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武帝为什么要西征大宛两国的冲突是如何引发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11:39:51

汉武帝为什么要西征大宛两国的冲突是如何引发的

汉武帝出征大宛,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序言: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对汉武帝说大宛的马十分健壮,马 行千里,出汗如血,身形矫健,十分的英勇。但这是大宛的国宝,未能带回。张骞一席话将汉武帝的心勾了起来,决定前去重金换购,但大宛国认为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重金难换,而且大宛与汉朝路途遥远,打肯定打不过,于是拒绝了这种请求,但祸乱始终来了。

骨子的优越感带来的外交意识引发了两国的冲突

战马是一种战略物资,如果单从金钱考量是万万不能的,就好比现在拿重金买你的核武器是一样的,当汉使节到来拿着金马换宝马,听闻不换就砸金马回国,这就体现了外交里面的不平等态度。汉朝作为中国第二个封建制国家,这种天朝上国的意识就已经开始了,从古代的民族称呼来看,东夷,西戎,南蛮,这都是侮辱性,而对强大的敌人匈奴来说成为奴,这就不符合礼仪之邦的礼仪,天朝上国的优越成为外交中极大弱点,这种弱点一直延续到晚清。

虽然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种包容选择的是同化,接纳,但也存在着对文化的瞧不起。当自己处在时代的顶峰就会更加稳固,这种优越感就会越来越强并一直延续下去。

当汉砸金马后,大宛的国王脸色也是很难看,毕竟是国王,代表了国家岂能如此的没面子。于是在汉回朝的时候杀人夺财。为什么能如此的自信,竟杀大汉官员,其实大宛国王有了自己的打算,因为中原到大宛路途已经十分的远,每当从中原出发到达大宛就已经花费了一年,并且中途生老病死的不在一半以下,于是大宛国王决定杀人大汉也不敢怎么样。

当这种杀人夺宝的信息传来,汉武帝大怒,打通了西域,竟然还让人杀人夺宝,而且送人金马却不领情,这是对他十分大的侮辱,于是汉武帝决定征讨大宛,夺汗血宝马。

出兵大宛,路途坎坷地征讨。

当有人认为大宛是个小国,几千兵马就可以消灭,汉武帝相信了。这是因为实在是太小,相当于汉朝的郡县。从地图上来看是在新疆的山中,靠近青藏高原,凭借青藏高原的雪水生存,青藏高原的雪融化量的多少则决定着人口的多少。于是远征大宛的路途就开始了,将帅李广利带领三千士兵远征七千里的大宛国。

武帝想的并没有那么多,毕竟已经老了。将帅的任职则是十分错误的,并且在征讨的路途上,更是艰难。上文说了大宛地处青藏高原,并且十分偏僻,而且从中原出发,这就需要考虑许多问题。沿途会遇到许多西域国家,就需要外交的沟通,并且需要物资的补给,路途遥远,中原的物资补给线完全跟不上,这是物资和外交问题。

而且这一路需要的还要将帅的行兵整顿能力,在这一路上,士兵的状态和身体需要不断调整来面对最后的战斗,长时间的跋涉对体力和身体都是极大的摧残。总起来说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将帅完全抵挡不住。而这个李广利则是汉武帝的小舅子,看似是个增加功勋的活实则不然,汉武帝怕失败,又派了三万军队给他,但这三万是什么呢,六千的西北驻防部队,剩下的则是罪犯,而李广利就带着这些散兵去了。

征讨的美梦破灭,李广利的返场

没有强大的外交,在一路上的西域国家完全不知道李广利到底想干嘛,带着万人的军队,各个国家赶紧封锁城门,这样的沿途根本没有物资,怎么办只好攻打城门打下城池,补给自己军队,打不下就换个地方打,就这样一路征讨到大宛,这时候仅仅有几千人,死伤惨重,没有物资,体力消耗巨大的李广利最终到了大宛,大宛早已准备充足,在边境进行了毁灭式追击,李广利大败,赶忙退兵,在这沿途无数的西域国家在看笑话,而这时候的战报已经传到皇帝耳中,皇帝大怒,谁敢回来杀无赦。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如果这次征讨失败,大汉就可能内乱。因为此时的大汉流民百万,盗贼娼兴,天下又是蝗灾大旱,而如果西征败了,那么大汉则是重伤加重。

对外则是西域的稳定,强悍的匈奴都被打跑,而小小的大宛打不下来,这就会让西域各国产生动乱的苗头,影响力的下降会让匈奴在此复苏,这样的话匈奴可能对大汉进行长时间的游击战,大汉已经经受不起战斗。

再次征讨,汗血宝马的到手

兵力的来源依旧是死囚犯,地痞流氓和边境的驻兵,这次汉武帝吃了教训,将物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牛十万,马三万,骆驼不计其数,大量的武器,调动正规军,并且还十分自信的带来了两个相马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这时候的西域各国看到如此浩荡的军队,就知道大汉的军力多强,纷纷献媚,给大量的物资补给大汉,这可跟第一次来的可完全不相同,可谓是天差地别,而且这些西域各国纷纷担任向导,给大汉指路。

这时候浩荡的声势下竟还有人不服从,这个国家叫做轮台国,仍拒不合作,这时候李广利攻城屠杀,给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这时候谁敢不从谁就亡国。这时候更加的顺利来到了大宛边境。

大宛自然不敢应战,躲在城中不出,上文讲了大宛的生命补给就是雪水,当汉军把流入城中的水源截至后城中就没了水,大宛坚持不下便开城投降,但仅仅是外城,内城还没有完全拿下,随着时间久,内城越来越缺水,这时候皇族内便杀了大宛国王请求议和。

这时候李广利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大宛,并且大宛表示马可以随便挑,并且来往的军费开支大宛也包了,这时候李广利也是强弩之末,带了这么多的军队路途遥远必须回国驻防,听闻大宛如此便十分同意休战,牵着宝马回了大汉。

汉朝的影响因他而远播万里:大宛国发现了什么情报让汉武帝惊喜不已?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第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此后对汉朝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张骞。为了打开西汉时期的经济贸易,张骞全凭两条腿或者是一匹马去了遥远的西域楼兰大宛国,成功开辟了西汉时期的经济之路,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最开始是为了战争,汉武帝想要联合大月氏一起解决匈奴的祸害。但是古代交通并不方便,只能靠张骞亲自出使去完成这个任务。但是没想到的是,大月氏当国力已经非常弱了,根本就自顾不暇,并不敢再同匈奴作战打仗了。没办法张骞只能回朝,回朝的时候却被匈奴俘虏了。

后来张骞回国之后给汉武帝带回了西域各国的特色,描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介绍了西域各国的很多情况。虽然张骞没有完成这次的任务,但是张骞带回来的消息让汉武帝非常振奋,都是非常有用的消息。张骞后来多次出使西域,不仅互通了友好,与西域各国更加联系紧密,也扬了我国的国威。张骞更加了解了匈奴人的情况,为卫青和霍去病做向导攻打匈奴,这为后来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张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张骞这三次出使西域的经历,才误打误撞才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伟大的友好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为汉朝扩大了在整个世界的影响规模。

汉武帝不惜发动战争只是为了一匹马,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汉武帝在后人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具备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伟大的皇帝,按理说他的任何决策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不过有一件事却改变了这样的一般看法,那就是汉武帝为了得到一匹优良的汗血宝马不惜向异国大宛发动战争。这样不符合武帝性格的历史故事,你相信吗?

事实上,马这种动物在古代是非常受到重视的,自古便有“伯乐识千里马”的典故;尤其是历代君主,更是将拥有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视作一种国家实力的象征。《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记载:“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虽然根据我们现在的常识知道没有真正意义上可以飞上天的“天马”,但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在当时的确是很独特和珍贵的。当时在汉朝与大宛的贸易来往中,有不少汗血宝马在交易的范围内,但真正的优良汗血宝马却一直被大宛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外人并不知晓。

偏偏汉武帝是一位爱马如命之人,当他得知大宛有这样优良的汗血宝马时,还是忍不住派使者前去索要,没想到遭到了大宛人的拒绝。想必大宛人知道汉王朝离自己的地盘天遥路远,武帝拿他们也没办法,不料汉武帝当下派李广利率大军前去征讨,一支穿越沙漠的远征军出发了。

两次讨伐大宛之后,汉武帝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极品马。但当时的大臣们以及后人却对这样的做法颇有微词。武帝历来识大局,为何为了一匹马就这样兴师动众呢?我们大概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找到些许答案。一方面,当时搜集优良马匹不仅仅是武帝的个人爱好,同时也是与匈奴作战的当务之急,只有拥有了较高质量的马匹,才有可能在与匈奴骑兵的对抗中不再身处劣势;另一方面,大宛拒绝了大汉王朝的要求,只有强硬对待,才能够彰显汉王朝的强大实力,对其他邻国也是一种震慑的办法,颇有些杀鸡儆猴的意味。

看来,汉武帝为了一匹汗血宝马发动战争的事实是存在的,但如果狭隘地认为这是为了满足武帝的私心,就是一种误解了。

汉武帝一生可谓功劳不可计数:在政治方面他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监察力度,加强了中央皇权;在经济方面他将冶铁、煮盐都收归官营,掌握了经济命脉,推行重农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军事发面他加强了中央军权,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华疆土向西北进行了大面积扩张。在汉武帝的统治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此次不灭大宛,朕无以为君,大宛为何会惹怒刘彻?

大宛国王把汉武帝派去购买汗血宝马的使团给截杀了,把金银财宝全部抢走,这无疑是给骄傲的汉武帝扇了一个响亮的巴掌。汉武帝当然忍不下这口气,要发兵征讨大宛。同时,攻打大宛也符合刘彻的战略部署。

当时汉武帝听说西域有一个国家叫做大宛,他们那里有一些汗血宝马,就和天马一样。听到这个消息的汉武帝马上就组织使团,让他们带上大量金银珠宝去大宛买汗血宝马。不过头铁的大宛国王并没有把汗血宝马卖给刘彻的打算,反而还动了打劫刘彻使团的念头,还把它付诸于实际行动了。

听到自己派去的使团被西域小国国王给洗劫了,刘彻是非常生气,马上就让自己的小舅子李广利带兵前去攻打大宛,想要给大宛国王一点颜色瞧瞧。可惜的是,汉武帝第一次对大宛国的用兵失败了。因为李广利本人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十分出众,而且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所以第一次西征失败了。铁了心的刘彻当然不可能就此放弃,很快他又组织军队,还是让李广利带兵去攻打大宛国。这一次成功地攻破大宛国,杀死了国王,可以说是大胜。

表面上看,刘彻对大宛国的用兵是为了出气。但是从深层次分析,刘彻是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努力之下,刘彻已经把匈奴从祁连山和阴山给赶到西域去了。而到了西域的匈奴面对这些?弹丸小国?,自然是游刃有余,感受到匈奴强大的西域诸国是臣服于他。

虽然汉朝使者警告这些西域国家不要和匈奴来往,但是他们认为汉朝距离西域这么远,肯定不会派兵来打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让匈奴成为无根浮萍,汉武帝才会选择对大宛用兵。

汉武帝为了推进大一统的局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

1、打击王国势力:①设明堂,明礼仪,确定诸侯王和皇帝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②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嫡长子外其他儿子封为侯爵,从自己封国划出一个县作为他们的封地,用这样的方法将大诸侯国逐渐划小;③制造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消灭众多涉案诸侯王和侯爵;④搞“酌金夺爵”,借口一些王侯向宗庙进献的贡金成色不好夺走他们的爵位,将其废为庶人。

2、压制相权,强化专制皇权:①设立中朝(内朝),依靠少数亲信大臣治理国家,逐渐将丞相和外朝权力架空;②频繁更换丞相,甚至找各种借口(主要是“巫蛊”)肆意杀害丞相及其家人;③重用张汤等酷吏,推行严刑峻法,利用酷刑和暴政残酷镇压朝野反对势力;④中央设“绣衣使者”,地方设十三州刺史,命令他们监察文武百官,强化对丞相和郡太守、诸侯王国国相等地方官的监督;⑤横征暴敛,杀害郭解等游侠人士,打击民间力量,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3、加强文化专制:①接受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②任用公孙弘等儒学学士,利用他们阉割儒家学说,使儒学逐渐走上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道路;③“外儒内法”,杂用“王霸之道”,镇压和打击墨家等不利于专制统治的学说。

4、实行财政经济改革:①重农抑商,推行“算缗令”、“告缗令”,打击商人势力;②采纳桑弘羊建议,实行“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盐、铁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破坏私营工商业的发展;③对商人征收财产税;④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控制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⑤发行新货币——五株钱,统一铸币和货币发行与管理。

5、开疆拓土:①改变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多次讨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阴山以南地区和河西走廊,迫使匈奴北迁到漠北;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今中亚地区),逐渐控制西域东部(今南疆塔里木盆地)36个绿洲城邦国家;③消灭东南地区东瓯(瓯越)、闽越、南越三个割据政权,灭南越后又渡过琼州海峡在海南岛上设置珠崖郡,将今浙江省南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的海南岛和越南北部纳入汉朝版图;④灭卫氏朝鲜,设置汉四郡,将今朝鲜纳入汉朝版图;⑤开拓西南夷,将邛(今四川省邛崃县)、笮、且兰(今贵州省黎平县)、夜郎(今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顺市和六盘水市)、滇(今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大部分和楚雄州、文山州、昭通市部分地区)纳入版图;⑥晚年派李广利远征大宛国(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夺得“天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5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