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靖难之役中

说历史 2023-06-08 10:30:51

在靖难之役中

靖难之役中

靖难之役的背景就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了削藩的政策,但是他又不敢直接动朱棣,所以先找了周王试了下刀,不过也正是这一试,让朱棣有了警惕,也是起了谋反之心。

之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而靖难之役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李隆景了,李隆景是朱允炆的表兄,关于削藩的政策就是他提出来的,本来他是应该誓死效忠于朱允炆的,但是看着来势汹汹的朱棣,他便是起了反心,虽然后来朱允炆派他去防守朱棣,但是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没防住,更是专门给朱棣留下了很多军粮。

后来朱棣攻入都城,就是李隆景给他开的门,刚开始朱棣为了服众,自然是给李隆景立了头等功,但是随着朱棣统治越来越稳,便是把朝中反对他的大臣都杀害,当然,留着李隆景这个墙头草也没用,也是一起杀害了。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在靖难之役中

在靖难之役中,倘若朱允炆战胜朱棣保住了皇位,那么明朝会怎样?

朱允炆是很悲剧的人物。在明朝的皇帝中,他本来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可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不到三年时间就打到了南京城下,把朱允炆从皇帝宝座上赶走。后世对此普遍认为,朱棣没有占得皇位的合法性。而这些年,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推崇越来越多,许多人很好奇,如果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战胜朱棣保住了皇位,那么明朝会怎么样?

普遍的观点是,朱允炆应该不会像朱棣那样瞎折腾,好大喜功,耗费了国力和民力去做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种观点当然有道理,因为朱棣五次远征漠北,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意义上的战果,反倒是弄得全国上下没钱了。最后为了筹集军费,甚至还要发行大明宝钞这种类似于金元券的东西,令老百姓疲惫不堪。

但问题在于,朱允炆有一项能力是远不及朱棣的,那就是战略大局能力。最起码,朱允炆不可能从南京迁都,肯定还是守着南京。这样的结果就是,北方的防守力量很薄弱,难以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但凡是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一定会和北方少数民族发生长期而且激烈的战争,而战场则普遍选择在北方。

具体来说,则是北京-大同-燕云十六州这条线,可谓是任何一个王朝领土安全的最后底线。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多骑兵,一旦越过燕山,之后将是一马平川,直接打到长江才会停下来。所以,守中原必须守燕山。只有将帝国的首都放在北方,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但是,南京是朱允炆的老巢啊!在这里,他有忠实的粉丝和支持者,要什么有什么,根本没有动力迁都。再者,朱允炆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真要是发生战事,最多也是防守为主,很难像朱棣那样五次御驾亲征。这样一来,实际上明朝在对外战略上会处于被动地位,倘若承平日久,恐怕要重蹈北宋南宋的悲剧。

另一方面,朱允炆太心软了。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曾经下诏书给前线的士兵说,打仗归打仗,但是别伤害了朕的四叔。这样的命令就造成了朱允炆这边的军队在战场上畏首畏尾,朱棣屡次转危为安。虽然从个人品德来看,朱允炆是善良的。但是帝王家哪里容得下这么仁慈的人啊!况且,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要是真让朱允炆取得了胜利,那么他也不会是一个有大作为的皇帝。

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地方军为什么能打败建文帝的朝廷军呢?

三个原因导致靖难之役中,朱棣可以击败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夺取了朱权的兵权,朱允炆用人不当,以及朱允炆优柔寡断不得人心。

靖难之役中,朱棣手下虽然是地方军,但是是大明朝看守北大门的军队,他们骁勇善战,一个个都如狼似虎。而朱允炆手里的中央军,长期没有打仗,老将军被朱元璋杀掉太多自然是战斗力比不上朱棣了。


一、朱棣夺取了朱权的主力大军。 朱棣在燕国起兵以后,并没有急着南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兄弟朱权。当时朱权镇守在大宁地区,手里有甲兵八万多人,战车六千多,还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起兵。

这些都是非常优良的战争资本,当时朱允炆扬言削藩,导致叔叔们很多都抱有怨言。此刻朱棣公然造反,并且许诺朱权将来平分天下。

所以朱权将自己的这些人马,全都交给了朱棣来掌管。得到这支军队以后,朱棣南下就有了底气。不过他还是遇到了很多硬茬,比如说济南的铁铉。

二、朱棣战争水平很高,朱允炆用人不当。 铁铉这一关他是打了好几次都打不过去,最终只能选择绕道。朱允炆第一次派遣的是大将耿炳文挂帅,带领13万大军伐燕。本来形势一片大好,朱棣趁着中秋夜偷袭耿炳文,无奈之下耿炳文只能带着残兵逃入了真定城。

此后朱允炆又派遣李景隆挂帅,李景隆是个酒囊饭袋,吃喝玩乐他是好手,打仗是真的不行。他带着50万大军进攻北平城,犹豫朱高炽坚守,使得他无功而返。

朱棣趁此机会,吞并了大宁的朱权部队,再次南征。中央军节节败退,再也没有办法跟朱棣的人马相抗衡。

三、朱允炆优柔寡断,不得人心。朱棣果断刚毅。 朱棣大军杀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表示一切好商量。并且不允许士兵们伤害到朱棣,这让朱棣高兴了一把。不过朱允炆提出割地求和的条件,被朱棣断然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认为这是缓兵之计。

其实朱棣并没有面对全部大明的军队,他只是直扑南京而来。当时大明还有不少军队是没有参战的,比如说贵州四川的土司军队,云南的沐家军等等。

朱棣推翻朱允炆说到底是老朱家的私事,跟这些人关系没那么大。所以他们也不愿意主动参战,这才导致了朱允炆的失败。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做过哪些愚蠢的决定?

建文帝当时做过最错误的决定,就是把朱棣的儿子放回了朱棣的身边。建文帝的性格太过于宽厚,当时朱棣的儿子本身在京城,如果建文帝可以控制住朱棣的儿子的话,那么朱棣并不会造反,但是朱棣当时以装病为由让自己的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在确保自己儿子安全的情况下朱棣选择造反。不仅如此,当时他在对抗朱棣军队的时候也没有运用好将领。其实在之前建文帝是派耿炳文去抵抗朱棣的军队的,耿炳文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虽然他当时与朱棣军队作战没有获得战争的胜利,但是他有着非常强的防御能力。建文帝在知道他没有获得战争胜利之后非常失望,于是就不再信任他换取了另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去抵抗朱棣军队。朱棣当时之所以没有选择对京城发起进攻主要就是无法突破耿炳文的防御,在知道建文帝换了手将之后朱棣就立马选择进攻。就是因为建文帝当时对耿炳文的不信任,所以才导致整个局面发生逆转。建文帝当时并没有彻底的了解耿炳文这名将领。他其实防御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建文帝却派他进攻。如果进攻的话建文帝显然派徐辉祖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建文帝在那个时候却选择让他去进行防御。就是因为建文帝在用人这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被朱棣军队打败。朱棣在年轻的时候便跟随着他的父亲朱元璋一起征战沙场。

可以说当时已经记载下来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这时建文帝却派出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经验的将领去与朱棣军队进行作战。结果显而易见,当然是朱棣军队轻易获胜。虽然当时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建文帝更好的统治朝政帮他清理后路,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朱棣这个定时炸弹给排除。毕竟朱棣是他的亲儿子,他不可能对朱棣下死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