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注重自己相貌的应该是女子,但在东晋名士风流的时代,这种事也时常发生在男人身上,桓温就是其中的代表。
桓温自幼相貌不凡,而且他的美不是秀气,而是雄伟。他刚生下来的时候,父亲的好友就认为他有奇骨。成年后,桓温更加相貌魁伟,豪爽有风采,“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别人夸得多了,桓温的心气自然也高了。渐渐地,他就把自己的风采气度同司马懿、刘琨等人画上等号。有一次,桓温征战归来,带回来一个手很巧的老婢女。这个老婢女一看见桓温就开始哭,桓温很奇怪,便问她因何哭泣。老婢女说:“我年轻时曾是刘琨的歌女,我看到你长得很像他,不觉想起往事,因而感伤。”
刘琨是东晋出了名的帅哥,且文武双全,通诗文、懂音律,既是少男心中的楷模,又是无数少女倾慕的偶像。见有人夸自己像刘琨,桓温心中怎能不高兴?听完老妇人的话,桓温按捺住狂喜的心情,马上到外面把帽子衣服认认真真整理了一番,然后问老婢女:“老人家,你要诚实回答,我到底哪里像刘琨呢?”老婢女仔细看了看他的眼耳鼻舌后答道:“你的脸很像,可惜有些小家子气;你的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一点;胡子也很像,可惜有点红。”接着,她又将桓温的体态仪止观察了一番,说道:“身形很像,可惜矮了些;声音很像,可惜嫩了点。”
老人家是实诚人,有一说一,可桓温听后却备受打击。本想借老妇人之口大大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没想到老妇人的话句句似针扎,桓温大失所望,难过地脱去衣帽,一头钻进屋内,暗自神伤去了。
首先不是恒温,而是桓温!
桓温(312~373年),字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大臣。桓彝之子,桓冲之兄,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为妻。一度执掌东晋朝政,曾三次北伐。
父亲早逝,少有大志,向往刘琨、陶侃的事迹。咸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亲率步骑四万余人,水军直指南乡(湖北均县),命梁州刺史司马勋沿子午道(秦岭栈道,通向汉中)推进,一路攻占上洛(陕西商县),在陕西蓝田击破氐族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长安东面),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当地民众“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未乘胜追击长安,反待敌自溃,期间本想将春麦收作军粮,但秦军已抢先收割,晋军粮秣不继,被迫撤返襄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但遭到达官贵人激烈反对。前燕趁东晋君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重新占领洛阳。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决定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经金城时,“见前为琅琊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说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忽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不久军中绝粮,又闻前秦援兵将至,遂烧船、弃甲,自陆道撤退,凿井而饮,行军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骑兵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便听从谋士郗超的建议想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
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桓温到达建康那天,随身带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员到路边去迎接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变了脸色。桓温请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衣服都湿透了。谢安却十分镇静。进了厅堂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兵入侵。桓公为什么却把兵士藏在壁后呢?”桓温听了,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是不能不防备点儿。”说着,就命令左右把后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希望朝廷赐其九锡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兵权由其弟桓冲接掌。不久,就病死,终年六十二岁。
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
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继任。桓玄称帝后,追封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桓玄败死后,桓温的后代为躲避刘裕追杀,一部分降后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
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
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立有大功。
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是个善于清谈、军事才能欠佳的名士。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354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来,因为被前燕切断粮道,遭到失败。
桓温北伐的动机大概跟刘裕差不多,企图籍此立威,掌握朝权。 在北伐之前,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很明显,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回来后篡夺皇位,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
前燕当时慕容垂还在,其指挥才能众所周知,加上桓温本是赌徒心性,敢于冒险,偏偏此次北伐过于迟重,不听郗超之谋,结果在连战胜利的情况下,最后粮尽退兵,被慕容垂所败。
桓玄是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军队,并以时年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
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到了23岁那年(391年),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图谋削弱各方镇,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不满而起兵,桓玄遂怂恿荆州刺史殷仲堪响应王恭,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
次年(398年),桓玄向朝廷求为广州刺史,司马道子任命其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同年,豫州刺史庾楷又因不满其辖区被割予江州,因此起兵声称讨伐谯王司马尚之、江州刺史王愉,桓玄与殷仲堪及南郡相杨佺期再度响应,并再推王恭为盟主。不久,王恭因其北府兵出身的部将刘牢之叛归朝廷而兵败被杀,桓玄等人退兵,朝廷为表安抚,乃任命各人官职,而以桓玄为江州刺史(首府浔阳,今江西九江)。桓玄、殷仲堪、杨佺期等三人惧怕朝廷讨伐,虽然相互间已生猜忌之心,但不得不合作自保,因此于浔阳正式结盟,桓玄因其家世声望而被推为盟主,遂更加骄傲。
当时东晋的局势,朝廷内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相继专权,外有桓玄等三人与刘牢之、司马尚之割据,而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南一带,更为变民孙恩盘踞,国内大乱。隆安三年(399年),桓玄消灭荆州刺史(首府江陵,今湖北江陵)殷仲堪、雍州刺史(首府襄阳,今湖北襄阳)杨佺期二人势力,尽占长江中游一带。次年(400年),朝廷不得已乃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
东晋在暂时压制孙恩的势力后,权臣司马元显决定铲除桓玄,元兴元年(402年),以手握晋军精锐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出兵讨伐,然而刘牢之唯恐消灭桓玄后,不能被司马元显所容,又打算假借桓玄的力量以除掉当政者,自己再趁机夺权,因此不战而降。桓玄遂顺利东下,进入建康,杀司马元显。不久,并解除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因此意图叛变,事败自缢。桓玄更矫诏以任命自己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完全掌控国政,随即又接连诛杀北府将领,以铲除其势力。
元兴二年(403年)二月,再矫诏自任大将军;同年九月,更加授相国,封楚王,封地有十郡,并加九锡,准备篡位。十一月二十一日(阳历为403年12月20日),东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十二月三日(阳历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
桓玄即帝位后,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例如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拦御驾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济;然而为政繁琐苛刻,又喜欢炫耀自己,官员有将诏书中“春搜”字误缮为“春菟”,经办人员即全被降级或免职。而桓玄又好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因此人心思变。
桓楚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讨伐桓玄。同年三月,楚军在屡次战败后,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并挟持安帝西逃至江陵;桓玄于逃亡后恐怕命令不被听从,因此更加严刑峻罚,然而部众反而愈加离心。
四月,桓玄在荆州重整部队,以苻宏为前锋,再次东下与刘毅率领的勤王军决战。五月,楚军于峥嵘洲(今湖北鄂城)大败,桓玄欲乘船逃往汉中(今陕西汉中),在江陵附近,与益州军队相遇,益州将领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遂被杀。死后被其侄扬武将军桓振谥为武悼皇帝。
在桓温北伐前,东晋帝国已进行了三次北伐。这三次北伐的结果都不好,三位北伐统帅的命运也不好:褚裒羞惭而死;谢尚被贬职;殷浩被削为平民。
此时,朝堂上已经没有什么人敢阻挠桓温北伐了,因为这三次失败证明了一件事:北伐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别人不愿意北伐,是因为力量不足,桓温自灭掉成汉以来,力量绝对充足。于是他信心爆棚,准备出师北伐。
从战略上看,桓温的北伐策略比前几位北伐统帅要高明得多。因为桓温非常清楚:北伐的目标应该是重创前秦帝国或前燕帝国的军事主力,而不是跟中原那帮有奶就是娘的军阀玩什么过家家。
事实摆在眼前,如果不能重创前秦帝国或前燕帝国的军事主力,无论桓温在中原抢下多少地盘,最后都要吐出来。
出于这种考虑,桓温直接把第一次北伐的目标,锁定在了前秦帝国的都城长安。
看到桓温的这个选择,我不禁想起桓温灭成汉帝国的过程。当初,桓温也是在边缘游走了半天,突然直捣黄龙,包围了成汉帝国的都城成都,成汉帝国在瞬间崩塌。
这一次桓温故技重施,试图重现昔日辉煌。只可惜,前秦帝国不是成汉帝国。成汉帝国是一个因内讧而实力大减的腐朽帝国,前秦帝国却是一个强大的新兴帝国。
在行军途中,桓温并未与中原各军阀有太多纠缠,而是很快就打到了长安附近。但面对近在咫尺的长安城,桓温却有一种无处下嘴的感觉。
前秦帝国的军事主力已经败退至长安城附近,却没有丝毫溃散的现象,反而因兵力收缩变得更为强劲。前秦帝国的统治基础也没有丝毫动摇的迹象,反而因强敌逼近变得众志成城。
初,健闻温之来也,收麦清野以待之,故温众大饥。至是,徙关中三千馀户而归。——《晋书》·卷一百十二·载记第十二
此时,如果桓温强攻长安,则势必要在长安附近与前秦帝国的军事主力决战。从兵力的角度来看,桓温明显不占优势。从兵种的角度来看,前秦帝国的骑兵远多于桓温的骑兵。
打还是不打?桓温犯难了。主动进攻长安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桓温的兵力和兵种都处于劣势。而前秦帝国此刻已经做到了“坚壁清野”,桓温想以战养战都不太容易。
决战,劣势太大;持久战,没有物资。
就在桓温左右为难的时候,王猛来到了桓温的军营之中。此时的王猛,还不是后来那个大名鼎鼎的前秦帝国丞相,只是一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
王猛在桓温大营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史书都有详细的记载。但在我看来,这个记载充满了政治宣传的意味,仅从表面理解是不够的。
据说,桓温请王猛谈一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问他:“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说:“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
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酧之。——《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很多人喜欢用这段话来分析桓温的第一次北伐,但这番话说得云里雾里。如果单从表面意思来分析,很容易就会掉进坑里。
根据王猛的对话,似乎只要桓温轻轻一用力,前秦帝国当场就会土崩瓦解,可事实并非如此。
前文我已经详细分析过,此刻的桓温左右为难,王猛的话更像是一种激将法:“你要是有本事打过去就直接动手,打不了就干脆点撤军吧。”
对桓温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如果我们率军越过灞水,结局会怎样?这样自然能把握主动,但这种豪赌是否值得呢?
而王猛所谓的“百姓未知公心”其实说的并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指长安城内一些蠢蠢欲动的豪门士族。
前秦帝国的统治者实现了联合,坚壁清野以待桓温。但如果桓温做出一副搏命的架势,情势很可能会有所改观。
在重压之下,可能就会有部分墙头草选择投降桓温,而桓温在受到投降派的鼓舞之后,很可能会进一步做出更激进的选择。真到了那个时候,谁敢轻言胜负呢?
王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一直犹豫不前,墙头草也不会轻易在你身上下注,这样耗下去有什么意思呢?”
王猛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赶快做决定,别磨蹭!
王猛的这番言语的确说到了点子上,但这种见解其实谈不上有多高明,身处局中的双方都看得出来。
但王猛并不是前秦帝国的高官,只是一个隐居的读书人。以这样一个比较低的身份,却能洞察前秦和桓温双方的焦点所在。应该说:王猛见桓温之后的表现,绝不下于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吴抗曹联,真是出手不凡。
在我看来,王猛的精彩表现绝不仅限于此,他一定为桓温做过一番较为详细的规划。所以在聊天结束之后,桓温对王猛大加赞扬,并希望带他回江南,只是被王猛拒绝了。
当初孙权也希望诸葛亮能够留在东吴,并愿意亲自写信向刘备解释。优秀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大人物的注意。
但就算桓温如此欣赏王猛,却也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虽然王猛只是用一种中立的语气对桓温说了一番话,但从语境的角度来分析,王猛应该是倾向于桓温与前秦帝国的军事主力决战。可桓温最终选择了撤军,并未做出孤注一掷的选择。
《晋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桓温在班师途中遇到了一个老婢女,这个老婢曾是刘琨家的歌舞伎。老婢女一见到桓温,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桓温询问原因,老婢女回答说:“您长得太像我从前的主人(刘琨)了。”刘琨一直是桓温心目中的偶像,当桓温听到这种评价时,顿时欣喜若狂。于是他进屋重新整理衣服,再次问那位老婢女:“我到底哪里像刘琨?”老婢女仔细看了以后说:“脸庞很像,就是有点薄;眼睛很像,就是有点小;胡须很像,就是有点红;身材很像,就是有点矮;声音很像,就是有点娘炮。”听完这番话,桓温连续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笑话:有人对小明说:“你长得很像一个元帅。”小明非常高兴,于是就问对方:“我像哪个元帅?”对方说:“你像天蓬元帅”。
再看看《晋书》中的那个笑话,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难道那位老婢女和桓温有什么仇吗?不然怎么会说出连相声演员都自愧不如的串口来呢?如果她真是刘琨家的歌舞伎,那么察言观色这种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总该会吧?怎么可能说出这么有损桓温颜面的话呢?
对于桓温的这次北伐,《晋书》只用了一个较短的篇幅来记述,其中还夹杂着这么一个没有多少可信度的民间故事。
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一点:桓温第一次北伐并没有留下太多可以记录的内容。
至于原因是什么,或许是房玄龄等人也没查到相关史料,或许是房玄龄等人看到的史料也是这些无厘头内容。
既然如此,那就将恶搞进行到底吧。于是乎,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内容。
我们虽然无法还原桓温的第一次北伐,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桓温的第一次北伐虽然无功而返,却也谈不上失败。
因为桓温的军事主力并没有受到重创,桓温本人依然还是东晋帝国最强大的实力派。
第一次北伐虽然无功而返,桓温对荆州地区的控制力却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就在第一次北伐结束之后,桓温又开始变本加厉地欺负东晋中央政府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4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