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明朝政体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把明朝和欧洲当时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明朝大概是从十四世纪开始,到十七世纪中叶,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大概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恰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英国人民把国王装进了笼子,用权力法案和大宪章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文献,把他们的国王限制起来,不可以随心所欲做事情了,后来,开始了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一直到今天。
我们在文艺复兴的时间,不是人民把皇帝装进笼子,而是皇帝把人民装进了笼子,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始,他就把中国人民牢牢装进了一个笼子里面。这个笼子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个是从政治制度,第二个方面可以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看,还有就是经济制度。
朱元璋废除了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做了一件当时震撼全国的事情,他把叫胡惟庸宰相杀掉了。这个胡惟庸,在洪武十三年春节刚过完了没几天,就被朱元璋下令抓了起来,经过很短暂的一个审判过程,就以奸党案的罪名杀掉。
还有一个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发生的蓝玉一案,这两次大规模清洗,牵连进去被杀死的人可能有五到十万人。当时,一度把官员杀得几乎找不到人办公了,就从监狱里把一些人放出来,让他们戴着手铐和脚链到中央各级部门工作。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宰相之后,正式下令,废除了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而且,在他的皇铭祖训中,特别明确地规定:如果后代有人敢再建议重新设立宰相的话,就要治之重罪。所以从大明洪武十三年开始,中国就没有宰相了。
没有宰相之后,就意味着皇帝作为国家元首,同时要执行行政首脑的工作,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得整个国家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二是皇帝的工作量变得空前巨大。
嘉靖时期形成了内阁制度:有人做过统计,朱元璋一天不吃不睡要处理的国家大事有四百余件,每天需要阅读的文字可能是二十万左右。从史料记载方面看,朱元璋确实无限热爱这种枯燥的行政工作,他每天大概早上五点钟左右起来,一直到晚上天黑以后,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明朝刚刚建立时有六部,废除了宰相后,还有一个督察院,大概是负责监察工作的。有一个通政司,负责把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来的报告归纳整理完后,录下一个副本存档,把正本送给皇帝,皇帝做完批示后,拿回来再录成副本,把正本发到各部门和各地执行,大体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
朱元璋一度在农村地区找了四个据说很有学问的老先生,请到皇宫里面来做他的顾问,把这四个人任命为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这些人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就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
后来,朱元璋开始设立一些大学士或翰林学士,来帮助他处理事务,这些人级别都很低,大概只有五、六品的样子。学问很好、为人正派、老实。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明代之前是没有内阁这回事的,因为朱元璋把宰相废除了之后,不得不使用一些学士来帮助他处理行政工作。一代一代演变到了嘉靖皇帝时,内阁制度才正式有模有样:有名称,有办公地点,有下属人员;内阁所有大学士的级别,从原来的五品或六品提升到了二品,甚至一品,比所有的五府六部官员们级别都高,所以,到了嘉靖时期才最后形成了内阁制度。
“票拟”与“批红”构成运转两轮:内阁首府大学士不是宰相,所以,我们不能把严嵩称之为宰相,但内阁首席大学士的实际权力变得非常大。因为内阁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各地和中央各部门的文书报告,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上处理意见,就是所谓“票拟”,建议皇帝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文书报告太多了,皇帝看不过来,他就会按照内阁“票拟”,用红笔在上面批字,说“行”或者怎么样,批完的字叫做“批红”。所以,当时处理国家行政、军国大事就是两个程序:一个是票拟,一个是批红。其实,大学士没有用人权、行政权,但他有替皇帝写指令、起草中央文件的权利,又有推荐人的权利,这样几个权力加在一起之后,有时甚至比真正的宰相还要大。
朱元璋制定制度的时候忽略了一点,他的后代,会不会像他那样精力旺盛地无限热爱行政事务。到了宣德皇帝的时候,已经对这种繁重的行政事务没有浓厚兴趣了。宣德皇帝有非常高超的文化修养,艺术天才可能在另外一个天才皇帝宋徽宗之上。因为他太热衷于个人爱好,每天只在内阁送上来的报告中看六七本,然后让他的太监批,之后就去逗蟋蟀。“批红”的权限转移到太监的手里。
从此以后,属于皇帝的两大权力,拟旨的权力转移到了内阁,批红的权力转移到了太监手里。后来,明朝皇宫里太监一共有二十四个司局,以司礼监为首席,司礼监当时最高的官员是正四品,大概相当于今天副部长的级别。
为什么明朝会有那么多可怕的大太监出现,把天下玩弄得日月无光,把大臣们治得痛苦万状,就是因为手里有这个权力。
整个明朝的政治生活,就在这两个轮子之上运转。于是,当皇帝们出现了好的少,坏的多时,就一定意味着老百姓要遭罪,文武百官要遭罪了,这个朝代一定会是七扭八歪的时代。仔细看明朝历史,就会发现,在这近三百年的历史当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名人,没有一个人是活得堂堂正正,很舒展、扬眉吐气的。
科举八股文禁锢了头脑:明朝除了政治权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之外,精神上把中国人民也装进了笼子里。四书五经、孔孟之道,被整个贯彻到了科举考试当中。
科举考试曾经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从隋朝开始,到了武则天时代,因为她想当女皇,把当时的豪门世族势力削弱得非常厉害,武则天把这些人干掉之后,就大量从民间读书人中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开始大面积推广。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建立了一个坚定的基本国策,就是亦文亦武,偃武修文。
用今天的术语讲,叫科教兴国,大力扶持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所以,整个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文化事业最辉煌灿烂的时代,一系列辉煌灿烂的名字比任何时代都多。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望采纳!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刘备打仗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