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辽朝太后萧绰简直就是韩德让不折不扣的“小三”。
辽景宗去世后不久,孀居的萧绰就召来受景宗遗命辅政的汉人韩德让。带着草原女子特有的豪放直爽,她主动提出要他“入居帐中”,理由是当年她曾与他有过婚约,并已定好婚期,只可惜她被选为贵妃而未能如愿。但这段未了之情却一直藏在她的心底,现在她愿与他重修旧好。
性格淳厚的韩德让不敢直面这炽烈的爱意,毕竟他是辽国的臣下,怎敢妄自造次?更何况自己还有结发之妻!但是,已经铁了心当“小三”的萧绰不管这些,她派人缢杀了韩德让的妻子。这堪称是“小三”斗原配最毒辣的手段,彻底令韩德让放弃了抵抗。此后两人“同卧同起,共案而食”,形同真夫妻。萧绰还让当国幼主圣宗把韩德让当父亲一样来侍奉,韩德让也因此拥有了其他大臣没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处于事实上的监国地位。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真爱无敌吗?其实,萧绰之所以这般高调,远非爱情这么简单,背后自有其复杂的原因。
萧绰不仅是一个需要爱情的寻常女子,更是一个中国古代罕见的杰出女政治家。在她生活的时代,后晋刚割让幽云十六州不久,辽朝对其统治并不稳固。这一地区的汉人不仅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汉族身份,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倾向于中原王朝,渴望摆脱辽朝统治。而后周和北宋则以华夏正统自居,摆出一副“代天吊民”的架势,宣称要把幽云汉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要想守住祖宗开拓的这片河山,对得起丈夫辽景宗的临终重托,萧绰的责任之大、压力之巨,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外患,让萧绰忧烦的还有内忧。辽景宗去世后,众多契丹贵胄对皇位垂涎欲滴,他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对萧绰与辽圣宗这对寡母弱子构成了莫大的威胁。
萧绰之父萧思温虽是辽国重臣,一度掌控军政大权,但已于景宗保宁二年(970年)去世。他没留下子嗣,这使得萧绰不可能像历史上的众多太后一样,找外戚做依靠。那么,曾与自己有过婚约的汉臣韩德让自然成了她的最优选择。
韩德让生于辽朝汉人中的权势之家,祖父是辽朝开国名臣,父亲曾任南京留守等要职,兄弟几人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韩德让本人既富有中原文化的素养,又兼有草原民族的勇略,是一个难得的兼通南北文化的人才。他与萧绰志同道合,都主张改革旧俗,以顺应契丹民族汉化的趋势。
在她和他的共同努力下,阴谋作乱的契丹贵族被解除了兵权,汉族人士中有治国才略之人得到重用,长期积累的冤案得以清理,辽国出现了兴旺繁荣的局面。在对外战争方面,韩德让与众将领精诚合作,不仅打退了宋太宗的三路北伐大军,还在后来与北宋订立了“澶渊之盟”,使双方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为辽国创造了不朽政绩的韩德让,并没有因为自己与太后的关系而飞扬跋扈,他在行事时基本上做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殚精竭虑,忠心报国。从这样的结果来看,萧绰高调做“小三”收获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二月,在北国草原叱咤风云二十多年的萧太后,带着对国家和情人的深深眷恋离开了人世。一年多以后,与她执手共看风景多年、身为契丹大丞相的韩德让也卒于军中。辽圣宗赐给他“文忠”的谥号,并在辽景宗和萧绰合葬的乾陵之侧为他建庙祭祀。
随着《燕云台》的热播,都很好奇历史上韩德让与萧太后到底啥关系,萧太后是耶律贤的妻子,两人还有七个孩子,耶律贤死后,萧太后与韩德让来往密切,这是不是说明他们有私情?剧中韩德让和萧燕燕十分相爱,谁曾想耶律贤横插一杠,非要娶萧燕燕为妻,最后萧燕燕迫不得已嫁给耶律贤,成为大辽皇后,她就是赫赫有名的萧太后。
萧太后原名叫萧绰,是辽朝宰相萧思温的幼女,勇敢果断,聪慧过人,耶律贤继位后,萧绰入宫为妃,后册封为皇后,为耶律贤生下辽圣宗耶律隆绪。
耶律贤去世后,萧绰被尊为皇太后,史称萧太后,她扶持儿子耶律隆绪登基,并且临朝摄政二十七年,直到病重时才还政给辽圣宗,享年五十七岁,葬于乾陵。
关于萧太后最大的争议是她和韩德让的关系,也有不少传闻流入宋境,宋史记载萧太后为稳定朝局,保护辽圣宗,就下嫁给了韩德让,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有后人为萧太后辩解,觉得是宋史在抹黑她。
萧太后下嫁韩德让此举符合契丹族的婚俗,政治联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辽史里并没有记载萧太后下嫁之事,只能从一些文献里寻找到蛛丝马迹。《契丹国志》和《乘轺录》里都记载萧太后与韩德让有亲密关系,这两本史书都出自宋人之手,可信度不是很高。
不管萧太后有没有下嫁韩德让,都不能否认两人关系确实很亲密,萧太后也十分倚重韩德让,不仅赐给韩德让皇族姓氏,还让耶律隆绪称呼韩德让为叔叔,由此可见,韩德让和萧太后多少有点私情,只不过两人没有夫妻之名,萧太后应该是没有下嫁给韩德让。
萧太后本名萧绰,是辽国皇太后,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摄政期间,辽朝国力也正是进入最鼎盛时期,那萧太后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呢?当时宋太宗看辽国皇帝年幼,只能靠皇母听政,便下令大举北伐,结果却是惨败而归。其中杨家将的故事就是在这段时期发生,而他们最大的对手就是萧太后。可以说萧太后不仅是保住了辽国,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辽国更加强盛。
熟悉“杨家将”故事的朋友,我们都知道,杨家一门忠烈与契丹抗争,誓死不屈。即便是杨家儿郎都战死沙场,但在佘太君的带领下,杨家的寡妇们依然继续战斗,显得格外的豪壮。诚然,其中有小说、戏曲的渲染,但杨家将的忠烈精神还是值得我们感佩的。
说起“杨家将”,就不得不说起它的死敌——契丹。而在“杨家将”的故事里,契丹的掌权者却是一个女人——萧太后。那么这个萧太后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够让整个契丹臣服于其石榴裙下,还让“杨家将”屡次损兵折将?我们不妨带着这个问题,走近萧太后,一窥其究竟。
这个萧太后,本姓拔里氏,名绰,小字燕燕,后来她的家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因此也叫萧燕燕。萧燕燕生于953年,卒于1009年,享年57岁。仔细读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大人物,其幼年时必有超乎常人之处,萧燕燕也不例外。此女小时候非常的机灵乖巧,干活非常,认真,颇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正因为这一点,她的父亲萧思温对之宠爱有加。据说有一次,她和她的几个姐妹一起干活,别的人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唯有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这一情况被暗中观察的父亲发现,颇为感慨,认为“此女必成大事”。
公元96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也正是萧燕燕改写命运的一年。二月,辽穆宗带领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打猎。说起辽穆宗这个人,生性非常的残忍、暴虐,因此他的手下对之是敢怒不敢言,一直耿耿于怀。一天晚上,辽穆宗喝醉了酒,这些屡次受到暴虐的侍卫们再也无法忍受,就合伙将其刺杀。闻讯后,萧思温迅速 *** ,拥立与自己交往过密的耶律贤登上帝位。作为回报,自然为其加官进爵。此外,为了亲上加亲,更是与之约为婚姻。就这样,萧绰就被送进了皇宫。一进宫,就被奉为贵妃。过了两个月,一步登天,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这是多少女人耗尽一生心血才能得来的结果,没想到被她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这或许就是命吧,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保宁二年(970),这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父亲被高勋和女里合谋刺杀。遭遇了失怙之痛后,萧燕燕变得成熟起来,于是便逐渐参与政事,与丈夫辽景宗一起治理国事。就这样,她的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得到丈夫的称许。于是,在辽景宗的默许之下,以后的大小事务皆由萧燕燕开始裁决。萧燕燕所做出的决定,辽景宗并无异议,只是在后面批注“知道了”,和当年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在萧绰的努力之下,辽国的国势开始蒸蒸日上,一度能够与中原的宋朝相颉颃。
保宁八年(976),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曁“予”,并“着为定式”。这也就意味着,萧太后开始与辽景宗平起平坐,此后其参与政事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乾亨四年(982)九月,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焦山行宫,年仅35岁。弥留之际留有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而梁王此时尚年幼,根本没有决断能力,因此可以说是辽景宗将国家托付于萧太后之手。而此时的萧太后年仅二十九岁,但她的政治手腕已颇为成熟。
面对着主少国疑和宗室势力的强大,萧太后很明白自己此时的处境。因此不得不示弱,她故意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泪说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二人看到萧太后哭哭啼啼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非常的同情她,于是便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不久,萧绰将耶律休哥派往在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以加强边防。此外,并任命自己的侄女婿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加强对这些贵族的监管。与此同时,萧太后也听用了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逐渐剥夺了宗室贵族的兵权,从而解决了内部隐患。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绝不简单,可是说是“巾帼不让须眉”!
据说,这位萧太后也是一位极为风流的太后,他与韩德让的故事不胫而走,连宋朝朝廷也有所耳闻。宋朝的大臣获悉这个消息后,觉得是天赐良机,想当然的认为如此不检点的女人肯定将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觉得正是对其用兵的大好时机。于是,这些大臣便向宋太宗进言出兵契丹,此时的宋太宗也正雄心勃勃,一心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便准许了这个请求。于是,在雍熙三年发动了对辽的战争,起初还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后来宋军完全被辽军所击溃,一路仓皇而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熙北伐,当然结局我们都知道,北宋大败。而杨业由于没有等到援军而被契丹活捉,誓死不降,在这场战争中殒命。
此外,我们熟悉的另一场战争——澶渊之战。此战,如果不是寇准力挽狂澜,坚持让宋真宗御驾亲征,激励了上气,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由于真宗的鼓励,士气一下子大增,个个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辽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用弩射中身亡。这下子辽军出师不利,不得不与宋朝达成和议,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规定宋朝每年向辽输送三十万金帛。此后,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维持了百年的和平状态,为两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澶渊之盟可是说是达到了双嬴的目的。
统和二十七年(1009),一代女强人萧绰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57岁。萧太后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强人,但是后人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元史》对其评价挺高,认为“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而《宋史》则对之污名化,“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我们自然明白,宋人显然是立场遮蔽了事实。我们今天再来看待萧太后的时候,自然应该跳出这种陈旧的窠臼,单纯从她的行为本身来做一客观的评价。
萧太后与武则天、慈禧一样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萧太后在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名萧燕燕,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的生母。辽景宗时期,萧皇后的的政治、军事才能已崭露头角。
而真实的萧太后并没有与汉官韩德让有君臣之恋,是有人制造了他们的绯闻以丑化萧太后,这些都在景爱先生的《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加以考证澄清。
辽国萧太后历史评价
因为其铁腕的政治手段及争议的残杀政敌事件,历史上对萧绰的评价一直两极化。
元版《辽史》的评价很简单,书中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宋人的《契丹国志》便有了人身攻击,叶隆礼在《景宗萧皇后传》里指责道:“(萧后)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6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