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武帝用过十几个丞相,为何相位这么频繁换人呢

众妙之门 2023-06-20 07:45:54

汉武帝用过十几个丞相,为何相位这么频繁换人呢

汉武帝一朝,用过十几个丞相,这活不好干。不好干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年,相位空出来了,汉武帝瞅了瞅满朝文武,最后指着公孙贺说,你来干吧。公孙贺立刻趴到地上哭了,意思是,臣不行。其实,公孙贺背景够硬了,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就做太子舍人,还是卫青的铁哥们,绝对是很可靠的那种人。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觳觫辞让呢?原因很简单。

公孙贺再没见识,也会数数之前接连几届丞相的下场。乐安侯李蔡,也就是李广的堂弟,年轻时还做过汉文帝的侍从军官,那是什么背景?没用。干着干着,汉武帝就查他,一大堆程序等着他走。李丞相毕竟是将人出身,和李广一个脾气,不愿意被刀笔吏调查,可能也有点害怕狱吏使手段,直接自杀了。武强侯庄青翟,他爷爷跟着刘邦打江山,根正苗红,可也没用。干着干着,汉武帝照样查他。庄丞相是官场斗争好手,整死了张汤,但也没躲过被调查,最后自己在狱中服毒自杀。

高陵侯赵周是烈士子弟,他爹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坚决忠于汉景帝,被楚王砍了。汉景帝说,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便亲自把赵周发展进来,还给了他一个侯爵。后来,汉景帝把赵周留给汉武帝,说这人很可靠,结果也没用。干着干着,汉武帝就查他,一查他就得下狱。

赵丞相窝在牢房里,一开始还想着把问题说清楚,后来一看,觉得没戏,再说下去,倒显得自己混了一辈子朝廷,反混成个“在政治上不成熟”。于是,他也自杀了。

这就数到了上一届。上一届丞相倒还好,虽然也被调查过,到底没死。准确地说,没意外死,算是老死在家中。可公孙贺知道,那是人家有高招,自己根本学不来。此人就是石庆。

石庆是老前辈石奋的儿子。石奋那还了得?汉景帝亲切地称之为“万石君”,他15岁就跟在刘邦身边,刘邦对他只有一个评价,“恭谨无与比”。石奋最重视“恭谨”的家风,石庆传承得最好。他以前做太仆时,有一次给汉武帝驾车,汉武帝坐在车里问,这次用了几匹马?石庆立刻挨个数了数,反复确认后,才举手恭答,“六马”。他就这么小心,这么陛下之事无小事,这么不敢犯错。

做丞相后,他又十分知趣,不该问的,绝对不问;该问的,更是绝对不问。也就是说,以配合为主。反正汉武帝自己英明,身边也不乏得力的大臣,“事不关决于丞相”。他这个做丞相的,用司马迁的话说,“醇谨而已”。别让那个位子空着就行,空着没人,显得汉家制度不规范。他就这样小心翼翼,最后还差点翻船。

那年,关东闹出了很多“流民”,朝廷公卿私下都议了起来。汉武帝很不高兴,觉得这些人都得查一查。石庆当然没参与这些活动,但觉得自己毕竟是所谓“百官之首”,先做点自我批评总没坏处。于是,他上书自我批评了,说这事虽是有些人乱讲,但我也有一定责任,陛下不忍心罚我,那是陛下仁厚,我却很惭愧……最后表示,“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不料,汉武帝立刻不悦了:你什么意思?现在事情这么多,正是需要力挽狂澜的时候,你是丞相竟要撂挑子?石庆吓出一身冷汗,立刻反应过来,从此再也不敢提辞职的事,一直无所事事地干到老死。

公孙贺心里很忐忑,这是什么日子啊?他趴在地上,数完了“三死一哆嗦”的四位“前辈”,哭得更诚恳了。汉武帝生气了,你这点担当都没有?于是,公孙贺眼含热泪地上任了。当然,公孙丞相最后也没逃过去,和儿子一起死在了狱中。

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用13位丞相,为何仅有两人平安着陆?

丞相是百官之首,无论是寒门出身还是勋贵子弟,能坐上丞相之位都是值得羡慕的。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的丞相却是一个烫手山芋,甚至出现谁当丞相谁倒霉的魔咒。为了能平安终老,一些高官竟然把丞相大印视为洪水猛兽,痛哭流涕也不肯接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用13位丞相,13人中只有两人平安着陆。 1,卫绾 都说封建官场是个大染缸,无论多么单纯的人,为官几载都会变得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但是卫绾不是这样。他是小心谨慎踏实肯干的人,以至于原本并不看好他的汉景帝刘启封他为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刘彻的老师。汉朝以孝治天下,卫绾有一个皇帝弟子应该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把他拉下马的正是这个弟子,并且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 汉景帝去世前封卫绾为丞相,刘彻继位之初也是这样。可是文景两位皇帝包括后宫的窦太后喜欢的都是道家的黄老之术,卫绾也是这种想法,但刘彻锐意进取独尊儒术,就想换一个听话的丞相。用什么方法才能把现任丞相卫绾拉下马呢?刘彻的理由是先帝去世前监狱有很多被冤枉的囚犯,这是丞相失职因此卫绾被罢相。可怜卫绾辛苦一生,就这样被弟子逼迫回家养老。 2,窦婴 窦婴是汉武帝祖母窦太后的外戚。窦太后去世后窦婴在朝堂上也失去位置,丞相之位自然保不住了。后来他的朋友灌夫在宴会上公开辱骂继任的丞相田蚡,田蚡不仅是丞相还是当朝太后的兄弟,气焰嚣张中直接把灌夫下狱。 好朋友马上被杀窦婴自然要营救,多方奔走中触怒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而被下狱。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窦婴自救的方法是先帝刘启曾经给窦婴一份赦免死刑的诏书,但是汉武帝认为这份诏书是假的,理由是汉朝的诏书在皇宫中会有原件存档,但是刘彻没有找到原件。伪造诏书是死罪,因此窦婴在闹市中被砍头。窦婴的诏书是真是假早已是一桩历史迷案,但是窦婴确实是汉武帝时期第一个被杀的丞相。 3,许昌 许昌很普通,他能当上丞相是因为窦太后与汉武帝斗法,汉武帝罢免了窦太后的人,因此窦太后把支持自己黄老之学的许昌任命为丞相。后来窦太后去世,汉武帝自然要在丞相位置上安排自己人,因此许昌被罢免,理由是办理窦太后的丧事不尽心。 4,田蚡 田蚡打败灌夫和窦婴后疑心生暗鬼,并且屡屡梦到窦婴和灌夫前来索命,窦婴被杀几个月后田蚡不治身亡。他的儿子继承爵位,可是仅仅四年就被汉武帝废除爵位贬为庶人。 5,薛泽 薛泽同样没有什么作为,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办事认真不出错,这样的人适用于文景之治但不适用于豪气万丈的汉武帝,因此此人在丞相位置上做了7年后被罢免,也算平安终老。 6,公孙弘, 这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此人小时候家里穷只能依靠放猪养活自己,后来又成为狱卒,可是没有知识经常犯错,没过多久就被罢免了。这时四十岁的公孙弘知耻后勇刻苦读书,终于在家乡打响了名气。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选贤任能,公孙弘被当地官员推荐,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汉武帝虽然录用但在不久后公孙弘即被罢官。 六十多岁的公孙弘也没有想过东山再起,于是安心在家里教书育人。可是几年后又被当地官员推荐到长安,这时公孙弘已经70岁了。但是这次公孙弘竟然得到汉武帝看重,最终成为一朝丞相并被封平津侯。公孙弘不仅是汉武帝时期唯一一个在丞相位上病逝的人,丞相封侯的先例也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7,李蔡, 他是名将李广的堂弟,出生在这个似乎被上天诅咒的家庭,李蔡的命运也不能例外。虽然李蔡有出将入相的能力,在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方面颇有建树,但是他侵占汉景帝寝陵的空地而被告发,为了不被羞辱,李蔡在狱中自尽而亡。 8,庄青翟 他本可以在丞相之位上安度晚年,却遇到野心勃勃的张汤。张汤认为只要把庄青翟弄下来丞相之位就是自己的,于是到处给庄青翟挖坑。庄青翟自然不甘示弱,联合朱买臣等人状告张汤贪污。最后张汤在狱中自杀。可是汉武帝马上知道张汤是被诬告的,庄青翟很快就被免职下狱,接着这位刚刚打倒对手的人就选择了和对手一样的死法,服毒自尽。 9,赵周, 汉朝秋天要祭祀宗庙,列候都要贡献黄金,赵周身为丞相有监督之责,黄金数量不足或者成色不好都会被弹劾,因此每年秋季都会有很多人被夺去爵位。赵周当丞相的第三年被人告发明知列候所献黄金不足而不上报,入狱后选择自杀。 10,石庆, 他是因为家风严谨、父亲又有万石君的美名而被汉武帝选中的。所谓万石君是指石庆与父亲、哥哥的俸禄加起来共一万石,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石庆为人忠厚严谨,任职丞相期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和过失,唯一一次鼓起勇气建议汉武帝严惩身边的近臣所忠、咸宣,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反而因此获罪,最后出钱赎罪才被释放。经此一事石庆万念俱灰抑郁而终。 出钱赎罪在汉朝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李广曾经因为兵败而被判死刑,但是李家出钱就可以无罪释放。没有足够的钱也可以死里逃生,代价是接受宫刑,代表人物是司马迁。因此石庆用钱赎罪是光明正大的事情。 11,公孙贺, 他的妻子卫君孺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因此他也算汉武帝的亲戚。可是当汉武帝把丞相大印放在他面前时他却屡次推辞甚至放声大哭,希望汉武帝看自己如此可怜能把恐怖的丞相印收回去,毕竟在丞相位上已经死了九个人了,公孙贺不敢赌。可是汉武帝执意要给最后竟然拂袖而去,公孙贺也只能胆战心惊的接着。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公孙贺的担心是对的。公孙贺的儿子贪污军饷被告发,他为了帮助儿子脱罪主动捉拿汉武帝想要找到的江洋大盗朱安世,后来朱安世成功被抓却在狱中上书,直指公孙贺的儿子与公主私通并且用巫蛊诅咒天子,巫蛊之术向来都是汉武帝的逆鳞,于是公孙贺父子一齐被抓并死于狱中。 12,刘屈牦 他是汉武帝的宗亲,公孙贺死后朝中再也无人敢接丞相之位,刘彻只好把在封国的刘屈牦召到长安并封为丞相,当时的刘彻一定想不到,就是这位看似靠谱的亲人在关键时刻却是那样不靠谱。 江充诬陷太子刘据用巫蛊之术谋害汉武帝,刘据无奈之下只能起兵 *** ,当时汉武帝抱病在身早已离开长安,可是身为丞相的刘屈牦竟然不在长安城控制局势反而直接跑到汉武帝身边说太子造反并且包围丞相府要杀自己。刘屈牦惊慌失措的表现是压垮汉武帝理智的最后一颗稻草,从这时起汉武帝才相信一向听话懂事的儿子真的造反了,于是灾难就此发生。 刘据自杀后刘屈牦联合李广利秘密拥护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事情暴露后汉武帝暴怒,刘屈牦被装在运送食物的车中 *** 示众,最后被腰斩于长安东市,是所有丞相中下场最惨的。 13,田千秋, 田千秋原名车千秋,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之后。刘据自杀后汉武帝悔不当初,可是长安朝臣无人敢为太子说话,第一个为太子喊冤的人竟然是皇陵侍卫田千秋。汉武帝认为田千秋是上天赐给自己解开心结的人,于是直接封为大鸿胪并在几个月后封为丞相。汉武帝去世后田千秋又称为托孤大臣,为相十二年后去世。 纵观汉武帝时期的十三名丞相,三人被杀四人自杀三人被罢官,一人因为龌龊事做的太多惊惧而死,平安终老的只有公孙贺和田千秋两人,田千秋十二年的丞相之路,只有一年多是在汉武帝时期。若是田千秋提前几年出场,只怕命运犹未可知。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确实是高危职业。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呢?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

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哭一边磕头求饶。

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能够登上三公之一丞相的高官求之不得,但是对于帝朝的官员来说做宰相犹如上刑场那般痛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丞相,而公孙弘却是个例外,他做了六年丞相,活了八十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那么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善终呢?

公孙弘画像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到武帝器重?公孙弘今天山东寿光人,出身低贱,年幼时在自己家乡监狱里当差,后因触犯汉代律法丢了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公孙弘到海边放猪,此时的公孙弘已经四十岁了,他不甘心做个猪官,决定走读书这条路,俗话说只要肯努力,铁杵也能磨成针,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学习《公羊春秋》,而且学有所成。

公孙弘在自己的家乡是出了名的大孝子,非常孝顺他的后母,汉代非常重视孝道,众所周知武帝崇尚儒学,在思想上主要采取儒家的?孝治?。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这一年公孙弘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老人,武帝下诏全国凡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因为公孙弘在家乡淄川国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很快就被当地政府推荐给了朝廷。经过重重筛选,公孙弘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的博士,自此开始步入仕途。

汉武帝剧照

公孙弘为官期间仕途不顺,他以体弱年老为由辞去官职。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下令选拔人才,公孙弘再次被推选,他的对策荣获第一名,随后武帝召见了他,公孙弘虽已经是70岁的老人,却是一表人才,武帝也是外貌协会,他对仪表堂堂的公孙弘非常满意,并再次任命他为博士。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后来武帝觉得他谦让有礼,提拔他做了丞相。

汉武帝剧照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第一、投君所好

众所周知汉朝在武帝朝之前崇尚的是道家学说,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笃信黄老之术,武帝即位之初大推儒学惹恼了窦太后,窦太后将朝中大臣全部换血,换成自己的亲信。武帝刚即位没有实权,也只好顺着祖母的意愿。窦太后去世以后,武帝开始亲政,儒家学说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它告诉后世的皇帝只用法家会亡国,但是搞专制又离不开法家。

汉代的法律基本上承袭秦制,汉武帝为了规避法家带来的政治风险,采取?外儒肉法?的统治策略,即表面上推崇儒术,实际上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武帝无非是用儒家的仁义给法家的严酷披上温柔的外衣,通俗的讲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武帝一生都在强化中央集权,法家讲究专制最适合封建帝王的统治,公孙弘在监狱里做办事员时,他清楚汉代的皇帝就是要搞中央集权,尤其汉武帝,所以他学习《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强调的是国家大一统,公孙弘表面上尊儒,实际上却按法家的那套办事,这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武帝非常欣赏他。

还是应了那句话,想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就要了解领导的心理,做到投其所好才是关键。

汉武帝剧照

第二、懂得察言观色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公孙弘七十四岁任副宰相之职,他年长于多数官员,在年纪上来看,社会阅历丰富的公孙弘都可以做汉武帝的爷爷了

公孙弘第一次任博士时,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来后公孙弘向武帝汇报工作,武帝听后非常不满意,认为公孙弘没有什么才能,公孙弘善于观察君主的喜怒哀乐,没有等到被炒鱿鱼,他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回家。

公孙弘官复原职后,显得格外狡猾,一次他与汲黯开会商讨事情,俩人意见达成一致后跑去见汉武帝,见到领导以后,公孙弘什么意见也没有了,站在旁边一句话不说,等着汲黯先发表意见,汲黯为人耿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公孙弘在旁边仔细观察武帝的反应,发现武帝脸色不对,对他们商量好的意见不满意,公孙弘立即临阵倒戈反过来反驳汲黯的意见,把汲黯气得不行。

后来公孙弘一直采用?见风使舵?的方法讨领导的欢心,每次他的意见总是能够被武帝采纳,而汲黯却得不到武帝的赏识,为此汲黯吃了公孙弘不少亏。

汲黯画像

第三、随机应变能力强

公孙弘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让汲黯非常看不惯,他觉得公孙弘虚伪狡诈,一点也不诚实。一次汲黯当着大臣和武帝的面揭发公孙弘,他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意思是齐国人向来虚伪狡诈,我们每次与汲黯商量好的事情,等到奏明皇帝时,他却临时背叛,为人一点也不忠诚。

汲黯说完大家都直勾勾盯着公孙弘,场面非常尴尬,武帝听后也非常吃惊,便问公孙弘怎么回事,公孙弘回答:?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懂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懂我者认为我不忠诚。

公孙弘回答非常巧妙,往往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辩解,越辩解越糟糕,反而会适得其反。武帝听后不但没有责怪公孙弘,反而觉得汲黯为人处事太过于严谨苛刻,小肚鸡肠,还是公孙弘豁达大度一些,做人嘛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后来汲黯又一次当着大家的面弹劾公孙弘,公孙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汲黯是一位难得的直言谏臣,武帝听后越发觉得公孙弘忠厚大度,更加信任公孙弘。

可见公孙弘情商高,而且非常狡猾,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危机,不仅博得武帝的信任,他的种种做法还让武帝觉得他为人恭敬谦让,为此武帝升任他做丞相,并封平津侯。

汉武帝剧照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在丞相任上寿终正寝,享年80岁。

为什么汉武帝的13个丞相普遍没有好下场

权力是欲望。一,汉武帝用自己这么频繁换丞相的方式加固了自己的统治,使得皇权更加的集中;二,当了丞相的人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权力欲望,威胁到了皇权,所以下场可想而知。“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0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