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时诸葛亮明知刘备伐吴会败,为何不阻止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的刘备,在成功后开始膨涨起来了,关羽樊城之战丢了荆州又丢了性命后,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不管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带兵征讨东吴,结果此役以惨败结束,蜀国丢了关羽这员大将,刘备又以失败告终,蜀国因此实力大减,诸葛亮不住叹息,为自己劝不住刘备而伤心,他还说,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就一定能劝阻刘备东征,最不济也能让刘备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以诸葛亮在蜀国的影响力,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他的官职还在法正之上,按理说他劝阻刘备更有效才是,然而他却不能也办不到,那么,这其中是什么原因?
当时刘备夺得三分之一天下的时候,自称为汉中王,但因为朝廷的汉献帝还在,于是他假模假样地上了一道奏折,表明自己原不想当王的想法。但这么一来,更是向外界宣布了他的独立。站稳了脚,刘备就开始实施他的野心,他不仅想要蜀中,还要夺得天下,作为他兄弟兼手底下大将的关羽自然也会辅助刘备,于是关羽发起襄樊之战。
刘备和曹操早已经是死敌,两人的立场鲜明,谁也不让谁,其中最为难的要数孙权。天下有两个王,孙权到底会臣服于谁呢?这时候的东吴能力还不是很强,孙权不想成为出头鸟,他势必会找一方作为同盟军的,于是权衡再三,决定站在曹操一边,两下夹攻蜀国,其实孙权此举,是想要回自己的荆州。关羽被杀之后,荆州最终回到东吴的手里。
此时刘备出兵,明着是为关羽报仇,实则是想抢回荆州。以蜀国的实力以及刘备的军事能力,诸葛亮断定此战必败。但是,此时的刘备早已听不进诸葛亮的劝阻,一方面是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很大了,随便出兵就可以秒杀东吴,他忘了东吴有许多人才,他那点能力根本比不过孙权手下的谋士,再者,刘备要亲自领兵的一个原因是,他在荆州呆的时间久,在他的管理之下,荆州百姓生活安稳,也很感念他的恩,他怕如果他再不去,会失了民心,所以要自己亲自带兵。
从诸葛亮的表现来看,他并不赞成当时就去攻打荆州,因为当时东吴的力量正强,而且荆州是他们的重要关卡,他们一定会拼死保护荆州的,刘备此去没有便宜可占。况且曹操还在一边虎视耽耽,以刘备一人之力,何以能敌过两个国家?因此诸葛亮是绝对不支持此时出兵的,可惜他不是谏臣,他只是一个臣相,他不能越权去劝阻刘备,刘备下什么命令,他只能去接受和落实,虽然他的地位很高,但在刘备手底下,也不过是一个大臣而已,如果说作为结拜兄弟的关羽和张飞等人有资格劝一下刘备,那么诸葛亮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因为他不是刘备的兄弟。
再一个原因,诸葛亮也知道刘备这人的毛病,只要他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劝也白劝,说不定还会引起他的反感,所以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刘备为所欲为了。
你看易中天品三国啊 那里就有讲啊
内个时候诸葛亮根本就拦不住 刘备也不会听诸葛亮的 诸葛亮也说过 如果法正在 也许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了 正是因为这个时候刘备对诸葛亮已经是不怎么信任的 他只听法正的 诸葛亮也知道说了也是没用 备也不会听他的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并自立为了汉中王,与此同时,与他恩若兄弟的关羽,被拜为了前将军,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看刘备麾下其他大将,在巴蜀地区立下了如此多的功劳,刚而自矜的关羽,自然不愿落后,于是他发动了襄樊之战,围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可是好景不长,曹魏与东吴联合在了一起,他在兵败之后,最终败走败城,遭遇擒杀。对此事,刘备非常悲愤,终于在两年之后,发动了夷陵之战,誓要伐吴,为关羽报仇。
面对刘备此举,很多人提出了反对,例如赵云等,他们纷纷劝说刘备,要以大局为重,继续联吴抗曹,刘备没有听取这些人的建议。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认为,自未出山起,便主张东联孙权,共抗曹操的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员。然而,如果我们细读史料,就会发现,诸葛亮并没有劝阻过刘备,仅是在夷陵之败后,感慨道:“如果法正还活着,或许能够劝阻这场战争,就算阻止不了,也应该不会让主公败得这么惨。”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阻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夺回荆州地盘,隆中对无法实现
现在,每每提起诸葛亮,大家便会忍不住赞道“功盖三国分”,然而我们下意识的忽略掉的是,三分天下从来不是诸葛亮的最终目标,他在隆中对中的构想是,在三分天下之后,联合东吴一起北伐,兴复汉室,并提到要从荆州和汉中,兵分两路北定中原。关羽被东吴擒杀之后,刘备势力完全被清出了荆州,这一构想宣告破灭。从这个角度考虑,诸葛亮是不反对伐吴的。
二、此战的意义,在于稳定蜀汉的内部局势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但是目的并不纯粹,他发动这一战,还有夺回荆州,并稳定内部局势的目标。夺回荆州的目的,我们在上一点中已经提到,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稳定内部局势是怎么回事。众所周知,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他的势力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本属于他的荆州派,另一部分则是益州派。在最初的时候,他与诸葛亮一直坚持打压益州派。可是在荆州沦陷之后,局面就有些尴尬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东吴必须打。
除此之外,为了收服人心,刘备也必须打这一仗,毕竟关羽与他情同兄弟,几乎是他阵营中,资历最老的元老。如果在关羽被擒杀之后,他还能够“以大局为重”,与东吴联合,那将会有多少人寒心呢?出于这一点考虑,刘备必须伐吴,诸葛亮不能劝阻,也无力劝阻。
三、开战之前,蜀汉胜面较大
当然了,如果这一战,蜀汉失败的可能性过大,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不可能不劝,毕竟比起让蜀汉发展壮大,他更在乎保住蜀汉的根基。可是当时蜀汉实力还算强盛,能够动用的兵马不少,而东吴却刚刚折损了大将吕蒙、甘宁等人,陆逊则还没有崭露头角。刘备率兵亲征,看起来胜率极大,所以诸葛亮不会劝阻。甚至还是支持者,不过,因为后方钱粮的需要,所以才必须坐镇成都,为刘备足兵足粮。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之后,不顾大局的决定,相反,他此举正是为了顾全大局,这等情况下,诸葛亮不会劝阻,也拦不住,所以他索性不劝。再说了,在战争结束之前,估计诸葛亮也没有预料到,刘备会败得这样惨。
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自率领蜀汉大军,大举讨伐东吴。第二年,吴军主帅陆逊在猇亭一带大败蜀军,刘备溃退到白帝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闻讯后,不禁为之扼腕叹息:“如果法正还在世,就可以制止主公的伐吴之举;即使没劝止住,仍然让主公去攻打东吴,也不至败这么惨。”
刘备一意孤行,倾蜀汉之兵以伐吴,显然有悖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定的“东连吴会”的战略。诸葛亮不仅是蜀汉基本国策的制定者,也是刘备手下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但在伐吴一事上,为什么没有任何史实表明刘备事先曾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呢?不仅如此,刘备伐吴时也没有让诸葛亮一同前往。更奇怪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成功劝阻刘备伐吴,甚至隐隐流露出不敢劝谏的意思,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隐情呢?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1800年,但时至今日,史家仍然在为此争论不休,却始终没有形成共识。可见,此事已成为一桩千古悬案。
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提出的立国战略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是进取益州,把益州和荆州作为根据地,寻找发展机会;其次就是与东吴结果战略联盟,联手孙权共同抗击曹魏。
经过赤壁一役,孙刘联盟在事实上已经建立,《隆中对》的立国之策已实现一半。建安十七年,刘璋手下的法正、张松等人,为刘备提供了益州的大量情报,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他接管益州政权。甚至在拿下益州后如何做大做强这个问题上,法正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建议,得到刘备的充分认同。于是刘备在建安十六年,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入蜀,而让诸葛亮、关羽等人留守荆州。
值得一提的是,夺取益州本来就是诸葛亮设计的基本路线。奇怪的是,刘备进军益州之后,却长时间让诸葛亮留守荆州。要知道此时荆州的情况远远不如益州急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经过对史实的研究,可以推断:刘备不再依赖诸葛亮,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用人路线作出了调整。
张松、法正的积极投效,让刘备夺取益州具备了先决条件,同时他们非常熟悉益州各方面的情况,也为刘备制定了详细方案和治理策略。很明显,这时诸葛亮的作用当然就没有张松、法正等人重要。
刘备入蜀不久,刘璋就将张松诛杀,法正就成为刘备的主要参谋。公元214年,刘备掌控益州后,法正就是事实上的谋主。从214年到223年托孤这长达9年间,蜀汉政权中的诸多重大决策,几乎都看不到诸葛亮有什么戏份。
1、北伐汉中:这是蜀汉政权以攻为守的方略,首倡都即是法正,刘备非常赞同这一主张,在平定汉中的过程中,法正不仅跟随刘备前往,而且确实发挥了首席谋士的重要作用。
2、用人政策:比如在如何安排许靖等名士的问题上,法正的意见基本上被刘备完全采纳。
3、平定益州后,法正的实权仅次于刘备:法正先是被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刘备不仅把最重要的“都畿“即蜀郡交给法正统辖,而且也视其为“谋主”即首席谋士。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诸葛亮已经被边缘化了。之后,刘备又进封法正为尚书令。要知道,自西汉武帝中朝制形成以后,三公的职权渐被剥夺,实权掌握在君主的秘书官—尚书手里,经东汉演变,尚书之长尚书令,已成为君主心腹之职,具有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日常具体事务的权力。刘备把尚书令这个重要职位交给法正,充分说明后者已成为蜀汉实权派,并且在刘备在心目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只有法正劝得住刘备:刘备与曹操交战时,形势很不利,曹军又箭发如雨,可是刘备坚决不肯退兵,还发脾气,只有法正才敢劝谏,而且劝成了。
总而言之,刘备平定益州前后,法正才是他最为倚重的谋士,而诸葛亮的实权远不如他。法正却年仅44岁就壮年早逝,死于220年,一年后刘备伐吴。这时诸葛亮却并没有取代法正成为刘备的核心谋士,或许在当时的刘备看来,此时的诸葛亮尚不具备参与伐吴这一重大决策的资格,也不需要他跟随前往参战。
当然了,老王怀疑刘备伐吴前还有另一种心理:法正不在了又怎么样?老子打了大半辈子仗,就不信没有法正、诸葛亮这些谋士,搞不定东吴。
他偏偏不信这个邪,结果……杯具了。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执意东征伐吴,结果在夷陵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全军覆没。夷陵之战,不仅使蜀汉国元气大伤,也间接导致了刘备忧愤而死。
不成想刘备带的70万大军竟然给东吴的5万士兵给灭了?诸葛亮是没料到刘备带兵能力这么次。本想乘关羽被杀之名和曹操联手分掉东吴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因为诸葛亮知道反对也没用,只能尽可能的去做好,还有刘备自己对自己太自信了,认为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会打仗,结果没有结果了。其实这里最能表现的就是刘备只有读心之能,没有军事政治才能。
诸葛亮之所以在发兵前不劝阻刘备,其实才表明诸葛亮读懂了刘备的心思。刘备是打着给关羽报仇的幌子灭吴。试想,如果诸葛说出这个实情,岂不自打嘴巴,刘备伐吴的理因是为生死兄弟报仇,可不是简单的为了图谋吴国地盘。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灭吴。以当时蜀国的实力灭吴也不是没可能,比如当时吴国为了抵御蜀国上表降魏,可见当时局势的紧张。只是战争瞬息万变,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