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长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古语有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出自《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典故。在我国的兵器史上,盾牌是唯一的防御武器,而矛则是长兵中最为经典的一款了。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但是矛却被尊称为“百兵之王”。
在马衡的《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有记载到“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矛是一种致力于刺击的武器,可运用于步兵和骑兵。这种武器一般对于杆部的要求都十分的高,那么古代矛杆是用什么材质打造的呢?专家说:“并非铁棍,不是贵族根本用不起。”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对于兵器的要求就是极致的杀伤力。短兵相接的时候,杀伤力就是最为直接的战斗力比拼。而在隋唐时期,骑兵大量兴起,对于兵器的长短和使用是否便捷也变得重要了起来。
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我国的先辈们就以有了对青铜器的运用,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而根据古迹考察,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非常成熟的青铜武器了,那时候的矛用青铜来制作矛头,杀伤力极强。
矛由矛杆和矛头组成,矛头为磨尖的金属制品,决定了矛的穿刺能力;矛杆有许多种结构,决定矛的使用途径。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夏商周时期步兵使用的矛长4.5米,被称之为酋矛,战车士兵用的矛长5.4米,被称之为九矛。
在战车战为主体的时代,没有一定长度的矛是无法对战车造成伤害的。而后考虑到了使用的方便,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考工记》中记载,步兵矛定为二丈,战车矛定为二丈四尺,大概2~3米长,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这时候的矛杆,主要用木头或者竹子来制作,分为“木柄”和“积竹柄”两种。木柄就是木头经过木工的打磨成为细棍,再上蜡就成了。而积竹柄需要采用细且韧的竹子,打通竹节,用布条填充竹芯,再用绳子捆扎上漆,这种矛杆比木杆要更加柔韧。
自汉代开始,战车慢慢衰落,一直到隋唐时期,骑兵的出现把战车的地位取而代之。有着更快速度、更强机动性的骑兵,不仅可以随意地发起冲锋,还能够装备更自由的武器,这让骑兵在当时的战场上叱咤风云。
而为了针对这些骑兵,尤其是鲜卑族和氐人的重装骑兵,作为步兵主战武器的矛也做出了一些变化。通过加长长度、加大韧劲和穿刺力,一种全新的矛——“槊”诞生了。在汉代刘熙的《释名》中记载,自汉朝出现骑兵时就有了槊的存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马槊”。
马槊的制作十分艰难,要在矛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容斋三笔》描述,马槊制作需要使用上好的桑拓木,这种木材因为自身极佳的硬度与柔韧性常常被用来制作强弓。
用上好的桑拓木,取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用胶水粘合。然后在把蔑用鱼油反复浸泡,直至其不再变形,而这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一年后把蔑条取出,风干数月,用胶水把它们按照规定的尺度粘合,再用麻绳缠绕,干燥后,“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至此仅仅完成了大半而已。
第三步,葛布上漆,干一层上一层,直至用刀劈砍能够发出金属铿锵声并不断裂,这才是合格了。然后去两端,削短到丈六长短,“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再用一根麻绳做基准,吊在槊尾二尺处,如果整个马槊能够保持平衡悬空,那么就是完成了制作。
由此可见,马槊的制造工艺复杂至极,一根马槊需要历时三年,并且只有不到四成的成功率,这让它在兵器中变得十分稀有。根据《马槊谱序》记载,在战场上只有领军将领和首席猛将才有资格使用马槊,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说“不是贵族根本用不起。”的原因了。
矛在我国冷兵器历史上一直占有着极高的地位,自远古时期以来到明清时期,都在发挥光和热。而这一兵器的背后,蕴藏的是几千年的发展史,同时还有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这都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的。
中国传统武术常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长而强、锋芒毕露,度短而诡,诡异、暗藏杀机。手中的兵器越长,攻击范围就越广,威力也会随之加倍。不过,即便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在冷兵器时代,又有几人能耍得那么灵活?《三国演义》中,吕布手中的那杆方天画戟便是以长兵器的代表,它虽然没有关羽的82斤青龙偃月刀重,但凭借卢吕布的天生神力,照样可以使出方天画戟的全部威力,这就是长兵器带来的好处。
不过在实战中,长兵器却不是那么常见的,杠杆原理大家都知道,力臂越长越费力,如果不能将长兵器耍得如臂使指,仍然敌不过普通的刀剑。1967年,考古专家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的一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一杆巨型马槊。该马槊分为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长63厘米,槊杆长2米多,即使在场的5名壮汉使出吃奶的力气,也很难将其抬走。那么问题来了,在唐朝时期,真有人能拿起这把巨型马槊作战么?
马槊,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也是重型的骑兵武器,大文学家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写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由此可见,在东汉末年时,马槊已经成为军队的标配之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说,在魏晋到隋唐期间,骑兵是战场上的主力,而骑兵的武器马槊,自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众所周知,马槊是由长矛演化而来,为了适应骑兵,马槊的槊锋更是衍生出了专门针对铁甲的破甲棱。破甲棱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在马槊穿刺之下,几乎是不堪一击。此外,马槊上有时会装备“留情结”,以便骑兵在贯穿敌人之后,能很快将马槊抽回来。马槊的槊杆一般都是由柘木制作,柘木是桑木中的名贵品种,而桑木又是宋朝大杀器“神臂弓”的主材料,硬度和柔韧度都是上上之选。
专家通过查阅史料得知,在整个唐朝时期,能使用如此巨型马槊的,唯有两名武将,其中之一便是尉迟恭。尉迟恭是唐朝开国名将,早年以打铁为业,一身气力自然不必多说。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明曾对尉迟恭说:“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可见,尉迟恭一手耍槊的功夫已经达到了化境,连李世民都这么自信满满,可见尉迟恭确有成为巨型马槊主人的资格。
另一个人,则是与尉迟恭一同在朝为官的秦琼。秦琼一生都在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留下一身伤病,其勇武自然不次于尉迟恭。值得注意的是,金枪、金锏虽然是秦琼常用的武器,但一往无前的马槊也是他擅长的。《旧唐书》记载: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可见,在率军冲锋之时,骑着战马作战的秦琼,并不是个不会变通的愚笨之人,他舍弃了双锏,而是采用长兵器马槊,不愧是一名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将。
然而,马槊却是一种造价昂贵的武器,只有极少数的世家子弟才能拥有,即使是领兵作战的将士,也只有门阀贵族能使用,马槊已经逐渐成为贵族阶级的标志。
古代兵器的制作材质有:木材,石材,青铜(红铜与锡的合金),铁,火药等。
中外研究古代兵器都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即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3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四朝元老王翦,还曾带着儿子连灭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