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袁枚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想必大家都读过《苔》这首小诗中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个小小的苔藓,在诗人袁枚的眼中竟是如此地生动不平凡。而袁枚本人也在封建礼教禁锢最为严重的清朝,活出了跟这苔藓一样的快意和自我。
那么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收了女弟子的随园老人——袁枚。
袁枚来自一个已经没落的书香世家,也没有像豪门大户那样拥有百亩田地,家境较为贫寒。但是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学习十分努力,并且对于写诗有着格外的热爱。这样一个勤奋用功的小神童分外受到老师的喜爱。雍正六年,年仅12岁的袁枚和他42岁的老师一同参加了乡试,也一同考中了秀才。
等他刚刚年满20岁,就开始了人生第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杭州前去广西寻找做幕僚的叔叔袁鸿。这一路上袁枚虽是身体饱受旅途之艰辛,但是他借此机会有幸游览了沿途各地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这些都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乾隆四年的时候,袁枚参加科举考试,荣获进士,得以金榜题名,这应该就是他青年时代最辉煌最高光的人生时刻了。
其实袁枚本质上还是一个寒门子弟,也许是从小生活贫寒穷怕了,在当官了以后,他就非常努力地想要升官发财。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因为在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中不合格被外调出京城当了江宁知县。这一下子就从皇帝身边的近臣变成了小小的一县之长,这高低落差可想而知,对于一直仕途顺风顺水的袁枚的打击也是非常巨大的。虽然他被贬在外,但是仍然想要通过自己良好的政绩回到京城,他在江宁,上元等县不断推行法制,严惩违法乱纪的权贵豪强,声名在外。春去秋来,一转眼七年光阴就这么过去了,袁枚见自己还是不断地辗转各个县当知县,丝毫没有回京的迹象。他也已经十分厌恶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和尔虞我诈,心灰意冷之下趁着父亲去世母亲年迈无人照料,便辞官养母。
后来,他在江宁购置了一座废弃已久的园子,这园子本是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家族的一部分园子,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后来流传到了隋公的手里,也因此被称为隋园。不过收购以后,袁枚为了方便,就将“隋”简为“随”,并自称随园老人。他想着既然这个园子已经买下来了,就要装修出我最爱的风格。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并在自己的文章中作出了如下记录:“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鹄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
结果这样一来,他这几年做官的俸禄全挥霍得一干二净,工程实施到一半,就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不过,他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他将园中的一部分田地池塘租给了农民进行耕地养殖,索性不要了院墙,直接就是正儿八经的田园生活。这样一来,也吸引了许多人来此游玩观赏,袁枚有诗形容:“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逐渐地,他的随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和喜爱,甚至是连乾隆皇帝也听说了。乾隆在二下江南的时候,也曾将游访随园列入行程之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赋闲在家的袁枚对于女子那是非常的喜爱。他不否认自己好色,常说:“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他这一生竟然纳了十几个小妾。不过对于别人的指指点点和诽谤之语,他甚至开始招收起女弟子,就在随园开办私塾教她们识文写诗,并多次效仿《红楼梦》中的情节举办诗会。
此外,不得不说的就是袁枚本人还是一个资深的美食家。袁枚花费心思仔细考究了326种南北菜肴,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家常小菜,或是小食电点心或是好茶好酒,都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详细地进行介绍。此书一出,江宁鼎鼎大名是神厨王小余也来和袁枚交流菜品心得了。不过为了赚钱,他在随园开了一家酒楼,那王小余也成了他的大厨,很快就名声大噪。各地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以到过随园品尝过菜肴为荣。
热爱写诗的袁枚自然是在诗坛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提出的“性灵说”影响深远,突出了通过诗歌进行情感的表达。他的《随园诗话》奠定了他当时在诗坛的地位。当然,袁枚此人也是颇爱恐怖小说,他自己发挥了想象力,写了一本《子不语》。没错,就是那个“子不语怪力乱神”。
袁枚这一生,遵循着自己的意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他在封建王朝中秉持着真性情真胆色。他最后留下的一句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我想,现在的我们也可以渐渐地“知”他“懂”他了。
乾隆丁亥(1)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2),而奠(3)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4),而葬于斯(5),离吾乡(6)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7)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8)?
汝以一念之贞(9),遇人仳离(10),致孤危托落(11),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12);然而累(13)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14)也。予幼从先生授经(15),汝差肩而坐(16),爱听古人节义事(17);一旦长成,遽躬蹈之(18)。呜呼!使汝不识《诗》、《书》(19),或未必艰贞若是(20)。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21);岁寒虫僵,同临其穴(22)。今予殓(23)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24)。予九岁,憩书斋(25),汝梳双髻(26),披单缣(27)来,温《缁衣》一章(28);适先生奓户(29)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30),不觉莞尔(31),连呼“则则”(32),此七月望日(33)事也。汝在九原(34),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35),汝掎裳悲恸(36)。逾(37)三年,予披宫锦(38)还家,汝从东厢扶案(39)出,一家瞠视而笑(40),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41)、函使报信迟早云尔(42)。凡此琐琐(43),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44),思之凄梗(45),如影历历(46),逼取便逝(47)。悔当时不将嫛婗(48)情状,罗缕记存(49);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50),而亦无与为证印(51)者矣。
汝之义绝(52)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53),仗汝扶持;家中文墨(54),眣汝办治(55)。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56)。汝嫂非不婉嫕(57),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58)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59)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60)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1),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62),犹尚殗殜(63),无所娱遣(64);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65)可喜可愕(66)之事,聊资一欢(67)。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68);汝又虑戚吾心(69),阻人走报(70);及至绵惙(71)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72)应曰:“诺。(73)”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74),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75)还家,而汝以辰时(76)气绝;四支(77)犹温,一目未瞑(78),盖犹忍死待予也(79)。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80)心中言要汝知闻(81)、共汝筹画(82)也。而今已矣(83)!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84)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85)!
汝之诗,吾已付梓(86);汝之女,吾已代嫁(87);汝之生平,吾已作传(88);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89)。先茔(90)在杭,江广河深(91),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92)。其傍,葬汝女阿印(93);其下两冢(94):一为阿爷侍者(95)朱氏,一为阿兄(96)侍者陶氏(97)。羊山旷渺(98),南望原隰(90),西望栖霞(100),风雨晨昏(101),羁魂(102)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103);两女牙牙(104),生汝死后,才周睟耳(105)。予虽亲在未敢言老(106),而齿危(107)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108),九族无可继者(109)。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110)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111)飞扬,朔风野大(112),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1]
(1)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丁亥——纪年的干支;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
(2)素文——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卒,得四十岁。上元——旧县名。761(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置。在今南京市。羊山——在南京市东。
(3)奠——祭献。
(4)汝(乳rǔ)——你。浙——浙江省。
(5)斯——此,这里。指羊山。
(6)吾乡——袁枚的枚乡,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7)觭(机jī)梦——这里是做梦的意思。觭,得。语出《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滨三梦之法,二曰觭梦。”
(8)宁知——怎么知道。归骨所——指葬地。子(椰yē)——语气词,表疑问。
(9)以——因为。一念之贞——一时信念中的贞节观。贞,封建礼教对女子的一种要求。忠诚地附属于丈夫(包括仅在名义上确定关系而实际上未结婚的丈夫),不管其情况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种信念和行为称之为“贞”。
(10)遇人仳(痞pǐ)离——《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肃欠)矣;条其(肃欠)矣。遇人之不淑矣。”这里化用其语,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离,分离。特指妇女被丈夫遗弃。
(11)孤危——孤单困苦。托落——即落拓(唾tuò),失意无聊。
(12)存——注定。这句说:虽然审你命中注定,实际上也是天意支配的结果。
(13)累——连累;使之受罪。
(14)未尝——义同“未始”,这里不作“未曾”解。过——过失。
(15)授经——这里同“受经”,指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封建社会里,儿童时就开始受这种教育。授,古亦同“受”。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16)差(雌cī)肩而坐——谓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龄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语出《管子·轻重甲》:“管子差肩而问。”
(17)节义事——指封建社会里妇女单方面、无条件地忠于丈夫的事例。
(18)遽(巨jù)——骤然,立即。躬(工gōng)——身体。引早为“亲自”。蹈(岛dǎo)——踏,踩。“实行”。这句说:一到长大成人,你马上亲身实践了它。
(19)使——如果。《诗》、《书》——《诗经》、《尚书》。指前文中先生所授的“经”。
(20)艰贞——困苦而又坚决。若是——如此。
(21)出其间——出现在捉蟋蟀的地方。
(22)虫——指前文中的蟋蟀。僵——指死亡。同临其穴(学xué)——一同来到掩埋死蟋蟀的土坑边。
(23)殓(炼liàn)——收殓。葬前给尸体穿衣、下棺。
(24)憬然赴目——清醒地来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样子。
(25)憩(气qì)——休息。书斋(摘xhāi)——书房。
(26)双髻(计jì)挽束在头顶上的两个辫丫。古代女孩子的发式。
(27)单缣(坚jiān)——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成的细绢。
(28)温——温习。《缁衣》——《诗经·郑风》篇名。缁,黑色。一章——《诗经》中诗凡一段称之为一章。
(29)适——刚好。奓(炸zhà)户——开门。
(30)琅(郎láng)琅然——清脆流畅的样子。形容读书声。
(31)莞(关gāun)尔——微笑貌。语出《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32)则则——犹“啧啧”,赞叹声。
(33)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日月相对,月亮圆满,所以称为“望日”。
(34)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语出《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后泛指墓地。
(35)弱冠(贯guàn)——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意思是男子到了他举行冠礼(正式承认他是个成年人)。弱,名词。冠,动词。后因以“弱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期的年龄。粤(月yuè)行——到广东去。粤,广东省的简称。袁枚二十一岁时经广东到了广西他叔父袁鸿(字健槃)那里。袁鸿是文档巡抚金鉷(红hóng)的幕客。金鉷器重袁枚的才华,举荐他到北京考博学鸿词科。
(36)掎(己jǐ)——拉住。恸(痛tòng)——痛哭。
(37)逾——越,经过。
(38)披宫锦——指袁枚于1738年(乾隆三年)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南归省亲的事。宫锦,宫廷作坊特制的丝织品。这里指用这种锦制成的宫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诏翰林,着宫锦袍,后世遂用以称翰林的朝服。
(39)厢——边屋。案——狭长的桌子。
(40)瞠(撑chēng)视而笑——瞪眼看着笑,形容惊喜激动的情状。
(41)长安——汉、唐旧都,即今西安市。
(42)函使——递送信件的人。唐时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报登科之喜。此指传报录取消息的人,俗称“报子”。云尔——如此如此罢了。
(43)凡此琐琐——所有这些细小琐碎的事。袁枚有诗:“远望蓬门树彩竿,举家相见问平安。同欣阆苑荣归早,尚说长安得信难。壁上泥金经雨淡,窗前梅柳带春寒。娇痴小妹怜兄贵,教把宫袍著与看。”(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可与“凡此琐琐”去者相印证。
(44)填膺(英yīng)——充满胸怀。
(45)凄梗——悲伤凄切,心头像堵塞了一样。
(46)历历——清晰得一一可数的样子。
(47)逼取便逝——真要接近它|把握它,它就消失了。
(48)嫛婗(衣尼yīní)——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
(49)罗缕(吕lǚ)纪存——排成一条一条,记录下来保存着。罗缕,也作“(尔见)褛”。
(50)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
(51)印证——指袁枚的母亲章氏。
(52)义绝——断绝情宜。这里指离婚。
(53)阿奶——指袁枚的母亲章氏。
(54)文墨——有关文字方面的事务。
(55)眣——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目矢)”(顺shùn),即用眼色示意。这里作“期望”解。
(56)尝——曾经。明经义——明白儒家经典的含义。谙(安ān)雅故——了解古书古事,知道前言往行的意思。语出《汉书·叙传》:“函雅故,通古今。”谙,熟闻熟知。
(57)这句意思说: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婉嫕(义yì)——温柔和顺。出《晋书·武悼杨皇后传》:“婉嫕有妇德。”
(58)长(掌zhǎng)——年纪大。
(59)身后——死后的一应事务。
(60)先予以去——比我先离开人世。
(61)绞宵——整夜。剌探——打听、探望。
(62)小差——病情稍有好转。差(chài),同“瘥”。
(63)殗殜(yè dié)病得不太厉害,但还没有痊愈。
(64)娱遣——消遣。
(65)稗(拜bài)官野史——指私人编定的笔记、小说之类的历史记载,与官方编号的“正史”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据说,西周高有掌管收录街谈巷议的官职,称为稗官,稗是碎米。稗官,取琐碎之义,即小官。
(66)愕(扼è)——惊骇。
(67)聊资——绝代——姑且作为一时的快乐。
(68)吊——凭吊,游览。这句意思说:对于你的病,我因相信了医师所说“不要紧”的话。方才远游扬州。
(69)虑戚吾心——顾虑着怕我心里难过。戚,忧愁。
(70)阴人走报——阻止别人报急讯。走,跑。
(71)绵惙(绰chuò)——病势危险。
(72)强(抢qiǎng)——勉强。
(73)诺(懦nuò)——表示同意的答语,犹言“好”。
(74)诀——诀别。袁枚有哭妹诗:“魂孤通梦速,江阔送终迟。”自注:“得信前一夕,梦与妹如平生欢。”
(75)果——果真。未时——相当下午一至三时。
(76)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
(77)支——同“肢”。
(78)一目示瞑(名míng)——一只眼睛没有闭紧。
(79)这句说:你还在忍受着死亡的痛苦,等我回来见面。盖——发语词,表原因。
(80)几许——多少。
(81)知闻——听取,知道。
(82)共汝筹画——和你一起商量,安排。
(83)已矣——完了。
(84)又卒难明——最终又难以明白。卒,终于。
(85)天乎人乎——有史以来强烈时的呼唤,表示极端悲痛。这句说:然而就这样带着无穷的憾恨而终于完了啊!
(86)付梓(子zǐ)付印。梓,树名。这里指印刷书籍用的雕板。素文的遗稿,附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全集》中,题为《素文女子遗稿》。袁枚为了它写了跋文。
(87)代嫁——指代妹妹作主把外甥女嫁出去。
(88)传(zhuàn)——即《女弟素文传》。
(89)窀穸(zhūn xī)——墓穴。这句说: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措办罢了。
(90)先茔(迎yíng)——祖先的墓地。
(91)江广河深——言地理阻隔,交通不便。
(92)这句说:所以请示母亲,自得她同意而把你安顿在这里,以便于扫墓祭吊。古人乡土观念很重,凡故乡有先茔的,一般都应归葬;不得已而葬在他乡,一般被看作非正式、非永久性的。所以文中既说“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宁汝于斯”,又说“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特地将此事作为一个缺憾而郑重提出,并再三申明原因。下文的“羁魂”,也是着眼于此而言的。
(93)阿印——《女弟素文传》载:“女阿印,病瘖,一切人事器物不能音,而能书。”其哭妹诗说:“有女空生口,无言但点颐。“
(94)冢(肿zhǒng)——坟墓。
(95)阿爷——袁枚的父亲袁滨,曾在各地为幕僚,于袁枚三十三岁时去世。侍者——这里指妾。
(96)阿兄——袁枚自称。
(97)陶氏——作者的妾。亳州人,工棋善绣。
(98)旷渺(秒miǎo)——空旷辽阔。
(99)望——对着。原隰(习xí)——平广的代地。高而平的地叫原,低下而潮湿的地为隰。
(100)栖霞——山名。一名摄山。在南京市东。
(101)风雨——泛指各种气候。晨昏——指一天到晚。
(102)羁(机jī)魂——飘荡在他乡的魂魄。
(103)男——儿子。袁枚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丧子。他的兄弟曾为此写过两首五言律诗,题为《民兄得了不举》。这就是文所说的“哭侄诗“。袁枚写这篇祭文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再后两年,至六十三岁,其妾钟氏才生了一个儿子,名阿迟。
(104)两女——袁枚的双生女儿。也是钟氏所生。牙牙——小孩学话的声音。这里说两个女儿还很幼小。
(105)周晬(最zuì)——周岁。
(106)亲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规定,凡父母长辈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说老。否则既不尊敬,又容易使年迈的长辈惊怵于已近死亡。出《礼记·坊记》:“父母在,不称老。“袁枚这句话,是婉转地表示自己已经老了。按,袁枚这时六十一岁,母亲还健在。
(107)齿危——牙齿摇摇欲坠。
(108)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袁枚的堂弟袁树,字东芗,号芗亭,小名阿品,由进士任河南正阳县县令。当时也没有子女。据袁枚《先妣行状》所说,阿品有个儿子叫阿通;但那是袁枚写这篇《祭妹文》以后的事。
(109)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许多宗属。无可继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按,专指男性。
(110)可能——犹言“能否”。
(111)纸灰——锡箔、纸钱等焚烧后的灰烬。
(112)朔风野大——旷野上,北风显得更大。[1]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来致祭: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此地,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象这样苦守贞节。
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西,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象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所以才远游去扬州。你又怕我心中忧虑,不让别人来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吉祥的,急忙飞舟渡江赶回家。果然,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余温,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出外,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栖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了伴侣,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连连回过头来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乾隆三大家 清乾隆时期诗人袁枚、蒋士铨、赵翼齐名,世称“乾隆三大家”,又以其里籍称“江右三大家”。《清史稿·卷四八五》:“同时袁枚、蒋士栓与赵翼齐名。”袁枚为性灵派创始人,赵翼文学主张与袁枚基本接近,诗风也有共通之处。蒋士铨论诗,与袁枚同中有异。他也主张“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但对“性情”的解释却大相径庭。袁枚认为“性情”主要指个人的性情遭际,而蒋士铨却认为应该是“忠孝节烈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因此,蒋士铨的诗作多封建礼教气息,才气和工力都不及袁诗。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晚号定甫,铅山(今江西铅山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八年充《文献通考》馆纂修官。翌年以母老乞归。尔后曾出任绍兴蕺山书院、杭州祟文书院、扬州安定书院山长。后乾隆皇帝召见彭元瑞,询及蒋士铨情况,赐诗中以蒋、彭为“江右两名土”。蒋对此感激涕零,于乾隆四十三年再度入京任职,两年后以风痹疾重辞官,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南昌。蒋士铨不独能诗,散文、戏剧创作亦具成就。著有《忠雅堂全集》,计文16卷,诗30卷。尤以七言古体诗气势雄浑,形象生动。散文多传志、碑表、书事,构思精巧,成就极高。名篇《鸣机夜课图记》文笔质朴,哀婉动人。蒋士铨创作戏剧16种,有《藏园九种曲》,风格近汤显祖,尤以《临川梦》最为出色。
中国历史上,“男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普遍流行于朝廷和民间,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这种风气是受当时的动荡的社会环境,严苛的性禁锢的政治制度、崇尚人性自由的文化背景影响的。它的盛行在破坏封建礼教的同时,也繁荣了同性文学。然而人们对同性之爱充满排斥的同时,也应该要正视这种社会现象的正常性,为百年男风探索新的正规出路。
关键词:中国历史;男风
男风,指同性恋现象或同性恋活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男风”抱以排斥态度,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男风”记载却是不绝于史书的,由此可见“男风”在古代之盛,以及古人对“男风”的赞同态度。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宠大兴,甚于女色”① 的记载。此外,不少文人墨客的诗文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历史时期人们对“男风”的态度看法,如阮籍在他的诗《咏怀诗·三》里对“安陵”、“龙阳”这些事情加以吟咏赞美: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泽若九春,磐析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月衣裳。愿为双鸟飞,比翼共翱翔。丹青着明誓,永世不相忘。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男风”,根据其中有无同性之爱可分为两种:
一、强权下的无爱之爱
这种借风气往往出现在君王贵族这样的上流社会,他们权势剥夺他人的性选择,迫使年轻俊美的男子供其亵玩,其中的明正德皇帝武宗可堪称一最。武宗喜年少英俊的娈童,其男宠不计其数并且到处搜罗男宠,其一是从宫里的太监中鳞选娈童作贴身随从,当然也与之进行性活动:
“武宗初年,选内臣俊美者以充宠幸,名曰“老儿当”( “老儿当”是当时男同性恋的代名词。由于男风泛滥,当时对男同性恋有不少代名词与“雅称”),犹云等辈也。时皆用年少者,而曰老儿,盖反言之。”②
徐充《暧姝由笔》卷三亦曰:“正德初内臣最宠狎者入老儿当,犹等辈也,然实不计老少,惟宠狎是尊。余近访知老儿当皆选年少俊秀内臣为之,岂闳孺、籍孺之类欤?”
而且,武宗猎艳对象也不限于内臣,当其外出游幸活动中亦四处搜罗娈童:
“武宗南幸,至杨文襄家,有歌童侍焉。上悦其白皙,问何名,曰杨芝。赐名曰“羊脂玉”,命从驾北上。先是上出宣府,有歌者亦为上所喜。问其名,左右以“ 头上白”为对,盖本代府院中乐部,镇守太监借来供应者,故有此诨名。上笑曰:“头既白,不知腰间亦白乎?”逮上起,诸大璫遂阉之。盖虑圣意或欲呼入内廷,故有此问。③
众多的娈宠,或为功名利禄,或为荣华富贵,或屈服于强权之下,只有少数奋起反抗。
公元370年,苻坚的前秦一举摧毁了慕容家族的前燕帝国,前燕的一对皇族姐弟:十四岁的清河公主和十二岁的慕容冲也落入苻坚之手。苻坚贪恋两人的美貌,对这小姐弟非常宠爱,当时长安城中就有歌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但是这一雌一雄岂愿意充当符坚的性童呢?最终慕容冲反叛,苻坚倒台。慕容冲用自己的怒火宣告了一个事实:被权力污染的性爱,带给人们只有屈辱与痛苦。
二、惺惺相惜的有爱之爱
元代林载卿的《诚斋杂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中潘章和王仲先从相见到相爱,情同夫妇,甚至同死的事情。他们俩合葬的墓冢后来还长出一棵枝叶相抱的树,可谓死后仍相爱如故,贞诚感天,这棵树也称为“共枕树”。
这个故事虽趋于神话了点,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潘章于王仲先之间深厚的爱情。另外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也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
董贤,字圣卿,云阳人也,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说其仪貌,拜为黄门郎,由是始幸。问及其父,即日征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贤宠爱日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常与上起卧。又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④
由此可见哀帝对董贤的情谊之深。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有祝佗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以色于今之世!”墨子亦云:“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爱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由此可见“男风”是有违礼法的。那么,在中国古代,这么一个无处不充斥着封建礼教思想的社会中,这种完全违背礼教思想的同性之爱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乃至自成一“风”的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玄学兴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实行性禁锢的明清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动乱的年代
男风的形成和当时的政治动乱,军阀割据,民无所从的形势分不开。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治黑暗,统治阶级无暇顾及对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导致礼教松弛,人们的婚爱状况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不少人以颓废、放浪、利己的态度对待人生,“风流相放,唯色是尚”,甚至“以男为女”,又或者自形女色以求慰藉。另外,此时期可谓士人天堂,天下寒士尚玄学,好清谈,讲风度,求自由,由此形成了当时放浪形骸,人性自由达到到极致的社会风气。
正史上有段关于文学家庾信与梁宗室萧韶同性之爱的有趣的记载:
“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食所资,皆信所给。遇客,韶亦为信传酒。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蹋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⑤
这段资料描述了当时庾信因为萧韶对自己的冷落,致使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于侮辱对方。可见,当时男风不仅盛行,而且其深入程度已经非表面作秀,而是如同男女之爱一般,礼遇冷淡之时,会有怨恨甚至争吵冲突的现象出现。
2、玄学的兴盛
间玄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审察、批判过去的一些道德观和世界观。与何晏并为玄学宗师的王弼,提出了“崇本息末论”,强调以自然无为为“本”,名教礼法为“末”,强调人的自然性。嵇康则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在玄学理论的强盛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首先接受了这种观念,开始强调人的真情实感、自然之性和个性,基于这个前提,追求声色也是自然而然,而且是名正言顺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前名教经学桎梏及名利的束缚。所谓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既然要追求自然和人性,那当然也包括了性爱在内。因此我们可以说魏晋名士们在追求人性自然、思想道德解放的同时,也追求着肉体上的解放。
3、独特的审美
出于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魏晋士人重视外貌打扮,在涂脂抹粉中寻求生命的美感。
《晋书·潘岳传》曰:“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⑥
这种以男子修饰仪容、敷粉装扮为美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当时社会上的男子脂粉气过重,偏向女子的阴柔。而这种现象正是促进了男子同性之爱的发展。
二、明清时期
1、物极必反的性禁锢
明代谢肇制所著的《五杂俎》中,详细地阐述了男同性恋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发展至明代的情形:
“男色之兴,自伊训有比顽童之戒,则知上古已然矣。安陵龙阳,见于传册,佞幸之篇,史不绝书,至晋而大盛,世说之所称述,强半以容貌举止定衡鉴矣。史谓咸宁、太康以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海内仿效,至于夫妻离绝,动生怨恚。宋人道学,此风亦少衰止,今复稍雄张矣,大率东南人较西北为甚也。”
由此可见,明代时男风仍是十分盛行的。但是,众所周知,明代继续受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实行着非常严酷的性禁锢:明宣宗以后,朝廷颁布法令,裁汰官妓,且对此项条令严格执行。无论官员士子,凡有宿娼者,亦或稍有不正当性行为,轻则贬谪,重则加以革职,且永不录用。然而,恰恰就是这种性禁锢促使“男风”的发展和盛行,玄德皇帝意欲重归道德的初衷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南辕北辄,适得其反。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婚姻是不自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促成的夫妻之间感情往往淡薄。恩格斯说过卖淫和通奸是一夫一妻制的补充。现在宿娼这条“补充”之路既断,于是只好在同性之间发泄了。
《五杂俎》中有以下一段论述:
“衣冠格于文网,龙阳之禁,宽于狭邪,士庶困于阿堵,断袖之费,杀于缠头,河东之吼,每末减于敝轩,桑中之约,遂难偕于倚玉,此男宠之所以日盛也。”
即是说,与嫖妓相比,男风在当时既没有和法律抵触而且也花费较少的钱。此外,男子相亲,妻子很难过问、追究、反对,家庭矛盾也不会十分尖锐。对宗室而言,同性之爱不会诞生后代,造成血统紊乱,这对满清统治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满族人重视血统,尤其是皇族,为保持自己满族人的皇族血统,满清朝廷严禁满汉通婚。这样一来,同性恋就成为
一种为统治者所默许的满汉之间的性关系,于是社会就在严格控制异性性爱行为的同时,放宽了对同性之爱的限制。这样,男风就越刮越盛了。
2、思想解放
以明朝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8)为代表的,崇尚“心即理“一派,逐渐冲破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宋儒理学的束缚,伸张自然情欲的主张开始萌芽。王阳明崇尚个人表现和个性发展,而他的追随者随后发展了这种哲学。他们提出欲望和情感是人的本性,压抑使人无为,人应该表达和释放来自内心和本性的情欲。宫廷中的同性恋风气固然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真正使男风盛行的还是整个社会的性观念和性取向的改变,尤其是广大士人和官员的积极参与。在中国古代,士人是社会潮流的领导者,他们的趣味和倾向有时往往会比朝廷的诏令更具号召力。除了那些以正统自居的道学家之外,明清士人通常不仅不排斥或谴责同性恋,反而常把它作为一种风流韵事而津津乐道,并加以倡扬。
这种道德观念上的开放,导致了同性恋之风在明清两代的空前繁盛。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曹雪芹就描写了宝玉和秦钟、宝玉和蒋玉涵的恋情。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袁枚的《子不语》中载有大量的同性恋故事,而袁枚本人与吴下秀才郭淳之间就有一段同性恋情。著名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自叙“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⑦算是承认了他也好男风。清代同性恋文学中一批专门描写同性恋爱的《宜香春质》、《龙阳逸史》和《品花宝鉴》等作品的出现无疑反映了当时的男风之兴盛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纵使男风在中国古代盛极一时,但是,基于男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迷恋年轻男色为核心,享乐性和短暂性是其特点,它盛行百年,却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或形成以同性联姻为主的家庭模式,或者婚姻机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清末以后男风的衰微。
从文明发展上看,同性之爱在中国受到压制是中华民族百年悲剧的一部份。封建社会时期,同性恋者往往成为社会运动的牺牲品。男风兴盛,招引了统治者的注意,使自身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相比之下,古希腊的斯巴达同性情人军团在保家卫国方面创下了丰功伟绩,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受到社会的宽待以至赞美,可谓实至名归。洋炮轰鸣下姗姗来迟的戊戌变法不幸胎死腹中,使当时康有为提出的婚姻法(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内容)未能在神州大地实行。五四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然而不幸的是当时的西方普遍视同性恋之爱为病态,而五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同性恋正常性和健康性研究以及后来的平反政策,却因学术交流的中断而未能及时吸收,“断章取义”的学习使同性恋至今在中国仍然被列为病态。而现如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周年,部分中国人民已经渐渐重新认识同性恋的正常性,为同性之爱平冤昭雪。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和理解同性恋,社会也渐渐开始接受同性恋。我想,我们作为国家的新一代,国家的未来,也有必要正视同性之爱,以史为鉴,在我们追求异性之爱的同时,也帮助这些长期受到歧视的群体探索出一条让他们能长期健康安定生活的生存道路。
⑥《晋书》中华书局, 1974年。⑦《板桥自叙》
①《晋书》卷二十九《五行志》下,第908页,中华书局,1987年。
②《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老儿当》,第820页,中华书局, 1959年。
③《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正德二歌者》,第891 页,中华书局, 1959年。
④《汉书·卷九十三·董贤传》
⑤《南史·长沙宣武王传》,李延寿,中华书局,1975年。
子不语 袁枚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子不语》是清代作家袁枚的作品。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二十一岁应博学宏词,未中。二十三岁中举,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后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四十岁辞官,居于江宁,得小仓山之隋氏旧园,改为随园,崇饰池馆,优游其中近五十年。性格豁达,喜好山水,广交四方文士。
心态
如袁氏自序所言,这是他从事文史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的自娱之作。共二十四卷,又有续集十卷,共约一千则。
全书并无明确的思想倾向,只是记录了许多奇特怪异的传闻故事,但作者诙谐而放达的性格和反对旧传统的思想,仍时时有所流露,如嘲讽假道学和腐儒、主张人欲合理等,对官吏的贪暴也多有讥刺。如《全姑》一则,系据当时实际发生的事件改写而成,述貌美的全姑与陈生私通,受到“自负理学名”的某县令的残暴凌辱。
故事中有一“侠士”刘孝廉与县令为此发生争执,县令称:“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刘斥之曰:“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写得相当尖锐。结尾虚构该县令受报应而死,更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心理阴暗的伪道学的极度厌恶。而全姑与陈生,在作者看来只是犯了“风流小过”,实际是表示了同情的态度。又如《蒋厨》一则,写城隍庙中黑面皂隶借口一厨子“冲犯城隍仪仗”,偷偷将他拿去,敲诈了一笔“孝敬之礼”,十足是人世间这一类角色的惯常行径。另外有许多并无深意却写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子不语》的文字,鲁迅谓“屏去雕饰,反近自然”(《中国小说史略》),也有一定特色。不过,全书的面目有些芜杂,有些故事记男女之事过于随便,是其不足。
文学成就
袁枚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学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其诗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写作风格
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情,继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灵说”。这种文学论调与当时的吴敬梓、曹雪芹、郑燮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潮、哲学思潮、史学思潮相互对应着。他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认为艳诗可作。他的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拟古之作有积极作用。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散文思想颖锐,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现实黑暗与官场腐败。抒情作品则情感真挚,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笔生动的特点。他一生著述很多,随园集有三十六种,除笔记小说《子不语》外,诗文有《小仓山房文集》三十卷,《诗集》三十一卷,《外集》七卷,此外还有《随园随笔》、《小仓山房尺牍》等。
袁枚的小说以叙事见长,通过鬼神怪异之事反映了社会的多方面,结集为《子不语》。清代文言小说,除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外,《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最负盛名。
【内容】
相关记载
《子不语》是笔记小说集。全书二十四卷又续编十卷,共三十四卷。《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书名本《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名。书成,发现元人新部中已有此书名,遂改为《新齐谐》,本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之意。仿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部分篇章从偶然、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文笔行云流水,十分酣畅。
成书时间及版本
《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后来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汇为续集。版本历来很多。有乾隆嘉庆间刊《随园三十种》本,嘉庆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排印《随园三十八种》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1914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申孟、甘林整理本,齐鲁书社崔国光校点本,岳麓书社朱纯点校《续子不语》单行本。
材料来源
《子不语》的材料多数来自袁枚的亲朋好友口述,也有一小部分出自当时官方的邸报或公文,也有采用他人著作的。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开头即注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阅邸抄”,卷十三《见娘堡》结尾论“事载姜西溟文集中,韩尚书为之墓”。《子不语》有些篇目,同时见于他书。如卷十三《关神下乩》,卷十四《鬼怕冷淡》就见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之一《滦阳消夏录》。《续子不语》卷五中《文人夜有光》、《孤仙正论》、《唐公判狱》、《刘迂鬼》、《孤仙惧内》、《军校妻》等篇也与纪书同。卷六《喀雄》、《怪风》、卷十五《佟<角奇>角》、《白莲教》、《伊五》,卷二十三《夜星子》、《疡医》等甚至连文字也部分与纪书同。
创作主旨
在《子不语》自序中,袁枚鲜明地提到了自己的创作主旨:“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以妄驱庸,以骇起惰”。此书乃袁枚戏编而成。他无非是记之来自娱或娱人,起个消遣作用,或者能陶冶性情,振奋精神。在这个创作主旨的指引下,小说亦庄亦谐,文笔纵横,极为自如。有些作品,极明显地表现出袁枚反对封建迷信的倾向,尽管袁枚是以鬼神故事来演绎,但他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以一种对鬼神、术士、佛道调侃揶揄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怀疑。
如《狐仙冒充观音三年》讽刺世人供神祈佛的愚昧;《凡肉身仙佛俱非真体》揭露所谓“活佛升天”的罪行;《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说豁达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吓”,结果鬼只好讨饶:“我实在计穷,只求先生超生”;《鸩人取香火》说道士为招徕香客,骗一无赖喝了毒酒去辱骂圣帝像,结果不一会儿就七窍流血而死,别人不知情,还以为是圣帝显灵,于是庙里香火大盛;《治鬼二妙》中则说“见鬼勿怕,但与之斗。斗胜固佳,斗败我不过同他一样”,其讽刺意味不可谓不浓。袁枚本人也不信佛,在《子不语》卷十九《观音作别》中,有袁枚“不许家人奉佛”的记载。
表现的不满
《子不语》还表现了对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袁枚提倡表现人的真性情,因此对汉宋两学很排斥。他在《麒麟喝冤》中批判了汉儒“造作注疏,穿凿附会”,又幽默地勾勒了宋儒扛起“稻桶”(道统)“捆缚聪明之人”的形象。同时,他反对宋儒提出的礼教。《替鬼作媒》反映了作者赞同寡妇再嫁的观点;《裹足作俑之报》反对妇女裹足;《淫谄二罪冥责甚轻》为“妇女失节者”辩护;《全姑》写一对年轻的恋人是如何被一个信奉理学的官僚置于死地的;《沙弥思老虎》则更是广为流传。一个小沙弥三岁上山修行,从不下山,长大后随师父下山,什么都不认识,禅师告诉他少女是老虎,不可接近,回山后,小沙弥说:“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这是对禁欲主义形象的讽刺和抨击。《鬼差贪酒》表现了作者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在《白虹精》中说得更明白:“耦亦何常之有,缘之所在,即耦在也”。
揭露科举制度
对科举制的诸多弊端,《子不语》也有揭露。袁枚对待科举的态度,与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点相似。他觉得八股时文不能表现作者的个性,与性灵说距离太远,扼杀作者的生命力。那是“优孟衣冠,代人作语”。《地藏王接客》、《秀民册》都是对八股文的抨击。《李倬》写某督学受赃三千而黜落了一位有才学的秀才,致使其愤激而亡;《陈州考院》则鞭挞了一个奸杀仆妇,非常残忍的科举中人;《李生遇狐》李生与狐女相爱,狐女才华横溢,爱教李生作诗填词。只要一提及时文,狐女就十分不屑,说“此事无关学问”。不论是对八股文还是科举制本身,袁枚的态度均是否定的。
揭露黑暗社会
此外,《子不语》还有不少篇章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状况有所揭露。《阎王升殿先吞铁丸》,斥责贪官“食千万人膏血”就是“食人肉”,鱼肉百姓;《锡锞一锭阴间准三分用》则暴露了当时侍卫勒索通报钱的恶习,“非重用门包,不能通报”,《蒲田冤狱》写的是官场昏暗,胡乱判案的罪恶:土豪王监生贿赂县令,霸占了邻居老妇人的五亩地,并残忍地杀死了老妇人,又诬谄老妇人之子是凶手,后来老妇人之子也被凌迟处死;《鬼卖缺》是用阴间事来喻讽阳间事,说“冥司事如人间”,也鬻官缺。
《子不语》用犀利的笔触,几乎对当时社会上的每个阶层的阴暗面都有揭露。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子不语》还从官员自己的角度来剖析社会,反映了袁枚受孔孟之道“仁”、“民为贵”思想的影响。《真龙图变假龙图》主张爱惜民力,慎重判案。游仙令“以包老自命”,判案时不慎重,主观臆断,结果错勘人命。于是游仙人歌曰:“瞎说奸夫害本夫,真龙图变假龙图。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胆气粗。”此类篇章很有现实意义。
内容特点
《子不语》内容博杂,而且大多借鬼神怪异故事来针砭时世,一般都很形象生动,入木三分。这是《子不语》的一大写作特点。如《全姑》一文就颇有代表性。县令是个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的无耻之徒,当他得知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并私通,就把他们抓起来,各打了四十杖,而且把少女头发剪掉,鞋子扒去,后来得知二人竟结为夫妻,大怒,又把二人抓来,把男子打死,女子发官卖,还振振有词:“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这就把一个理学家不通人性的面目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来。
写法特点
在写法上,《子不语》文笔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且章法多变。有的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如《官癖》写一个死太守仍然大过官瘾,上堂理事,拒不让位,新太守点破他有“官癖”,并占据堂上不让,死太守无可奈何,“长叹一声而逝”;有的意蕴深远,警策逼人,如《误尝粪》以一群人的心态变化为线索,写他们吃了河豚之后,认为中毒,就各饮粪清一杯来解毒,后来知道只是一场误会,都悔不当初。有的叙事委婉,扑朔迷离,如《三姑娘》写捕扑梁守备受上司提督的命令来捉三姑娘,梁到三姑娘所在妓所,发现三姑娘与一少年饮酒,并入寝,见到梁,三姑娘很从容,对应自如,并让少年先从地道逃走,还宴请梁的随从,直至天明才随梁行。快到提督府时,提督令人传谕:“访闻不确,作速释放。”这时,三姑娘的侍婢已来人接迎。让人玩味再三。《紫姑神》、《医妒》、《骨精》等,一目了然,别具一格。还有的形象生动,境界空灵,近于传奇,如《鬼畏人拼命》写人的大胆和鲁奔,《陈清恪公吹气退鬼》写人与鬼的斗智斗勇,《鬼宝塔》写境象的飘忽凄清等。
缺点
《子不语》大多是些进步之作,但是也有些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糟粕也不少,而且有的内容淫诲,下笔轻率,所以清代统治者对之加以禁毁,行之于世的版本,内容已多有删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子不语》,说“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5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