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长孙无忌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在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一的就是长孙无忌。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
自此之后,长孙无忌不仅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还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力助李世民登基称帝。贞观年间,在立储之争时,长孙无忌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由此,唐高宗李治可以登上皇位,长孙无忌自然是功不可没。那么,问题来了,长孙无忌是唐高宗的舅舅,又助他称帝,为何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发起了玄武门之变,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李世民即位后,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而这,无疑进一步稳固了长孙无忌在朝廷中的至高地位。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后期,长孙无忌在立储之争中支持外甥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对此,长孙无忌先是秘不发丧,太子李治在飞骑的护送下先行返京皇帝的车马侍从则紧随其后。待太子顺利进入长安城后,才在太极宫宣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并宣读遗诏,确保李治顺利即位。
但是,在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虽然一开始备受重用,却最终被逼自杀,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长孙无忌不懂进退,在大权在握的时候不愿急流勇退,这显然让唐高宗李治逐渐心生不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和权臣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十分紧张的。对于权臣来说,懂得进退,才能获得善终的结局。
因为长孙无忌是自己的亲舅舅,加上帮助自己登基有功,所以,李治即位后,自然是投桃报李,晋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众所周知,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而长孙无忌担任的中书令,已经执掌中书省,又通过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以此来兼管尚书省和门下省。基于此,三省已经被长孙无忌一人所掌握了,这无疑威胁到唐高宗的皇位了。
唐高宗李治在位初期,长孙无忌执掌大权,以此确保唐朝皇位的顺利过渡,自然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在李治坐稳皇位的背景下,长孙无忌依然没有急流勇退,显然是在挑战前者的底线了,这也为之后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当然,唐高宗李治没有直接和长孙无忌打对台戏,而是借助“废立皇后” 这一事件,以此试探长孙无忌的反应。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对此,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而褚遂良是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在此基础上,唐高宗李治还是执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并且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在一定程度上,长孙无忌的凄凉结局,主要是武则天出手所致。
最后,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在李治废立皇后的时候,许敬宗全力支持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所以武则天则对许敬宗极为感激,引为心腹,迁礼部尚书。也即告发长孙无忌的许敬宗,是武则天的心腹,或者说此事是武则天背后指使的。借着这件事情,唐高宗便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同年七月,唐高宗派人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亲属也被流放。
在长孙无忌被逼自杀后,唐高宗得以执掌唐朝大权,并派兵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促使唐朝疆域来到了最大阶段。当然,长孙无忌毕竟是自己的亲舅舅,自己能够登上皇位,也仰赖于他,所以,到了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
凶手就是武则天。长孙无忌这个人在唐朝可是个风云人物,在李世民那个时代就是最重要的文臣。李世民建立了凌烟阁,里面放了24个功臣的画像。长孙无忌排名第一,他是凌烟阁24功臣的第一名,他的妹妹也是李世民的皇后,自己又是这个国家的重臣,长孙家族真的是唐朝最强大的家族。李世民把自己的皇位传给李治,长孙无忌就是李治的舅舅,也是长孙无忌一手把李治扶到皇位上的。
长孙无忌是前朝的重臣,在李治面前也是大红人。长孙无忌在两个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朝中有自己的势力,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李治这个朝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长孙无忌,但是长孙无忌在武则天的问题上和李治有很大的分歧。
李治已经对武则天过于依赖,很多事情都听从武则天的建议。武则天也开始干预国家的政治,武则天有心机有手段,把前面的皇后给搞下去了,李治看着武则天很适合这个位置,就和长孙无忌商量,李治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长孙无忌听了这个想法大惊失色。
长孙无忌那是一个老狐狸,又是一个局外之人。长孙无忌已经看出武则天的意图,武则天已经开始不断的蚕食李治的统治,如果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长孙无忌恐怕都限制不住武则天。他极力的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可是李治在思考了很长时间之后,还是决定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的斗争进一步的提升,作为政治上的敌人,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最后长孙无忌还是被武则天打败了。
长孙无忌,是唐朝初年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因为他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得以位列凌烟阁第一位。但估计他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帮助下才登上皇位的唐高宗李治居然会给他安上“谋反”的罪名并将他革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尽。
很多人认为长孙无忌之死,是因为他曾经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招致武的嫉恨,最终被武则天陷害致死。但这一说法有很多疑问,因为长孙无忌是三朝元老,而且是高宗的亲舅舅,还为高宗的继位立下大功。而长孙无忌死时,武则天还没有掌握大权,就算武则天在唐高宗面前吹枕边风,唐高宗也不大可能逼死长孙无忌。
所以更合理的解释是,唐高宗亲自弄死了长孙无忌。因为长孙无忌和高宗虽然是亲戚,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高宗代表的是皇家的利益,而长孙无忌代表的是门阀贵族的利益,这种冲突不可避免。虽然李唐出身于大门阀贵族,但当他们取得天下后,就脱离了这个阶级,这也是为什么李唐虽然说自己出自陇西李氏,但又处处压制陇西李氏的原因。更何况长孙无忌在朝野中的地位太重,使高宗产生受人压制之感,所以长孙无忌被杀也是必然。
统治阶级在朝堂上的斗争本不为平民百姓们所知,但是长孙无忌被逼自杀时,很多老百姓却有一种早就料到之感,这不得不令人称奇。而这些老百姓们会料到长孙无忌的结局是因为有一个人对他下了诅咒。这个诅咒长孙无忌的人便是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李恪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的儿子,身兼两朝皇室血脉,而且性格、能力都非常像其父。李世民都说他的的儿子中只有李恪英武果敢,最像自己。但因为李恪并不是正妻所生,在加上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的劝阻,李恪最终没被立为太子。但李世民虽然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却对长孙无忌说了一句:你不让我立吴王李恪为太子,是因为他不是你的外甥吧。结果长孙无忌因此深为记恨李恪。
永徽四年,发生了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受命审理此案。房遗爱为了活命,按照长孙无忌的指示诬告吴王李恪与江夏王李道宗参与谋反。结果李道宗死于流放途中,李恪则被处死。但李恪在被杀之前曾经怒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古人深信因果报应,虽然当时普通百姓不知道宫廷内部的斗争但吴王李恪冤死长孙无忌之手,百姓当然为他感到惋惜。所以当长孙无忌被逼自杀时,百姓们认为这是报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恪是冤死的。
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神龙元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恪(619-公元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六月,封长沙郡王;八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晋封汉王。次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十一年,封为吴王,安州都督。永徽元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
扩展资料 武德 三年(620年)六月,时年李恪两岁,以唐皇孙身份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
贞观元年(627年),李恪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从一品)晋封为封汉王。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改封蜀王,并被太宗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军事(府治今四川成都),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却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
参考资料:李恪-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