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吴国为什么不在艾陵之战后消灭掉齐国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0 08:08:25

吴国为什么不在艾陵之战后消灭掉齐国原因是什么

说到艾陵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就吴国来说,疆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吴国的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在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曾在柏举之战中击败楚国,攻入楚国都城。

在吴王阖闾之后,吴王夫差自然希望可以称霸中原,成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样的春秋霸主。于是,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进攻齐国,和齐军进行了艾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吴国取得了胜利,甚至可以说是重创齐国。但是,在艾陵之战后,夫差却没有继续进攻齐国。那么,问题来了,艾陵之战中,齐国损失10万大军,吴国为何不趁势消灭齐国呢?

首先,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打鲁国。到了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得知齐景公去世的消息,认为这是一个进攻齐国的良好机会。于是,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吴国联合鲁国发动了艾陵之战。此战,吴国等诸侯国的兵力达到10万人,而齐国的兵力也差不多为10万人。双方展开大战,结果齐国吃到了败仗。在艾陵之战中,吴国大军俘获齐国主帅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彻底的围歼战,因为在这场战役中,齐国一下子就损失了10万大军。由此,对于损失10万大军的齐国,可谓遭到了重创。不过,在艾陵之战后,吴国没有继续攻打齐国。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tuó,驼)皋盟会。对此,在笔者看来,艾陵之战后,吴国之所以没有趁势消灭齐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消灭大国需要承受比较大的压力。

在春秋时期,众多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消灭,比如晋国、楚国就吞并了周边的众多小国,从而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但是,想要消灭一个大国,除了自身要拥有相对应的实力,还需要考虑到周王室以及其他大国的态度。对于吴国来说,虽然是姬姓诸侯国,但是,因为地处偏远之地,又僭越称王,吴国和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有齐国和周王室之间亲近。在此基础上,吴国想要消灭齐国,自然不会获得周王室的支持。至于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也不愿意看到齐国被消灭的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吴国势力的迅速扩大,从而会和以上诸侯国争霸中原。

所以,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如果强行消灭齐国,很可能会遭到周边大国的反对。早在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曾在柏举之战中击败楚国,攻入楚国都城。结果,因为秦国出兵帮助楚国等原因,吴国最终从楚国撤退,无法进一步攻占楚国的疆域。同样的道理,吴王夫差自然不想重蹈覆辙了。

另一方面,虽然齐国损失了10万大军,但是,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传统齐国,依然具有一战之力。对于齐国来说,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因为煮盐垦田,富甲一方,齐国得以在春秋初期率先崛起,并诞生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虽然在艾陵之战中,齐国损失了10万大军。不过,这并不是齐国的全部兵力。如果吴王夫差继续进攻齐国的话,还会遭到激烈的抵抗。

在此基础上,一旦吴国大军长期陷入到齐国战场的话,那么想要及时抽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吴王夫差这位君主看来在战略方面确具清醒的战略眼光:当吴军歼灭齐军后,能冷静地控制战局的发展,断然止戈,主动从齐国退兵。这既不结深怨于齐,又考虑到了楚、越两国可能从背后袭击吴国的危险局面,还真正起到了威吓晋国的作用,实为深谋远虑的一招妙棋。

最后,进一步来说,如果吴王夫差把主力长期留在齐国战场,恐怕背后的楚国和越国,都可能对吴国趁机发难。众所周知,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之间长期交战,双方之间的矛盾是比较深的。如果有机会能削弱吴国,楚国自然不会错失这一机会。同样的道理,越国和吴国之间,也是长期交战。比如越王勾践在被击败之后,卧薪尝胆,准备对吴国发动致命一击。所以,如果吴王夫差想要趁势灭掉齐国,那么,吴国很可能会在齐国灭亡之前,就被越国、楚国联手消灭。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艾陵之战的两年后,越王勾践果然偷袭了吴国。可是,吴王夫差因为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自然是缺乏防备的,这导致越国大军成功攻入吴国。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攻打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十一月丁卯,越国打败吴国。不久之后,吴王夫差自尽,而吴国这一姬姓诸侯国,最终也被越国消灭了。因为吴国连续和周边大国交战,所以越国消灭吴国时,后者可谓众叛亲离,只能无奈接受被灭亡的结局。

艾陵之战背景????????谁为什么与谁在哪作战??战局怎么样?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鲁国联合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 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重创齐军的重要作战。吴国为称霸中原,于三十五年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打齐国,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次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西北),旋与齐军主力在艾陵展开决战。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为郊战故,公会吴伐齐。”即公元前484年春,齐将国书、高无丕率师至鲁都城郊伐鲁失败。鲁国想联吴军伐齐,报一箭之仇,就说服吴国伐齐。此时,齐军为挽回伐鲁失败的面子,想再伐鲁。吴欲称霸,欲趁鲁联吴之机打击强齐。于是,爆发了一场恶战——艾陵之战。《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吴国为“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为“齐将国书将 艾山奇洞 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双方各用车千乘,各号称十万人马。又载:“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甲戎,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首三千,以献于公。” 《东周列国志》记载与此相同。吴军在5月攻下了博城,5月27日攻克嬴城,至29日进至艾陵地西5-里(约在今苗山镇)。嬴城至苗山20余公里,约1天的路程,吴军在两天多的时同内完全能到达。

战国七雄之一被碾压,吴国强大后攻破楚国,为什么没有彻底消灭楚国?

吴国属于三国时期。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扩展资料

吴国的文化

龙舟竞渡:据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吴越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中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稻作:根据近代考古学的证据,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驯化。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

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虬庄、昆山少卿山、溧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吴国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吴王夫差于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江苏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

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邗沟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吴(三国时期政权)

吴王为什么打败了越国?

越王刻意折磨自己,不忘败兵耻辱,努力翻身。

吴王骄傲自满,轻敌。

这则故事讲的是越王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道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吴王夫差自从专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属。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吴王:夫差(?-前473年),姬姓,吴氏,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

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

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吴国被灭,夫差自刎,时年55岁。

2、越王:勾践(?-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