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徐达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从而建立了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政权。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经历了很多危险时刻,也有很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时候。他的手下,聚集了徐达、常遇春等猛将。其中以徐达最为勇猛,而且统兵有方,可谓难得一见的帅才。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洪武元年七月,正是大帅徐达率领大军北伐,一路攻取了山东、河南,最终逼近大都(今北京)。当徐达到达通州时,距离大都还有五十多里,本可直捣黄龙擒杀元顺帝,但徐达却停止进军了。
徐达就这样在通州呆了七天,完全没有进兵半步,而大都的元顺帝趁着这个机会,迅速带领太子、嫔妃,一路向北仓皇而逃,这时徐达才率军冲入大都,实际上只得了一座空城。
徐达占领大都后,跟着又继续追击元顺帝,摔兵一路追到上都(今内蒙多伦县西北),并迅速把上都包围起来。眼看元顺帝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但是徐达却网开一面,放走了元顺帝。
这让以常遇春为主的一众将领纷纷表示不解,常遇春甚至口出不逊之言,要自己带兵去把元顺帝抓回来。在他看来,徐达这简直放走了最大的功劳。
徐达看着暴怒的常遇春,说道:“元顺帝虽然是蛮夷,但是他也是称帝多年,有了很深的群众基础,人们在心里还是比较认他为皇帝的。我抓他,不难。难的是怎么处理他。你说咱们真抓了,皇上会怎么处理呢?放走他,显然是不可能。囚禁他?这也不行,这会显得咱们的皇帝没有胸怀。”
在这时,徐达顿了一下,又说道:“你也许想说杀了他,那也不行。这更让咱们皇上陷入了口诛笔伐之中。然而不放也不能杀,难道要封了地,供起来?这样咱们又不愿意。干脆啊,放他走,走的越远越好,最好是待在自己的漠北,再也不出来。那样咱们才可以高枕无忧。”
在《智囊》中,是这么说的:“是随意地,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
一顿话说完,常遇春显然没有听进去,还是气呼呼地走了。他认为,抓了元顺帝,就是大功一件。只有立功以后的事,那不是自己应该考虑的了。反正皇上肯定会大大得封赏自己。
既然目的达到了,徐达稍作休整,就班师回朝了。刚回到朝廷,常遇春就参了徐达一本。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听了,深深看了徐达一眼,笑了笑,说道:“常爱卿不必如此,这事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常遇春听了,一脸懵逼。满以为徐达会因此受到惩罚,结果这事被朱元璋一笔带过了。但是这件事,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对徐达充满了戒备,这也为徐达最后身死,埋下了伏笔。
结语:
徐达这件事,虽然为明太祖朱元璋省了很多麻烦,然而私自放走元顺帝,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罪过。朱元璋没有当时治罪,只是因为徐达刚刚得胜归来,如果当时治罪,只会引起全军的反感。因此只能按兵不动,先放过徐达,最后才杀了徐达。
因为徐达暗中揣摩了圣意。他从朱元璋遥封元顺帝,还赦免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并封其为归命候而推断出,朱元璋并不想杀元顺帝,而是想着赶跑立威就可以。但是放走元顺帝,这件事应该有朱元璋来做,现在徐达替朱元璋做了,有越俎代庖之嫌。以朱元璋的私人,难免会不高兴。再加上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不杀他才奇怪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那些悲惨的武将,为何总是被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