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19岁成皇后,22岁当太后,揭秘褚蒜子的传奇一生

以史为鉴 2023-06-20 09:41:16

19岁成皇后,22岁当太后,揭秘褚蒜子的传奇一生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铁腕女人,你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女强人武则天、慈禧、吕雉等。今天,修熬吧想向大家介绍一位绝妙的女士,她并没有上述三位那么有名,但在能力上并不差。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她身为女子,却在当时哪个英雄无数的年代里,这个陌生的女人比王子更受欢迎。她的一生更是传奇多彩。

晋康帝,东晋第四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司马岳在其兄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王。后改封琅邪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咸康八年,晋成帝病重,在掌权的庾冰等人建议下,舍弃二子,立弟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同年,晋成帝去世,司马岳继位。而今天要说的这个女主角就是康帝的皇后褚蒜子,褚蒜子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高官。而褚蒜子天生丽质,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修养,从小就见识开阔,气度宽宏。十余岁便和当时还没有成为皇帝的司马岳有婚约,当司马岳登基为帝后,19岁的她自然成为了皇后,后还为皇帝生了个儿子司马聃,然而命运总是跟她开着残忍的玩笑。

康帝登基还没有两年就病重去世,当时还只有两岁的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而褚蒜子从皇后晋升为皇太后,当时晋穆帝年幼无法执掌国政。所以这时对褚蒜子的考验在才刚刚开始。“垂帘听政”大家都知道,意思是指的由女后辅佐幼主临朝听政,在殿上宝座前用帘子遮隔,处理国家大事。而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数见不鲜。所以因当时的太子太小,所以大臣就要求让褚蒜子听政议事。虽然褚蒜子拥有了强大的权力,但她对公、私有着明确的区分。为了避免疑心,她拒绝重用亲人,赢得了满朝文武百官的尊重。那年她才22岁。当时,东晋不再如以前是一个大王朝,而只是占据了江南的一角的小国。关中、四川蜀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后赵石虎、前燕慕容皝、前秦苻健,各个势力独据一方,虎视眈眈,形势非常混乱。

公元357年,司马聃也长大了成年了。在太后的殷勤指导下,司马聃关心人民,整天为国家工作。他已经能够独立处理政事了。于是褚蒜子就把朝政归还与他。不幸的是,好时光并不长。四年后,19岁的司马聃死于突发疾病。司马聃因年小所以膝下没有儿子。在朝中大臣司马昱的建议下,褚太后同意立成帝的长子司马丕为帝,史称晋哀帝。然而这个晋哀帝整日不理国事,一心都沉浸在丹药中。他一 的弟弟司马奕为帝。此时的褚太后已经不想关心朝政了,每天都吃是吃斋念佛,想过平静的生活。

不说是这个朝代太乱还是这个女子的不幸,褚太后想要平静安稳的生活,然而老天就是不让,这不前面诸君风波刚停,就又来一波要造反的,久居深宫的褚太后这时赶上了桓温之乱。这个桓温呢自恃功高,野心也大所以就想要谋逆自己当皇帝,但是他知道这事急不来,所以他就上奏褚太后,请求废掉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褚太后深知此时还无力与桓温相抗,为了保住晋室江山,她只好默许了他的请求。

但事实难违,这不司马昱上位还不到一年就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司马曜即位,成为孝武帝。桓温这次不想再等了。于是他想用武力上位。可惜前面他已经给了褚太后安排名将谢安的时间,所以当他想要造反的侍候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在抑郁中病死了。谢安知道褚太后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在平息了这场叛乱后,他强烈主张褚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当时可以说这并不合符情理的,但考虑到当时的国情,褚太后同意了。公元383年,前秦朝以97万人的兵力想要拿下东晋,但被谢安率领的8万士兵打败。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褚太后一生经历了这么多风浪,然在她61岁时去世,第二年,谢安也死了。一代名后与和一代著名领袖相继去世,东晋风雨飘摇的江山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也注定要走向衰亡。

褚蒜子的人物生平

褚蒜子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褚洽,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褚裒, 官至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追赠侍中、太傅, 封爵都乡亭侯。
褚蒜子聪明有才识。少年时以名家女身份选为琅琊王司马岳的妃子。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司马衍去世,司马岳即位,是为晋康帝。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晋康帝立褚蒜子为皇后 ,并封褚蒜子的母亲谢氏为寻阳乡君。 建元元年(343年)九月,褚蒜子为晋康帝生下皇子司马聃。建元二年(344年)九月,晋康帝去世,年仅两岁的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当时晋穆帝年幼无法执掌国政。
领司徒蔡谟等人上奏说:“嗣位的皇帝自幼聪明过人,继承皇位,天下归心,万民仰赖。太后陛下为妇道规范,女中楷模,超过文王之妃太姒。昔日涂山氏使夏禹业绩光耀,简狄使殷祖兴隆,由于这些明哲的后妃,才使大业长久兴盛。我想太后陛下德操可比舜之二妃,仁善胜过文王之后,临朝摄政,可使天下安宁。当今社稷危急,万民系命,臣等惶恐,一日万机之事,国家命运所期,天意所归,都在太后身上,不是冲淡谦让的时候。汉代和熹、顺烈二后,也曾临朝摄政,近世明穆皇后摄政的事,都是前规先例。臣等不胜惶恐,谨伏地上请。望陛下上顺祖宗之意,下念臣吏之愿,推公心,弘治道,以协和天人,则万国庆幸,百姓更生。”
褚太后下诏说:“皇帝幼小,当赖群公卿士扶持匡救,以报答先帝礼遇贤人之意,而且是先帝旧德泽于后世,先帝之命未曾掩息,祖宗的事业可以继承,皇帝只是正位于宫中而已。然臣下所奏恳切周到,体现于奏书的字里行间,捧读未完,又悲又惧。想到先后如此谦恭自抑,只想顺从妇道,所以不拒绝群臣请求而临朝摄政,本是为国家考虑。我岂敢只固守住年幼无知的幼主,而违背先贤的意愿,即敬从群臣所奏。”于是褚太后临朝摄政。
有司官员奏请褚太后,谢夫人既封,荀、卞二夫人也应追赠封谥,她们都是褚太后前母。褚太后不许。太常殷融提议,依照郑玄释义,褚太后的父亲卫将军褚裒,在宫廷则行臣礼,褚太后回家时则行家人礼。褚太后下诏说:“典礼如何规定没有详查,如照殷融所奏,是我心所不能安的,以后再详细考究。”征西将军庾翼、南中郎将谢尚议论认为“父在一家最尊,君在天下最重,郑玄的释义合乎情理”。褚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朝臣都敬重褚裒。 升平元年(357年)正月,晋穆帝已十五岁,褚太后下诏说:“昔日遭受不幸,皇帝尚在幼年,皇权微弱,虚居其位。百官卿士都遵前朝之例,劝我摄政。为了社稷之重,遵守先代成规,勉力听从众议,不敢固守己见。仰凭祖宗保佑,俯仗群臣护养,皇帝已成年加冠,礼制已成,德望已备,应当南面亲政,治理万国,今归还政事,一切遵照旧典。”
于是褚太后退居崇德宫,亲手写诏书给群臣说:“昔日因皇帝年幼,又频遭艰难,含忧多年,内心沉痛。司徒为有尊位重德的亲近大臣,能训诫拯救弊端,王室得以不坏,实凭借诸公之力,皇帝已行加冠之礼,而四海未能统一,五胡叛逆,豺狼当道,耗费日增,徭役不止,百姓困苦。愿诸位君子思量筹谋,努力一心,辅助幼主,匡救往日不足,我将永归别宫,以终晚年。仰思家事国事,故以此抒怀并相托。”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去世,时年十九岁。因晋穆帝死后无子,便迎立晋成帝的长子琅玡王司马丕即位,是为晋哀帝。谁知晋哀帝是个糊涂的皇帝,他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因而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好转。大臣们只好再次请出褚太后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去世,因无子嗣,褚太后立晋哀帝之弟琅玡王司马奕为帝。褚太后继续临朝摄政。咸安元年(371年)十一月,桓温亲自赶赴建康,暗示褚太后,请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当时,褚太后正在佛屋烧香,侍臣报告说:“外有紧急奏章。”褚太后才出来,靠住门把奏章看了几行,就说:“我本来就猜疑会发生这样的事”。奏章读了一半,就停下来,找了一支笔,在奏章上批复道:“我遭此百忧,感念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桓温开始呈诏书草稿时,顾虑褚太后会有异议,恐慌得流汗,颜色大变。诏书批复出来后,桓温大喜。
司马昱即位,是为晋简文帝,褚太后无须临朝听政,被尊为崇德太后, 移居崇德宫。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晋孝武帝。孝武帝年幼,桓温又去世,于是群臣便上奏请褚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太元元年(376年),因孝武帝已经成年,褚太后便下诏还政于孝武帝,复称崇德太后。
太元九年(384年)六月初一,褚太后在显阳殿去世 ,终年六十一岁。孝武帝与褚太后为叔嫂关系,朝中议论如何服丧的问题。太学博士徐藻提议说:“侍父侍君都应该做到敬。《礼记》上说:‘夫妻丧礼,丈夫按父亲丧制,则妻子按母亲丧制’,那么丈夫按君礼,妻子应按后礼。为太后服齐丧,是母亲的丧制。鲁人讥讽违礼的祭祀,是表明对尊者之尊。今皇帝亲自奉祀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后,尊重如同亲生,怎么可以尊敬为君,而丧服按本亲呢?应该行齐衰丧礼,服丧一年。”孝武帝听从了这个意见。七月二十八日,孝武帝将褚太后安葬于崇平陵。

女为太后临朝摄政,臣子爹当如何行礼?兼谈崇德太后的性格特征

【题记: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礼节篇”中的一篇】

在东晋王朝百余年的 历史 中,有一位女性曾三度临朝摄政,共扶立了六位君主。这一情况,在整个中国古代 历史 上都属于仅见。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就是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史称康献皇后或崇德太后。

本文将首先介绍褚蒜子第一次临朝,围绕她父亲觐见时应当如何行礼这件事,在东晋大臣中引发的争议和最终达成的共识。然后简单介绍她第二、三次临朝的缘由,并在此基础上对她的性格特征做出一些分析。

很难说命运对这个女人,究竟是眷顾还是作弄

褚蒜子(324-385),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父亲褚裒(303-350),母亲谢真石。她的外祖父谢鲲,大家不一定都知晓,提及谢尚、谢安和谢玄,就会比较熟悉了,前面二位,一个是她的亲娘舅、一个是堂舅(二谢的父亲为亲兄弟),后面的谢玄则属平辈。


史载,褚蒜子天生丽质,“聪明有器识”,十几岁时,嫁给晋成帝司马衍(321-342年,325-342年在位)的弟弟司马岳(322-344年,342-344年在位),成为琅邪王妃。司马衍和司马岳的父亲晋明帝司马绍(299-325),322-325年在位。他们的母亲叫庾文君。舅舅庾亮、庾冰和庾翼曾先后主持朝政。

晋成帝司马衍有两个儿子,司马丕(即后来的晋哀帝)和司马奕(即后来的废帝、海西公),当他去世时,作为弟弟的司马岳,原本跟皇位继承没有多大关系,但正在执掌朝政的庾冰,却偏偏主张“兄终弟及”,让他以弟弟的身份接了班,是为晋康帝。二十岁的褚蒜子也由王妃跃升皇后。一般认为,庾冰执意要立司马岳,是想继续以皇帝舅舅的身份掌控朝政。而一旦让司马衍的儿子继位,将来势必有新的后族出现,可能冲击他的执政地位。

晋康帝司马岳在位不到二年便去世了。他跟褚蒜子所生的儿子司马聃(343-361)继位,是为晋穆帝。这是一个年方二岁的娃娃皇帝。应大臣们请求,永和元年(345年)正月,二十二岁的褚蒜子设白纱帷帐于太极殿,抱子听政。

随着褚蒜子由后宫走入朝堂,出现了一个礼节方面的问题:她的父亲、时任卫将军褚裒,在朝堂上应该怎样向临朝摄政的女儿行礼呢?


大臣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二种不同的意见:蔡谟和王彪之等人认为:“虞舜、汉高祖尚且执人子之道,何况是太后呢?王者之父,无需行拜礼。”尚书衙门的人则指出:“纯粹按照父女的身份,那将造成王道的缺失;纯粹执行臣子的要求,又会有损于孝道。因此,在朝堂上当为君臣,私下里则为父女。”

太常卿对这件事有很大的发言权,因为他管的就是皇家的礼乐郊庙社稷等。时任太常卿殷融是个饱学之士。他依据东汉大儒郑玄有关礼仪的释义,提出褚裒在宫廷内也应当跟其他人一样,向自己的女儿行君臣之礼,只有在太后归宁之日,才可行家人之礼。所谓归宁,就是省亲,即普通妇女的回娘家。

褚蒜子对这件事非常慎重,要求大臣们复议。她丈夫的舅舅、征西将军庾翼,她自己的舅舅、南中郎将谢尚均表态说:“父尊尽于一家,君敬重于天下,这样做合乎情礼。”有了二位舅舅的表态,她这才同意了。

当儿子年满十五岁时,褚蒜子便主动归政。可是,晋穆帝亲政四年就病死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两件人生之大不幸,都降临到褚蒜子头上。很难说,命运对她究竟是眷顾还是作弄。


司马氏的男人成了走马灯,一再将她推到前台

晋穆帝去世后,晋成帝长子琅邪王司马丕终于登上了帝位,是为晋哀帝。他尽管才二十二岁年纪,却已经成了一棵“病秧子”,又迷恋长生之术,即位不到三年就无法理政了。无奈之下,褚蒜子只得第二次临朝摄政。因服用的金丹毒性发作,晋哀帝很快就去见他的神仙去了。因他没有子嗣,“兄终弟及”的情况再度发生,由他的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奕继位,是为晋废帝(又称海西公)。

故事讲到这里,忍不住要多嘴一句。遥想当年,司马懿南征北战吃了多少苦头。后来他又以诈病的办法,忽悠了曹魏宗室辅政大臣曹爽,成功地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奠定了取代曹魏的基础。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后代,为何就变得如此弱不禁风了呢?

晋废帝司马奕的身板倒是比较结实,可是权臣桓温又要把他揪下来。桓温的理由是,这位皇帝患有阳痿,几个儿子都不是他的亲生。皇家的这种隐秘事情,也不知他一个大臣是如何得知的。这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此时的桓温,刚刚被前燕名将慕容垂打败,名实俱损,他觉得唯有通过废立皇帝才能重塑自己的威权。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这件事发生在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刚刚从北方铩羽而归的桓温来到建康,亲自将草拟好的废立诏书呈送皇太后审定。这道程序他必须走,因为废立皇帝的诏书,只能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出。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人。他跟褚蒜子除了君臣名分,还有一层姻亲关系。他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褚蒜子则为儿媳妇,因此二人是姑爷跟舅嫂的关系。毕竟是在干废立君主的事情,当诏书草案送进去后,在外面等候的桓温因担心皇太后不同意,竟然在寒冬腊月里满头大汗。

那么,褚蒜子又是如何应对这场劫难的呢?对此,史书记载得很具体:当桓温的草诏送进来时,褚蒜子正在佛堂烧香。她先是“倚户视奏数行”,说了句“我本自疑此”,然后接着往下看,但看到一半时便不再看了,叫内侍拿来笔,在里面添上了一句“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褚蒜子的这种应对方式很耐人寻味:一方面,她说自己也存有怀疑,似乎是在附和桓温;另一方面,她添上的“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十二个字,又表露出满腔的悲情。显然,这些文字,她是有意写给桓温这位司马氏的姑爷看的,怎么理解都含有一股讽喻的意味。


不过,此时的桓温是不会去想那么多的,他只要拿到“路条”就行。他给司马奕找的接班人是会稽王司马昱,史称简文帝。此君是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论辈分,他是司马奕的祖辈,是褚蒜子的父辈,也是桓温的长辈。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两年的简文帝又病逝。对桓温来说,这位皇帝死得正是时候,他这次准备通过禅代的方式自立。然而,褚蒜子在王彪之、谢安、王坦之等大臣的支持下,没有给他机会,而是让简文帝的儿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362-396年,372-392年在位)。这又是一个年方十岁的小皇帝,于是褚蒜子第三度临朝摄政。

再过一年,夺位未遂的桓温也抱憾死去。对于这位皇帝女婿图谋夺位的行为,远在长安的前秦天王苻坚嘲讽了一句:“‘怒其室而作色于父。’这句话正可用在桓温身上呢!”这话说得很绝妙:你对老婆有意见,也不能拿她娘家人出气啊!

历史 上,褚蒜子虽然三度临朝摄政,但她跟此前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此后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都不属于一个门派。她只是一心一意地为夫家守着半壁江山,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皮里阳秋:褚裒、褚蒜子这对父女共同的性格特征

历史 上的有些事情,如果将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比较,会显得很有意思。

“皮里阳秋”这个典故[注],出自桓温的父亲桓彝(276-328),对褚蒜子的父亲褚裒所作的评价。桓彝这话的意思是说,褚裒为人低调谨慎,不会随意说话,但遇事心中有数。

褚裒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当他的外孙做上皇帝、女儿摄政后,朝中大臣多次提出应当将他请进朝廷中枢,也就是加入辅政大臣的行列,但都被他谢绝了。他的这个态度,跟他女儿的婆母、晋明帝皇后庾文君(297-328)的娘家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庾文君的两个哥哥庾亮和庾冰、弟弟庾翼曾先后执掌朝政,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对于庾家兄弟当时的权威,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晋成帝司马衍也是年幼即位,朝政由大舅庾亮掌控。年纪稍长后,司马衍对庾亮专权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庾亮曾背着他将宗室王司马宗处死,当他追问此事时,庾亮回答,司马宗因谋反已经被杀。他生气地责问:“舅舅说别人做贼,便将他杀了;假如有人说舅舅做贼,那又该如何呢!”庾亮听后大惊失色。


正如桓彝所言,“皮里阳秋”的褚裒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东晋一朝,形成了比较特殊的门阀政治。褚裒当时即使进入到朝廷中枢,也并不能完全掌控朝政。因此,他宁愿选择去做方镇,担任徐、兖二州刺史,出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后来又进号征北大将军。显然,他希望通过增加自己的实力,来更好地为外孙和女儿保驾护航。

褚裒的这个计划应该说是不错的,在当时很有针对性。只可惜他在永和五年(349年)作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伐后赵,遭受失利,他因此忧郁成疾,很快病逝。

纵观褚蒜子在三次临朝摄政期间的所作所为,尽管谈不上取得了什么骄人的业绩,但这段时间东晋王朝的政局算是比较平静的,没有再出现此前王敦、苏峻起兵反叛那样的大变局,在王权早已旁落的 历史 背景下,她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她所采用的办法,跟她的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摄政皇太后,她并没有对朝政进行过多的干预,主要依靠辅政大臣和忠于皇室的方镇;在跟咄咄逼人的桓温周旋时,她始终保持克制和忍让,尽量避免撕破脸皮;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包括她的父亲和舅家谢氏,尽管明里暗中她都在扶持,但也注意保持各世家大族之间的平衡,以避免像婆母家的兄弟那样,树大招风,适得其反。这些做法,同样可用桓彝那句“皮里阳秋”来概括,就是在忍辱负重中坚守。


就实力而言,桓温绝对不比此前的王敦和苏峻弱,但他在窥视皇权的过程中,并未明目张胆地动用武力。桓温肯定有着自己的盘算,其中摄政皇太后褚蒜子的存在,肯定也是他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时间站在了褚蒜子这一边。

随着桓温的消失,同样老谋深算的谢安,开始为褚蒜子挑起支撑皇室的大梁,并最终在决定东晋王朝前途命运的淝水之战中取得胜利。虽然具体的活是男人们干的,但这中间也少不了褚蒜子的一份功劳。

反观桓氏,桓温的父亲桓彝,晋成帝咸和三年死于苏峻之乱,是一位忠烈。到了他儿子桓温时,尽管做了皇帝的女婿,却老想取而代之。儿子未能如愿,孙子桓玄(369-404)接着再来,结果也无非是过把瘾就死。桓彝当初能为褚裒准确画像,却无法估料自家子孙后来的行事方式和最终归宿。

一个女人,早早失去了丈夫,后来又没了儿子,这种打击无疑是致命的。但她还得抛头露面为夫家支撑局面,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夫家的江山是残缺的,男人又短命,皇权还得跟别人分享。想一想这些,可以得出结论, 历史 上的东晋崇德太后褚蒜子,绝对不是一个等闲的女人。她在三次临朝摄政期间不着痕迹的表现,恰恰是她的过人之处。

注:

皮里阳秋:原本作“皮里春秋”。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母亲名叫郑阿春,为避她的名讳,东晋时曾将“寿春”易名“寿阳”。桓彝当初说这话的时候,尚无此讳,因此应当系后人所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后

NO.1:宣太后

?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

  母后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

  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方面,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将军,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而昭王自己也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NO.2:赵太后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实权。秦乘机攻赵,连拔三城,赵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本篇写触龙在太后盛怒、坚决拒谏的情况下,先避开矛盾,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由于说理透彻,使赵太后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触龙对“王孙”“公子”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辟之见,至今仍有鉴戒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NO.3:邓太后


  邓绥,新野人,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邓绥,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专志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家人号曰“诸生”,其才能为诸兄弟所不及。其父邓训(时任护羌校尉)有疑难之事也常询问邓绥。她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邓绥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爱。因此,阴皇后对她十分嫉妒,扬言要除掉邓绥。邓绥获此情报,向和帝哭诉,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废杀阴后,立邓绥为皇后,绥终于如愿以偿。­  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在此期间,她牢记阴皇后的前车之鉴,摒弊扬善,不计前嫌,先后减免受阴皇后诛连被遣免者之罪,并赐赠财物田地,给以生计,并把皇戚马氏、窦氏家属因罪禁锢者赦为平民,以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她专门为内戚和邓、马、窦氏家族子弟开设学堂,传授经书,培养名门之后。绥执政严明,内检左右,外抑宗族,连其兄触犯刑律也严惩不贷。她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 500余众。她对蔡伦改革造纸术极为赞赏,下令宣传推广,并封蔡伦为候,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铺平了道路。日夜操劳使年仅41岁的邓太后染病咯血,卧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诏,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与和帝合葬于顺陵。

NO.4:褚太后


  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不但与民为恤,还与权臣周旋,有着令人信服的胆识谋略,又有难能可贵的霁月胸怀。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诸多伟大女性中的佼佼者。褚蒜子,出身名门望族,褚家世代为官。她从小就聪明伶俐,气质见识都不同于常人,因此被琅琊王司马岳选作王妃。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死,由于其子尚小,就传位其弟司马岳,于是19岁的褚蒜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册封为皇后。

  抱着幼子第一次垂帘。司马岳当皇帝才两年便呜呼哀哉了,两岁的幼子司马聃继位,褚蒜子就又晋升为皇太后。由于司马聃年幼无法执掌国政,因此朝臣上表要求褚蒜子临朝执政。公元357年司马聃15岁时,褚太后归政其子,褚蒜子退隐崇德宫后

  临危受命第二次听政。公元361年,年仅19岁的司马聃暴病而死。此时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也已长大成人,于是褚蒜子便将皇位归于正统,立司马丕为帝。谁知司马丕对政事不感兴趣,大臣们只好上表请司马丕的婶母褚太后第二次临朝执政。­褚蒜子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褚蒜子于是又颁布一道册帝的太后诏书,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后来因谣言,桓温向褚蒜子提议废掉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褚太后迫于桓温淫威,又因司马奕却已威信扫地,权衡利弊,只得下诏废掉司马奕。褚蒜子因而再次移居崇德宫,被尊称为崇德太后。

  司马昱是桓温的傀儡,皇帝当得没尊严不算,还整日担惊受怕,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司马昱窝囊了一辈子,死前却做了件自己做主的事,也算是斗胆和桓温较了把劲。他遗诏自己11岁的儿子司马曜继任,没有遵循桓温的意愿禅让帝位给他。桓温也因此连气带病而死。于是群臣再次上表,请求退隐崇德宫的褚蒜子第三次出山。已经50岁的褚蒜子,作为堂嫂第三次垂帘听政,久涉政坛,已经让她非常成熟。此次执政,褚蒜子逐步消除了桓温的子嗣势力,控制了朝中局面。

NO.5:吕后


  吕后,名雉,山东单县人,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当时,骁勇善战、已有谋反之意的韩信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因为刘邦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刘邦一直拿韩信没有办法。吕后决定诛杀韩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使群臣慑服。?

  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据悉,她掌权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非常兴盛,为了制约南越的发展,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这块皇后之玺。?

NO.6:萧太后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燕燕)。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燕燕可代行皇帝职权。乾亨四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才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以巩固下来。

  统和元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名将杨业,几年后又与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NO.7:献明肃皇后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天禧四年二月(1020),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让刘娥裁决政事。群臣开始不安起来,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虽然刘娥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 ?


NO.8 魏灵太后


  北魏后期,灵太后临朝听政。她荒淫无度,朝政十分腐败。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所用的人都是一些谄媚之徒,她放任这批人贪污不法,结果搞得“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天下离心。

  灵太后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之多,竟慷国家之慨,下令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只要有力气,可将国库中的绢帛拿回家中。陈留公李崇和章武王元融因扛的锦帛太多,而扭伤了腰和脚。时人形容他们的丑态是“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财物,秽我明主”。

  灵太后佞佛不亚于梁武帝,为了广建寺院、佛窟,花费了大量钱财。公元516年,她下令营建规模宏大的永宁寺,用黄金造高8丈的释迦牟尼像1尊,玉佛像2尊,又建9层佛塔,塔高40余丈,上有金铎120余枚,金钉5400枚。佛殿犹如皇帝上朝的太极殿。寺内有僧房1000余间,每间都装饰豪华的珠玉锦绣。其耗费之巨,装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灵太后还花了24年时间,耗费80余万民工,在洛阳龙门修建佛窟。她还多次举行佛事,对寺庙佛教徒的赏赐动辄数万钱,结果导致北魏国库空虚,民众不堪负担。 ­

  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人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NO.9: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生是一个大奇迹。一个女人,最后当上了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个大奇迹是由若干个小奇迹构成的,没有这些小奇迹,也成就不了最后的大奇迹。什么是小奇迹呢?废王立武就是一个小奇迹。父亲的小妾,居然成为儿子的皇后,这是谁都料想不到的,可是武则天做到了。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

  武则天公然走上前台垂帘听政,为的是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

NO.10:慈禧太后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但是这套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残酷的政治斗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 ­

  清代建国伊始,并不容许后妃干预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摄政王代行皇权,或以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处理国家大事。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驾崩。康熙帝年纪尚小。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在“诣阙”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后颇有政治才能,论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左右局势,垂帘听政,但她宁可在幕后辅佐康熙,而不愿到台前来垂帘,故周南的建议为孝庄太后所拒绝。清代不许母后垂帘听政的“祖制家法”,直到清末才被铁腕人物慈禧所冲破。?

  慈禧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末代皇朝神秘的女人。在一个以男权传统的社会,慈禧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内忧外患,还要面对“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3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