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司马炎灭东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是个牛人辈出的时代,他们之间互相攻伐,都想打败对方一统天下,但是终究又难以打破这个战略平衡。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与刘备分别于公元208年和公元221年对吴国发动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均以失败告终,与之相比晋朝司马炎于公元280年灭吴之战却取得成功,最终一统天下,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原因,容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二:
一:国力的对比,强盛VS衰败
早在司马昭时期,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在此期间司马氏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正确的举措,西晋日益强大,天下人心多归于西晋。而反观吴国面对强敌,却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为日后的灭亡做了伏笔。
二:帝王的对比,进取VS偏安
晋武帝司马炎前期绝对可以称得上一位英明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使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反观吴国这边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
三:人才的对比,名将辈出VS人才凋零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而这些人也成为日后灭吴的主要功臣。我们再来看一下吴国,吴国这边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 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人才的凋零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衰落,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公元280年司马炎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时羊祜已死),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以摧枯拉朽攻破吴国都城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吴亡。晋统一全国。
先说最早灭亡的蜀 自刘备经过夷陵之败后 国力是三国里最弱的 几经诸葛亮北伐国力更加空虚 后期因为疆土小 鲜有人才 诸葛亮死后仅有姜维能镇住魏国 相比魏国 实力雄厚人才辈出 郭淮 邓艾 钟会等 外加上蜀主刘禅暗弱 连年战争内耗很大第一个遭灭国 魏国是第二个 原因是司马氏篡权 属于内战 吴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 其实吴国人才也不少 但是最后也因为权力斗争 诸葛恪 陆抗 丁奉都是吴国后期人才 自魏吞蜀之后国力太过雄厚 覆灭是天时 不可逆转 当时是晋了 晋灭的吴 宣告三国时代就此终结.中国古往今来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汉语的强大同化能力造成的。相对于德国,法国那一块的西欧国家都没有真正统一过。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比如规律
曹魏实力确实远胜东吴,但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以后南北对峙,北方政权要统一、消灭南方政权时基本都是先取巴蜀,然后从长江上游一路向东下攻取江南的。从三国开始曹魏政权开始就是先灭蜀汉政权;隋朝也是因为侯景之乱时,西魏的宇文泰已经夺取了巴蜀和荆州,两路进攻,才攻取陈朝;宋朝统一战争,先是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去世,趁火打劫拿下湖南。
然后后蜀、南汉、南唐、吴越,也是先拿下长江上游;元朝灭亡南宋,虽然没有拿下巴蜀,但是蒙古人拿下了更西边的吐蕃和南边的大理,以及长江中游重要的战略据点襄樊,伯颜大军正是从襄樊出发由汉江入长江东进灭亡南宋。南明政权是个另类,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先是武昌一线的左梦庚投降清朝,江北四镇中有心报国的高杰、黄得功被自己人暗杀,其他都投降清朝了。抗战时期按照蒋百里的布局,蒋介石发动淞沪会战把西进的日军主力吸引到上海一线,为抗战胜利赢得战略纵深。
中国历史上直接打过长江天堑,先攻东南统一天下的成功案例很少,失败的例子则太多了。除了曹操,前秦的符坚、金朝的完颜兀术、完颜亮都是败在江南的水网地带。北方政权多以骑兵为主,骑兵再厉害,到了江南的水网地带就会失去战斗力。
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呈东西走向,在北方骑兵面前形成一条一条阻拦索,越往东河道越多,骑兵的威力越没法发挥,而水军的威力会非常重要。知道了这么多例子不先击败蜀汉政权控制长江上游,曹操是没有什么机会直取江东的。硬要攻取的话,又要多一个符坚、完颜亮,本身曹操的后方还有很多反对他的人。
曹操有没有击败东吴统一天下的机会呢,其实是有的。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占领荆州,控制襄樊地区,由汉江开始东进,这是常规的北方政权南下的线路。元朝就是围困七年拿下襄阳,然后沿汉江东进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地区,还有荆州的数十万水军,很快沿汉江入长江东进,想要一鼓作气拿下东吴。但是在赤壁遇到孙刘联军,一把火烧掉曹操的大军,也烧掉曹操有生之年拿下东吴统一天下的可能。
本来赤壁之战曹操有一手好牌,沿长江东进完全可以拿下东吴的,但是连续的战胜吕布、袁绍等军阀,让曹操骄傲自大,轻敌了。在占领荆州两个月以后,还没有安抚好荆州地方,就发兵东吴。当时曹操军中正爆发瘟疫(血吸虫病),而且曹操完全可以先稳住东吴,等收拾了刘备,操练好水军,再解决东吴不迟。轻易拿下荆州让曹操变得自大而轻敌,当时根本就没把刘备放在眼里,结果孙刘联手,赤壁之战曹操大军损失过半,荆州地区也让孙刘两家抢走了。
赤壁之战以后曹魏损失惨重,需要休养生息,战略上处于守势。孙权原本在东吴的根基并不稳定,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牢牢控制东吴,刘备的实力也大増,很快还夺取了益州。而北方连年战争,早已千里无鸡鸣,曹操地盘虽大,恢复生产却并不容易。曹操年龄大了,还有继承人问题困扰着他,韩遂、马超在凉州造反牵制了曹操部分军队。
曹操赤壁之战以后,实际上一直被孙刘追着打,与蜀汉争汉中输了,汉中落入刘备手里。孙权接连对曹魏占领的合肥发动了五次进攻,想要以此作为北伐的基地,东吴也是一直处于进攻态势。关羽更是以襄樊为基地发动北伐,曹魏是节节败退,连于禁都投降了。要不是孙权在背后给了关羽一刀,曹魏政权的日子会很难过。
曹魏政权的转机在夷陵之战,孙权把刘备的主力消灭了,还屁颠屁颠跑去向曹丕称臣。与蜀汉政权一心要北伐,恢复汉室江山不同,东吴更多的是保住江东的地盘。曹魏要是想一举吃掉东吴,就是逼东吴和蜀汉更紧密的联合。在骑兵无法发挥优势的江东水网地带,蜀汉政权还存在的时候,曹魏实力再强,也知道先后顺序。
更何况在曹魏后期,掌握实权的司马家族面临着和曹操一样的局面,暗中反对他们的势力不小。一旦进攻东吴失利,马上会有人造司马家族的反,王凌、毋丘俭、诸葛诞在淮南接连三次叛变,那还是曹魏实力占完全优势的情况下。所以在没有灭掉蜀汉政权和稳定后方的情况下,曹魏政权也好,司马家族也好不可能放手进攻东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0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秦始皇嬴政为何始终相信有长生不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