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有那么多前车之鉴,朱元璋为何要大封藩王

以史为鉴 2023-06-20 08:09:18

有那么多前车之鉴,朱元璋为何要大封藩王

分封制弊端颇多,为何朱元璋还大封藩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元璋出身贫寒,却能一路逆袭成为开国君主,登上皇位,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农民到皇帝,让他更懂得民间疾苦,即位以后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发展农业,明王朝的国力得以渐渐恢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为了镇守大明边疆,重新实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封王,分散到全国各地,让这些藩王成为明朝的屏障,以护卫大明传承千秋万代。

不过自古以来分封诸王导致诸侯作乱的例子不少,如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等等,无不表明分封制的弊端,既然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朱元璋为何还不顾劝阻大举分封藩王呢?

首先当然是为了守卫大明边疆。都说武将只能打江山而不能坐江山,这是因为这些武将不懂文治,目光短浅,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自恃功高,变得十分贪婪,成为大明新朝开国以后最大的祸害。恰巧朱元璋十分痛恨贪官污吏,这些手脚不干净的开国勋贵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后来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就有很多得到开国功勋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朱元璋不信任这些开国功勋,那应该信任谁呢?当然是自己的儿子们,把他们分封到全国各地一来自己放心,二来可以戍边保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是个好的选择。

其次就是保证太子可以顺利继位。明朝封王的皇子们成年以后都要去就藩,且无故不得回京,这样就会防止夺嫡之事发生,且藩王并不裂土临民,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封国,也没有兵权,只有属于自己的少量侍卫,对太子的威胁并不大。

最后就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朱元璋当然直到大封藩王的弊端,但这些藩王都是朱家人,就算犯上作乱,抢了皇位以后,这江山还是朱家江山。就像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后,攻进了南京登上了皇位,没有改国号一样,皇帝还是姓朱的,谁做都一样。

总的来说,朱元璋大封藩王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没有错的,唯一错的就是规定了这些藩王由国家来养,导致明末朝廷财政的一半都得用来养活宗室,最终拖垮了明朝。

分封制早就漏洞百出,为何朱元璋还要封王?

分封制漏洞百出,但朱元璋仍然坚持分封诸王,首先是因为明初北方还残留元朝势力,为了守卫边疆。其次是因为朱元璋在反元斗争过程中感受到元朝对地方的统治过于松散,而其本身又非常不信任地方官府官吏。最后,受到分封的都是他的儿子,朱元璋有能力掌控藩王,而且分封藩王只是他的权宜之计,并不是长久如此,所以朱元璋才会进行封王。

一、守卫边疆的需求。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但新生的大明还未彻底站稳脚跟。在北方还有一座元大都,与南京应天府遥遥相望,身处元大都宫殿内的元顺帝似乎感觉到了危亡的气息。同年,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等为主将,出兵向元大都进发,元顺帝匆忙向北逃亡,后来朱元璋又多次出兵漠北,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表面上看起来,北元已经无力回天,但问题似乎又没有那么简单。在大明的北方还有强大的瓦刺、鞑靼,朱元璋为了防止他们渗透,于是进行封王,让他们守卫边疆,因为这些藩王都是他的儿子,所以朱元璋对他们信任有加。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担心是正确的,几十年后的土木之变瞬间让大明处于危在旦夕之间,瓦刺俘虏了明英宗,围困京城,一切都很突然,好在明代宗朱祁镇及时稳定局面,最终瓦解了瓦刺的围困。

二、控制地方的需求。除了北部的瓦刺和鞑靼,大明西南部的四川与云南也有农民政权和元朝残余势力。其中四川的明夏农民政权经营多年,小有实力,所以为了歼灭并控制这些地区,朱元璋才会封王,将他们安置在那些偏远地区,当国家安定后,在进行削藩。

朱元璋为什么要建立藩王制度,难道他就清楚这其中巨大的隐患吗?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在那个时代有其先进性,不能因为朱棣造了反就否定藩王制度的优越性。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和周朝、西汉的诸侯国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藩王制度其实就是朱元璋对子孙的一种封赏,大多数的藩王都是有名无权,享受待遇,不掌握实权。

明朝初期,天下并不太平,虽然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了,其实元朝的势力依然存在,而且所占的区域还很大,明王朝依然危机四伏。朱元璋不但要加强对北方元朝势力的打击,更是要防患内部势力抬头。

朱元璋是造反起家,他最害怕的是别人也造他的反,他对所有的功勋权贵都不放心,这是他作为农民起义首领深植灵魂的恐惧。既然不放心,要么剪除,要么收权。

朱元璋的洪武朝基本就干两件事儿:

1、征讨北元

2、打压功勋

这两件事儿都做得很成功,但却有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谁去镇守边疆,抵御残元以及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朱元璋用藩王制度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藩王本是朱元璋封赏子孙的一种爵位,各个儿子都派驻到各个地方就地为藩,但并不具备实权,都是闲散王爷,这样的封赏对明朝政治来说是非常先进的。既让子孙后代有了皇家待遇,又能让他们远离京城,不得染指皇权。

既然功勋已经被打击得差不多了,那么镇守边疆的事情就交给有能力的儿子们去干,一石二鸟,既可以把藩王固定在藩地上,又能让他们尽心尽力的为朝廷出力。天下都是朱家的,朱家人为自己家看门护院,理所应当。

朱元璋确定能够戍边守土的藩王其实并不多,也就燕王、秦王、宁王那几个能征善战的,其他的藩王都是老老实实在藩地混吃等死。

藩王要戍边,那就得有兵权,有了兵权,朱元璋难道不担心那几个儿子会造反吗?朱元璋也担心,他谁都不放心,包括自己的儿子。他给那些藩王设置了诸多限制,比如戍边藩王的军队人数不得超多多少;藩王只管对外军事行动,不得参与地方政务;藩王的任何行动均要向当地的州府首脑汇报等等。

这样的制度其实很先进,对于当时朱元璋面临的局面来说,儿子戍边一定比武将镇疆要好得多,既让皇帝放心,同时也能让朝中很多蠢蠢欲动的谋逆者忌惮。

虽然藩王制度在当时有先进性,可是朱元璋千算万算,算错了人心,儿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私心,朱元璋活着则罢,要是他死了,保不齐这些藩王有异心。

藩王有异心那是一定的,当朱元璋死后,藩王制度的危害就凸显出来了,因为这些藩王忽然之间具备了另外一种身份潜在的皇权继承者。

谁都想当皇帝,藩王也不例外,更何况他们本身都具备当皇帝的天然资格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儿子,符合传承法统。

藩王有了皇权继承者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上有了兵权,如果没有合法的得到皇位继承权,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起兵造反。

起兵造反风险很大,收益却很高。朱允炆登基后,没有任何一个藩王主动会起兵造反,连燕王朱棣都没有考虑过,如果新任皇帝要剪除藩王呢?这就是把这些藩王往造反的路上逼了。

本来还忌惮风险大,担心掉脑袋,这下好了,脑袋迟早要掉,老子不但是皇子,还有重兵在手,不反也得反了。

藩王制度在朱元璋的洪武朝代是个不错的选择,充分的发挥了藩王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在制度上最大限度的规避了藩王的危害。如果后世之君能够循序渐进的逐步削藩,肯定能够不会引发后来的?靖难之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