在他眼中,李林甫大概也是个善恶混沌的家伙,他不会旗帜鲜明地与其对抗,也不会趋炎附势甚或为虎作伥。他只要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行事与贪官污吏泾渭分明,就问心无愧了。
公元753年,李林甫去世,并在次年被朝廷追剥官爵,但王维平安无事,还升任吏部郎中,可见他与李林甫的交往足够干净,并无黑料可挖。
王维后半生的官场生涯几乎都在李林甫为相时期,即使半官半隐也仍有存在感,说明他没受过李林甫的打压,两人起码保持着客气、体面的关系。这是王维“极少结怨”的为官之道,而同时代的李白因狂傲张扬得罪小人,在长安官场混了一年多就被打发走了,从此浪迹天涯,终老江湖。
王维在本质上是艺术家、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对于他的人际关系,不能完全用“政治标准”来衡量,更何况他生在思想自由的盛唐。后人评论他的生平时,习惯宣扬他与李林甫不和,或批评他们的关系过于密切,其实都有些“意气用事”了。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词句注释
张少府: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唐人称县尉为少府。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酬,以诗词酬答。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策。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暗用《楚辞 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白话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恋花
宋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暮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诸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风栖梧
宋 柳永
位倚危楼风细细,望级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拟把疏狂图一罪,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满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于是重读这三词并深切领会了一下求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到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动。前两种境界是第三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后者又为处在前两种境界中的人带来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
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无涯之学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并将一如既往地“众里寻它千百度”。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3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3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1
如果把李白比作北大,杜甫比作清华,那么王维就是唐代诗人中的复旦,顶峰之外,别具风华。
李、杜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王维不一样,他是全能型艺术家。
用三句话概括他的特点,就是:诗人当中最会画画的,画家当中最会玩音乐的,音乐家当中最懂佛学的。
上兴趣班是相当烧钱的事,能学会这么多特长,显然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没错,王维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世家子弟。
隋唐时期有几个超级世家,人称“五姓七望”,分别是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五姓七望”都很傲娇,只在自己小圈子里玩嫁娶,不跟别的家族通婚。
当时他们牛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唐太宗想把女儿嫁过去,对方却不肯娶,看不上俗气的皇室。
唐太宗忍下了这口气,唐高宗可没忍,他下了道命令,禁止“五姓七望”之间通婚,非要逼他们向外界打开婚姻之门。结果“五姓七望”改变了策略,连婚礼都不要了,直接将女儿们打扮好送去夫家,反正不愿跟其他姓氏联姻。
王维的父亲就来自太原王氏,母亲则是博陵崔氏的女儿,妥妥的强强联合。
那时的世家大族,不光是有钱、有权,文化方面也站在鄙视链的顶端。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家风”“家学”,就是从世家大族中形成的。
王维本来就早慧,又生在这样一个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家庭,潜能开发自然比一般孩子要早得多,顺利得多。
九岁时,他已经写的一手好诗,画的一手好画,练的一手好书法,弹得一手好琵琶,成为远近闻名的“别人家的孩子”。
十五岁时,同龄人还在忙中考,他已经饱读诗书,背起行囊外出游学去了。
那是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大唐即将绽放最强盛的气象。
王维到过长安、洛阳、终南山,一边旅游一边写诗,一不小心就留下了这么几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在诗坛刷屏一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小朋友们学唐诗的必背篇目。
这一年,与王维同岁的李白正在四川的深山老林里闭门苦读,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还在乡下玩泥巴。
而王维,是走进盛唐的第一位殿堂级诗人。
2
有一种人,活在世上仿佛就是为了让别人自卑。
出身好,学习好,才艺好,这些已经足够抛弃大部分同龄人了。如果再加上长得帅,是不是太没天理?
十九岁那年,王维留在长安复习,准备参加高考。唐朝的科举考试除了试卷成绩,还有一个加分项——名气,如果得到朝中贵人推荐,就能增加应试的筹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王维,当时已经在京城吸引了一波粉丝,其中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唐玄宗的弟弟歧王(就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中“歧王宅里寻常见”提到的那位)。
歧王有心要帮他,说:“有个人可以保你高中榜首。你先谱一首曲子,再抄上几首诗,我带你去见她。”
歧王所说的那个人就是玉真公主。她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深得玄宗宠爱,恰好也是个文艺女青年。
在玉真公主府上,王维扮成歧王身边的琵琶艺人,转轴拨弦,轻拢慢捻,一曲既终,举座皆惊。
公主招他过来一看,眼前的少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一时惊住了,问道:“这位帅哥,你弹的是什么曲子?”
王维答:“《郁轮袍》,我刚写的作品。”
公主赞叹不已,又问:“除了音乐,你还会什么吗?”
王维掏出一卷手稿:“写诗和画画也略懂一点。”
公主接过来一翻,眼睛不由得直了:“字写得不错啊……诗也挺好……什么,这些诗是你写的?我都读过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直以为是前代诗人写的呢!”
作品推荐会变成了粉丝见面会,玉真公主爽快答应了帮王维一把(后来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的也是她,是个真诗迷)。第二年春天,王维果然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李白、杜甫、孟浩然一辈子没中过进士,韩愈复读了三次才考上,孟郊四十六岁终于上榜时,高兴得要飞,还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尽情得瑟一番。
而王维及第时,才二十岁。别人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他在弱冠之年便已轻松享有。随即,他被任命为中央乐团副团长(太乐丞,正八品官),专门负责安排皇家音乐会。
这个博学多才的美少年,一时间名动长安。“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王待若师友”,高官贵族们纷纷主动跟他结交,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逼格。
那是王维一生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写了四首《少年行》,每首都是一副潇洒昂扬的姿态。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读第四声)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一》
此时的李白正在各处海投简历、屡败屡战,杜甫还在老家爬树摘果子吃(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3
年纪轻轻就这么顺利,容易招惹是非,只是没想到是非来得如此之快。
任职不到一年,有一次乐团彩排时舞了一段黄狮子,这下惹了大祸。“黄”与“皇”谐音,黄狮子只有在皇帝到场的情况下才能舞,初涉官场的王维对这些规矩还不太熟,受此事牵连,被下放到济州(今山东茌平县西南)担任司库参军。
从帝都文艺界大拿,到四线城市仓库管理员,王维就像坐了个过山车。
贬官这种事在古代很常见,要么郁闷地发发牢骚(柳宗元,白居易),要么淡定地自我减压(范仲淹,苏轼),但摊在王维身上,反应有点异于常人。
他也很淡定,只不过淡定得有点过——看破了。
王维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用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给他取名(名维,字摩诘),又亲自教他学习,给少年王维打下佛学基础。
也打下了终生的烙印。
黄狮子事件使王维对仕途深感失望,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就四处游山玩水,跟当地的隐士、高僧、道士们交往,吟诗作赋,谈佛论禅。
有时也会想家,但情绪淡淡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其二》
王维在济州不温不火待了五年,到二十六岁时,终于决定不干了,把官一辞,回长安去了。
歧王已经去世,留在长安也没多大意思,王维便带着家人来到终南山,在辋川山谷寻了一处庄园隐居,从这里开始了一段文坛著名友谊。
对方叫裴迪,是个秀才,喜欢写诗,也爱研究佛理,跟王维气味相投。有时两人整天都腻在一起,泛舟游玩,弹琴吟诗。
王维一生给裴迪写过很多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酌酒与裴迪》《闻裴秀才迪吟诗因戏赠》《登裴迪秀才小台作》……最深情的是一首《赠裴迪》:
?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三十岁那年,王维妻子去世,相传是因为难产。此后他再也没有娶妻纳妾,吃素食,穿粗衣,睡绳床,独居一室,过着清冷的生活。有人说他夫妻情深、终生不渝,有人说他与裴迪有断袖之嫌,不管什么原因,总之是不再对女性感兴趣了。
十年间,功名利禄与爱情婚姻,忽然而来,转瞬又去,王维的诗中不再有年少时的性情,禅意越来越浓。
4
又过了几年,有个朋友张九龄(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位)当了宰相,正在为国家物色贤才。
王维一颗书生报国的心又提了起来,于是给张九龄写了首自荐诗。张九龄知道他有才,便提拔他做了右拾遗(掌管监察的正八品官)。
没过多久,张九龄就被佞臣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王维感到前途无望,又萌生了退隐之心。
这一次,他选择主动离开是非之地,去一个遥远的地方。
开元二十五年,三十七岁的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前往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
这里是塞上大漠,天辽地阔,风卷尘沙,把远处的浮云都染成了黄色。
一行大雁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消失于天边。王维乘着一辆马车,孤单地穿过茫茫天地间,这一幕被他写进了诗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大唐有很多边塞诗人,骆宾王、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益等等,一写到边关和大漠,都有一种饱含风沙的萧瑟与苍凉。可王维这首诗有点不同,他写得不紧不慢,平和唯美。尤其是颈联,简直是一幅构图巧妙的印象画。
王维在凉州度过了两年边塞时光,看黄云,听画角,观打猎,闻羌笛,都是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哪怕后来崔希逸突然调走,王维只得返回长安,仍能写出一种边塞诗的慷慨之气:
“渭城朝 雨 浥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此后十余年,王维过着平平无奇的京官生活,职位稳中有升,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
期间,好友崔希逸、张九龄、孟浩然先后去世,母亲崔氏寿终正寝。有个大才子李白在皇宫里打了个酱油就走了,还有个小诗人杜甫到长安转了一圈找不到门路,王维没有跟这俩人交朋友。
他已经心如止水,连辋川山庄都捐给了寺院,一心一意钻研佛法。
直到天宝十五年,命运来了个急转弯。
安史之乱爆发了。
5
安禄山的部队攻陷长安,抓到了两个诗人。
一个是杜甫,安禄山不认识他,连关都懒得关,由着他趁乱逃走了。
另一个是王维,安禄山是他的脑残粉,一看到偶像就抓着不放手,非要封他做官。
王维实在不愿意,又不敢当面抗拒,只好想了个歪招,今天说肚子疼,明天说嗓子哑了。安禄山不吃这一套,一边派人严加看管,一边好吃好喝侍候着。
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边搞了个宴会,把原来大唐中央乐团的艺人们叫过来,强迫他们表演节目。王维这时正关押在菩提寺中,裴迪秀才偷偷过来看他,告诉他凝碧池的事。王维听了泪如雨下,当场作了一首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
这首忠君爱国的悲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
唐朝军队收复长安后,将所有做过伪官的人逮捕狱中,准备处死。有人把王维的诗呈给唐肃宗阅,王维的弟弟王缙也跪求用自己的官职赎哥哥的罪,唐肃宗知道王维的名气,不但释放了他,还给他升了官。
王维没能在踌躇满志的青年时代有所作为,却在一心向佛的晚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尚书右丞(近似于国务院副总理)。
只是他不再是初到长安时那个十五岁的白皙少年,历尽千帆之后,对世事再无一丝热忱,自称“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尽管身居高位,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有事没事就回辋川住几天,吃斋念佛。
回首往昔时,他叹道: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当了三十多年钻石王老五,直到临终仍是孤身一人。他预感到自己不行了,便给弟弟王缙写了封诀别信,又给几个亲朋好友写了字幅留作纪念,然后将笔一扔,安然辞世,完美得像他笔下的诗。
6
后人盛赞王维,说他是“盛唐律诗第一高手”,又称他为“南宗画派之祖”“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书法精绝,篆刻也自成一家。至于他的音乐才能,史书中说他仅凭一幅《奏乐图》就能推测出画中人演奏的是哪首曲子中的哪一拍。
像这样的全才,几百年才能出一个。下一个诗书画乐无所不精的人,是北宋的苏轼。
苏轼懂得王维,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确实画意盎然,你看这些句子: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每首诗都是一幅天然山水画,纯净,寂静,一切皆空。王维把自己消融在山水之中,有所遇而无所求,如佛祖拈花,了无痕迹。
可王维的诗,不只是有画境而已,诗里还有一种清徐的音乐感。不信来听:
?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盛唐最美的时光,都在王维的诗里。你以为他写的是诗,其实那还是一幅画、一首乐章,用多媒体手段勾起你的无限情思。
在他的诗中,看不到大悲大喜,闻不到一点挣扎的气息,所以后世尊他为“诗佛”。
但如果真的对万事都不动心,怎能写出那些灵动的句子?
你看他邀请裴迪一起去山里玩,生怕对方推托,便说:如果不是你这样聪明又高雅的人,我哪会拿这种小事来打扰?
这就是王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李林甫在历史上被称为“最大的奸相”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也同时是他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不过李林甫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虽然有着“口腹蜜剑”这样的形容但是政治手段很强硬,也在宰相位置上坐了十九年时间之长。
一切祸端的引起都是因为李林甫重用胡人。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不仅如此还经常因为写错别字而经常闹笑话。所以对于一些文人他是特别讨厌的,所以他总是排挤那些有文采的人。所以一方面他不断地打压那些文人一方面重用胡人,所以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尽管李林甫有很多不堪但是也有一些真材实料。既然能够稳坐宰相之位十九年不让朝廷发生什么大乱也说明李林甫确实不是那么不中用。李林甫是一个很懂得看人眼色的人因此也是经常讨得帝王的欢心。而且在位期间也是制定了一些制度,让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等等方面都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样看来李林甫也不是一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不过虽然有些成就但是李林甫是过大于功。李林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人物,因为李林甫对于胡人的重视最终引来了重大祸乱。后来安禄山发动战乱,当时的朝廷早就因为李林甫的腐败而变得不堪一击,李林甫死后朝廷情况更是空虚。所以安禄山这一次发动了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唐朝也自此开始逐渐走向衰亡。一世英名的唐玄宗可能最后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最终失败在他重用的臣子身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